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遭受霜冻的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为试验材料,研究在2016—2018年3种霜冻恢复措施对麻竹立竹生长和竹笋生长特性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对3种霜冻恢复措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种霜冻恢复措施对竹高、胸径、丛幅、笋地径、笋高、笋质量及出笋数量均具有影响。皆伐后常规经营模式下的立竹生长指标和笋生长特性指标均逐年增大,其中2017年和2018年竹丛丛幅、笋总质量和笋数量大于其他2种模式;持续常规经营模式下的麻竹立竹竹高、胸径和平均笋基径最大;无人工经营模式下的立竹各生长指标和笋生长指标最小。主成分分析表明,麻竹遭受霜冻后,采取持续常规经营措施能够保证麻竹生长和笋产量的增加,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麻竹丰产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竹系竹亚科牡竹属,别名甜竹、青甜竹、大叶乌竹等,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重要的经济竹种之一。麻竹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利用价值都很高,特别是麻竹笋最为出色,质嫩味甜,单笋重量可达5千克以上。麻竹适合温度为-4℃~42℃,雨水充沛的年份,产笋期长达半年以上,是不可多得的优良的笋用竹。  相似文献   

3.
麻竹亦称甜竹、甜笋竹、大叶竹,属于禾本科竹亚科麻竹属的一个竹种,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台湾一带。麻竹高15—20米,胸径10—20厘米,是单产笋最高的竹种。麻竹一年四季产笋,4—10月为主产笋期,大暑前后为高峰。笋体高达1—2米,单丛鲜笋年产量可达50—100公斤;笋肉质鲜嫩,美味可口。竹杆可造纸,制筷子等。竹叶可作工艺品出口。  郴州市从1987年以来开始引种,1992年开始形成小规模试验林,到2000年全市已有6个试验点,经受了1993年1月最低气温35℃和1999年12月最低气温56℃的2次冰冻考验,只是地上部分全部冻死,第二…  相似文献   

4.
麻竹(Dendrocalamus Iatlflorus Munro)又名甜竹、大叶鸟竹、六月麻,是我国南方主要笋用竹之一。它生长快.笋期长,当年栽植当年发笋.味美可口,可炒食,也可制笋干和加工罐头,畅销国外。每丛产鲜笋在福建省可达33公斤,平均亩产600多公斤,最高可达2000公斤。竹杆壁厚而坚硬,驹径粗可这12-16厘米,高15-25米。可供建筑和制竹筏、水管、扁担等。  相似文献   

5.
通过调查总结泉州市永春、安溪、南安等县(市、区)麻竹主产区多个乡(镇)的麻竹造林、施肥试验等情况,提出麻竹造林中的良种选育、适地适竹、合理密度、整地施肥、造林时间、栽植方法、抚育追肥、合理采笋、留养母竹、麻竹更新等丰产栽培技术,以供麻竹大规模基地造林推广参考。  相似文献   

6.
麻竹出笋和高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5年5至10月, 麻竹中心分布区福建省毕安县对麻竹出笋和高生长规律进行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有序样本的聚类分析方法,可将麻竹出笋过程和高生长过程定量地划分为3个时期:初期、盛期和末期。出笋盛期的笋量占全期的57.48%,个体平均质量1.26kg,高生长盛期生长量占全高的81.12%,日平均生长量为20.44cm;麻竹高生长过程可用Logistic和Richards曲线模拟,相关系数较高,最  相似文献   

