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虾育苗生产中,固着纤毛虫病是经常发生的一种寄生虫病.对虾蚤状幼体期、糠虾幼体期及仔虾期都容易患上固着纤毛虫病,尤其是蚤状幼体期和糠虾幼体期易感染此病,危害性最大,它直接影响对虾幼体成活率,是对虾育苗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2.
中国对虾幼体的聚缩虫病是对虾育苗中常见的、危害较大的虾病,它感染速度快,几天之内便可使培育池中的对虾幼体80%以上感染,如不及时防治,可导致育苗失败。 一、病原体 对虾幼体聚缩虫病的病原体常见种是树状聚缩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缘毛目、钟虫科。聚缩虫寄附于中国对虾蚤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及成虾的体表和鳃。 二、发病过程及症状 对虾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及仔虾都容易感染聚缩虫,尤以蚤状幼体、糠虾幼体的聚缩虫病危害最大。1999年,大连市金州区北海村育苗室对虾蚤状幼体第Ⅲ期时,5月14日发现第20号培育…  相似文献   

3.
蛋白质是对虾幼体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关于对虾养成期蛋白质及其它营养素需求量的研究较多,但对其幼体蛋白质需求量的研究尚未见详细报道。蛋白质除了作为有机体增长的“构件”和组织修复的原材料外,还是对虾幼体重要的能量来源。育苗生产中,以轮虫为对虾幼体饵料,育苗效果最好。据此可以推测,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饵料较适宜于对虾幼体的存活与生长。本研究利用不同剂型和不同蛋白质含量的饲料饲喂中国对虾的蚤状幼体和糠虾幼体,探讨其对蛋白质的需求量,旨在为对虾苗种生产和幼体饲料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收稿日期:1999-01-1…  相似文献   

4.
黑斑口虾蛄消化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虾蟹等经济类甲壳动物的消化酶研究是甲壳动物消化生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工育苗和养殖过程中投饵的理论依据。Kamarudin等分别对斑节对虾和罗氏沼虾幼体消化酶进行过研究[1,2 ] ,Rodriguez ,刘玉梅等 ,魏华等分别报道过日本对虾、中国对虾、罗氏沼虾幼体的消化酶的研究结果[3~ 5] 。黑斑口虾蛄 (Oratosquillakempi)是浙江沿海常见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虾蛄种类 ,其养殖和人工育苗已有研究 ① ,但关于其消化酶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 ,本文对黑斑口虾蛄幼体及成体的消化酶进行研究 ,旨在为其养…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光友等科技人员研究试用光合细菌(Photo synthetic bacteria)作为中国对虾育苗期饲料添加剂试验,取得明显效果。在对虾幼体饵料中添加培养7d的光合细菌,其对虾幼体的成活率明显高于添  相似文献   

6.
长毛对虾幼体的食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柏云  易建生 《水产学报》1991,15(3):218-227
本文采用11种单细胞藻类、3种动物、2种人工饵料,分别喂养不同发育期的长毛对虾幼体,从其变态速度和存活率,比较各种饵料的效果.并对幼体口器与食性关系、溞状幼体死亡率与食性转化关系,以及人工投饵与生态系育苗相结合的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新对虾属Metapenaeus为对虾科Penaidae中的重要类群,随着养虾业的发展,新对虾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人工育苗中,虾类幼体发育分期对指导生产有现实意义。国外学者M.S.Muthu等(1978)对近缘新对虾和道氏新对虾的糠虾(Mysis)阶段分为5期,并在第Ⅴ期糠虾幼体之后增加两个中间期,形成N-Z-M-I的“6-3-5-2”模式。作者在中型新对虾的幼体变态实验观察中注意到,糠虾幼体在一次蜕皮后其体长和附肢形态均有渐微的变化,这种形态上的细微差异不宜作为分期的依据,幼体分期的主要依据以蜕皮为标志。因此新对虾属的幼体发育分期可借鉴中国对虾(Pnuaeusorientalis)幼体分期模式划分,即N-Z-M为“6-3-3”。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水体中悬浮物对中国明对虾不同幼体期生长的急性毒性效应。以无节幼体、溞状幼体、糠虾幼体和仔虾为试验生物,设置不同悬浮物质量浓度的试验组,并对死亡幼体进行计数,建立死亡率和悬浮物质量浓度对数的响应关系,求解中国明对虾幼体96h半致死质量浓度值。试验结果表明,悬浮物对中国明对虾4个时期幼体的生长均具有显著影响(P0.01),悬浮物质量浓度与幼体死亡率呈线性关系,死亡率随悬浮物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无节幼体、溞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的96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741.31、457.09、912.02mg/L和1023.29mg/L,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771、0.9753、0.9859、0.9798。4种幼体中溞状幼体受悬浮物影响最大,仔虾受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超蛋白家族的成员之一骨形态发生蛋白7 (BMP-7)基因在中国明对虾肌肉发生和生长过程中的表达模式,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得到了中国明对虾BMP-7基因(FcBMP-7基因)2003 bp的全长cDNA,包含466 bp的5′非翻译区和295 bp的3′非翻译区,1242 bp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413个氨基酸。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FcBMP-7基因在中国明对虾幼体原肠期、无节幼体期、溞状幼体期、糠虾幼体期、仔虾期5个不同发育时期肌肉组织中的表达规律,结果显示,该基因在幼体发育的各时期均有表达,原肠期表达量最低,从无节幼体期开始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糠虾期表达水平最高,表明FcBMP-7基因参与了幼体肌肉的发生过程。此外,进一步分析FcBMP-7基因在中国明对虾2种规格幼虾[(3.95±0.08) g和(1.55±0.12) g]的8种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FcBMP-7基因具有组织表达广泛性,且两组间的大部分组织的表达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试验结果表明,FcBMP-7基因可能作为调节因子参与了...  相似文献   

