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林业实用技术》2021,(2):85-87
通过对河西走廊人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水分关系研究,得出结论:在土壤深度为0~60 cm的范围内,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大体呈现增加趋势,土壤含水量大小关系为临泽样地民勤样地金塔样地。共调查得植物9科25属26种,其中民勤有9科19属20种,临泽6科14属14种,金塔4属4种。灌木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为临泽样地民勤样地金塔样地,草本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为民勤样地临泽样地金塔样地。人工梭梭林的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阔叶红松林次生演替阶段群落多样性状况,研究生物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该区植被保护、植被恢复提供理论支持。运用物多样性指数、典范对应分析和次生演替的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方法,以大小兴安岭过渡区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为研究对象,设置33个网格样地数据,记录每个样地的物种多度、盖度、频度及土壤环境数据,测定12个环境指标。结果表明:1原始阔叶红松林群落经过顺行演替向逆行演替发展,演替趋势为:原始阔叶红松林→天然次生阔叶林→天然次生针叶林→次生裸地;2保存较好的原始阔叶红松林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物种最丰富,其次是天然次生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指数最低的是次生裸地,群落结构简单。3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纬度、土壤含水率、土壤全氮含量相关性最大。  相似文献   

3.
兼性互利关系影响地表蚂蚁群落多样性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探讨兼性互利关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作用,[方法]于2015年5月和10月,采用陷阱法对云南墨江县雅邑镇4种类型样地地表蚂蚁群落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物种组成及多度:纯砂仁地(样地I)采集蚂蚁400头,23种;从未放养紫胶虫的紫胶-砂仁混农林样地(样地II)采集蚂蚁382头,15种;曾经放养过紫胶虫的紫胶-砂仁混农林样地(样地III)采集蚂蚁406头,18种;放养紫胶虫的紫胶-砂仁混农林样地(样地IV)采集蚂蚁655头,23种。(2)多样性:4种类型样地地表蚂蚁群落物种丰富度和相对多度存在显著差异,兼性互利关系可以提高地表蚂蚁的物种丰富度和相对多度,物种丰富度大小为IVIIIIII,相对多度排序为IIIIVIII。(3)群落结构相似性:样地III、IV和样地II、I不相似。(4)指示物种:样地I指示物种为毛发铺道蚁,样地II指示物种为卡泼林大头蚁和茸毛铺道蚁,样地III、IV中指示物种为巴瑞弓背蚁。[结论]互利关系对蚂蚁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相对多度和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并且这种兼性互利关系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一定的时空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环境与空间因素在群落恢复与构建中的作用,分析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此类森林的自然恢复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在湖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老龄林、35年天然次生林(1980年采伐)和20年天然次生林(1995年采伐)中各随机选取10块森林动态固定样地(20 m×20 m),对不同恢复阶段森林群落木本植物多度、胸高断面积、物种丰富度、稀疏物种丰富度(以100个树木个体为基数)进行比较,采用冗余分析(RDA)对30块样地进行排序。将空间(PCNM)和环境变量(土壤与地形)一同作为解释变量对不同恢复群落物种组成进行方差分解,以环境和恢复时间作为解释变量对30块样地的木本植物多度、胸高断面积、物种丰富度和稀疏物种丰富度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群落在恢复过程中,木本植物多度(F=8.64,P0.01)、物种丰富度(F=10.24,P0.001)和稀疏物种丰富度(F=9.615,P0.01)均显著减少,胸高断面积(F=14.2,P0.001)显著增加,土壤环境则无显著变化(P0.05);土壤密度、土壤p H、坡向、坡度、海拔和坡位对研究区物种组成的解释能力显著(P0.05);方差分解显示,恢复20年次生林、恢复35年次生林和老龄林分别有31.4%,36.8%和54.1%的物种组成变异受环境影响,空间因素(PCNM变量)仅对恢复35年次生林(16.8%)和老龄林(23.2%)的物种组成变异具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恢复20年次生林无显著影响(P0.05);同步自回归结果显示,恢复时间、凋落物厚度、坡度、海拔、坡向机土壤p H对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具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环境因素均会发生明显变化,环境、空间及恢复时间是决定群落组成的关键因素。种源空间扩散、优先效应等随机过程对次生林的群落构建具有决定性作用,而环境选择等确定性过程对老龄林的群落构建起主导作用。随着恢复进程的推进,次生林与老龄林的物种组成差异会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5.
