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陈国顺 《猪业科学》2005,22(2):54-55
本论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研究影响野家杂种猪肉质风味的物质.结果表明,80℃对样品前处理后,能检出化合物有100多种,结合目前国内外报道的已经确认香型的化合物在本次测定中的数据分析发现,F1×F1和F1具有相对较高的3-甲基-1-丁醇(刺鼻清香)、2-戊基-呋喃(类火腿香)含量.  相似文献   

2.
本论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研究影响野家杂种猪肉质风味的物质。结果表明,80℃对样品前处理后,能检出化合物有100多种,结合目前国内外报道的已经确认香型的化合物在本次测定中的数据分析发现,F1 × F1 和 F1 具有相对较高的3- 甲基 -1- 丁醇(刺鼻清香)、2- 戊基 - 呋喃(类火腿香)含量。 野猪(Sus scrofa)广布于欧洲、非洲和亚洲等国家,至今记录的亚种有 23 个,我国就有 6 个。位于陕甘交界子午岭灌木山区的野猪是我国丰富的猪种资源。2002 年 11月,我们将该地区存有不同血缘的野杂种猪后代引入甘肃农业大学新华种猪场,开始异地饲养,进…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绿茧系家蚕品种的茧色性状遗传规律,以家蚕绿茧品种G1和白茧品种C108为亲本,配制正反交F1及其自交F2和回交代等多种群体材料,茧色分离调查结果显示:F1为浅绿色茧;自交F2呈现白色茧∶浅绿色茧∶绿色茧=1∶2∶1的分离比;回交后代(C108×G1)×G1、G1×(G1×C108)均呈现绿色茧∶浅绿色茧=1∶1的分离比,而C108×(G1×C108)呈现白色茧∶浅绿色茧=1∶1的分离比。此结果说明家蚕品种G1的绿茧性状对白茧性状为不完全显性遗传。家蚕绿茧系的显色物质为黄酮类化合物,分析不同茧色蚕体组织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是研究色素代谢与绿色茧呈色机制的重要途径之一。采用NaNO2-Al(NO3)3-NaOH比色法,测定亲本绿茧品种G1、白茧品种C108和(G1×C108)F1的幼虫中肠、血液、丝腺组织在整个5龄期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以及茧层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结果显示:3种茧色个体的中肠组织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无明显差异,推测其合成黄酮类化合物的能力相当;中肠组织与血液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与茧色没有明显关系;丝腺组织和茧层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以G1最高,(G1×C108)F1居中,C108最低。此结果说明绿茧色的深浅与丝腺和茧层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畜牧与兽医》2015,(4):71-73
选取120只1日龄AA肉鸡,公母各半,饲喂基础日粮,常规饲养。42日龄随机抽取40只,公母各半,进行活重(x1)、屠宰重(x2)、半净膛重(x3)、全净膛重(x4)、胸肌重(x5)、腿肌重(x6)、腹脂重(x7)的主成分坐标图的分析。结果表明:1)主成分F1、F2、F3的贡献率分别为60.57%、19.91%、15.24%,累计贡献率为95.73%,为入选主成分。2)F1、F2、F3的信息量表达式分别为F1=0.450 7x1+0.4743x2+0.415 0x3+0.404 4x4-0.106 3x5+0.314 4x6+0.354 9x7,F2=-0.165 4x1-0.138 1x2+0.317 1x3+0.422 8x4+0.792 6x5-0.212 3x6-0.032 6x7,F3=0.209 1x1+0.127 3x2-0.300 2x3-0.103 3x4+0.092 8x5-0.651 2x6+0.637 7x7;F1、F2、F3分别称为屠宰因子、胸肌因子、瘦肉因子。3)在F1和F2、F1和F3、F2和F3构成的平面坐标中,x3和x4都是距离最近,可视为同类性状。  相似文献   

