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漆永红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32):101-107
以抗病青稞品种NQK-01-03和感病青稞品种甘青2号为材料,在室内盆栽条件下,采用苗期人工接种法来测定抗感青稞品种内部及品种之间受燕麦镰孢菌侵染后引起的植株叶片和根系Pro、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MDA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NQK-01-03病叶Pro含量高于健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MDA含量低于健叶;病根Pro、可溶性蛋白和MDA含量高于健根,可溶性糖含量低于健根;甘青2号病叶和病根Pro、MDA含量高于健叶和健根,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健叶和健根。受燕麦镰孢菌侵染,感病青稞甘青2号和抗病青稞NQK-01-03之间病健叶和病健根生理变化结果表明,感病青稞甘青2号病叶Pro含量高于抗病青稞NQK-01-03,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MDA含量低于抗病青稞NQK-01-03;而感病青稞甘青2号病根Pro、MDA含量高于抗病青稞NQK-01-03,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抗病青稞NQK-01-03。本试验得出,Pro含量高低与青稞品种抗病性呈负相关,而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低与品种抗病性成呈正相关。该结果为明确燕麦镰孢菌侵染对青稞叶片和根系生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3.
小麦近等基因系与白粉病菌互作的生理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品种百农3217感白粉病,它的一个近等基因系(Xbd/百农3217(BC7F6))含抗病基因xbd,具有抗白粉病功能。以这两个品系为试验材料,接种白粉菌,分析了0~6 d两个品系叶片中过氧化氢(H2O2)的含量和7种代谢酶的活性,这些代谢酶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转硫酶(GST)等。目的是探讨在白粉菌和小麦植物的互作过程中,感病、抗病植物生理指标之间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接种白粉病菌后,H2O2含量在感病品系中显著下降,在抗病品系中显著上升;在白粉菌侵染进程中,CAT酶活性,感病与抗病品系无明显差异;感病品系叶片内SOD、GR、GPX、APX和GST活性在接种后期显著上升,高于抗病品系;DHAR活性变化则无明显规律。在白粉病侵染小麦植株过程中,H2O2具有重要作用,多种代谢机制共同参与,各种酶的总体表现影响了H2O2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为充分利用油枯资源,加快其堆肥化进程,研究了油枯堆肥在加入微生物菌剂榕风和调节初始C/N的条件下,其堆体温度、pH、硝态氮含量、铵态氮含量和C/N的动态变化规律,以期了解榕风和初始C/N对堆肥腐熟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调节初始C/N至25,同时添加菌剂,能够提高堆体温度上升幅度(50~60℃),并持续近10天;能促进NH4+-N向NO3--N的转化;C/N变化明显,从最初的25下降至末期的13,腐熟时间提前近20天。说明添加榕风菌剂能加快油枯堆肥时间,改善堆肥质量。  相似文献   

5.
秸秆还田与优化施氮对稻田土壤碳氮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滨海盐碱地稻田土壤有机质较低、氮肥投入过量,采用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与优化施氮对稻田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碳氮含量及水稻生长特征的影响。设秸秆还田与氮肥两因素,3个碳(秸秆还田)水平:C0:无秸秆还田; C1:秸秆还田4 500 kg/hm~2; C2:秸秆还田9 000 kg/hm~2; 2个氮水平:N1:255 kg/hm~2(优化施氮); N2:400 kg/hm~2(农民传统施氮)。结果表明,与C0、C1处理相比,C2处理时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100. 46%,28. 06%;分蘖期时C2N2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最高,而成熟期C1N1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最高;秸秆还田与优化氮肥显著增加了DOC(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蘖期与成熟期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均以C1N1最高,分蘖期与成熟期时,与未秸秆还田相比,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显著增加,且C1N1、C1N2处理含量最高;秸秆还田量4 500 kg/hm~2与氮肥施用量255 kg/hm~2处理可有效增加水稻二次枝梗数、千粒质量、结实率及水稻产量,且高于其余处理。与农民传统施肥管理(C0N2)相比,秸秆还田与优化施氮(C1N1)处理水稻产量提高19. 02%,且显著提高滨海盐碱地稻田土壤碳氮含量。  相似文献   

