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6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季节杭州湾口门区鱼类资源数量分布及多样性时空变化,利用扫海面积法、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该片水域鱼类种类数、资源密度和多样性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春、夏季杭州湾口门区共捕获22种鱼类,春季12种,夏季20种,种类数更替具有统计学差异(Q=5.333, P=0.021<0.05)。春季鱼类的质量密度为17.80 kg/km2,尾数密度为2.32×103 ind./km2,夏季鱼类的质量密度为234.35 kg/km2,尾数密度为21.64×103 ind./km2。春、夏季鱼类资源的密度也具有显著性差异。春季鱼类质量H'平均值为0.98±0.43,尾数H'平均值为1.28±0.50,夏季鱼类质量H'平均值为1.17±0.45,尾数H'平均值为1.16±0.38。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春季鱼类尾数H'与种类数(P=0.000<0.05, R=0.912)及个体密度(P=0.011<0.05, R=0.758)均呈显著相关性,夏季鱼类质量H'(P=0.033<0.05, R=0.673)和尾数H'(P=0.009<0.05, R=0.772)均只与种类数显著相关。研究表明,春、夏季杭州湾口门区鱼类资源数量分布与海洋性鱼类的洄游习性有关,多样性的空间分布受长江口冲淡水影响。  相似文献   

2.
环境因子对长白山区天然核桃楸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长白山区14块核桃楸为主具有代表性的林分样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核桃楸的生长指标与14个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以期揭示环境因子对核桃楸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组成的核桃楸林对核桃楸的生长影响显著,其中含落叶松的核桃楸林中径生长优于其他林分的核桃楸,而且郁闭度对树高影响显著(R=0.5049)。(2)坡向和坡位分别与胸径、材积(P<0.05)和树高、胸径、材积(P<0.01)呈显著和极显著相关,而坡度与其材积呈显著负相关(R=-0.5016)。(3)海拔与胸径和材积呈显著正相关(R=0.4918、R=0.5203),经度与材积呈显著负相关(R=-0.5428)。(4)土壤厚度和土壤碱解氮含量对其树高的影响均显著,作用大小为:土壤碱解氮含量>土壤厚度;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值对其胸径的影响均显著,作用大小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土壤中碱解氮含量与材积呈极显著正相关(R=0.8314)。  相似文献   

3.
微地形对大西沟野杏幼苗生境的气候和土壤温湿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探究新疆霍城县大西沟野果林内的微地形对野杏幼苗生境的气候和土壤温湿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在封育的野果林内设置样地,观测地形和野杏幼苗生长季的气温、光照、空气湿度和土壤温湿度,分析各环境因子和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坡向与气温、光照强度和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东南坡>南坡>东北坡,坡向与空气湿度、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2)坡位与气温、光照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不同坡位的环境因子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3)坡度与气温、光照强度以及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缓中坡>陡坡>中坡>缓坡,缓坡与其他坡度均呈显著差异(P<0.05);坡度与空气湿度以及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4)坡形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对气候因子和土壤温度都无显著影响。地形变化对野杏幼苗生境的气候和土壤温湿度有显著影响,东南坡、上坡位、缓中坡以及凸坡形和相应的气候与土壤温湿度,是适宜野杏幼苗生存的生境条件。  相似文献   

4.
海口自然坡地土壤湿度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更好地了解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海口自然坡地土壤水分状况及影响因子。根据海口市琼山气象站2005—2011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和自然坡地土壤湿度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海口市自然坡地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自然土坡地10~50 cm土壤湿度年变化呈正趋势变化,各季节土壤湿度的变化与年变化一致,冬、春季土壤湿度变化大,不稳定;(2)10~ 50 cm土壤湿度月变化呈波形变化,2—10月土壤湿度呈上湿下干型,11—1月土壤湿度呈上干下湿型。(3)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湿度的变化变小,各层间的土壤湿度差异越显著,40~50 cm上下层的土壤湿度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4)20 cm土壤湿度与其他层土壤湿度相关最为密切,利用20 cm土壤湿度作为10~50 cm土壤湿度的代表值与气象因子进行分析,土壤湿度与地温呈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各季节20 cm土壤湿度回归方程通过1%的显著检验。  相似文献   