选择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典型群落样地,划分为不同干扰类型。采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教(H)和均匀度指数(E)等物种多样性指数及改进的M-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对清香木天然种群的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清香木群落乔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表现为干扰弱干扰强,而灌木层为干扰弱干扰强;在不同干扰强度下群落稳定性均靠近稳定状态,其相对的稳定性比较是干扰强干扰弱,表现出与群落物种多样性不同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方法与多样性指数方法,研究大兴安岭天然森林沼泽群落、火干扰后自然演替途径恢复的森林沼泽群落和人工造林途径恢复的森林沼泽群落的物种丰富度、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及其沿过渡带环境梯度的变化规律,探讨退化森林沼泽群落的有效恢复途径。结果表明:①演替群落和人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较其天然群落均有所增加(4~24和7~25),但两者的恢复机制却有所不同,前者草本种类和灌木种类均较其相应天然群落有所增加,而后者仅有草本种类增加,灌木种类却显著减少;②天然、演替和人工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沿沼泽至森林方向过渡带环境梯度依次呈递减、恒定和波动分布格局(2.1907、1.9319、0.8134,2.1216、1.9642、2.0493,1.9693、1.2830、1.4782),且演替群落与天然群落较接近(-3.2%、1.7%、151.9%),而人工群落与天然群落差异性较大(-10.1%、-33.6%、81.7%),因此,演替途径在维持物种多样性方面较人工途径有优势;③天然、演替和人工群落的组成种沿过渡带环境梯度平均变动速率依次为16.2、21.3和18.8,演替群落和人工群落分别较天然群落提高了32.7%和16.0%,因此,演替途径在维持群落多样性方面也较人工途径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天然针阔混交林是广东孔江国家湿地公园的地带性植被,具重要生态和经济价值。为深入了解天然针阔混交林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在广东孔江国家湿地公园内建立了1 hm 2的森林长期监测型固定样地,对其物种组成、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总面积1 hm2的样方中,共记录到胸径≥1 cm的植株6 212株,隶属43科69属77种。以茜草科、樟科和山茶科为优势科,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荷(Schima superba)和黄樟(Cinnamomum parthenoxylon)为优势种。样地内所有植株平均胸径为4.71 cm,群落径级分布呈"J"型,群落结构总体稳定;马尾松、白花苦灯笼(Tarenna mollissima)、酸味子(Antidesma japonicum)的空间分布呈较强的聚集性;木荷、油茶(Camellia oleifera)的分布较均匀。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较高,样地的物种种类较多,植株分布的均匀。群落结构总体稳定。  相似文献   

8.
香港郊野公园森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香港大榄郊野公园森林群落的样地调查,利用物种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对群落的类型、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了7个主要的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关系,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顺序为:土沉香群落>台湾相思群落>红胶木群落>木荷群落>毛叶桉群落>湿地松+鸭脚木群落>柠檬桉群落。森林群落的乔、灌、草3个层次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普遍以灌木层最高,均匀度指数则以乔木层最高。而影响物种多样性的因素主要为造林技术和频繁的山火。    相似文献   

9.
选择草海湿地流域典型喀斯特森林植物群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群落数量分析等方法,对其不同群丛、群落、层次的森林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α多样性分析中,群丛Ⅶ(云南松-栒子+白栎—荩草+芒群丛)的Margalef丰富度和Simpson多样性最高,而群丛Ⅳ(云南松-白栎+云南杜鹃—密毛蕨+莎草群丛)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和Pielou均匀性最高;群落B(阴坡、低海拔、陡坡群落类型)的Margalef丰富度最高,群落D(阴坡、高海拔、缓坡群落类型)的Simpson多样性最高,群落A(阳坡、高海拔、缓坡群落类型)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和Pielou均匀性最高。(2)β多样性分析中,群丛Ⅰ(云南松+马缨杜鹃-矮杨梅-野鸭茅群丛)—Ⅱ(华山松+云南松-矮杨梅+云南杜鹃-密毛蕨+白茅群丛)的β多样性最高;群落A(阳坡、高海拔、缓坡群落类型)-D(阴坡、高海拔、缓坡群落类型)的β多样性最高。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典型样地调查、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等方法对椿叶花椒天然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椿叶花椒群落乔木树种构成复杂,但椿叶花椒重要值高达23.0836,远高于其他乔木种.植物生长型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关系为: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明显高于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的规律,均匀度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喀纳斯泰加林群落与环境和火干扰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划分森林群落类型,定量分析森林群落形成与其环境因子和火干扰因子之间的关系,为新疆喀纳斯泰加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保护与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新疆喀纳斯泰加林火成演替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基于149个森林群落样地及其火干扰发生时间和火烈度的调查,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方法对喀纳斯国家自然保护区科学实验区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群落进行群落类型划分,并采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方法通过对其森林群落进行排序,分析森林群落形成与环境因子和火干扰因子的关系,定量分离环境因子、火干扰因子及其二者的交互作用对森林群落形成的影响。【结果】 1)TWINSPAN将149个森林群落调查样地划分为16种森林群落类型;2)RDA排序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喀纳斯泰加林群落形成与环境因子和火干扰因子之间的关系,环境因子中的海拔、坡位、坡度、坡向、土壤有机质和全钾含量对森林群落的形成起较大的作用,其中海拔、坡位、坡度和坡向与RDA第1排序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 P <0.01),土壤有机质和全钾含量与RDA第1排序轴存在显著相关性( P <0.05);火干扰因子中的火烈度对森林群落形成也起较大的作用,火烈度与RDA第2排序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 P <0.01);3)因子分离显示,在影响喀纳斯泰加林群落形成的因素中,环境因子解释的部分占21.96%,火干扰因子解释的部分占1.80%,二者交互作用解释的部分占49.82%,未能解释的部分占26.42%。