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品种跨区试验中,通过对4个品种性状、产量进行分析得出,质量性状不变化或变化较小,数量性状变化较大。夏谷品种参加春谷区试验,单穗重、穗粒重增加,安04-4783产量高于对照,冀优1号稍微小于对照产量;春谷品种参加夏谷区试验,单穗重、穗粒重减少,产量明显低于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2.
《天津农业科学》2016,(10):106-110
为筛选适宜冀鲁豫3省种植的优质高产谷子品种,在冀鲁豫3省设置5个试验点,对来自华北夏谷区6家谷子育种单位的15个谷子品种进行了联合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适宜冀鲁豫华北夏谷区种植的优质高产品种为豫谷18、冀谷36、豫谷20、冀谷37、H549(黄)、沧谷5号、衡谷13号、冀谷38,增产幅度9.76%~19%,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3.
优质高产富硒谷子新品种豫谷11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豫谷11号是以矮88为母本,安472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谷子新品种。2002~2003年,该品种参加国家谷子品种区域试验(华北夏谷区),较对照品种豫谷5号增产6.36%;2003年参加国家谷子品种生产试验,较对照品种豫谷5号增产8.48%,且品质优,属于富硒品种,硒含量是一般品种的2.5倍。该品种成穗率高,株形紧凑,耐涝、抗病性强、熟期适中,增产潜力大,适合华北夏谷区多省份种植。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华北夏谷生态区2004-2008年不同年份谷子品种(系)的抗逆性和抗病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谷锈病、谷瘟病、纹枯病是目前华北夏谷区主要病害,常年发生,特别是纹枯病呈显著上升趋势;白发病、线虫痛是华北夏谷区次要病害,个别年份发病较重。  相似文献   

5.
为更准确评价谷子品种的丰产稳产和适应性,提高育种效率,采用GGE-biplot双标图软件,对2010—2011年国家谷子区域试验华北夏谷区组中‘豫谷18’等25个参试品种进行丰产稳产和适应性评价。结果表明:1)‘豫谷18’在AEA轴上的垂足最接近正方,丰产性优良;在AEC轴投影距离最短,稳产性突出。2)‘豫谷18’距离理想品种最近,高产稳产性综合表现优于对照品种‘冀谷19’及其他参试品种。3)‘豫谷18’是适应性最广品种,适宜种植区域涵盖华北夏谷区组绝大部分区域。4)与‘冀谷19’比较,‘豫谷18’在华北夏谷大部分区域种植优势明显。综上所述,在华北夏谷区组参试品种中,‘豫谷18’是兼有丰产、稳产和广适应性的理想谷子品种。  相似文献   

6.
根据区试结果,运用多因素综合评判方法对8个谷子品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安2491综合性状最好,其次是冀优1号、冀优2号,郑9238综合性状最差。该方法适用于谷子品种的综合评估,计算简单易行,结果客观全面,更接近品种的实际表现。  相似文献   

7.
灰色多维综合隶属度评估在谷子区试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灰色多维综合隶属度对谷子区试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估,能够全面客观地分析品种的综合表现,克服以往育种过程中仅以产量为主,其他性状凭主观判断来选择品种的局限性。结果表明,安2491为优良品种,冀优1号、冀优2号为较好品种,9249、328、安2367为一般品种。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高稳系数法(HSC)与变异系数法对谷子新品种‘豫杂谷1号’在华北夏谷区的丰产稳产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豫杂谷1号’平均产量和HSC排序均居参试品种第1位,变异系数为8.10%,在参试品种中变异最小,说明‘豫杂谷1号’丰产稳产性较好,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高产优质大穗谷子新品种豫谷12号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豫谷12号系安阳市农科所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大穗谷子新品种。在2004~2005年华北夏谷区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中,连年增产、品质优良,综合抗性较好,一般产量5 500kg/hm2,2006年3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适合华北地区夏播种植。  相似文献   