5.
研究旨在利用局部多项式插值(LPI)对地震造成滑坡而形成的泥石流冲沟进行DEM建模,分析其插值参数对插值精度的影响,并提取最佳插值参数。以彭州市银厂沟谢家店滑坡体泥石流冲沟为例,以平均误差(ME)、中误差(RMSE)、最大正负误差(MPE, MNE)及正负误差百分比(PPE, PNE)作为DEM内插结果的精度评价指标,对不同阶数(P)、核函数[K(x)]、带宽(H)以及搜索扇区类型的DEM插值精度进行比较提取出最佳插值参数。结果表明:在其他参数默认的情况下,P为2时插值精度最高;K(x)为Exponential时拟合精度最高;4种搜索扇区类型的插值结果各项精度指标差异不大;插值试验中H=2为最优选择;所有设定参数的插值结果的正负误差大致都呈对半分布。利用LPI构建谢家店泥石流冲沟DEM结果可以满足大比例尺DEM精度要求,参数PK(x)、H对插值精度影响较大,而搜索扇区类型对插值结果影响较小,插值参数的优选有助于泥石流冲沟地形进行DEM构建。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山胡椒果实生长特性及油脂变化规律,对山胡椒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数量性状、油脂含量及脂肪酸组分进行了收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坐果初期至6月中旬是较为集中的果实膨大期,山胡椒果实纵横径、百果鲜重和体积在此期间增长迅速;果实纵横径生长曲线与“S”模型高度吻合,决定系数R2在0.95以上,回归方程统计检验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油脂积累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鲜果含油率在该阶段的增幅达到鲜果总含油率的73.23%;生长发育过程中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降低,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升高,但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始终高于饱和脂肪酸,其中油酸整体呈上升趋势,油酸的动态变化与亚油酸和硬脂酸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r分别为-0.801、 -0.843。此外,在山胡椒果实油脂中检测出一定量的具有广泛工业用途的羊蜡酸、月桂酸。  相似文献   

7.
生态垫和覆袋沙障对梭梭林冠下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沙障影响,梭梭冠下土壤含水量及分布会出现不同差异,探讨梭梭林冠下土壤水分受沙障影响的分布规律,可以为提高梭梭存活率,防风固沙提供理论依据。以民勤县老虎口生态垫沙障和覆袋沙障布设区的梭梭林及裸沙丘上的梭梭林(对照区)为研究对象,在沙障布设区及对照区各选取3株具有代表性的梭梭,在其东西南北向上各水平取土至80 cm,(部分情况下取土至60 cm处)每20 cm 1个梯度。垂直取土至60 cm,每10 cm 1个梯度。然后测定土壤水分。结果表明:(1)沙障的布设削弱了沙障内梭梭冠下土壤含水量,对照区梭梭冠下土壤含水量大于2种沙障布设区,差异性显著(P<0.05),但2种沙障布设区的梭梭冠下土壤含水量差异性不显著(P>0.05);(2)覆袋沙障在出现破损后,会削弱沙障内梭梭的土壤含水量;(3)布设有生态垫沙障的梭梭根部土壤含水量较丰富,越往外围土壤含水量越少。  相似文献   

8.
珠三角地区密养淡水鱼塘水体叶绿素a及水环境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2年5月—12月调查了珠三角地区主养笋壳鱼(Oxyeleotris marmoratus)、草鱼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和乌鳢(Channa argus)四个品种池塘水体中的叶绿素a(Chl a)含量和水环境因子动态变化。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方法研究池塘间水质因子的差异,使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析池塘中Chl a含量变化的影响因子,使用自组织神经网络(SOM)分析方法探讨池塘水质状况。研究结果显示:池塘水体TN、TP和化学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Mn)变化范围分别为1.52~22.76 mg/L、0.20~4.82 mg/L和3.71~50.76 mg/L,呈现出严重富营养化和有机污染状况;池塘间Chl a含量差异显著(P<0.05),从高到低顺序为:草鱼(均值)>乌鳢>加州鲈>笋壳鱼,各池塘Chl a含量的影响因子差异较大;乌鳢池塘中盐度(Sal)、电导率(Cond)、总可溶性固体(TDS)、TP、PO43--P、TN、NO3--N和CODMn等因子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整个采样期池塘水质状况可分为5大类,并呈现出一定的时序和空间特征,池塘水质优劣顺序为笋壳鱼>加州鲈>草鱼>乌鳢。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水稻不同生长阶段气温和降水因子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利用玉溪市红塔区农业气象观测站1980—2011年水稻生长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水稻各生长阶段天数、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同期气温和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除孕穗—抽穗期,降水量与水稻其他各生长阶段天数呈显著正相关,以分蘖—孕穗期(r=0.6362,P>0.01)和移栽—分蘖期(r=0.4247,P>0.05)受降水限制最大。移栽—分蘖期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以及分蘖—孕穗期和乳熟—成熟期日较差与相应阶段天数呈显著负相关。穗粒数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其与孕穗—乳熟期气温呈正相关。结实率与乳熟—成熟期最高气温和温差呈显著负相关,与最低气温和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孕穗—成熟期气温呈负相关。水稻产量与移栽—分蘖期最高气温和日较差呈显著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且丰年这3个因子与平年和歉年也有较大差异。结果说明,移栽—孕穗期水稻生产主要受降水的限制,孕穗—成熟期则主要受气温的影响,较高的气温促进穗粒数的增加,较大的温差促进物质的积累,对提高水稻产量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0.
在湖南省常宁市天龙山自然保护区研究竹阔混交林阔叶树周围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及其与楠竹生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竹阔混交林中阔叶树周围全竹、新竹平均胸径及新竹数存在带内差异和树种间差异,楠竹生长随距离阔叶树基干距离增加而增加;(2)阔叶树周围不同环形带内土壤养分含量分别存在明显差异,且这种差异与其周围楠竹生长分布趋势一致;(3)不同阔叶树周围相同环形带内土壤养分存在显著差异,除了有机P外其它养分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4)新竹平均胸径与阔叶树周围各土壤养分因子相关性可达到显著水平,新竹平均胸径与全N、全P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速效K和C/N呈显著负相关,与各土壤参数交互因子相关不显著。这些结论对同类地区的楠竹栽培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磷胁迫对三七生长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磷胁迫对三七生长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确定适宜的施磷量。笔者采用盆栽土培试验,定期采样测定植株生长性状及干重。结果表明,缺磷抑制1年生三七及2年生三七生长及其干物质积累;高磷利于1年生三七生长及干物质积累,对2年生三七生长及干物质积累有抑制作用。1年生三七的适宜施磷量为0.18 g/kg土,2年生三七的适宜施磷量为0.15 g/kg土。  相似文献   

