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大豆胞囊线虫病(一)分布与危害大豆胞囊线虫病主要发生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河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大豆胞囊线虫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发病轻的减产5%~10%,中等的减产20%~30%,重的减产50%以上。  相似文献   

2.
一、大豆胞囊线虫病(一)分布与危害大豆胞囊线虫病主要发生在黑龙江、吉林、辽亍、内蒙古、河北、北京、河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大豆胞囊线虫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发病轻的减产5%~10%,中等的减产20%~30%。重的减产50%以上。  相似文献   

3.
办大豆胞囊线虫病是大豆生产上危害最大、发生最普遍的病害之一。其特点是分布广、危害重、寄主范围宽、传播途径多、休眠体(胞囊)存活时间长,是一种极难防治的土传病害。在我国东北和黄淮海大豆产区发生较普遍。一般可使大豆减产5%~10%,严重的可达30%以上甚至绝产。1症状识别大豆胞囊线虫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受到大豆胞囊线虫侵染的大豆植株明显矮化,叶片褪绿变黄,  相似文献   

4.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大豆生产上危害最大、发生最普遍的病害之一。其特点是分布广、危害重、寄主范围宽、传播途径多、休眠体(胞囊)存活时间长,是一种极难防治的土传病害。在我国东北和黄淮海大豆产区发生较普遍。一般可使大豆减产5%~10%,严重的可达30%以上甚至绝产,  相似文献   

5.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大豆的毁灭性病害之一,自1899年在我国东北发现以来,至今在全国的大豆产区都有发生,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一般发病减产15%以上,严重发病减产50%以上甚至绝产,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应用抗线虫大豆品种是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大豆灰斑病主要危害大豆的叶片及籽粒,该病是一种间歇性流行病害,近年来,由于大豆重茬面积的增加,灰斑病的发生愈来愈严重。一般发生年可使大豆减产12%~15%,严重发生年可减产30%,个别可达50%。  相似文献   

7.
<正>大豆胞囊线虫病(soybean cyst nematode,SCN),是世界大豆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东北及黄淮海两个大豆主产区大量发生,一般造成产量损失5%~10%,严重发生地块甚至颗粒无收。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大豆种植区63个市县均有大面积大豆遭受其危害,大庆、哈尔滨、齐齐哈尔、黑河、佳木斯严重发生,尤以安达、肇东、林甸、富裕、依安、拜泉、富锦、北安等地区更为严  相似文献   

8.
吴伟 《农村科技》2011,(1):30-30
胞囊线虫是一种定居型内寄生线虫,危害大豆根部,是典型的土传病害。发病初期叶片褪绿黄化,症状表现不明显,与大豆缺素症或缺肥症十分相似,只有发病十分严重时才表现出独特的症状。随着本县大豆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大豆胞囊线虫病危害日益严重,一般减产10%~35%,严重则造成毁田。  相似文献   

9.
付国会 《新农业》2023,(18):21-22
<正>1大豆胞囊线虫病1.1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危害表现及发生规律大豆胞囊线虫病可发生于大豆整个生长周期。该病的发生是由于土壤中的线虫侵入大豆根系,吸取大豆营养,导致大豆光合作用效率降低,植株发育不良、矮小、茎叶呈淡黄色、开花迟缓、结荚率降低和结瘪荚、籽粒萎缩褶皱,严重时大豆不结荚,导致大豆产量严重下降。病株根部可见乳白色小颗粒状物质,  相似文献   

10.
大豆胞囊线虫病,又称大豆根线虫病、黄萎病,群众称之为“火龙秧子”,是大豆的一种毁灭性的病害。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生普遍而且严重,平均减产10%~30%。一、症状大豆胞囊线虫病是一种苗期病害,一般在播种后的25~30天开始出现症状。发病后,叶片由下而上开始发黄(开始鲜黄色,后为枯黄色),植株生长瘦弱,常呈点片状,与缺水或缺肥症状相似,群众往往认为是地出了毛病。成株期植株明显矮化,病株花期延迟,花器丛生,结荚少而小、籽粒秕瘦或不结荚,重者成片枯死。  相似文献   

11.
王谦  李淑荣 《农业与技术》2007,27(6):123-123
0前言大豆红蜘蛛属蛛形纲,蜱螨目,虫蛾属。俗称火龙、火蜘蛛。大豆红蜘蛛在我国各大豆主产区均有发生,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黑龙江北部地区季节性干旱少雨,发生危害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一般发病可使大豆减产5%~20%,严重的可减产20%~60%,甚至绝产。因此掌握好大豆红蜘蛛的防治时期  相似文献   