5.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方法,对披碱草、野大麦及其杂种BC1F2代分蘖期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杂种BC1F2代的POD、EST同工酶谱表现为双亲的互补类型;杂种BC1F2代的POD和EST同工酶谱中亲本的个别酶带有丢失现象,在EST同工酶谱中产生了1条杂种带(Rf=0.11);BC1F2代POD同工酶谱的酶带基本相同,EST酶带特征差异较大,出现双亲互补带和杂种带;BC1F2代的POD和EST同工酶谱明显地受轮回亲本野大麦的影响,说明回交使野大麦的某些性状在BC1F2代进一步加强。聚类分析结果表明,Y1F2-5(7号)与P1F2-1(12号)及Y1F2-3(5号)与Y1F2-4(6号)有极其近的遗传关系,野大麦与BC1F2代多数株系有较近的遗传关系;POD与EST同工酶具多态性,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杂种鉴定和目标性状植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云南贯众(Cyrtomium yunnanense)的化学成分,用硅胶和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波谱特征鉴定结构。结果从其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4个化合物:山奈酚-3,7-a-L-二鼠李糖苷(Kaempferol 3,7-a-L-Dirhamnopyranoside)(1),山奈酚-3-a-L-(4-O-乙酰基)鼠李糖基-7-a-L-鼠李糖苷[Kaempferol3-a-L-(4-O-acetyl)rhamnopyranoside-7-a-L-rhamnopyranoside](2),山奈酚-3-a-L-(2,4-二乙酰基)鼠李糖苷-7-a-L-鼠李糖苷[Kaempferol3-a-L-(2,4-Di-O-acetyl)rhamnopyranoside-7-a-L-rhamnopyranoside](3),β-谷甾醇(β-Sitosterol)(4)。利用猪蛔虫24孔NUNC细胞培养板,对云南贯众中提取分离的四种化合物的抗蠕虫活性进行检测,并作离体毒理试验,利用纤毛虫检测器来计数死活虫卵。结果4个化合物中,化合物2效果最佳,其次是化合物4、化合物1,化合物3最差。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云南贯众中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2有望开发成为一种新的驱蛔虫药。  相似文献   

7.
热应激对荷斯坦牛与荷-娟F1牛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健康的荷斯坦乳牛和荷斯坦牛-娟姗牛杂交F1牛(荷-娟F1)各20头,分为2组,分别于冬季12月份(牛舍日平均气温为10.35℃,THI为47.24)和次年夏季7月份(牛舍日平均气温为38.07℃,THI为82.61)条件下,研究热应激对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应激期间荷-娟F1血清中MDA含量显著低于荷斯坦牛(P<0.05);T-SOD活力显著高于荷斯坦牛(P<0.05);T-AOC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非热应激期间,荷-娟F1与荷斯坦牛相比血清中的MDA含量、T-SOD活力和T-AOC均无显著差异(P>0.05)。荷-娟F1和荷斯坦牛在热应激期间的血清中MDA含量、T-SOD活力与非热应激期差异均极显著(P<0.01),荷斯坦牛血清中T-AOC差异显著(P<0.05),而荷-娟F1血清中T-AOC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表明,热应激对乳牛的抗氧化能力产生显著的影响;热应激期间荷-娟F1的抗氧化能力高于荷斯坦牛,更能适应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安徽淮南益益乳品公司第一奶牛场开展试验,随机抽取荷斯坦奶牛165头,其中1胎~3胎各55头,进行乳用特征性状[即楞角性(x_1)、尻宽(x_2)、尻角度(x_3)、后肢侧视(x_4)、蹄角度(x_5)]对305d产奶量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x_1~x_5线性分的平均值分别为26.95、32.00、27.13、28.40和23.73分。(2)主成分F1~F4的贡献率分别为29.10%、22.47%、18.65%和17.18%,累积贡献率达87.39%。(3)主成分F1~F4的表达式分别为F1=-0.4776x_1+0.4777x_2-0.3885x_3+0.1317x_4+0.6127x_5;F2=0.4612x_1+0.4224x_2+0.0536x_3-0.7454x_4+0.2244x_5;F3=-0.4052x_1-0.1144x_2+0.8294x_3-0.1557x_4+0.3326x_5;F4=0.3441x_1+0.6259x_2+0.3974x_3+0.5690x_4-0.0901x_5。(4)对主成分F1~F4贡献最大的性状分别是蹄角度、后肢侧视、尻角度和尻宽。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以细菌脲酶结构(PDB_ID 4EP8)为靶标,运用分子对接技术虚拟筛选ChemDiv化合物库,结合瘤胃脲酶活性抑制试验,筛选获得1个新型瘤胃脲酶抑制剂——N-(3,4-二甲氧基苄基)-2-{(4S)-1-[2-(1H-吲哚-3-基)乙基]-2,5-二氧杂咪唑啉-4-烃基}乙酰胺,其半抑制浓度(IC_(50))值为101.4μmol/L。瘤胃脲酶动力学试验表明,该化合物为混合性脲酶抑制剂。体外微生物厌氧培养试验表明,该化合物能抑制瘤胃微生物氨氮的生成。分子对接表明,该化合物能与脲酶活性中心内及活性中心外柔性片状区域的一些关键的氨基酸残基稳定结合。该化合物对瘤胃脲酶抑制效果较好,可以作为先导化合物进一步优化,为新型脲酶抑制剂的开发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黄烷酮-3-羟化酶(F3H)是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之一,其催化黄烷酮合成的二氢黄酮醇又可经不同代谢途径合成花青素等多种黄酮类物质。以鲁桑(Morus multicaulis)品种育711号植株的幼叶cD NA为模板,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了桑树F3H基因cD NA的全长序列,将该基因命名为MmF 3H(GenB ank登录号:KU301748)。该基因开放阅读框(ORF)长1 095 bp,编码一个含有365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预测蛋白质分子质量为40.15 kD,等电点为4.93。该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与川桑(Morus notabilis)F3H的序列相似度高达98%,与其它5种植物F3H也具有较高的序列相似度(79%~82%),说明F3H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保守性;系统进化树也显示来自鲁桑的F3H序列与来自川桑的F3H序列聚在一枝,亲缘关系最近。qRT-PCR检测MmF 3H基因在35份桑种质资源植株幼叶中的表达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相对表达量较高的达到0.784 5,而较低的仅为0.012 1;用分光光度法测定35份桑种质资源植株桑叶片中的总黄酮和总花青素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而且总黄酮含量的差异与MmF 3H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具有一定相关性,推测MmF 3H催化生成的产物属于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的上游产物。  相似文献   

