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朱丽  秦富仓 《水土保持通报》2008,28(4):111-115,137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胜利矿区一号露天煤矿为例,分析了露天煤矿水土流失的成因,划分了水土流失预测单元和预测时段。介绍了该项目水土流失预测的内容和采用的方法,得出了水土流失强度和水土流失量预测的结果。通过分析,揭示出露天煤矿水土流失的危害,为其治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对宁武县朝凯露天煤矿建设和开采过程中可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量及其危害进行了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分析指出,产生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是采掘区和排土场,重点时段在运行期,为合理配置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控制煤矿建设和开采所引发的水土流失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草原区的煤炭开采,大量的挖损和排土场岩土排弃占地面积大,人为堆垫的松散堆积物形成再塑地貌,破坏大面积草场原地貌环境,是新生水土流失的源地.在分析排土场水土流失形式的基础上,就该区胜利一号露天煤矿外排土场水土流失提出了系统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4.
正仁露天煤矿位于偏关县城西1 km处,为资源整合改扩建项目。露天煤矿剥离地表层堆积的外排土场,由于结构松散,是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区域。对外排土场选址、库容及边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针对实际采取了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防护措施进行治理,基本达到了一级防治标准,综合治理效益显著。其排放工艺和防治措施布局,可为类似生产建设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定量分析评价露天开采生产建设类项目工程建设期和运行期会产生的水土流失危害,本文以广东省增城市吉利石场建筑用片麻岩矿项目为例,根据工程实际分析项目的预测单元、预测时段,应用类比法分析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和各时段的土壤侵蚀模数,预测项目区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量,分析评价项目生产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为露天采矿类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预测提供评价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准东矿区露天煤矿排土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煤炭资源丰富,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以准东为主的四大煤炭基地,近年来已经进入全面开发的阶段,在准东矿区现已规划的39个勘探区中,有13个适合露天开采。露天矿虽然有建成速度快、施工工艺简单、危险系数相对较低等特点,但是露天矿的剥采比一般都大,煤矿开采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剥离弃土堆置于排土场,如不对排土场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将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危害。对于目前准东矿区排土场的水土保持措施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如何进一步做好露天煤矿排土场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205国道梅列翁墩至茶林尾段公路工程为例,采用类比法对公路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进行预测,总结分析类比法在公路建设工程水土流失预测中的应用,同时为闽西北山区公路建设水土流失预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城市水土流失综合评估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要分析了城市水土流失评估模型的研制方法和途径,并以深圳市为例,探讨并建立了深圳市水土流失综合评判模型。最后以该市城市水土保持系统作支持,进行了模型应用分析,从而使该模型为城市水土流失实时评估和预测创造条件。本研究为城市水土流失评估方法研究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现阶段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特点,提出在进行水土流失预测时,应根据项目施工时序分阶段进行,在每个阶段下,对预测单元、预测时段的划分应做进一步细分,并选用合适的预测方法预测水土流失量,从而提高水土流失预测的技术含量,提升水土保持方案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0.
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预测是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对现有的水土流失预测方法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现有预测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提出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进行分析和预测的新思路,并描述了数据挖掘方法及其过程。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预测,可为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及流域综合治理决策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1.
石窑店煤矿建设及生产过程中水土流失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窑店煤矿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地破坏地表植被、改变土壤结构、损坏现有的水土保持设施,同时产生大量的弃土弃渣。针对石窑店煤矿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在现场勘察和分析相关资料、文件的基础上,预测了该煤矿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的面积、弃渣量、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面积和数量及可能造成新增水蚀、风蚀量,预测结果为合理布设该矿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以黄土区安太堡露天矿未复垦排土场为对象,研究未复垦排土场平台水力侵蚀(沟蚀)状况,通过实地外业采样和内业数据处理,结合数据统计分析平台,计算出了研究区内的沟蚀量分布情况,并分析了平台汇水面、土壤容重、坡度与沟蚀模数的关系,估算研究区水力侵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提出排土场平台复垦和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结果表明:(1)研究区水力侵蚀严重,总体沟蚀模数相当于自然地貌土壤侵蚀模数的6.8倍,其中平台汇水面对沟蚀模数的影响巨大;(2)排土场平台表层土壤压实,40cm以内土层压实最为严重,深层土壤土质较疏松;(3)排土场平台坡度和坡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土壤侵蚀的高低,在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中应予考虑。在平台复垦和土壤侵蚀防治中应采用减少平台汇水面积、增大地表水入渗能力和提高植被覆盖度的措施为主,本研究成果可为排土场复垦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选择晋陕蒙接壤区永利煤矿排土场沙打旺草地、紫花苜蓿草地、沙棘林地和原地貌草地土壤水分为对象,研究其蒸散、剖面分布、时间变化等特征,以期揭示土体重构及不同复垦植被模式对土壤水分及其时间稳定性影响。结果表明:排土场3种人工植被条件下土壤平均含水量同原地貌草地相比提高了50.7%~62.3%,另外,沙打旺复垦草地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苜蓿复垦草地和沙棘复垦灌木林地(均降低了7.2%)。沙打旺和苜蓿会导致深层(120—260,120—220 cm)土壤水分亏缺,但有利于20—80 cm的土壤水分的保持;而沙棘易导致浅层(20—80 cm)土壤水分亏缺,但对深层(100—280 cm)土壤水分影响较小。上述结果说明,矿区排土场土体重构过程能够改善排土场土壤的水分条件,并且在进行植被重建的过程中,不同复垦植被对土壤水分的保持与利用形式有所不同,在本研究中,苜蓿和沙棘更有利于缓解土壤水分亏缺。  相似文献   

14.
