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新温185号’疏散分层形树形冠层内光分布的研究,旨在深入全面地认识核桃树冠冠层内透光率(Tr)和叶面积指数(LAI)的相关关系。采用美国Li-COR公司所生产的LAI-2000冠层分析仪在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测定分割后的小立方体内树冠的叶面积指数(LAI)和透光率(Tr)。实验样株冠层内透光率随时节变化的垂直分布是中层上层下层,且3层之间的变化幅度也比较接近;水平分布是外部中部内膛,且内膛和中部的差别性很小。冠层内的消光系数随着时期的变化呈现出从无叶期到脂化期一直保持增大的趋势。展叶期到速生生长期和速生生长期到脂化期这2个样株生长阶段消光系数出现了增长幅度很大的变化,展叶期到脂化期是消光系数变化最大的阶段。通过叶面积指数的测定可以得出关于核桃冠层内的透光率,进而可以得到冠层消光系数,展叶期到脂化期也是种植者需要多加重视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季节富士苹果园内冠层光能分布及冠层透光率随叶面积指数的变化规律,以25年生‘长富2号’苹果为主要试材,采用3415-LQF5光量子计和WinSCANOPY植物冠层分析仪于生长季节连续测定果园冠层内光能空间分布和叶面积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冠层和不同树冠空间方位的光能分布变化以及最大光照强度的获得与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密切相关;不同冠层的消光系数为次外层>内层>外层;不同季节各冠层的光能分布呈现单峰曲线,在正午时刻达到日周期最大值,不同季节冠层平均光照强度依次为春季>夏季>秋季;各冠层生长季节平均光照强度依次为外层>次外层>内层>近地面;相对光照强度小于30%的树冠所占比例随生长季节的延长逐渐增加;年周期冠层透光率与叶面积指数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苹果不同方位冠层平均光照强度与叶面积指数呈显著的负相关(r=-0592*),与林隙分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722**),与平均叶倾角呈显著的正相关(r=0.647*)。  相似文献   

3.
小麦冠层结构与光分布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1987~1989年分别在江苏沐阳和南京卫岗进行了小麦冠层结构与光分布及产量形成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叶面积指数、最大叶面积密度出现的高度及叶倾角影响光在冠层内的分布,消光系数的垂直分布可反映叶面积和光的空间分布状况。低产群体的最高叶面积指数小于4.0,最大叶面积密度出现部位较低,消光系数分布均匀,但漏光严重,光能利用率低;过旺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过大,最大叶面积密度出现部位较高,消光系数呈上大、中小分布,光在冠层上部递减迅速,中下部光环境差,叶片早衰,净同化率低;高产群体叶面积及其垂直分布合理,孕穗期最大叶面积密度出现在相对高度0.60~0.65处,冠层中下部消光系数较大,上部较小,利于光向冠层深处透射,冠层50cm处透光率40%~60%,地面透光率2.5%~3.0%,净同化率较高,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玉米群体冠层特征与光截获及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4,自引:2,他引:54  
沈秀瑛  戴俊英 《作物学报》1993,19(3):246-252
研究通过3年试验,证明了玉米群体冠层特征及群体内光分布和光合效率随种植密度和施N量而有明显变化。叶面积大小是导致冠层特征变化的主导因子。平展型单交种丹玉13的籽粒产量高限出现在最大LAI变化于4.10-4.7之间,其冠层垂直方向上最大叶面积密度趋于由中部向中上部推移。叶片倾角和消光系数调节幅-于明显增加,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5.
小麦冠层结构与分光分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1987 ̄1989年分别在江苏沐阳和南京卫岗进行了小麦冠层结构与光分布及产量形成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叶面积指数、最大叶面积密度出现的高度及叶倾角影响光在冠层内的分布,消光系数的垂直分布可反映叶面积和光的空间分布状况。低产群体的最高叶面积指数小于4.0,最大叶面积密度出现部低较低,消光系数分布均匀,但漏光严重,光能利用率低;过旺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过大,最大叶面积密度出现部位较高,消光系数呈上大  相似文献   