12.
《吉林农业科学》2016,(3):25-30
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SCN)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大豆寄生虫,一般可造成大豆减产10%~20%。利用植物介导RNAi是培育抗虫转基因植物新品种的有效手段之一。本研究从大豆胞囊线虫中获得了编码参与线虫m RNA代谢的关键基因-核糖体蛋白基因Hg-rps-23。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Hg-rps-23 RNA干扰片段导入Williams82中。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表明,外源RNAi片段已导入受体大豆品种。病土接种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抗性水平显著提高,表明利用植物介导RNAi可以有效提高大豆抗胞囊线虫水平。本研究为大豆抗胞囊线虫新材料的创制及新品种培育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小麦胞囊线虫又称禾谷胞囊线虫、燕麦胞囊线虫等,属胞囊线虫属,是为害小麦和禾谷类作物的主要病害。自2006年以来,该病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逐年加重,据调查,发病地块一般减产15%~25%,严重地块减产可达70%,甚至造成绝收,对睢阳区小麦生产构成极大威胁。一、为害症状及诊断方法小麦胞囊线虫病在小麦不同生长期,呈现不同的病害症状。在苗期,  相似文献   

14.
<正>大豆根腐病是各国大豆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在我国大多分布于北方大豆产区,以东北、西北及内蒙较重,尤其是黑龙江省大豆产区发生最重。大豆根腐病主要发生在苗期,病苗的主根及贴近地面的茎基部位变为红褐色,并稍有凹陷的病斑,皮层开裂呈现溃疡状。幼苗受害严重时会折伏枯死,而幼株则整体变黄,生长缓慢,植株矮小。据调查统计,我国各大豆产区的发病率一般40%~50%之间,重病地块能达80%以上,一般年份减产8%~10%,严重时可减产  相似文献   

15.
<正>大豆灰斑病又称蛙眼病、褐斑病或斑点病,主要危害大豆的叶片及籽粒,该病是一种间歇性流行病害,近年来,由于大豆重茬面积的增加,灰斑病的发生愈来愈严重。一般发生年可使大豆减产12%~15%,严重发生年可减产30%,个别可达50%。同时,灰斑病还严重影响大豆品质,灰斑病粒脂肪含量降低2.9%,蛋白质降低1.2%,百粒重降低2 g左右。一、大豆灰斑病发病症状1、大豆灰斑病病原菌主要危害成株期叶片,也可侵染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西部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生动态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世界大豆产区危害最重的病害之一,随着大豆重迎茬面积的增加,其发生面积也在逐年扩大,危害程度逐渐加重,使大豆产量显著降低,一般减产10%~20%,重者可达30%~50%,甚至绝产。重迎茬是导致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孢囊线虫发病程度逐年加重的主要原因,通过合理轮作、应用抗线大豆品种、药剂防治、配方施肥等综合措施可有效地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正大豆孢囊线虫病即大豆根线虫病,又称月夜病、萎黄线虫病,俗称"火龙秧子",是大豆全株性病害,也是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传染扩散较快,大豆种植区普遍发生,尤以东北三省发生严重,一般使大豆减产10%-20%,严重时可减产70%~90%,甚至绝产,有的地区可以导致连续多年不能种植大豆,危害严重。由于大豆孢囊线虫致病力不同,有不同的生理小种,黑龙江大豆主产地区主要分布1号、3号小种,该病寄主范  相似文献   

18.
<正>大豆灰斑病主要危害大豆的叶片及籽粒,该病是一种间歇性流行病害,近年来,由于大豆重茬面积的增加,灰斑病的发生愈来愈严重。一般发生年可使大豆减产12%~15%,严重发生年可减产30%,个别可达50%。1.病害症状大豆灰斑病病原菌主要危害成株期叶片,也可侵染茎、荚及种子。带菌种子长出的幼苗和子叶片出现圆形或半圆形深褐色凹陷斑,气候干燥时,病斑扩展缓慢。当气候适宜、低温多雨时,病斑可蔓延至生长点,使幼苗枯死。成株叶片染  相似文献   

19.
小麦胞囊线虫病在许昌市魏都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小麦发病后,亩成穗数少,穗小粒少,产量降低,一般可造成小麦减产20%~30%,发病严重的地块减产可达70%,甚至绝收。一、发生特点(一)发病症状在小麦苗期、返青拔节期和灌浆期均可发病,表现出明显症状。苗期发病,地上部植株矮化,叶片发黄,麦苗瘦弱,似缺肥缺水状。小麦根部出现大量根结;返青拔节期发病,病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生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吉林农业科学》2014,(4):47-49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中国大豆生产上的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本研究通过测定2006~2008年辽宁省26个地区大豆田中的大豆胞囊线虫胞囊密度,明确大豆胞囊线虫在辽宁省的发生和分布情况。在所调查的26个市(县、区)中,88%的大豆产区含有大豆胞囊线虫,平均每百克风干土中超过10个胞囊的地块占73%。其中康平县西关乡的大豆胞囊线虫胞囊密度最高,达到54.33,而开原市、东港市和桓仁满族自治县的大豆胞囊线虫胞囊密度为0,大多数地区的大豆胞囊线虫胞囊密度介于20~55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