6.
苹果腐烂病菌侵染过程中枝条相关病程物质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斐  谭贻  王忆  吴婷  张新忠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4):177-186
为探究苹果腐烂病的抗病机制,分别用中抗腐烂病种质‘法8’和‘高5’,感病种质‘紫云’和‘红富士’以及高感种质‘嘎拉’和‘金冠’的1年生休眠枝离体接种腐烂病菌株03-8的菌丝,接种后0~7天检测接种部位周围皮层健康组织中病程相关物质多酚、水杨酸和木质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所有种质接种后1~7天皮层中对香豆酸、肉桂酸和绿原酸含量均显著升高,但仅绿原酸含量与腐烂病的病斑长度显著负相关(r=-0.906)。接菌后皮层组织水杨酸和木质素含量显著增加,水杨酸和木质素含量与病斑长度显著负相关(r=-0.825;r=-0.948)。因此,接种苹果腐烂病菌后皮层水杨酸、木质素和绿原酸含量的显著增加与苹果抗腐烂病相关。  相似文献   

7.
接种SMVI株系后21d,用透射电镜研究了大豆抗病品系东农93—046和感病品种合丰25叶片细胞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SMV1引起感病品种合丰25的细胞结构严重破坏,抗病品系东农93—046未发生明显病变,说明SMV1引起的细胞结构病变在抗感品种间的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8.
尖孢镰刀菌毒素对大豆幼根生理生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尖孢镰刀菌毒素处理大豆幼根后,测定其幼根的根活力,细胞渗透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结果表明:F. oxysporum毒素对大豆幼根具有强烈的毒害作用,降低大豆根系活力;细胞膜透性增大,且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和毒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毒素处理后,前期6h内抗病品种幼根内蛋白质含量降低,感病品种蛋白质含量上升,12h后抗病和感病品种蛋白质含量都降低;抗、感品种的幼苗根系可溶性糖含量明显降低;脯氨酸含量明显增高,感病品种上升的幅度大于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9.
施氮量对豫北冬小麦产量及子粒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兰考矮早8、豫麦49-198和平安8号为材料,设置5个氮素水平(0、120、180、240、360kg/hm 2),研究不同施氮量对豫北冬小麦子粒产量及其N、P、K、Ca、Mg、Fe、Mn、Cu、Zn、B等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子粒中N与B(r=0.879)、N与Mg(r=0.858)、Mg与Zn(r=0.871)、Mg与B(r=0.877)含量间相关系数较高。施氮显著提高了子粒N、Ca、Fe、Cu、Zn、B含量,K、Mg含量受施氮量影响较小,但P和Mn含量明显下降。兰考矮早8子粒中各种矿质元素(除B外)含量明显高于平安8号,豫麦49-198介于二者之间。施氮在提高小麦子粒产量的同时降低了P/Ca、P/Mg、P/Fe和P/Zn的值,增强了Ca、Mg、Fe、Zn的生物有效性。此外,研究发现施氮量达到180kg/hm 2后,继续增施氮肥小麦产量难以提升。可见,合理的氮肥管理可以提高豫北地区冬小麦产量及子粒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过量施氮不仅难以提高子粒产量,还会降低子粒P和Mn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探讨根剪对杨树切口处不同序级细根的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作用。通过大田试验,研究6 倍胸径两侧(6-2)、8 倍胸径两侧(8-2)与10 倍胸径两侧(10-2)等不同根剪处理对欧美杨‘I-107’切口处1~5 级根C、N、P 含量与其化学计量比及材积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同对照(未根剪)相比,6-2 处理1~5级根的C、N、P含量和C/N、C/P 明显减小,10-2 处理变化较小,而8-2 处理则显著增大。随着根序等级的增加,各处理细根的C含量、C/N与C/P 呈递增趋势,N与P含量呈递减趋势,而N/P在不同序级之间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同时,8-2 处理的材积平均生长率最高,分别比CK、6-2 和10-2 处理显著高出40.31%、60.72%和38.10%。相关分析表明,材积平均生长率与细根的C、N含量及C/N、C/P、N/P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相关关系。综合分析认为,不同根剪强度对杨树切口处细根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其中8-2处理通过增加切口处细根的C、N、P含量与化学计量比促进杨树林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休闲期覆盖和施氮量对旱地小麦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旱地冬小麦休闲期生理特性的变化,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休闲期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小麦越冬期0~20 cm土壤蓄水量、农艺性状、倒二叶POD和SOD活性、MDA含量的影响及施氮量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采用渗水地膜覆盖可显著增加越冬期0~20 cm土壤的蓄水量;增加越冬期小麦的株高、主茎叶龄、单株干重;倒二叶的POD、SOD活性升高,MDA含量显著降低。在液态地膜和渗水地膜条件下,0~20 cm土壤蓄水量、MDA含量均以低氮条件下显著最高,高氮处理显著最低,中氮处理居中;POD和SOD活性均以中氮处理显著最高。可见,旱地小麦采用休闲期渗水地膜覆盖+施适量氮肥的栽培措施有利于提高土壤蓄水量,促进旱地小麦生长。  相似文献   