6.
不同氮素水平下双季稻株型与冠层内光截获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阐明双季稻株型与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的时空分布特征。选用4个不同株型早、晚稻品种,设置4个不同施氮水平,系统观测其植株形态和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IPAR)的时空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施氮水平对早、晚稻株高、穗长、叶长和叶基角均有显著影响,均表现为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大;早、晚稻孕穗期的分层叶面积指数(LAI)和向上累积LAI大于抽穗后12 d,分层LAI呈冠层中部大于上部和下部的分布特征,最大分层LAI出现在0.58相对高度处;冠层上中部分层LAI和向上累积LAI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大;向上累积LAI随相对高度呈S型曲线分布,可用Logistic方程定量描述(R~2 0.99);早、晚稻孕穗期的冠层IPAR大于抽穗后12 d,且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大,其日变化表现为正午较小,早晚较大;株型紧凑的早、晚稻品种,冠层IPAR低;冠层IPAR与向下累积LAI之间的关系可用方程IPAR=a (1-e~(-b×LAI))定量描述(R~2 0.88);冠层内IPAR的三维空间分布表现为冠层上中部水平面上IPAR较低,光斑变化大,冠层下部水平面上IPAR较高,光斑变化较平缓,同一冠层高度水平面上的IPAR呈不均匀分布。研究结果可为双季稻高产栽培及理想株型的优化设计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
基于株型的水稻冠层光合生产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基于冠层光分布的光合作用模型,以紧凑型和松散型2个不同株型水稻冠层为对象,通过设计不同的模型输入参数组合,定量分析了不同株型水稻冠层直接辐射消光系数的日变化特征、正午时刻直接辐射在冠层内的垂直分布特征、冠层内光合作用速率的垂直分布特征、不同辐射强度下冠层光合作用速率随叶面积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日变化等。结果表明,紧凑型的增产潜力依赖于较大的叶面积指数、叶片光合效能、太阳高度角和太阳辐射强度等。研究结果为水稻高产栽培及理想株型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8.
密度和追肥时期对重穗型高产冬小麦的群体发展,冠层辐射和光合特性有明显的调节效应.随着密度增加,开花前的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净光合速率(NCP)、群体叶源量(CLSC)提高,但生育后期衰减较快;密度过高导致群体透光率下降,消光系数增加,单茎受光量降低,冠层光环境恶化,后期旗叶的羧化效率降低;密度过低则导致生育前期漏光损失  相似文献   

9.
玉米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三维空间分布的测定和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设计了一套田间观测试验,以测定光合有效辐射(PAR,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在玉米冠层内三维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对实测资料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玉米冠层内平均PAR的垂直分布具有随着向下累计叶面积指数的增加而指数递减的趋势。在冠层中上部,PAR透光率较高,递减很明显,冠层下部则维持较低水平,变化不  相似文献   

10.
为给啤酒大麦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便携式光合分析系统研究不同基因型啤酒大麦冠层叶片光合速率变化,分析其对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参试基因型中M-22(1)、KH LEDI(4)、Pasadena(15)、Z014J081J(19)、MERIT(20)、Z090M066M(25)等二棱大麦的叶面积指数(LAI)一直较高,其中以美国的新品种之一Z014J081J表现最为突出,平均LAI达2.69;不同基因型啤酒大麦叶面积指数阶段变化与产量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从挑旗期到灌浆末期整个生育阶段的LAI变化与产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基因型啤酒大麦冠层光合速率阶段变化与产量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孕穗期、抽穗开花期和灌浆末期的光合速率变化与产量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5024、0.5360和0.6758。  相似文献   