7.
于2019年,在广西南宁市七坡林场开展低丘松林下套种3种丛生笋用竹种(绿竹、麻竹、勃氏甜龙竹)试验,探究3种丛生笋用竹种的造林效果、发笋及幼竹生长规律。结果显示:勃氏甜龙竹的成活率高达83.15%,略高于绿竹(76.6%)和麻竹(62.13%);发笋时间,以勃氏甜龙竹最早(5月中旬),绿竹最晚(6月上旬);发笋持续时间历时最长的为勃氏甜龙竹(180 d),最短的为麻竹(150 d);麻竹的发笋量最高,平均单株母竹发笋率、退笋率分别为2.186、0.115,且以下坡位发笋率略高于上坡位,而退笋率相反;3种笋用竹幼竹高生长均呈现出慢—快—慢的"S"型生长规律,勃氏甜龙竹与麻竹的高生长速率相接近,生长盛期日均高增长量为12 cm; Richards、Gomperz.T方程分别较好地拟合了勃氏甜龙竹和绿竹、麻竹的发笋—幼竹高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8.
麻竹为大型合轴丛生竹类,高20~25m,粗15~25cm,产于滇南及滇东南,昆明有少量栽培,四川、贵州、广东、广西、福建及台湾有分布。麻竹为我国产竹区分布最广、栽培面积最大、产品出口最多的笋材两用竹种。现将麻竹的栽培技术简介如下。1适生环境及立地要求麻竹在云南生长于海拔10  相似文献   

9.
介绍麻竹容器苗木培育试验区(云南省新平县)及引种地(广东省清远市)自然条件。以麻竹采笋后带活动笋芽的次生竹兜为繁殖材料,以20 cm×30 cm营养袋为容器,中壤土+细河沙或分解木锯末为基质进行育苗及造林引种试验。种植后次年对育苗及造林成效进行调查,结果认为,采用所培育的容器苗造林,成活率平均为89%,比龙竹裸根苗造林成活率高10个百分点,发笋数,秆径、秆高生长量达到或接近原产地麻竹和本地龙竹指标;耐寒性比龙竹、云南甜龙竹更强。  相似文献   

10.
从广西柳州地区引种杂交竹、麻竹、清甜竹、巨竹和吊丝球竹等笋用竹,在三峡库区进行了适生性、出笋成竹能力、生长量及幼竹生长节律、冻害情况、主要病虫害及防治等指标的系统观察测定。结果表明,以笋用竹为目的可重点推广麻竹、巨竹、清甜竹;以笋材两用为目的可重点推广杂交竹、吊丝球竹。总结提出了笋用竹栽培管理技术。2002年以来,共推广栽植杂交竹、麻竹126.3万株,建设笋竹基地2406.3hm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揭示屏边空竹的发笋、退笋和幼竹生长规律。[方法]定点观测了30丛屏边空竹周年的出笋、退笋、秆高及地径生长数据,运用SPSS软件分析评价了不同季节出笋及幼竹生长规律。[结果](1)屏边空竹笋期历时9个月左右(从9月至次年5月),根据出笋量的差异可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春季最多而夏季最少;其中5丛(16. 67%)每季出笋,具有四季发笋的习性。(2)退笋率随着笋期逐渐增加,在出笋末期达到最高,为87. 76%。(3)笋-幼竹高生长约130 d完成,平均秆高达6. 36 m;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规律,生长曲线可用三次曲线方程描述:H=0. 806-0. 029t+0. 001t2-5. 894×10-6t3,R2=0. 980。(4)地径的生长历时16 d左右,平均地径为18. 50 mm,也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规律。[结论]屏边空竹发笋期长约9个月,具有四季发笋的习性,但各季节出笋量差异显著;秆高和地径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三种地被竹出笋成竹生长规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条金刚竹(Pleioblastus kongosanensis f.aureostriaus)、鸡毛竹(鹅毛竹)(Shibataea chinensis)和南平倭竹(S.nanpingensis)3种地被竹的出笋、退笋和高生长3种生物学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黄条金刚竹出笋期历时24 d,出笋后第6天至第16天进入出笋高峰期;鸡毛竹出笋期历时37 d,出笋后第6天至第25天进入出笋高峰期;南平倭竹出笋期历时33 d,出笋后第6天至第21天进入出笋高峰期;3竹种出笋数量和退笋数都呈"少—多—少"的趋势,出笋数:鸡毛竹(278株/m2)>南平倭竹(253株/m2)>黄条金刚竹(141株/m2);退笋数:南平倭竹(74株/m2)>鸡毛竹(63株/m2)>黄条金刚竹(33株/m2);3竹种的高生长都呈现"慢-快-慢"的趋势,呈logistic增长;3竹种昼生长量总体上高于夜生长量,在昼夜24h黄条金刚竹出现2次生长高峰,鸡毛竹出现3次生长高峰,南平倭竹出现1次生长高峰。  相似文献   