【结论】喀纳斯国家自然保护区科学实验区有16种森林群落类型,其森林群落形成受环境因子和火干扰因子的共同控制,并且二者的交互作用尤为突出。火干扰是新疆喀纳斯泰加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保护与森林可持续经营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大型固定样地(简称大样地)能够为人们系统地了解生物多样性、群落动态、物种共存机制等问题提供翔实、充分、长期的数据(马克平,2008;兰国玉,2007).因此,通过建立大型固定样地开展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叶万辉等,2008;张建侯等,1994;Condit,1998).1980年,Stephen Hubbell和Robin Foster在巴拿马的Barro Colorado岛建立了第1个大型监测样地,美国Smithonian研究院热带森林研究所(Smithonian Tropical Research Institute)热带森林科学研究中心(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CTFS)建立的热带森林监测网络则是大型固定样地最优秀的代表之一.大样地的建设有效监测了物种的时空分布模式,为研究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机制、物种空间分布格局、群落动态、自然干扰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平台,并取得了大量成果(兰国玉,2007).  相似文献   

13.
以浙西南庆元县典型森林群落植被——松木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竹林(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为研究对象,2020年4—8月,通过对固定样地(137个公益林固定监测小班)的调查,分析和比较不同森林群落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并估算其碳储量。结果表明,5种森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R)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呈显著差异(P<0.05),物种丰富度表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松木林>竹林;以自然恢复为主的次生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物种多样性、空间结构、系统碳汇能力较强,其平均碳储量分别为384.94 t·hm-2和359.99 t·hm-2;杉木林的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相对较低但系统碳汇能力较强,其平均碳储量为363.20 t·hm-2;松木林的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相对较低、碳汇能力稍弱,其平均碳储量为343.26 t·hm-2;人为干扰较大的竹林结构最简单...  相似文献   

14.
昆嵛山森林群落数量分类、排序及多样性垂直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野外样方调查和主要立地因子数据,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方法,对昆嵛山森林群落进行分类和采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进行排序,并分析植物分布与立地因子的关系及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物种累积曲线分析方法显示40块标准样地抽样充分;TWINSPAN方法将昆嵛山森林群落分为9种类型;样方的DCA排序明确地揭示各群落类型境地分布范围;样地和物种CCA排序较好地揭示立地因子对森林类型和物种分布格局的影响.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在中海拔(300 m)出现最大值,至450 m处趋于平缓.Shannon-Wei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随海拔升高而增加,但增加趋势不十分明显;Pielou's均匀度指数在海拔500 m以下分布平缓,500 m以上随海拔升高而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5.
关帝山针叶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环境与空间因素在寒温性针叶林土壤细菌群落构建中的作用,为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关帝山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华北落叶松林(Lp)、青杄林(Pw)以及油松林(Pt)4个土壤细菌群落(LpMC1、LpMC2、PwMC和PtMC)的结构,同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探讨细菌群落结构与森林类型和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1)在该区域的森林土壤细菌群落中,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疣微菌门、浮霉菌门、酸杆菌门、厚壁菌门、芽单胞菌门、绿弯菌门、衣原体门和硝化螺旋菌门为优势细菌群。2)优势细菌类群相对丰度和土壤环境因子的RDA分析表明,土壤含水率、碳氮比、pH以及土壤酶活性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重要因子。其中,变形菌门中的大部分类群和拟杆菌门更适于生活在酸性、湿度大、营养状况良好的土壤中,主要碳源是易分解性碳;放线菌门、浮霉菌门和绿弯菌门则在碱性、干旱、营养贫瘠的土壤中更占优势,主要分解顽固性碳。3)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在4个样地间存在差异,在营养贫瘠的油松林样地土壤中细菌群落(PtMC)丰富度低,多样性高;而在营养丰富的高海拔华北落叶松样地中细菌群落(LpMC1)丰富度高,多样性低。4)细菌群落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青杄林和油松林的土壤细菌群落(PwMC与PtMC)、高海拔华北落叶松林和低海拔华北落叶松林的土壤细菌群落(LpMC1与LpMC2)结构分别具有相似性。【结论】受环境选择和扩散限制的共同影响,不同针叶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具有显著差异。据此,可通过制定不同的育林措施,改变林下土壤环境,进而优化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提高土壤碳汇,促进土壤氮、硫、磷等营养物质的循环,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气候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特征和分布模式,为认识其多样性形成机制及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温带针叶林(新疆喀纳斯,新疆库尔德宁)、暖温带针阔混交林(甘肃小陇山)、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湖北木林子)和热带雨林(海南霸王岭)4种不同气候带森林为对象,在已经建立的固定样地采集土壤样品,利用Illumina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气候带森林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以及群落构建特征。【结果】土壤细菌多样性在暖温带针阔混交林中最高,即在沿气候梯度的5个地点样地中呈单峰分布;土壤真菌的香农指数在温带针叶林中最高,土壤真菌丰富度在热带雨林中最高。基于零模型数学框架分析发现,土壤细菌的群落构建主要由确定性过程主导,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受随机性过程影响较大。典范对应分析(CCA)和Mantel test分析表明,土壤pH值(r=0.826,P<0.001)和植物多样性(r=0.474,P<0.001)与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不同气候带的森林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都存在显著差异,土壤细菌和真菌具有不同的群落构建特征,土壤pH值和植物多样性是影...  相似文献   

17.