12.
不同品种芒果贮藏性状的比较及对热处理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芒果采后易软化、变黄和腐烂等问题,以‘台农’、‘红贵妃’和‘金煌’3个品种芒果为实验材料,分别进行热处理(50℃热水处理10 min),并比较其作用效果。发现热处理能维持果实的硬度,但对糖、酸和Vc的含量无显著的影响,能抑制MDA的产生,但不能抑制芒果的细胞膜透性的增加。不同品种之间,从硬度和可滴定酸的保持以及低电导率、低MDA含量和较高SOD活性的保持,都充分说明了‘红贵妃’的耐贮性好于‘台农’和‘金煌’2个品种。  相似文献   

13.
不同施肥量对‘巨玫瑰’葡萄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求设施栽培条件下追肥水平对葡萄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连续2年在‘巨玫瑰’葡萄果实膨大期开展不同追肥量的施肥试验,对果实品质指标、肥料吸收指标、净光合速率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超过300 kg/hm2的施肥量对‘巨玫瑰’葡萄果实的平均果粒重、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果实硬度等品质指标没有显著影响;不同施肥量对叶柄的氮、磷、钾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而且施肥后虽然能比对照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Pn),但施肥量超过300 kg/hm2后,增加施肥量对叶片净光合速率没有显著影响。综合以上结果认为,设施栽培条件下‘巨玫瑰’葡萄的适宜施肥水平应为300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南瓜β-胡萝卜素含量配合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6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南瓜自交系及其按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Ⅳ组配成的120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对中国南瓜β-胡萝卜素含量的配合力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旨在了解不同南瓜自交系β-胡萝卜素含量的配合力特点。结果表明:在16个南瓜自交系中,从上海黄狼南瓜中选出的自交系‘百泉10’的一般配合力最大,其次是,‘百泉5’(来源于广东),‘百泉4’(来源于黑龙江)。最小的是‘百泉2’(来源于北京)。在120个杂交组合中,特殊配合力最大的是‘百泉9’(来源于河南)ב百泉10’(来源于上海),其次是‘百泉7’(来源于河南)ב百泉15’(来源于北京)、‘百泉4’(来源于黑龙江)ב百泉12’(来源于海南),最低的是‘百泉1’(来源于湖南)ב百泉11’(来源于江西)。因此不同来源的南瓜自交系间一般配合力差异很大。自交系间地理差异越大,其间的特殊配合力往往越高。  相似文献   

15.
盐和水分胁迫对不同荞麦品种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甜荞(平荞2号)和苦荞(黔苦2号)为实验材料,研究NaCl和等渗PEG对荞麦根系活力、质膜透性、MDA含量及净光合速率的影响。低盐度处理时两种荞麦根系活力明显增强,苦荞增加幅度较大,甜荞根部和叶片质膜透性及MDA含量明显增加,苦荞叶片净光合速率明显增加;高盐度处理时两种荞麦根系活力仍保持较高的水平,甜荞根部和叶片质膜透性及MDA含量增加幅度明显大于苦荞,甜荞叶片净光合速率明显下降且下降幅度明显大于等渗PEG处理,而苦荞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对照无明显差异。说明质膜透性、MDA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是荞麦抗逆性敏感生理指标,苦荞的耐胁迫性大于甜荞。  相似文献   

