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红星盘瓢虫生物学和捕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于(29.3±2.4)℃及(73.3±7.0)%RH的平均温湿度下,红星盘瓢虫世代历期平均需20.83d,其中卵期(2.23±0.42)d.第一龄至第四龄幼虫依次为(1.43±0.50)d,(1.05±0.23)d,(1.17±0.38)d,(2.61±0.53)d,蛹期(2.75±0.59)d,发育期的死亡率占所有供试虫数的56.15%,其中以卵期28.07%最高。雌虫的产卵前期平均需(9.59±3.18)d.雌虫平均产卵(79.24±61;45)个,每雌的日平均产卵量为(3.94±2.98)个卵,其日产卵高峰则以5~7日之周期呈现。雌雄虫的平均寿命分别为(19.91±5.75)d和(12(71±5.39)d,雌雄性比为1.381:1.红星盘飘虫各龄幼虫期对橄橙垦室木虱若虫的日平均捕食量依次为(63.8±43.28),(101.9±49.09),(139.6±75.92),(189.13±44.93)头,成虫则为(369.59±27.41)头,且日捕食量呈6~8日之周期增减,红星盘瓢虫成虫对橄榄星室木虱若虫的功能反应方程为Na=0.8983Nt/(1+0.0004933Nt),符合HollingⅡ  相似文献   

2.
温、湿度对空心莲子草叶甲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温度25℃、空心莲子草叶甲卵、幼虫、蛹期最长分别为6.8.11和11.6d,最短为2.8,6和7.6d.3种虫态在5种温度下,随温度的提高,发育历期呈明显下降.成虫寿命比雄虫长.成虫产卵前期为1.5—5.0d,产卵期11.5-116.0d.产卵量为29-2636粒,平均为1295粒.相对湿度越大,卵的孵化率越高;在湿度22-28℃时,孵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高于28℃时,温度升高,孵化率减少;大于32℃时卵不发育。关键词  相似文献   

3.
用不同菜苗饲养的小菜蛾发育历期基本相同(世代历期为22~23d),但以芥蓝菜和甘蓝型油菜饲养的发育状况较好,其平均蛹重均在4.5mg以上,蛹羽化率为97.8%~98.7%,每雌产卵量在200粒以上.在低温(5~6℃)条件下,卵冷藏10d孵化率为90%左右,蛹冷藏20d羽化率为80%~90%.  相似文献   

4.
温,湿度对空心莲子草叶甲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温度25℃,空心莲子草叶甲卵,幼虫,蛹期最长分别6.8,11烽11.6d,最短为2.8,6和7.6d.3种虫态在5种温度下,随温度的提高,发育历期呈明显下降,成虫寿命比雄虫长,成虫产前期为1.5-5.0d,产卵期11.5-116.0d产卵量29-2636,平均为1295粒,相对湿度越大,卵的孵化率越高;在湿度22-28℃时,孵化率随温度的升高增大,高于28℃时,温度升高,孵化率减少;大于32℃时  相似文献   

5.
甘薯天蛾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甘薯天蛾Herse convolvuli Linnaeus在山东省一年发生4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各虫态历期:以越冬代卵期最长,平均为6.2d,第一代卵期为5.6d,第二、三代卵期分别为3.6和3.4d。幼虫也以越冬代历期最长,为22.0d,第一代为15.6d,第二、三代历期分别为11.6和13d。成虫有趋光性,对糖醋液和杨树枝把无趋性。以2.5%敌杀死、45%马拉硫磷乳油和BT防治效果较好,防效  相似文献   

6.
生物测定虫种——小菜蛾的人工饲养及冷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不同菜苗饲养的小菜蛾发育历期基本相同(世代历期为22 ̄23d),但以芥蓝菜和甘蓝型油菜饲养的发育状况较好,其平均蛹重均在4.5mg以上,蛹羽化率为97.8% ̄98.7%,每雌产卵量在200粒以上。在低温(5 ̄6℃)条件下,卵冷藏10d孵化率为90%左右,蛹冷藏20d羽化率为80% ̄90%。  相似文献   

7.
三角新小卷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三角新小卷蛾是龙眼,荔枝抽梢期主要害虫之一。室内自然变温下饲养;春季日均温在24.2℃时,卵期7.5d,幼虫期15.4d,蛹期7.3d,产卵前期1.7d,全世代历期共31.9d,秋季日均温在28.6℃时,全世代历期为24。.8d,在福州地区龙眼园年代发生7-8代,以幼虫在叶包中越冬。  相似文献   

