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讨冬小麦穗发芽敏感性的遗传特点,并为小麦的抗穗发芽育种提供科学依据,对穗发芽敏感性不同的4个红皮和3个白皮小麦品种进行完全双列杂交,并对杂交材料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收获前穗发芽性受加性效应、非加性效应和细胞质效应的共同影响,说明小麦的穗发芽抗性能够稳定地遗传给后代;小麦穗发芽敏感性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比较高,说明小麦的穗发芽性主要受遗传因素决定。所以在穗发芽抗性育种中,早代选择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小麦抗穗发芽基因挖掘及分子育种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穗发芽是影响小麦品质和产量的重要自然灾害之一。了解小麦穗发芽抗性遗传和分子基础,有助于穗发芽抗性改良。本文从穗发芽抗性QTL发掘、功能标记开发、穗发芽主要抗源以及抗穗发芽分子育种几方面对小麦穗发芽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今后小麦穗发芽抗性研究重点及育种思路进行讨论,以期为小麦穗发芽遗传研究和抗性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给新疆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品种资源,利用Vp-1基因的功能标记Vp1B3检测了252份新疆小麦品种.结果表明,新疆小麦品种中Vp-1Ba(感穗发芽)、Vp-1Bb(抗穗发芽)和Vp-1Bc(抗穗发芽)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54.8%、3.2%和42.0%,以Vp-1Ba基因型为主.其中,冬小麦中抗、感穗发芽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39.2%和60.8%,以感穗发芽基因型为主;而春小麦中抗、感穗发芽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55.3%和44.7%,抗穗发芽基因型频率较高.农家品种、引进品种和育成品种中Vp-1Ba、Vp-1Bb和Vp-1Bc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存在明显差异,依次为80.4%、0.0%和19.6%,39.5%、2.6%和57.9%,54.6%、4.6%和40.8%,农家品种和育成品种都以感穗发芽基因型为主.本研究结果还表明,STS标记Vp1B3检测方法简单、稳定性好,将其与整穗发芽法和发芽指数法结合使用,有助于提高选择效率.  相似文献   

4.
107份小麦历史品种抗穗发芽基因型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在历史小麦品种中鉴定出抗穗发芽的种质材料,利用与小麦抗穗发芽相关的分子标记Vp1A3和Vp1B3对107份我国小麦历史品种的穗发芽抗性进行综合筛选。结果表明,属于抗穗发芽单倍型Vp-1Agm的材料有3份,分别是郑州742、陕农17、内乡5号;属于抗穗发芽单倍型Vp-1Bb的材料有10份,分别是跃进5号、泰山1号、济南12、泾阳60、复壮30、丰抗15、济农2号、北京8号、济南矮6号、京130;属于抗穗发芽单倍型Vp-1Bc的材料有48份。在具有发芽指数的77份材料中,平均发芽指数小于10%的抗穗发芽基因型材料有5份,分别为安选2号、烟农15、郑州683、郑州742、克群。该研究结果为小麦抗穗发芽育种中抗性亲本的选择提供了基因水平的依据,拓宽了小麦抗穗发芽育种亲本的选择范围。  相似文献   