11.
栽培方式对玉米群体结构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对春玉米群体结构调控效益的影响,旨在通过栽培方式的调控,构建合理的玉米冠层微环境,提高群体生产力,为玉米高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合理的宽窄行搭配(Tr3:76 cm×38 cm)与等行距种植相比较,株型下部平展,上部叶片紧凑,使玉米植株形态得到优化,有利于光的截获和光能的利用。增强了群体内的通风透光能力,在宽行和窄行测定中Tr3穗位下层的透光率分别比等行种植高76.1%和25.7%,穗位层的透光率与等行相比也有显著差异,辐射分布得到改善,尤其是增加了植株中下部的透光率,提高光能利用率;冠层内CO2浓度表现为穗位上部穗位下部穗位中部,宽窄行与等行距种植在穗位及穗位下层的CO2分布存在差异且达到显著水平。叶绿素、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在花后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且后期下降缓慢,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其他处理;而同为宽窄行处理,Tr1和Tr2由于空间水平结构配置不合理,个体间竞争激烈,导致光和CO2分布不合理,持绿性降低,叶片衰老加快,干物质积累不足,最终导致产量较低。  相似文献   

12.
新疆石河子棉区高密条件下冠层结构和光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新疆石河子5个棉花主栽品种全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生长参数、产量和盛铃期的冠层结构、光渗透能力和光分布等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作物生长速率、铃生长率以及子棉产量等均与总受光量呈正相关关系,净同化率则与单位叶面积受光量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受光量是决定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重要因素;单位叶面积受光量即光的渗透能力与单位土地面积总受光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与LAI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冠层结构也是影响冠层受光量的主要因素;总受光量与LAI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LAI最大值并未达到最适宜水平。新疆地区棉花高产棉田的主要特征可以总结为叶数少、叶片大、冠层结构为椭圆形。由于叶面积指数尚未达到最适宜水平,增加种植密度可能是提高产量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13.
梨不同树形的结构特征、产量分布及果实品质差异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摘要:研究了湖北省梨产区3种主要树形的个体结构、群体特征、产量分布及果实品质差异。结果表明:单层开心形、双层开心形、小冠疏层形的叶面积指数、树冠覆盖率、叶果比、田间产量均不相同;田间产量主要分布在1.0~2.0m冠层内;同一树形树冠内果实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实硬度等指标从树冠下部到上部逐渐增大,可滴定酸含量则逐渐减少;单层开心形的果品质量优于其他2种树形。  相似文献   

14.
为阐明播期、播量及施氮量对冬小麦生长与光谱指标的影响规律,本研究通过开展连续两年不同播期、播量及施氮量的冬小麦田间试验,系统地研究了三因素及其互作对冬小麦产量、关键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leafarea index,LAI)和归一化红边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red edge,NDRE)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三因素对冬小麦冠层NDRE时序曲线的影响。另一方面建立了不同产量水平下冬小麦冠层NDRE适宜时序曲线,以便于实时监测不同产量水平下冬小麦长势动态。结果表明,冬小麦冠层NDRE与LAI随关键生育期的变化相似,且三因素对关键生育时期2个指标的影响规律基本一致。2018—2019年冬小麦产量、不同生育时期LAI和冠层NDRE均随播期推迟而下降;2019—2020年除灌浆期外,晚播冬小麦产量、LAI及冠层NDRE峰值最大。2年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LAI、冠层NDRE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而不同播量间无明显差异。三因素中播期、施氮量对冬小麦冠层NDRE时序曲线有显著影响。冬小麦冠层NDRE时序曲线随施氮量增加被纵向拉长;曲线下降部分随播期推迟向左平移,同时2018—201...  相似文献   

15.
冠层结构控制着叶面积及其分布,影响树木的生长,冠层分布影响林带的防护效益。为了解泡桐不同林带树冠的特性,2009年8月选取8年生单行、双行白花泡桐林带,研究其单木冠形、生长量、生物量、叶面积及其分布。结果表明,单行、双行林带单木的树高、胸径、冠长、冠幅、叶量、叶面积均无显著差异,而树干生物量有显著差异(P<0.05)。双行林带单木树冠外偏,呈非对称卵圆型。2个林带单木叶面积在冠内变化规律一致,由上层到下层,内层到外层均逐渐增加。单木叶面积是树高、胸径及冠长的函数。对单木冠层结构的分析可为林带冠层的变化及调控林带结构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植物冠层分析仪测量作物叶面积指数存在高估或低估现象,不同仪器的测量结果均与真实值存在差异,这种差异除了与仪器有关,还在不同的作物物候期表现出不同规律。本研究使用LAI-2000、Sunscan两种主流植物冠层分析仪测量夏玉米不同生育期LAI,并与LI-3000C叶面积仪实测结果比较。研究发现:当玉米LAI<1时,LAI-2000测量结果高于实际值,Sunscan测量结果与实际值无显著差异;12时,两种冠层分析仪测量结果均低于实际叶面积指数;不同LAI范围内,LAI-2000、Sunscan测量值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不同,最高可达0.9778和0.9637,通过建立测量值和实际值的经验关系模型,对仪器测量值进行校正可减少误差。  相似文献   

