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黑木耳、猴头菇、元蘑、榛蘑中分离内生菌,共得到内生真菌7株,内生细菌13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7株,革兰氏阳性菌6株。猴头菇未分离出内生菌。研磨法为最适分离方法。NB培养基上分离出的内生菌较多,而用来分离内生真菌的PDA培养基仅分离出2株内生真菌,表明其营养成分不适于内生真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配方施肥对枸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大量元素肥及微量元素肥对枸杞外观品质及产量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设计L16(43×24),选用大量元素肥N、P、K和微量元素肥Fe、Zn、Mo、B,对3年生枸杞(宁杞1号)进行大田配方施肥试验,测定其果实大小、百粒质量及产量指标,以确定枸杞的最佳施肥配方。结果表明:不同的配方施肥组合的果实大小、百粒质量及产量均比CK增加,其最大值分别比CK增加了18.08%、38.42%、80.83%,最佳施肥水平组合为N3P2K3Fe1Zn2Mo1B1。即大量元素肥料的施肥量为:尿素217 g/株、过磷酸钙417 g/株、硫酸钾313 g/株,微量元素肥料以施入Zn肥10 g/株为好。  相似文献   

3.
对从大兴安岭根河地区落叶松和白桦根际土壤中分离的固氮菌进行16S r DNA扩增及序列测定,应用DNAMAN 6.0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用MEGA4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大兴安落叶松的根际土壤中分离的40株固氮菌分属于9个不同的类群,其中,有24株菌株属于Burkholderia;白桦根际土壤中分离的19株固氮菌分属于8个不同的类群,有7株菌株属于Burkholderia。表明大兴安岭主要树种兴安落叶松及伴生种白桦根际土壤中固氮菌具有较丰富的多样性,其中Burkholderia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4.
【目的】引发牡丹根腐病的镰刀菌属真菌种类繁多,且病害症状类似,难以判断。为了探明引发湖南地区牡丹根腐病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并为牡丹根腐病的诊断与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湖南农业大学园林花卉基地采集患病牡丹植株,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采用柯赫氏法则检验病菌分离物的致病性;分别以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致病菌进行鉴定;采用平板对峙法对14株前期从健康牡丹根茎部分离获得的内生细菌菌株进行抑菌性筛选。【结果】在对分离所获12株病原真菌分离物的致病性的检测中发现,其中的5株在PDA平板上的侧根变黑腐烂且其周围菌丝生长旺盛,其致病性均强;将此5株致病菌置于PDA平板上培养7 d后观察发现,其菌落呈圆形,颜色呈灰白色,气生菌丝较密集且呈革质胶状;致病菌菌丝中含有大量的大、小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呈镰刀形,具有3~5个隔膜,小型分生孢子呈卵形或肾形,具有0~1个隔膜;厚垣孢子呈球形且多为间生状。结合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基于ITS序列分析,构建了5株致病菌的系统发育树,5株分离物全部被鉴定为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平板对峙培养结果表明,14株内生细菌菌株中有9株能拮抗茄...  相似文献   

5.
邹昊 《绿色大世界》2012,(3):283-285
从来自冷库中的样品中共筛选分离出5株低温细菌。对分离的低温细菌进行了分类鉴定,主要进行了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对其中的2株细菌作了16S rDNA测序并通过BLAST比对进行了鉴定。生化鉴定结果表明:所有分离到的低温细菌均为革兰氏阴性菌。经16S rDNA鉴定的3株低温细菌全部为假单孢菌属的菌株。  相似文献   

6.
为给思茅松毛虫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措施,以安宁地区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 kikuchii)6龄幼虫为对象,采用纯培养法对其肠道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并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及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对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再结合16S rDNA分子鉴定技术进行分析,初步判定细菌的分类学地位,研究其肠道细菌的多样性。结果显示:从6龄思茅松毛虫幼虫肠道中共分离到104株细菌,初步鉴定隶属于10个属14个类群,分别为55株芽孢杆菌属(5个类群)、9株类芽孢杆菌属(1个类群)、2株苍白杆菌属(1个类群)、5株短芽孢杆菌属(1个类群)、4株微球菌属(1个类群)、6株莫拉菌属(1个类群)、8株栖水菌属(1个类群)、2株土壤芽孢杆菌属(1个类群)、7株葡萄球菌属(1个类群)、6株普罗威登斯菌属(1个类群)。其中芽孢杆菌属具有最高的相对分离率,为53.00%。6龄幼虫肠道细菌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分别为2.5217、0.9129、2.7991。思茅松毛虫6龄幼虫肠道细菌的多样性丰富,芽孢杆菌属为优势菌属,这些菌种为研究思茅松毛虫综合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造林1 a~3 a巨桉幼树的器官生物量调查、器官组织中大量元素N、P、K、Ca、Mg和微量元素Fe、Zn的含量测定及其积累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大量元素总含量在各器官中的分布为干韧皮部、叶枝、根干木质部,微量元素主要富集于叶和根器官中;单株木器官中大量元素的累积量排序为叶枝干韧皮部根或干木质部干木质部或根,各养分元素积累量的规律不受林龄的影响,大量营养元素依次为CaNKMgP;微量元素累积量FeZn;林龄1 a~3 a巨桉平均单株木大量元素累积总量分别是12.45 g·株-1、136.19 g·株-1和420.23g·株-1;各养分元素的年净积累量以Ca为最大,N、K养分元素次之,Mg元素较少,P元素最小。  相似文献   