11.
《畜牧与兽医》2017,(3):14-16
随机选取荷斯坦奶牛180头,其中1-3胎各60头,进行奶牛外貌性状体高(x1)、胸宽(x2)、体深(x3)、尻角度(x4)、尻宽(x5)、后肢侧视(x6)、蹄角度(x7)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主成分F1~F6的贡献率分别为30.68%、15.67%、14.24%、12.11%、11.18%和9.50%,累计贡献率达93.46%;F1的信息量表达式为F1=0.510 9x1+0.294 6x2+0.448 8x3-0.195 4x4+0.524 3x5-0.012 5x6+0.370 9x7,余类推;F1可视为体躯容积因子,F3、F4可视为耐用因子。主成分(外貌性状的线性组合)可在尽量保持遗传信息的基础上简化复杂的外貌性状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桑树的枝条是传统的中药材,以我国特有野生桑种质资源川桑(Morus notabilis)的枝条为材料,提取分离药用化学成分。桑枝粉首先采用95%乙醇粗提、减压浓缩,然后分别用硅胶柱色谱、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反相C_(18)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技术以及制备型HPLC色谱仪等,对提取物中的化合物进行富集和分离、纯化,共得到13种单体化合物。经波谱分析以及与已有研究文献的相关信息对比分析,鉴定13种化合物分别为川桑素A(1)、桑辛素I(2)、桑呋喃B(3)、桑酮T(4)、桑酮C(5)、桑酮U(6)、5,5'-双丁氧基-2,2'-双呋喃(7)、异香草醛(8)、丁香醛(9)、东莨菪素(10)、反式-3,5-二甲氧基-4-羟基肉桂醛(11)、对羟基-苯甲醛(12)、川桑素L(13)。编号为2~13的12种化合物系首次从川桑中分离的已知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3(川桑素L)为一种新的天然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畜牧与兽医》2015,(12):56-58
为建立AA肉鸡屠宰性状的主成分评估模型,选取120只1日龄AA肉鸡,公母各半,饲喂基础日粮,常规饲养。42日龄时随机抽取40只,公母各半,测定活重(x_1)、屠宰重(x_2)、半净膛重(x_3)、全净膛重(x_4)、胸肌重(x_5)、腿肌重(x_6)、腹脂重(x_7)等屠宰性状,建立入选主成分的评估模型。结果显示:主成分F1、F2、F3的贡献率分别为60.57%、19.91%、15.24%,累计贡献率为95.73%,为入选主成分。F1、F2、F3的信息量表达式分别为F1=0.450 7x_1+0.474 3x_2+0.415 0x_3+0.404 4x_4-0.106 3x_5+0.314 4x_6+0.354 9x_7,F2=-0.165 4x_1-0.138 1x_2+0.317 1x_3+0.422 8x_4+0.792 6x_5-0.212 3x_6-0.032 6x_7,F3=0.209 1x_1+0.127 3x_2-0.300 2x_3-0.103 3x_4+0.092 8x_5-0.651 2x_6+0.637 7x_7。建立入选主成分评估模型为Y=0.269 3x_1+0.279 2x_2+0.268 7x_3+0.313 4x_4+0.109 7x_5+0.048 9x_6+0.305 6x_7。  相似文献   

14.
硝基化合物是指化学结构中含有硝基(-NO2)官能团的化合物.黄芪、冠花、木兰属等牧草植物中含有的天然硝基化合物(3-硝基丙醇和3-硝基丙酸)以及化学工业合成的硝基化合物(硝基烷烃、硝基乙醇、3-硝基酯-1-丙醇等)均能够高效抑制瘤胃发酵甲烷的生成,而其自身能够被瘤胃微生物所代谢利用.本文重点围绕硝基化合物的分类及其脱毒...  相似文献   

