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海河流域地处京畿要地,严重的水土流失正在成为制的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头号环境问题。随着新世纪的来临,流域上下必须把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搞好水土保持,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建设山区高效生态农业,建立京津水源工程上游生态与水质保护区,建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具有水土流失严重 ,经济基础薄弱 ,生态环境重建难度大 ,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 ,人为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危害巨大等特殊性 ,西部大开发必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的规模 ,为保障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开展 ,有效控制人为水土流失 ,尽快制定黄河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依托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二期工程水土流失监测点建设,天水市水土保持局生态环境监测分站在清水县汤峪河流域建成了汤峪河流域径流小区水土保持监测点。从汤峪河流域径流小区水土保持监测点建设,监测点主要监测内容、方法及结果,监测点运行管理的保障措施等方面介绍了监测点建设及运行管理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潮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及存在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占密云水库以上集水流域面积31%的潮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在对流域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在减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阐述了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拟为流域综合治理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经过多年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抚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由1997年治理前的4920.73km2减少至目前的4 602.79 km2,在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的基础上,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角度,提出了维持抚河健康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多年的水土流失 ,使四水流域山丘区水旱灾害交替频繁 ,洞庭湖平原外洪内涝交织局面日愈严重。近几年来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由于存在资金不足 ,监督执法力度不大 ,工程项目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 ,制约了湖南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速度。提出了建立健全资金渠道 ,科技支撑 ,监督执法、齐管共建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保障机制。以加大建设力度 ,实现湖南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近、中、远期目标  相似文献   

7.
泾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方略刍议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根据水利部第二期黄河水沙变化研究基金项目"泾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作用分析"研究成果指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依然是泾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泾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应该坚持水保立县,因地制宜,防治结合,强化管理,坚决制止人为新增水土流失,才能为流域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生态保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最终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8.
千岛湖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千岛湖流域地貌类型复杂,山高坡陡,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剧烈,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植,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恶化,而且淤积水库,河道,然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针对共自然和人为因素引发水土流失的特征,需从普及水土保持科技知识,编制水土保持,了开发建设水土保持方案,加强植被建设,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强化监督管理等方面着手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九龙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和综合分析,确定了该流域水土流失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并根据流域的水土流失特点和流域情况,划分了流域的水土流失类型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进行布局,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提出“三片一带”的防治分区和具体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如何使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转移到大流域、大示范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上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西省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政策,创新治理组织形式和运行管理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加快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1.
西部大开发中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介绍了甘肃省的生态环境特点 ,分析了其生态环境现状 ,认为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人口的超负荷对该地区构成了双重压力。指出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是制约甘肃省发展的主要因素 ,提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是该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走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是甘肃省的惟一选择。并探讨了甘肃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方向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指导思想 ;(2 )走建设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的生态建设之路 ;(3)实施生态建设富民工程  相似文献   

12.
三川河流域生态恢复和重建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土流失是三川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与退化的主要形式,是制约该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该流域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及其危害,根据恢复生态学原理 ,提出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3.
蔡晓东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3):169-170,173
生态修复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水土保持工作的新思路,是水土流失防治的新举措。阐述了在九龙江流域实施水土保持生态自我修复,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意义,分析了九龙江流域实施生态自我修复的有利条件,水土流失使流域生态系统脆弱,实施生态自我修复势在必行,并提出在流域实施生态自我修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北江上游水土流失与治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北江是广东省珠江水系的一大支流,包括韶关、清远两市所辖的12个县(市),面积2.94万km2。本文首先论述了北江流域的水、土资源及其在社经生态结构中的地位,阐明了水土流失与生态平衡的动向,回顾本区水土流失的历史,反映当前水土流失现状;随后对水土流失诱因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紫色页岩地区水土流失作了比较深刻的剖析;最后总结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成效,在缓洪拦沙方面初步改善了山区河水暴涨暴落的水文特征,减少了汛期水量,同时增加了枯水期的流量,河流输沙量减少,变河床淤塞为下切,河床下降;保护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显著,并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而水土流失是西部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加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 ,建议 :进一步提高对生态环境建设长期性与艰巨性的认识 ;以小流域为单元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综合开发相结合 ,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以基本农田建设为突破口 ,把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与提高农业生产结合起来 ;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加强政策扶持 ;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服务 ,提高工程建设实效 ;加强法制建设 ,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 ;改进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按区域生态工程类型分工  相似文献   

16.
国家对山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与资金投入的增加 ,为快速推进山西小流域治理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创造了条件。全省要大力实施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 ,年治理水土流失的速度达到 3 %以上 ,年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 33万hm2 。要把专业队治理及项目报账制作为一项重大措施推广普及开来 ,把扶持水保治理大户成长作为任务去落实 ,切实抓好政策落实。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 ,为小流域治理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农艺、技术和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水土流失概况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省是我国水土流失灾害严重的省之一。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保持水土资源,恢复、重建与保护生态环境是云南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面临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介绍了云南省水土流失的现状、危害及其发展趋势,并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实施大江大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为主体的生态环境重点工程建设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8.
加强水土保持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土流失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 ,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特征。土地沙化、荒漠化、石漠化是土壤侵蚀毁坏土壤和土地资源的恶果。土壤本身即是巨大的蓄水库 ,土壤大量流失 ,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总贮水量均随之减少 ,造成农业干旱或洪涝灾害。水土保持是生态体系建设的主体工程 ,在西部开发中 ,应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和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律法规 ,确保开发中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9.
集水背景下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和管理形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地区,天然降雨总量不足且供需错位,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环境不断恶化。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作者认为,以集蓄雨水为基础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河南省浙川县铁瓦河小流域为例,总结了该地区集水背景下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和管理形式,并论述了集水背景下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适合性。  相似文献   

20.
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是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80年代以来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使我国水土保持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它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成功之路。小流域综合治理实现了大流域与小流域、县与乡村户、点与面的结合 ,实现了治理与开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体现了防与治的统一。小流域是大江大河产水、产沙的源头 ,是江河与面上联结的纽带 ,在小流域中修建的各种综合防治体系 ,是治本清源的做法 ,是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的形式。实践证明 ,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开发 ,是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