8.
松叶蜂金小蜂生物生态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叶蜂金小蜂发育历期的卵期平均为3.97d,幼虫期平均12.74d,蛹期平均7.65d,世代历期为24.36d,成蜂寿命平均12.50d。各虫期发育起点温度估计区间的卵期为7.13±0.66℃,幼虫期14.27±0.60℃,蛹期16.32±0.60℃。有效积温估计区间的卵期为46.16±8.16日度,幼虫期58.09±7.72日度,蛹期44.91±4.60日度。  相似文献   

9.
落叶松叶蜂Pristiphora erichsonii(Hartigi)在黑龙江省鸡西地区1年1代。8月中旬以茧内老熟幼虫在枯枝落吉层3-5cm表土层下越冬。翌年6月初开始化蛹,7月中旬为盛期,8月上旬结束。6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7月中旬为盛期,8月中旬结束。成虫于6月下旬产卵,7月中旬为盛期,8月中旬结束,卵期平均6d。卵于7月上旬开始孵化,7月下旬为盛期。幼虫其5龄,雌雄比20:1,该虫6%的  相似文献   

10.
对淡娇异蝽的形态,生活史及生活习性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该虫在河南信阳1a发生1代,以卵越冬,1龄,2龄若虫不具有危害性,3龄若虫至成虫具有危害性。在18℃恒温下,卵,1龄,2龄若虫发育历分别为10.09d,3.65d和9.27d。作者根据该虫的生物学特性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中国白兔早期生长发育的规律及饲料利用率,选择30日龄断奶幼兔12只进行试验,预试期5d正式期60d,测得35-95日龄的中国白兔成活率为83.3%,平均日增重19.40g;95日龄活重为1591.6g,占成年体重的63.7%;料肉比为3.65:1;95日龄屠宰率为52.6%,净肉率为40.4%。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室内饲养观察及实地调查,明确了黄斑露尾甲生活史等基本生物学特性,并据此提出相应防治对策。该虫世代重叠明显,日平均气温达10℃为越冬后起始活动温度,每代历期约20~25d,其中产卵前期平均4.68d,卵期平均2.14d,一、二、三龄幼虫期分别为3.42d、3.2d和5.46d,蛹期平均为6.64d。12月以老熟幼虫、蛹、成虫越冬。防治宜用药帘击杀  相似文献   