12.

利用改良蝉蜕诱导培养基对球孢白僵菌进行诱导,以无蝉蜕PDA培养基作为对照,目的是比较蝉蜕诱导后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等多个生物学指标,及二者对3龄亚洲玉米螟幼虫的毒力。经蝉蜕诱导的球孢白僵菌菌株的产孢量、孢子萌发率以及对玉米螟幼虫毒力都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对玉米螟幼虫毒力处理组LT50为4.73天,对照组需要6.97天。同时经蝉蜕诱导过的菌株开始产孢时间和胞外蛋白酶活性都优于对照组,胞外蛋白酶活性的变化范围是1.497×10-2~3.538×10-2 IU/mL,但经诱导菌株的生长速率低于处理组。鉴于球孢白僵菌菌株经蝉蜕诱导后,其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增加,并且能够增强对玉米螟幼虫毒力,可利用其进行球孢白僵菌菌种保存和改良。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乌桕与无患子的苗木品质,研究育苗密度对乌桕与无患子的苗木生长形态变化及苗木品质的影响。试验以当年生乌桕与无患子幼苗为试验材料,设不同育苗密度5个处理,测定分析不同育苗密度下乌桕与无患子幼苗的生长进程以及干物质积累、叶片数、主根长形态指标。结果表明:不同育苗密度下,乌桕与无患子的生长进程差异十分显著;且无患子和乌桕的苗高随着密度的变大逐渐增加,但是当苗高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苗高并未随之增加;乌桕、无患子的单株、茎生物量表现为随着育苗密度的变大而逐渐增加。且乌桕与无患子的合格苗所占的百分率随其苗木密度的变大而降低,与之呈负相关关系。综合苗高、地径、单株生物量、茎生物量、幼苗形态因子分化参数、合格苗率、单位面积合格苗数等指标,无患子以育苗密度为280~342株/m2、乌桕以育苗密度为337~412株/m2时,其生长形态和植株品质比较协调,植株苗木品级合格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有效收集和堆肥园林绿化废弃物可以成为很好的栽培基质,对植物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实验主要研究在不同的物料、菌剂、通风及含水量条件下生产的堆肥产品对万寿菊的生长、开花产生的影响,选出园林废弃物的最佳堆肥条件。结果显示:以施用后万寿菊植株的形态指标综合评价指数最高为标准,猪粪和枯枝落叶的混合物作为堆肥材料,含水量65%,通风时间为10 min/d为最佳堆肥条件。3号菌剂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sp.生产的堆肥产品最利于万寿菊生长,可作为生产观叶植物栽培基质的添加菌剂,2号菌剂链霉菌属放线菌Streptomyces sp.生产的堆肥产品对促进万寿菊生长、开花作用都很显著,可作为生产观花植物栽培基质的添加菌剂。  相似文献   