8.
蜂胶是蜂酿蜜过程的副产品,这种胶状固体物质具有芳香粘性。实践证明,蜂胶对多种细菌、病毒、霉菌具有较强的杀灭或抑制作用,用于防治畜禽疾病效果显著,方法简单。l、仔猪支气管炎:每kg体重用蜂胶0.2g,混入饲料喂饲,每天2次,连用3天~5天。2、仔猪自用、胃肠炎:每千克体重取0.3g蜂胶,做成药丸喂服,每天1次,连用2次~3次。3、仔猪湿疹、渗出性皮炎:用509蜂胶浸泡于250ml95%酒精中混匀,7天后过滤取汁涂于患部,每天1次,4天~5天治愈。4、鸡伤寒、白痢:将蜂胶和米糠混合,用稠米汤调拌,每…  相似文献   

9.
入侵植物黄顶菊内生细菌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拮抗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衡水湖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为材料,对其不同部位内生细菌分离、纯化,用分离到的内生菌与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进行对峙培养。结果表明:从黄顶菊根、茎、叶、花中分别分离到4,4,4,2株共计14株内生细菌;对峙培养筛选出5株(茎1、茎2、茎4、花1、花2)对苹果轮纹病菌抑制作用明显的细菌,5菌株之间的抑菌差异性不显著;菌株茎4抑制效果最好,真菌菌落直径为(39.96±2.66)mm,抑菌率为33.21%。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感染欧美杨新型溃疡病的中林46杨植株干部病斑中真、细菌优势种类,本研究对河南省濮阳市中林46杨健株、病株染病组织的可培养真菌、细菌优势种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健康树皮样品分离真菌优势种群均为Alternaria alternata,染病株样品优势种群均为Fusarium solani,而且其菌株数量占所分离菌株总数的百分比均在85%以上;而在健康株3个处理中分离的细菌优势种群种类不同,仅Microbacterium在健株3个处理树皮样品中均有分布,但染病株3个处理树皮样品中的细菌优势种群均为Lonsdalea quercina,其菌株数量占所分离菌株总数的百分比均在67%以上。以上结果表明:中林46杨发病以后,F.solani和L.quercina分别变成了真菌和细菌的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1.
从广东省广州动物园病死海南坡鹿病变器官中分离出1株大肠埃希氏杆菌,对细菌进行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血清型鉴定、药敏试验,PCR扩增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血清型为O78,该菌株对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钠、阿奇霉素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2.
金叶女贞叶斑病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制作切片、病组织分离培养及单孢分离、接种试验等,确定引起金叶女贞叶斑病的病原菌为Corynespora sp.。此病在上海始发期为4月下旬,高峰期为7-8月和10月。发病率和株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呈正比关系。80%大生可湿性粉剂是防治此病较好的药剂。  相似文献   

13.
从黑龙江省牡丹汪地区东京城林业局苗圃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对苗木立枯病病原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及16S rDNA碱基序列测定争同源性分析,鉴定该茼株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rnyxa).该菌株的165 rDNA序列已在CenBank中注册,登录号为EU286527.  相似文献   

14.
杜仲橡胶颗粒结合蛋白的分离、纯化及抗体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重复漂洗,离心法分离纯化了杜仲橡胶颗粒,SDS—PAGE分析发现杜仲橡胶颗粒含有十几种蛋白,其中以56ku、30ku2种蛋白的丰度较高,分别称之为EuRPP56和EuRPP30。对杜仲雌雄株的比较表明,杜仲雌株叶片、雌株树皮及果皮中橡胶颗粒蛋白均是EuRP30含量高于EuRPP56,而雄株叶片、雄株树皮中正相反。进一步分离纯化了杜仲橡胶颗粒中丰度较高的30ku蛋白,并制备了该蛋白的抗体。免疫细胞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在叶片的含胶细胞中有阳性反应,而其它细胞无阳性反应。以上工作为研究杜仲胶粒结合蛋白功能以及阐明杜仲胶生物合成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将采集获得的野生硬叶兜兰植株,采用新单菌丝团分离法,分离纯化后,获得6株菌根真菌。对6株内生菌的菌落形态、产孢结构和分生孢子形状、大小作了测量与观察及一些生物学特性初步鉴定,结果为5株菌根真菌分别属于瘤菌根菌属(Epulorhiza)、胶膜菌属(Tulasnella)和镰刀菌属(Fusariu),未鉴定1种。  相似文献   