15.
鸡40周龄蛋重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黑羽绿壳蛋鸡(P1)和白来航鸡(P2)为材料,测定P1、P2及其F1、F2代的40周龄蛋重,应用SEA-G4F2软件分析蛋重遗传规律。结果表明,40周龄蛋重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E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0.4307,多基因遗传率为0.0254,主基因的遗传率远大于多基因的遗传率。  相似文献   

16.
为了充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本试验首次对野生盘羊与巴什拜羊杂交F1代公羊精液低温和冷冻保存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在低温(4±0.5)℃条件下稀释保存F1代羊精液,其中采用葡萄糖-蔗糖-柠檬酸钠-卵黄稀释液(III液)低温保存绵羊精子的时间和活率(168 h,0.35)显著优于葡萄糖-柠檬酸钠-卵黄稀释液(II液)(72 h,0.30)、葡萄糖-乳糖-卵黄稀释液(IV液)(48 h,0.35)和葡萄糖-乳糖-卵黄稀释液(I液)(18 h,0.42);采用4种不同冷冻稀释液制作杂交F1代公羊细管冻精,用III液冷冻保存后解冻效果最佳,解冻后精子活率为(48.6±0.4)%,畸形率为(11.20±2.02)%、顶体完整率为(58.4±3.68)%。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研究我国不同牛种牛肝脏中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及相对含量,选取甘南牦牛肝、雪花牛[(秦川牛♀×安格斯牛♂)F1代♀×日本和牛♂]肝和当地西×秦杂交牛(秦川牛♀×西门塔尔牛♂)肝为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种类和相对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3种牛肝共检出50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包括烃类、酮类、醛类、醇类、酯类、芳香类物质和杂环类物质;牦牛肝和雪花牛肝样品中分别检出31种和38种挥发性化合物,2种牛肝挥发性化合物种类相似,但其相对含量差异较大,其中醛类和烃类为牦牛肝和雪花牛肝的主体挥发性化合物。  相似文献   

18.
探究草原毒草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 Bunge)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成分的毒性作用,为深入解析和再认识黄花棘豆的毒性成分及其相互作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技术,对黄花棘豆地上部分植物样品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采用1D-NMR、2D-NMR、IR和UV等波谱解析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在此基础上通过测定单体化合物对α-甘露糖苷酶(α-mannosidase)的抑制活性,来评价其毒性效应。结果显示,从黄花棘豆总生物碱中分离得到4个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分别鉴定为(1R,8aS)-l-hydroxy-indolizidines (1)、2-epi-lentiginosine (2)、swainsonine (3)和swainsonine N-oxide (4);α-甘露糖苷酶糖活性测定发现,化合物1~4对α-甘露糖苷酶抑制率分别为0.35、0.20、0.94、2.08μmol/L。化合物1、2和4为首次从黄花棘豆中分离得到,4种生物碱单体均表现出较强的α-甘露糖苷酶抑制活性,强弱顺序为化合物2>...  相似文献   

19.
水平沟生态恢复措施下宁夏典型草原土壤种子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土壤种子库的研究对草原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放牧草地(对照F0)、15年封育(F15),水平沟整地1年后(S1)、3年后(S3)、6年后(S6)、10年后(S10)和15年后(S15)的草地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0-5、5-10和10-15cm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大小、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进行了研究,对种子库特征与土壤因子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1)植物种类以S1最多,F15次之,F0和S10较少;随着水平沟恢复年限增加,种子库植物种类无明显变化规律,但种子库主要植物由一年生草本向多年生草本转变。2)土壤种子库密度以F15、S3和S15较高,F0最低;土壤种子库密度具有表聚特征;随着水平沟恢复年限的增加,种子库总密度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变化。3)土壤种子库丰富度、优势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在处理间无明显变化规律;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系数为0.38~0.55,相似性总体较低,相对而言,F15年相似性最高、S3次之,S10与S15最低。4)CCA表明,土壤速效钾、全磷和土壤含水率是影响该区土壤种子库分布的主要因子。研究认为,与放牧草地相比,水平沟整地措施能使典型草原土壤种子库物种种类和密度出现一定程度的增加,但作用仍低于草地长期封育。  相似文献   

20.
以24只产羔2周的奶山羊为试验动物进行预试验,研究乳中αS1-酪蛋白(αS1-CN)基因型(纯合基因型:A/A和F/F各12只)对产乳量和乳成分的影响。预试验结束后,试验主要研究乳中αS1-CN的基因型和日粮粗蛋白质浓度对产乳量、乳成分及N、Ca、P利用的影响。以日粮粗蛋白质浓度(分别占DM13.2%、16.8%和19.8%)和试验期(3-6周,8-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