针对黄土高原气候特征以及露天矿区复垦土壤存在的土壤土体松散、抗蚀能力弱、有机质含量低、养分贫乏等问题,利用风化煤为修复介质,通过室内模拟分析试验,研究了种植不同品种紫花苜蓿后,冻融交替作用和水分状况对矿区复垦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植被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施用风化煤对露天煤矿复垦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有明显的改良效果。各个指标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有机质含量的提高能够促进其他物理、化学、生物学指标的改善,团聚体百分含量最大达到95.80%,较对照增加1.20%;脲酶活性最高达到0.181(NH4-Nmg·g^-1·24h^-1),较对照增加88%。土壤水分状况对复垦土壤性质影响显著,含水量10%处理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百分含量显著高于含水量5%和15%的处理,适当的水分条件,对改良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经历冻融交替作用后,施用风化煤对紫花苜蓿种植区土壤的理化性质、酶活性均有显著的良性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施用风化煤可有效促进矿区土壤的结构改良及生态重建。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煤炭开采区水土流失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野外调查和模拟径流冲刷实验方式,探讨了黄土高原煤炭开采区水土流失的特征和规律。黄土高原煤炭开采区水土流失形式复杂多样,既与原地貌条件下的水土流失有着天然的联系,又有采煤区独特的侵蚀形式。在模拟径流冲刷实验中,分析了煤矸石、自燃煤矸石、煤矸石覆土三种堆置形式的坡面产沙规律和侵蚀特点。  相似文献   

16.
晋陕蒙能源基地榆神府矿区水土流失综合评价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南丘陵区存在多种利用当地土地资源方式,诸多利用方式也改变了土壤的性能,一般是人类干预下的耕地的土壤侵蚀及养分流失高于处在自然半自然状态下的非耕地。为了定量了解由土壤侵蚀引起的养分流失,首先应掌握土壤侵蚀的强度,^137Cs示踪法可以对此提供帮助。使用此法需解决2个问题:确定研究区域的^137Cs背景值与建立估算土壤侵蚀的模型,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合理的尝试。以此为基础,估算了各种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流失量;为了与黄土和红壤区土壤侵蚀的危害相比较,提出了等值侵蚀模数的概念,以便揭示苏南地区土壤侵蚀的潜在危害性。通过研究初步确认耕地尤其是水田可能是太湖水体营养元素的主要农业来源。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福建省安溪县铁峰山花岗岩矿区水土流失基本情况,以集水区为单元探讨了水土流失量的预测,取得了理想结果,并在实际中得到成功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露天矿水土流失量的预测不能只针对矿区,而应以集水区为单元进行综合评估,才能合理布置综合治理措施,进行彻底治理的技术性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以山西省平朔露天煤矿安太堡矿南排土场1993~2002年径流小区定位观测为基础,对排土场未复垦、复垦种植2年、复垦种植10年等3个阶段产流产沙特征及其植被措施的减流减沙效果进行分析,初步建立了小区暴雨-产流-产沙经验模型,比较了不同植被及其配置模式的减流减沙效果,并提出了适合的植被与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划定县级以上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指导水土保持措施的科学制定和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成效。[方法]在参加国家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工作和完成陕西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及分析研究,提出了土壤侵蚀强度、林草覆盖度和水土流失治理度等定量指标和江河源头、引水水源、基本农田等保护区的定性指标。[结果]利用GIS和RS技术,以乡镇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按照定量指标,解译遥感影像数据,生成了陕西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成果图。利用定性指标,按照相对集中连片,突出重点,适当概化的原则,对划分成果进行了归类修正。以地貌类型为主线,并参照水土保持功能,对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进行了分类和命名。[结论]陕西省划分为6个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6个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共计12个大片区,是编制《陕西省水土保持规划》、规范生产建设项目中水土保持监督工作的重要依据,也为市县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划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