13.
对料慈竹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竹笋出土时间持续45天左右,以7月下旬至8月初为出笋高峰;竹笋—幼竹高生长时期为100天左右,遵循"慢—快—慢"的规律,且高生长的昼夜节律明显;地径生长期为32天左右。  相似文献   

14.
对太行山南麓博爱县的珍稀竹种对花竹的出笋成竹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花竹发笋从5月中下旬开始,笋期为1个月,分为初期、上升期、盛期和末期.生长呈由慢到快至峰值后再变慢直到停止的规律;对花竹高生长期间,24 h峰值高生长量达60 cm,75天前后分布在沟槽内的黑色斑点或线条全部形成.研究结果为对花竹的合理管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寿竹出笋和幼竹高生长阶段的调查,研究了寿竹笋期的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寿竹出笋从5月初开始,出笋盛期为5月8日到5月21日,盛期出笋数量占84.7%,出笋全部持续时间约30天。寿竹的高生长持续60天左右,高生长符合Logistic模型。引起寿竹退笋的主要原因是虫害,占退笋的比例74.7%,造成退笋的主要害虫是竹笋泉蝇。该地区寿竹整个出笋期平均成竹率仅为11.7%。  相似文献   

16.
皱竹出笋成竹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浙江临安引种的皱竹出笋成竹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皱竹出笋时间约始于5月12日,历时32d左右。退笋主要集中在初期和末期,其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足。皱竹高生长遵循"慢-快-慢"的规律,昼夜高生长量变化不甚明显,在昼夜24h内出现2次生长高峰。  相似文献   

17.
5种中型丛生竹笋期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选择5种应用广泛的中型丛生竹(慈竹、佛肚竹、棉竹、香竹、撑绿杂交竹),研究其笋期生长规律,为其推广栽培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5个竹种的出笋高峰期集中在6-8月份;出笋持续时间为94~290 d,其中香竹笋期最长,慈竹笋期最短;各竹种退笋率为12%~21%,其中撑绿杂交竹退笋率最高,香竹退笋率最低;种植地的年平均温度和降水量直接影响笋期生长,表现为年平均温度越高、降水量越大的地方竹种的退笋率越低、笋期越长及笋体越大;施肥能够促进各竹种笋期的生长,肥料种类不同其促进作用也不同,其中尿素的处理效果最好,氮磷钾复合肥次之,普通过磷酸钙的处理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施肥对毛竹笋产量和出笋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集瑞 《福建林业科技》2000,27(1):34-35,52
施肥对毛竹提早出笋、延长出笋期、提高出笋总量和出笋初期的出笋量及其比例有显著作用。深翻加施稀土复合肥与对照比 ,提早出笋 6d ,出笋期延长 10d ,出笋总量增长 2 2 0 % ,出笋初期的出笋量增长 5 0 0 %。  相似文献   

19.
黄纹竹出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扬州大禹风景竹园的黄纹竹出笋、退笋以及幼竹高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纹竹发笋期在3月下旬至6月下旬,4月13日至5月10日发笋数最多;退笋多出现在末期;高生长模型符合Logistic曲线模型和Doseresp曲线模型;生长盛期时,昼夜24h平均生长量达22.38cm,白天生长量是夜间生长量的1.29倍。  相似文献   

20.
甜龙竹发笋和退笋规律及秆高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对甜龙竹秆基芽目发育规律、芽目发笋顺序、发笋规律、秆高生长、秆龄识别、退笋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甜龙竹发笋历期较长,约120 d,发笋盛期主要集中于7月下旬到8月中旬。初期所发笋笋体较大,退笋少,成竹率高;盛期竹发笋笋体粗状,退笋增多,末期所发笋笋体较小,且退笋多、成竹率降低。甜龙竹Ⅰ、Ⅱ年生秆的发笋量较大,Ⅲ年生秆基本不发笋,Ⅳ年生秆不发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