10.
华北夏谷区2001—2015年谷子育种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对华北夏谷区近15年谷子区域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探讨谷子育种变化趋势,为谷子品种改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01—2015年华北夏谷区参试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数据,研究其变化规律;以通过鉴定的51个育成品种为材料进行分析,并与15年间华北地区谷子生长季6—9月份气候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梳理通过鉴定的51个品种的类型。【结果】2001—2015年华北夏谷区区域试验参试品种各农艺性状在年度间变异较大,随着年份的推移,产量、生育期、株高、穗长、单穗重和穗粒重持续增加,千粒重基本不变,公顷穗数略有下降。51个通过鉴定品种的整体变化趋势与所有参试品种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51个通过鉴定品种间产量、生育期、株高、穗长、千粒重和公顷穗数差异极显著,单穗重、穗粒重和出谷率差异不显著。华北夏谷区谷子生育期气候趋向于暖湿的变化趋势。通过鉴定的品种产量和生育期、单穗重、穗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最低温、降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最低温、最高温、降水量、生育期、穗粒重、出谷率决定谷子产量85.17%的变异。对产量贡献较大且为负效应的是最低温,为正效应的是最高温。近几年谷子育种水平有所提高,品种类型较丰富多样,抗除草剂品种和优质米类型逐渐增多,反映了轻简栽培和优质是目前的主要育种方向。但是以冀谷19、豫谷1、冀谷25等3个主干品种为亲本来源的品种数为26个,占杂交选育品种的57.8%,育成品种亲本范围相对较窄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结论】2001—2015年华北夏谷区区域试验育成品种产量有所提高,品种类型较丰富多样,育种水平取得一定的进步。然而,造成产量显著差异的原因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而且品种培育的亲本选择狭窄可能是育种突破的关键瓶颈。在今后的育种过程中,要从亲本创制和选择着手,丰富亲本类型;提高品种穗粒重和出谷率,以适应气候变化,提高夏谷产量。  相似文献   

11.
灰色关联度多维综合评估在谷子品种区域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灰色关联度多维综合评估原理与方法,对2003年华北谷子区域试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冀优2号、201094、201075和安2491综合表现较好。田间试验观察和综合分析认为,上述结论比较客观、可靠。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指出了这种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建议在品种区域试验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对“渔阳三号”和“冀优I型”节能型日光温室进行温度性能和黄瓜产量的比较,表明“渔明三号”节能型日光温室在冬季的最低气温较“冀优I型”的高2.6℃,黄瓜产量增加50%左右,适宜蓟县地区作为栽培设施。  相似文献   

13.
以冀油4号为母本、7915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花生新品种邢花3号,具有优质、高产、中熟、抗逆性强和适应性广等特点.邢花3号适宜在北方花生产区春播或麦垄套种栽培.  相似文献   

14.
介绍吉优4218的选育经过,分析其特征特性,总结其栽培技术、制种技术,以促进该品种的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唐花10号(D5-4)花生新品种,是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冀油5号为母本、8252为父本,采用有性杂交方法,通过基因互补遗传原理培育出的优质、高产花生新品种。叙述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介绍了其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武粳4号抗稻瘟病基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太湖稻区高抗稻瘟病的主栽品种武粳4号与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和苏御糯杂交并回交,获得F1,F2,BC和部分F3世代,3-4叶期采用3个有代表性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G,ZE3和ZA49对不同世代材料进行接种鉴定,根据抗,感分离情况分析抗病亲本的抗病基因组成。结果表明,武粳4号对ZG1,ZE3和ZA493个生理小种的抗性分别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7.
播种期和收获期对高油玉米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吉油1号玉米为试材,研究8个不同播期和4个不同收获期对玉米产量的影响.通过对生长发育规律及对干物质积累、灌溉速率、容重、产量进行相关分析,确定4月30日左右为吉油1号玉米的最佳播种期,10月5日左右为最佳收获期.  相似文献   

18.
水稻品种混植控制稻瘟病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2—2003年分别在吉林省蛟河市新站镇和梅河口市海龙镇选择抗性不同的当地主栽品种按不同比例搭配种植,进行了控制稻瘟病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品种混合间栽可有效控制稻瘟病的发生,控病效果主要体现在感病品种上。对感病品种“吉优1号”的控制效果达95.94%,对“丰优301”的控病效果达57.14%和49.21%,对“超产2号”的控病效果达63.59%。选择抗谱不同的品种搭配种植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松粳6号”与“吉优1号”组合,2个品种的致病菌谱完全不同,对感病品种“吉优1号”的控病效果高达95.94%。  相似文献   

19.
王艳玲  姚运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5814-5815
[目的]提高高油玉米品质。[方法]设计8个播期和4个收获期,研究不同播期和收获期对高油玉米吉油1号灌浆速率和淀粉、蛋白质、脂肪积累速率的影响。[结果]4月30日播种的吉油1号籽粒灌浆速率最快。吉油1号蛋白质、油分的最大积累速率均出现在授粉后25 d左右,说明高油玉米在灌浆期油分和蛋白质可以同时积累并使积累速率快速达到最大值,而后积累速率放慢;淀粉积累高峰出现在授粉后30 d左右,授粉后10~30 d淀粉含量快速增加,30 d后增加变慢。[结论]高油玉米吉油1号在吉林省东部的最佳播期为4月30日左右,最佳收获期为10月5日左右。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的检索数据,通过对华北煤炭医学院著者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分析,应用H指数、G指数对本校著者的影响力进行了较为合理的评价和分析,并且应用SPSS软件对H指数、G指数和总被引频次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