5.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纽约州立农业及生物科学学院植物育种学副教授Mark E. Sorrells和研究生Andrew Paterson最近首次培育出两个抗穗发芽的软质白粒冬小麦品系.这两个品系已为育种者所采用.五年内具有这种特性的品种将在生产上应用.这两个新品系抗穗发芽能力不如硬质普通小麦,但是Sorrells估计它们能使穗发芽损失减少一半.除了抗穗发芽外,该二新品系还具有作为新品种所需要的一些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6.
小麦穗发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麦成熟期稳发芽是一种世界性的灾害,国内外育种家和生物化学家对此都很重视,1975~2001年先后举行了9次国际谷物收获前稳发芽研讨会,促进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开展。本文综速了小麦穗发芽发生的原因,详细介绍了影响稳发芽的α-淀粉酶、α-淀粉酶抑制蛋白以及小麦抗稳发芽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抗穗发芽品种(系)并了解其抗性机制,应用整穗发芽法和发芽指数鉴定了33份小麦新品系的穗发芽抗性,以红粒品种京冬8号和京9428作为抗穗发芽对照,以白粒品种京411和中优9507作为感穗发芽对照,并结合共显性STS标记Vp1B3对其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穗发芽率(SGR)低于抗性对照京冬8号和京9428平均值(12.7%)的品系有7份,其中2份为白粒,5份为红粒.只有一份红粒品系CA0489的发芽指数(GI)低于抗性对照平均值(13.2%).应用STS标记Vp1B3共扩增出849 bp、569 bp和652 bp三种片段,分别属于抗穗发芽基因型Vp1Bb和Vp1Bc及感穗发芽基因型Vp1Ba,其频率分别为3%、18%和79%.红粒抗穗发芽品系CA0489属于Vp1Bb基因型和红色种皮休眠型,CA0481属于Vp1Bc抗穗发芽基因型,另外三份红粒抗穗发芽品系的抗性机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白粒抗穗发芽品系CA0509和CA0459的抗性为非Vp1B3类型,其抗性可能与穗部性状和颖壳抑制物有关.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探讨了有关小麦穗发芽性简易鉴定方法,同时对抗穗发芽性遗传基因源的系谱及遗传方式进行了解释。在不同温度或时间条件下对穗进行贮藏处理,就穗发芽率的变化及其与这些条件之间的相关性都做了较为详细的探讨。穗发芽率调查日期:采样后鉴定的定为14天,采样后贮藏约一个月以上的定为6天。采样后穗发芽率同用纸包法鉴定的穗发芽率之间存在有高度相关。利用几个重要的品种材料,作者对抗穗发芽的遗传基因的导入途径及抗穗发芽的好材料适合的分离比都进行了研究,同时推断了与抗穗发芽有关的两种遗传基因的存在。本试验结果,把农艺性状好的农林61号和丰穗小麦做为抗穗发芽的遗传基因源,把早期世代多数个体材料贮藏约一个月后,用纸包法进行穗发芽鉴定。为了避免收获期的繁忙,对早期选择的抗穗发芽的材料先进行固定,然后进行研究。由于日本的小麦在成熟中—后期常遇梅雨,易产生穗发芽,导致小麦生产加工适应性显著变劣。回避梅雨的影响,培育早熟和低淀粉(小麦粉糊化粘度低)的抗穗发芽品种,这是目前日本小麦育种的一个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春小麦穗发芽抗性鉴定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对国内外57个春小麦品种(系)开花后不同时期进行穗发芽抗性和α-淀粉酶活性的测定,用改进的凝胶扩散法测定小麦种子α-淀粉酶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春小麦品种的抗穗发育特性及α-淀粉酶活性具有明显差别,来自东北地区的大部分主栽品种的穗发芽抗性中等。总体上,红粒品种的穗发芽抗性比普通白粒品种强,在白粒品种中也存在抗性极强的品种。不同穗型对发芽率的结果影响不大,小麦品种的穗发芽抗性可以用开花后35-40d的籽粒发芽率为指标,不同品种的α-淀粉酶活性物降落值存在显著差异,穗发芽率与种子中α-淀粉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降落值呈显著负相关,开花25-40d期间,穗发芽总体上呈上升趋势,α-淀粉酶有下降趋势,并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
穗发芽影响小麦生产,严重地降低了小麦粉的加工品质,这主要是由于穗发芽小麦粉的α-淀粉酶活性过高所致.本文研究发现添加天然的α-淀粉酶抑制物可以有效地改良穗发芽面粉烘烤品质.这一成果可能为α-淀粉酶活性太高、按常规难以制做面包的穗发芽小麦面粉的利用,开辟了途径.  相似文献   

11.
国外小麦抗穗发芽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收获季节多雨的地区,小麦籽粒有在穗上发芽的危险,有的籽粒即使外观不发芽,但贮藏的营养物质已开始转化,影响产量和品质.因此,在这些地区培育抗穗发芽品种是十分重要的.多年来,国外小麦研究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国际谷物收获前发芽会议已开了三届(第一届1975年在瑞典,第二届1979年在英国,第三届1982年在加拿大),每届都有很大一部分是研究小麦穗发芽的论文.1983年在日本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小麦遗传学会议上,也出现了不少抗穗发芽遗传育种的文章.现将1975年以来公开发表的资料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为给春小麦生育早期抗旱和收获期抗穗发芽育种提供抗性亲本,利用与小麦抗旱性相关的分子标记TaNRX-B1a1、TaNRX-B1b1和FerA1-intrl以及与小麦穗发芽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Vp1B3、Vp1A3和Tamyb10D对137份内蒙古春小麦育种材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73B609等共58份材料的抗旱性分子标记均属于抗旱基因型,占供试材料的42.34%,其单倍型组合为TaNRX-B1a/TaFer-A1a,可以用作抗旱育种的亲本材料。中国春既属于Vp-1Bb等位基因类型,同时用标记Tamyb10D检测时也属于抗穗发芽类型。辽春10号在3个分子标记的检测中均属于抗穗发芽的等位基因类型,同时又是TaNRX-B1a/TaFer-A1a单倍型,所以辽春10号在抗穗发芽和抗旱性聚合育种中可以作为亲本使用。  相似文献   

13.
小麦穗发芽抗性鉴定及相关分子标记的有效性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抗穗发芽小麦种质及可用于种质评价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高效分子标记,以41份黄淮南片区试品系和309份中外小麦品种为材料,选用4个与穗发芽抗性相关的标记,即STS标记Vp1B3和MST101、STMS标记wmc104及SSR标记Xgwm155,结合整穗发芽鉴定试验,评价筛选抗穗发芽小麦种质,同时对上述4个分子标记进行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标记Vp1B3和wmc104可有效用于小麦穗发芽抗性筛选,而标记Xgwm155和MST101与穗发芽抗性不相关;350份供试材料中41份国家区试材料的整穗发芽率普遍偏高,均值达到43.94%;而另外309份材料中,淮麦20、轮选987、长旱58等18份材料为高抗穗发芽品种,平均整穗发芽率为2.56%,是穗发芽抗性育种中的重要抗性资源。  相似文献   