16.
不同类型水稻土氮素组成及含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川中丘陵地区不同类型水稻土氮素组成及含量分布特征,探讨土壤氮素与有机质含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氮素含量总体水平较低,全氮、碱解氮含量分别为(1.08±0.26)g/kg、(33.06±8.07)mg/kg,氨基酸态氮、氨态氮、氨基糖态氮的含量分别为(30.39±15.08)mg/kg、(96.06±13.01)mg/kg、(16.77±11.30)mg/kg;不同类型水稻土全氮、碱解氮与有机氮含量分布特征均为潜育型>渗育型>淹育型;不同类型水稻土中有机氮组分变化为氨态氮>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不同类型水稻土全氮与有机质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高粱靶斑病菌的致病机理,用不同浓度病原菌粗毒素处理高粱种子L407B和Tx622B,测定其胚根生长抑制率、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探讨高粱靶斑病菌粗毒素对高粱不同品种胚根生长及胚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病菌粗毒素对高粱胚根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同一毒素浓度下,处理后2天,处理组胚根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同一处理时间内,不同浓度毒素处理后胚根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说明高粱靶斑病菌毒素能降低高粱胚根细胞膜透性,且不同高粱品种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8.
贵州中部喀斯特山区水稻田面水N、P浓度变化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喀斯特山区水稻土中N、P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选择贵州中部普定县喀斯特山区代表性的水稻土为对象,研究喀斯特山区水稻田面水中N、P浓度的变化及其与土壤中N、P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喀斯特山区水稻田面水中总氮(TN)浓度范围为1.39~15.81 mg/L,其中NH4+-N、NO3--N浓度分别为0.57~13.35 mg/L和0.15~1.37 mg/L,其浓度的变化与土壤中碱解氮含量有一定的正相关性;田面水中总磷(TP)的浓度范围为0.027~0.324 mg/L,其浓度变化与土壤有效磷含量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田面水中TN和NH4+-N浓度超过地表水Ⅴ类水体的标准限值,农田排水氮的迁移对周围地表水体质量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氮肥和密度对精量穴直播水稻的影响Ⅱ——生理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的施氮水平和不同的栽培密度水平对精量穴直播晚稻培杂泰丰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探讨精量穴直播水稻产量形成的生理特性,为精量穴直播水稻生产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能够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速率,提高植株吸氮量。最佳的施氮(纯氮)水平12.5 kg/666.7m(2N2)下,其齐穗期和齐穗后15天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齐穗后15天叶片中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齐穗后15天叶片中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小于其他处理。最佳的密度水平(14 cm×25 cm)(D2)下,其齐穗期,齐穗后15天和成熟期的P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齐穗后15天和成熟期叶片中的MDA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最佳的氮肥(纯氮)和密度组合(12.5 kg/666.7m2)+(14 cm×25 cm)(N2D2),其齐穗期和齐穗后15天叶片中的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齐穗期,齐穗后15天和成熟期叶片中的P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齐穗期和成熟期的MDA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20.
水葫芦堆肥中N2O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明确水葫芦堆肥过程N2O排放的影响因子,为减少水葫芦堆肥过程中N2O排放提供理论依据,笔者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堆肥过程中N2O排放动态,探讨了堆温、C/N、氮素形态、化学保氮剂、翻堆频次对N2O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2O日均排放量在水葫芦堆肥后5~10天达最大值,N2O累积排放量呈对数曲线变化趋势;N2O日均排放量与堆温、NH4+-N含量成极显著线性正相关,降低堆温、增加C/N比,可以减少水葫芦堆肥过程中N2O排放量;添加化学保氮剂处理,可以降低水葫芦堆肥过程0~8天的N2O排放量,但整个堆肥过程的N2O累积排放量大于对照处理;减少翻堆频次可降低N2O的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