16.
布朗李和白凤桃冠瘿病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症状观察、组织分离结合培养特性、革兰氏染色法、荚膜染色法和鞭毛染色法研究布朗李、白风桃根癌痛及病原特征,结果显示,送检植物材料肿瘤发生于根颈、侧根、少数在主根上,简阳白风桃25个肿瘤(20株),平均直径2.5锄,布朗李22个肿瘤(20株),平均直径2.3 cm;在分离获得的9个可疑茵株中,绝大多数存在于皮层组织,木质部很少,茵株1、2、5、6为优势类群,通过西红柿快速接种诱导可使其根系产生肿瘤,说明布朗李、简阳白凤桃携带有冠瘿病茵(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Smith andTownsend)Conn.).通过实践,冠瘿病的检测应为症状观察、痛茼分析与接种诱导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通过稀释分离和平板划线法从鸡的排泄物中分离出5株微生物菌株,然后分别测定其生理生化特性和鸡粪定植实验.实验表明:A3为细菌,其余4株均为酵母菌,其中A4菌株具有较强的产蛋白酶、水解淀粉的能力,在鸡粪中定植效果最好,是比较理想的优势菌株  相似文献   

18.
美洲黑杨×青杨F2代抗杨叶枯病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美洲黑杨与青杨杂交三代谱系为材料,在室内外进行了美洲黑杨与青杨的杂交种对杨叶枯病抗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亲本及F1、F2代在室内与室外及人工与自然发病表现较一致,美洲黑杨×青杨F2代抗性基因型分离比例均符合1∶2∶1,将F2代分离与感合作为感病,抗病株与感病株分离比例为1∶3,说明美洲黑杨对杨叶枯病的抗性是由一对纯合隐性等位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国油茶苗圃炭疽病原菌种类,揭示油茶苗圃炭疽病菌抗药性,为其防治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分离油茶苗圃炭疽病菌,并对分离菌株的ApMat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通过对序列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炭疽病原菌种类;采用区分剂量法测定所有菌株对杀菌剂多菌灵、乙霉威、戊唑醇和咪鲜胺的抗药性。【结果】湖南、江西、海南和广东4个省份分离的95株的油茶苗圃炭疽病病原菌主要是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暹罗炭疽菌(C.siamense)、山茶炭疽菌(C.camelliae)和胶胞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4个种,其中炭疽病菌分布范围最广、分离数量最多(83株,占总分离菌株的87.4%)。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对多菌灵产生抗性的菌株有31个,占总分离菌株的32.6%;对戊唑醇产生了抗性的菌株有31株,占总分离菌株的32.6%。其中对多菌灵和戊唑醇这2种杀菌剂均具有抗性的菌株有6株,占总分离菌株的6.3%;对多菌灵、乙霉威和戊唑醇3种杀菌剂均有抗性的菌株有2株,占所有分离菌株的2.1%。但所有95个菌株对咪鲜胺敏感,说明目前苗圃油茶炭疽病菌尚未对咪鲜胺产生抗药性。29个高抗多菌灵而对乙霉威敏感菌株第198位氨基酸由谷氨酸(Glu)突变为丙氨酸(Ala),2株对多菌灵和乙霉威具有双重抗药性的菌株第200位氨基酸由苯丙氨酸(Phe)突变为酪氨酸(Tyr)。【结论】我国油茶苗圃炭疽病菌已对多菌灵/乙霉威和戊唑醇产生严重的抗药性,但对咪鲜胺尚未检测到抗药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几个美洲黑杨和欧美杨雌株雄株品种5a树龄的单株花芽空间分布及开花各性状的研究,得出5年生树龄的杨树花序分布以树冠中层最多;美洲黑杨的果实发育期为42~60d,比欧美杨长10~20d左右;对各参试雌、雄株品种单株花序总量及单序花粉量、单穗果球数量、单果穗飞絮量的比较、分析,并且结合美洲黑杨、欧美杨的实际情况可推知:欧美杨存在雄株品种花序大量散粉期稍晚于雌株品种花序伸长期,造成前期雌花序因授粉不好、发育不健全而大量落穗,因此欧美杨雌株品种以显著多于美洲黑杨的雌花序和单穗果球数量来保证种族的繁衍;而美洲黑杨则正好相反,雄株散粉期稍早于该种雌株品种花序伸长期,保证了高的雌花授粉率和种子量;几个美洲黑杨和欧美杨雄株的单株花序总量和单序花粉量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同时几个美洲黑杨和欧美杨雌株品种的单株花序总量、单果穗果球数量及单果穗飞絮量品种间也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说明美洲黑杨和欧美杨雌、雄品种的单株花序总数、单个花序花粉量、单穗果球数量及单果穗飞絮量这些性状在品种间进行选择是有意义的,因此可通过选育为低致敏品种的选育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