14.
为给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提供基础材料和参考依据,以杨麦5号为受体,对转反义Trxs基因小麦00TY5的后代株系进行PCR分子检测,并对阳性株系进行了穗发芽和籽粒发芽试验。结果表明,PCR检测T4代14个转基因株系中阳性株系占78.5%.具有抗穗发芽特性的株系占阳性株系的54.5%。这些抗性株系在成熟前5d至成熟后10d.各株系与扬麦5号相比平均穗发芽时间推迟2.1d,穗粒发芽率和穗发芽度分别降低26.4%和52.8%;籽粒发芽开始时间延迟2d.籽粒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分别降低40.8%和43.7%,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成熟后25d,各株系与扬麦5号的各种发芽参数差异减少或差异不明显。相关分析表明,穗发芽参数与籽粒发芽参数呈极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水稻穗上芽发生的生理变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亲本V20B(易穗上发芽)和金23B(不易穗上发芽)为材料,研究了水稻籽粒在田间穗上发芽的生理基础.结果表明:在相同试验条件下,V20B比金23B更易穗上发芽;V20B穗萌前内源激素GA<,3>/ABA含量比值高于金23B,而ABA含量低于金23B;籽粒发育过程中的a-淀粉酶活性、籽粒含水量均高于金23B.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不同麦区小麦品种的穗发芽抗性及其与穗部性状的相关性,以黄淮冬麦区(南片和北片)、北部冬麦区及长江中下游麦区的235份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选用2个能够有效用于穗发芽抗性筛选的分子标记Vp1B3和WMC104,结合整穗发芽试验,对各麦区小麦品种穗发芽抗性进行鉴定,并分析穗发芽抗性与穗部及籽粒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穗发芽抗性显著高于其他三个麦区,其供试小麦品种60%以上达到抗性等级,其余三个麦区中达到抗性等级的品种均不超过30%;供试品种中,扬麦10号、荆麦103、川农16等15个品种为高抗穗发芽品种,发芽率均值为4.85%,是穗发芽抗性育种中的重要抗性资源。整穗发芽率与穗部及籽粒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穗发芽率与籽粒颜色极显著正相关,与小穗密度、千粒重、籽粒宽度等显著正相关。在育种过程中,可将籽粒颜色、小穗密度、千粒重及籽粒宽度等作为抗穗发芽小麦品种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1997~1998年度对黄淮地区的14个小麦优良品种(系)进行了穗发芽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红皮品种小麦种子休眠期最长、抗穗发芽性最强,白皮品种之间种子休眠特性与抗穗发芽特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豫麦54、豫麦18、矮多晚的穗发芽率均在2%以下,为抗穗发芽品种(系),豫麦21的穗发芽率为92.8%,属对穗发芽敏感的品种。  相似文献   

18.
黄淮地区小麦品种(系)抗穗发芽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香  茹振钢 《麦类作物》1999,19(3):8-10
1997 ̄1998年度对黄淮地区的14个小麦优良品种(系)进行了穗发芽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红皮品种小麦种子休眠期最长,抗穗发芽性最强,白皮品种之间种子休眠特性与抗穗发芽特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豫麦54、豫麦18、矮多晚的穗发芽率均在2%以下,为抗穗发芽品种(系),豫麦21的穗发芽率为92.8%,属对穗发芽敏感的品种。  相似文献   

19.
母体对小麦胚的ABA敏感性和种子休眠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种子休眠是品种穗发芽抗性的主导因素,休眠特性与母体效应和胚对ABA的敏感性均有密切关系。为了了解母体对小麦胚的ABA敏感性和种子休眠的影响,为抗穗发芽育种提供科学依据,对穗发芽抗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及它们正反交F1后代授粉后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进行了ABA敏感性鉴定,并对收获前的籽粒发芽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种子发育过程中,不同基因型的离体胚萌发能力存在差异,抗穗发芽品种的胚对ABA敏感性明显高于易穗发芽品种,胚对ABA的敏感性与其萌发能力关系密切,随着萌发能力的升高,胚对ABA的敏感性降低。在成熟种子中,F1的休眠性偏向于抗性亲本。尽管成熟种子和胚的休眠表现出一定的母体效应,但母体对发育至成熟过程中胚的ABA敏感性并没有影响。因而,母体对种子休眠的影响可能与胚的ABA敏感性无关。  相似文献   

20.
白皮小麦抗穗发芽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从影响穗发芽的因素、抗性机理、遗传特性及抗性品种选育等方面综述了当前我国白皮小麦抗穗发芽的研究进展。认为抗穗发芽与种皮色级、穗部性状、吸水速率、α-淀粉酶活性及ABA等激素有关;低α-淀粉活性是抗穗发芽的主要机理;抗穗发芽的遗传主要是由数量性状控制,抗性的显隐性因子组合的不同在而不同,而且有明显的倾母遗传特点,仅有少数组合表现出主效基因的作用;对于抗穗发芽白皮小麦的选育,主要是利用种子休眠性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