17.
在田间自然条件下, 以标杂A1、石杂2号为材料, 研究了超高产(3 500 kg hm-2以上)杂交棉冠层的叶面积配置、叶倾角和光分布等冠层特性的变化及与群体光合生产的关系。结果表明, 超高产条件下杂交棉叶面积指数高且持续期长, 群体叶面积配置与光分布较均匀, 花铃期冠层中部有较好的透光性, 吐絮期底部漏光损失较小, 整个冠层仍保持较高的光吸收率。超高产杂交棉不仅群体光合速率峰值高, 而且高值持续时间长, 生育后期非叶器官仍维持较高的光合能力, 特别是茎的光合贡献率为常规高产棉花的1.6~4.9倍, 这是杂交棉在生育后期能保证群体光合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超高产杂交棉的棉铃干物质空间分布与叶分布、光分布和冠层光合分布的比例吻合程度较高, 保证了光能的有效利用, 促进同化物及时向棉铃转运, 有利于挖掘杂交棉品种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一个对冠层结构具有高分辨率的作物冠层光合作用模型.包括冠层结构模型、冠层光分布模型和叶面光合作用模型.将作物冠层按叶面积指数划分为若干层次.上下层次之间,水平面太阳辐照度按Monsi和Saeki的指数递减模型分布.冠层对太阳漫射光的消光系数由作物株型确定,对直射光的消光系数由株型和太阳位置确定.在同一层次中,作物株型按Ross-Nilson的叶倾角分布模型,将叶面位置划分为8个方位,6个倾斜角.设同一层中水平面辐照度相同,某一方位角和倾角的叶面直射光以太阳轨道方程确定.用玉米冠层的实测资料验证了辐射分布模型和叶片的光合作用模型.敏感性试验表明,模型对输入因子有良好的响应.本模型对冠层光合作用的理论研究、作物生长的数学模拟等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田间自然条件下, 以标杂A1、石杂2号为材料, 研究了超高产(3 500 kg hm-2以上)杂交棉冠层的叶面积配置、叶倾角和光分布等冠层特性的变化及与群体光合生产的关系。结果表明, 超高产条件下杂交棉叶面积指数高且持续期长, 群体叶面积配置与光分布较均匀, 花铃期冠层中部有较好的透光性, 吐絮期底部漏光损失较小, 整个冠层仍保持较高的光吸收率。超高产杂交棉不仅群体光合速率峰值高, 而且高值持续时间长, 生育后期非叶器官仍维持较高的光合能力, 特别是茎的光合贡献率为常规高产棉花的1.6~4.9倍, 这是杂交棉在生育后期能保证群体光合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超高产杂交棉的棉铃干物质空间分布与叶分布、光分布和冠层光合分布的比例吻合程度较高, 保证了光能的有效利用, 促进同化物及时向棉铃转运, 有利于挖掘杂交棉品种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20.
高产小麦灌浆期灌层光辐射特征与产量各因素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类型的高产品种灌浆期灌层结构光辐射特征进行研究,并对灌层结构与产量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高产品种在开花期也就是灌浆前期叶面积指数(LAI)最高,之后逐渐下降;平均叶倾角(MFIA)总趋势是先增大后减少;叶片分布(LD)灌浆前期单位面积上叶片分布最多;透光系数(TR)随着灌浆生育进程逐渐增大;消光系数(K)在灌浆期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增大;灌浆中期和末期的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和每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灌浆前期的平均叶倾角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今后的小麦高产育种中提高灌浆中期和末期的叶面积指数,适当降低灌浆前期的平均叶倾角对小麦高产和超高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