通过样方调查,对东莞银瓶山森林公园三坑、石田和古坑3个天然森林鹅掌柴(Schefflera heptaphylla)的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种群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在3个总面积3 600 m2的样地内共记录维管束植物61科104属137种。三坑和古坑群落以茜草科、大戟科、芸香科和樟科为优势科,石田以茜草科、大戟科和紫金牛科为优势科;其种子属分布类型均以热带分布型为主,它们分别占非世界分布总属数的91.80%、91.49%和88.64%。(2)群落垂直结构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三坑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均以乔木层最高,石田和古坑群落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指数和均匀度均以灌木和草本层较高。(3)三坑鹅掌柴群落为间歇型,径级频率分布不连续,该种群结构为不连续生长;石田和古坑群落为单峰型,随着天然森林群落的演替,鹅掌柴的优势地位将会被耐荫树种替代。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海南霸王岭林区的热带天然次生林抚育技术试验,了解抚育对次生林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影响。[方法]通过对30个热带天然次生中龄林(60年)固定样地(50 m×50 m)进行抚育前后的森林调查数据,利用配对t检验、非维度多尺度标定(NMS)和指示种分析等统计方法,比较个体数量、物种多样性、群落物种组成、指示种、优势种和群落径级结构在抚育后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经过抚育后群落上层物种(胸径≥5 cm)和下层(1 cm≤胸径5 cm)个体密度显著减少了24.9%和59.9%,胸高断面积显著减少了13.1%和54.9%。抚育前后上层和下层树木径级分布结构均没发生显著变化,但呈随径级增加抚育比例减小的趋势。与抚育前的群落物种相比,抚育后的次生林上层和下层的物种组成无显著变化,上层树木物种密度减少了15.1%,但物种丰富度(排除密度效应后的物种密度)和香农指数无显著变化。抚育对下层树木的影响更加显著,其中,物种密度、物种丰富度、香农指数显著减少了40.3%、15.1%和11.1%。经过抚育后,上层指示种多度平均减少了85.6%,优势种多度平均减少了6.4%;下层指示种多度平均减少了85.9%,而优势种多度平均减少了35.1%。[结论]通过中幼林综合抚育措施,热带低地雨林次生林中短寿命先锋种数量显著减少,降低了抚育后先锋种对保留目的种的竞争强度,从而为加快热带次生林的生态功能恢复和实施森林经营管理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方法,选取β多样性测度的相似度系数(CS)和Cody指数(βC),分析帽儿山地区人工天然混红松林群落的β多样性,并与天然次生山杨林群落对比。结果表明:前者与后者群落的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及群落的相似性系数都较低,其中以草本层最低;物种变动速率较大,其中以草本层物种变动速率最大。透光抚育对人工天然混交红松群落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主要是通过增加草本层和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而减少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来调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海拔高度对周公山柳杉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对人工林的抚育及合理经营有着重要意义,旨在为人工林近自然改造以及利用山地造林、恢复森林生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代表性样地法和随机取样法相结合的方法,在800、1 000和1 200 m 3个海拔高度对周公山柳杉人工林林下的物种组成、物种重要值、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养分进行了初步研究和对比分析。【结果】1)林下草本层共发现植物33种,属于19科32属;林下灌木层共发现植物49种,隶属于39属26科。2)草本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均随着海拔的升高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符合"中度膨胀"理论,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D)以及灌木层群落各多样性指数则符合负相关关系理论。3)林下植被0~40 cm深度土壤养分随土层深度增加,全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有机碳、有机质含量均降低。4)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有机质、全氮(TN)、全磷(TP)、有效磷(AP)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应控制人为干扰的强度,保持合理的林分密度,改善柳杉人工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使人工林处于一种天然更新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