15.
为全面了解关黄柏药材及产区土壤无机元素含量特征,在关黄柏基源植物黄檗的分布区内设置31个样点,采集药材及土壤样本,测定两者中钠(Na)、镁(Mg)、磷(P)、硫(S)、钾(K)、钙(Ca)、锰(Mn)、铁(Fe)、锌(Zn)等9种无机元素的含量并进行分析。关黄柏药材中Ca(10级)和Zn(3~9级)的含量较高,其余元素的含量较低(1~2级);不同产地药材中各无机元素的含量相对稳定;各产区土壤无机元素含量差异不显著,分析表明其与药材中无机元素的含量无相关性。关黄柏药材中各无机元素的相对含量具有较强的规律性,以此建立的指纹图谱可用于药材鉴定;土壤中无机元素的含量对药材中无机元素的含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了增强海岛特色树种苗木抗逆性,提高海岛困难地造林成活率,以普陀樟、红楠容器苗为材料,研究不同菌肥及用量对苗木生长、生物量和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菌肥及用量通常对普陀樟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无明显作用,但可显著促进红楠的高、径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其中应用40、60 g/盆百欧盖恩微生物菌肥,高、径生长量分别提高36.39%、33.76%和17.63%、15.40%,总生物量增加57.04%、56.50%,仅应用含N量较高的菌肥时明显抑制两者生长。菌肥的使用通常有利于促进N、P在普陀樟根、茎的积累,且能较大幅度地提升N、P、K在红楠植株各部位的积累,其中普陀樟应用20、40 g/盆百欧盖恩微生物菌肥,根上的N浓度分别增加13.87%、17.65%,茎、根上的P浓度分别增加13.39%、12.60%和27.29%、11.48%,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浓度基本一致;红楠应用40、60 g/盆百欧盖恩微生物菌肥,根上的N浓度分别增加10.53%、27.32%,P浓度分别大幅增加47.78%、70.82%,K浓度分别增加24.74%、35.99%,含量大幅上升。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明MADS-box基因在山葡萄性别分化中的作用,笔者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Vv MADS5和Vv MADS8 2个基因在山葡萄雌、雄花发育过程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基因在山葡萄雌花和雄花中都有表达,Vv MADS8在雌花和雄花中的表达趋势以及表达量基本相同。Vv MADS5在雌花和雄花中的表达类型相同,而其在雌花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雄花。Vv MADS8在花芽膨大期(4月30日)表达量最高,而Vv MADS5在花序展露期(5月14日)表达量最高。Vv MADS8、Vv MADS5参与山葡萄性别分化,但不是控制性别分化的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18.
百合科十二卷属玉露的组培快繁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建立十二卷属多肉花卉玉露的快繁技术体系,以当年抽生的花序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不同的激素配比对外植体的诱导、分化、增殖、壮苗与生根的影响,建立适合玉露离体快繁的技术体系,最佳启动培养基为MS 6-BA 2.0 mg/L NAA 0.02 mg/L,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培养基MS 6-BA 0.5 mg/L KT 0.5 mg/L NAA 0.01 mg/L,愈伤组织诱导率达87.1%,丛芽分化率达52.3%,生根培养基为1/2MS IBA 0.5 mg/L NAA 0.1 mg/L AC 0.5 g/L。试管苗生根率达97.5%,炼苗成活率达90%以上。本项研究结果可以在不损伤母本的基础上实现玉露的人工组培快繁,通过此项技术可以实现玉露种苗的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19.
沉水植物苦草和轮叶黑藻对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沉水植物苦草和轮叶黑藻的对水环境的影响,在控制条件下单独种植苦草、轮叶黑藻和二者混种,笔者比较研究了苦草、苦草+黑藻、黑藻组合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铵氮(NH4+-N)、叶绿素a、总悬浮质(TSS)及总有机氮(TOC)浓度的区别。结果表明:苦草和轮叶黑藻对水环境的影响不同,单独种植苦草时,上覆水中总氮和氨氮含量高于其他处理,但总磷、叶绿素、TSS和TOC含量都低于轮叶黑藻单种和混种处理。研究结果说明,苦草对于降低上覆水中总磷和叶绿素含量作用优于轮叶黑藻,对维持水体水质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由于重茬西瓜种植面积增多,西瓜枯萎病的发生面积逐步扩大,严重影响了西瓜生产。本研究用PDA培养基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大棚温室萎蔫枯萎的西瓜上分离病原菌。形态学鉴定为尖孢镰刀菌;ITS序列分析表明其与西瓜枯萎病菌的序列一致性达到99%;发现该菌引起西瓜枯死严重,发病率达96.7%以上。因此,证实是西瓜枯萎病菌引起的。为了防治该病害,进行了温室和室内的申嗪霉素药效评价。室内抑菌实验和温室内药剂处理结果一致,1%申嗪霉素100倍防治效果最好,抑菌率达76.03%,灌根防治率达58.86%。因此,生产上建议在西瓜枯萎病发病早期使用1%申嗪霉素100倍连续3次灌根,每次间隔约8天左右,尽可能减少西瓜枯萎病菌对西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