13.
哺乳仔猪生后7d龄出现觅食行为,仔猪生后3~5d龄有饮水表现。57.4%的仔猪吃奶或拱奶后马上吃料。仔猪生后5~14d每昼夜睡眠时间平均为1065min(17.75h),间隔时间较短,21~2幼龄每昼夜平均睡眠时间为837min(13.95h).哺乳仔猪生后5~10d龄每昼夜平均吃奶次数达30.7次,平均间隔时间为49.1min。到14d龄,吃奶次数明显减少,持续时间也缩短,而间隔时间延长到67.6min。从第21d龄到断奶(第35d龄)吃奶(或拱奶)次数一般都在35次左右,间隔和持续时间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14.
根据成蝇前20d总产卵量模型、产卵历期模型、平均产卵量模型的幼虫生物量模型,经模拟、筛选、综合评定和决策分析得到了相应优化目标下的理论优化方案。前20d总卵量的优化方案为:因子水平(0,-1.633,-1);技术规范为种蝇饲养室温度22℃、饲养密度为5.7cm^3/蝇、光照8h。每头蝇平均产卵量的优化方案为:因子水平(0,-1.633,-1);技术规范为饲养室温度27℃、密度5.7cm^3/蝇、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Wolff)]从卵到成虫发育历期及繁殖能力,比较叉角厉蝽各虫态的主要形态鉴别特征,为叉角厉蝽的扩繁及生防潜能开发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室内条件下,以云南元江采集并在室内扩繁6代以上的叉角厉蝽为研究对象,在培养皿中采用单头饲养的方法测定叉角厉蝽生长发育指标(卵孵化率、若虫存活率、卵到成虫的发育历期),在饲养盒中雌雄虫配对共培养测定其成虫繁殖力特征。运用显微照相系统比较叉角厉蝽各虫态的主要形态特征。【结果】叉角厉蝽从卵到成虫的平均发育历期为29.00±1.41 d,卵历期为8.00±0.21 d,若虫期为19.76±0.12 d,1~5龄若虫平均发育历期为3.24~5.38 d,卵孵化率为92.91%,若虫存活率为80.21%,雌、雄成虫的平均寿命分别为35.40±1.96和37.40±2.65 d;叉角厉蝽雌成虫交配后,一生平均产卵次数为4.73±2.01次,最多9次,最少2次,平均产卵前期为7.87±2.75 d,产卵期持续14.33±5.13 d,雌成虫与雄成虫交配单次平均产卵量为59.46±15.77粒,未交配雌成虫单次平均产卵量为29.34±15.31粒且为无效卵,最终无法孵化。叉角厉蝽卵为矮杯形或圆筒形,具卵盖,边缘有10~12根刺状精孔突,有金属光泽;1~5龄若虫体色红黑相间,若虫触角4节。1龄若虫触角第2和第3节末端有明显白色环,喙暗红色,接近体长,无翅芽;2龄若虫头部前段扁平突出,触角节间环变为红色,喙黑色;3龄若虫触角第2和第3节末端红色环明显,喙长为体长的一半;4龄若虫喙长为体长的一半,胸部刻点明显,出现翅芽,并延伸至胸部末端;5龄若虫喙暗红色,短于体长一半,中足和后足胫节中部出现白斑,翅芽延伸至腹部第3节;成虫体色黄褐与黑褐混杂相间,密布刻点,触角5节,喙黄褐色,最后一节黑色,喙长短于体长的一半,前胸背板侧角呈剑叉状突出,雄虫腹部近三角形,雌虫腹部卵圆形。【结论】明确了叉角厉蝽的发育历期和繁殖能力,证实叉角厉蝽无孤雌生殖现象。农业生产中可以喙的颜色、长度及翅芽发育作为叉角厉蝽主要形态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落叶松绶尺蠖(ZetheniarufescentariaMotschulsky)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活史。此虫在黑龙江省1年一代,以蛹在枯枝落叶层下越冬,多危害郁闭度较大的落叶松人工林,尤以中龄林受害最重,成虫子5月下旬为羽化始盛期,6月3日左右为羽化盛期,7月13日左右羽化结束。雌雄比为1:1.1。成虫羽化后即交尾,交尾时间一般在23时以后,卵多产在落叶松枝条上,少数产在针叶及树皮缝里。雌蛾平均产卵量为58.6粒。雄虫寿命平均3.9d,雌虫平均寿命5.6d。幼虫共6龄,子8月上旬开始化蛹,8月下旬化蛹结束。  相似文献   

17.
辣椒上桃蚜的生物学特性及药剂防治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在28℃以下,桃蚜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当温度达到30℃时,其发育历期延长。在25℃恒温条件下。成虫寿命平均为 7.38d,单雌产若蚜数平均为 38.29头;在日平均温度为21.29℃的自然变温条件下。成虫寿命平均为11.95 d,单雌产若蚜数平均为52.05头。若虫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96℃,有效积温为81.48日℃。药剂防治结果表明,5%蚜虱净乳油2 000倍液、 0.6%虫螨光乳油 1000倍液和 2 000倍液、 20%绿保素乳油 1000倍液的防治效果最好,施药后3d的校正死亡率都在90%以上;40%乐果乳油1500倍液和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的防治效果较差、施药后3d的校正死亡率只有65%左右。  相似文献   

18.
绿绵蚧在上海地区一年发生1 代,以2 龄若虫在珊瑚树的枝叶上越冬,4 月中旬雌雄开始分化。雄成虫羽化高峰在4 月下旬,雌成虫孕卵在4 月下旬到5 月下旬,孕卵高峰在5 月上旬。产卵期在5 月上旬到6 月上旬,产卵高峰在5 月上中旬。若虫期发生在5 月中旬到6 月中旬,若虫孵化高峰期在5 月底6 月初。  相似文献   

19.
银杏大蚕蛾Distyoploca Japonica Butler在南充城市生态环境中,年发生1代,以滞育卵越冬,滞育期6个多月。雌雄幼虫均7个龄期,1-3龄有群集为害习性,6-7龄为暴食期,高度分散,造成严重危害。雌成虫无孤雌生殖现象,平均产卵296.5粒。采用人工采蛹及卵堆,保护天敌,在1-3龄期用农药局部挑治等综合治理措施,即可将该虫长期控制在无害状态。  相似文献   

20.
德清真片胸叶蜂1991年首次发现于浙江省德清县对河口乡和筏头乡,主要危害毛竹、石竹和浙江淡叶,该虫1a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茧中变为预蛹越冬。幼虫共6龄。1-5龄食叶量平均31.7cm^2,第6龄不取食,成虫发生期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幼虫危害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成虫雌雄性比为1.0: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