10.
在凡纳滨对虾育苗涵状幼体期以不同频次添加溶藻弧菌VZ5株,并在糠虾幼体后搭配添加芽孢杆菌Bz5株,测定育苗过程中水质、水体中弧菌密度变动以及对虾幼体生长和存活状况,研究溶藻弧菌VZ5株在凡纳滨对虾育苗中应用的效果。结果表明,添加溶藻弧菌的3个处理组仔虾期氨氮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仔虾期幼体干重分别为0.0463±0.0009、0.0420±0.0006、0.0407±0.0009g/尾,显著高于对照组(0.0253±0.0003g/尾)。滏状幼体期每天添加溶藻弧菌的处理组幼体成活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溶藻弧菌VZ5株能够有效降低水体中氨氮的积累和促进对虾幼体生长。  相似文献   

11.
在开展对虾育苗生产中,经常发现对虾幼体“发光”现象,常被称之为“发光”病,涉及的养殖品种有中国对虾、日本对虾、长毛对虾、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等,其症状频发和延误诊治不仅给育苗工作带来被动,而且在经济上也造成巨额的损失。笔者在多年实践中,针对“发光”症状采用多种药物进行治疗和药效比较,取得初步进展,总结如下,以供商榷。一、“发光”病的症状及变化在所有虾类孵幼过程中,从蚤状幼体开始至糠虾期、仔虾期,各期均有发病且不易被发现,究其原因,主要是育苗室内外比较强烈的自然或非自然光源干扰了对对虾幼体“发光”病症状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对虾幼苗质量的优劣关系到成虾养殖的成败,育苗和养殖户都十分关心幼体的健康状态。以往一些外观特征如色泽、活动力、虾体洁净度、胃含物和肌肉发育程度都曾用来估计对虾幼体的健康状况。虽然这些方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很难定量,不能准确反映对虾幼苗的质量。现国外正应用一种简单的抗逆力测试法来估计对虾幼体的生理状态和幼苗的质量。这就是将对虾幼体投入较低盐度的水体中,1个小时后计算幼体的存活率。具体方法为将5期幼体投入到14‰海水中,10期投入到7‰海水中,15期投入到淡水中。这一方法也被用来估计育苗期间幼体的摄食情况。  相似文献   

13.
蜡样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幼体变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1株蜡样芽孢杆菌zou8对数期细胞对凡纳滨对虾无节幼体Ⅲ期到溞状幼体Ⅱ期幼体变态的影响;并通过zou8与弧菌的平板拮抗、共培养试验探讨其促进幼体变态的机制是否与拮抗病原弧菌有关。结果表明:高数量zou8细胞对凡纳滨对虾无节幼体Ⅲ期到溞状幼体Ⅱ期幼体的变态具有极显著(P<0.01)促进作用,尤其是多次加菌;zou8促进幼体变态作用的发挥并非通过产生拮抗物质直接抑制病原弧菌,而是通过其他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4.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海洋工程建设产生的悬浮物会对海洋生物生长发育产生影响。为研究悬浮物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幼体的毒性效应,采用室内模拟半静态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悬浮物对中国对虾幼体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高浓度的悬浮物可抑制中国对虾幼体的游泳能力,中国对虾幼体死亡率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悬浮物对中国对虾幼体48 h和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48 h-LC_(50)和96 h-LC_(50))分别为452.21 mg/L和183.74 mg/L,对应的安全浓度为18.37 mg/L。镜检观察结果显示,中国对虾幼体体表有底泥附着,鳃内有大量的悬浮物颗粒物。该研究为深入研究悬浮物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5-溴尿嘧啶对中国明对虾受精卵的处理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化学诱变剂5-溴尿嘧啶(5-Bromouracil,5-BrUra)处理不同发育时期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胚胎,统计孵化率,根据统计学分析结果获得最佳处理条件,并探讨温度、盐度和pH对5-溴尿嘧啶处理效果的影响以及5-溴尿嘧啶对中国明对虾幼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5-溴尿嘧啶诱变中国明对虾的最佳起始处理阶段为原肠期,达到接近半致死效果的浓度和处理时间组合分别为0.5 mg/mL 6h、0.3 mg/mL 15h和0.1mg/mL 24h;(2)温度和盐度对5-溴尿嘧啶诱变中国明对虾胚胎的效果可产生显著影响,而pH影响不显著;(3)5-溴尿嘧啶能影响中国明对虾幼体前期(无节幼体N→溞状Ⅲ)发育,而对潘状Ⅲ至仔虾期间的幼体发育没有显著影响.在此阶段,经5-溴尿嘧啶处理后孵化出的幼体能够正常变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酶学分析方法测定了凡纳对虾状幼体,糠虾和仔虾三个发育期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力。实验结果表明,糠虾期淀粉酶比活力显著高于状幼体和仔虾两期(P<0.05);脂肪酶比活力状幼体显著高于糠虾幼体(P<0.05)。在食性转化过程中,凡纳对虾幼体消化酶活力与其食性相适应,不同发育阶段消化酶调节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7.
对虾的聚缩虫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幼体的聚缩虫病是对虾育苗生产中常见的、危害较大的虾病,它感染速度快,几天之内便可使培育池中的对虾幼体80%以上感染,如不及时防治,则会导致育苗失败。近几年来,我们在对虾育苗生产中,对对虾幼体的聚缩虫病进  相似文献   

18.
1 简介 通常人们认为,一日多次投饵,并按不同比例分配日投饵量可以提高对虾的生长率,减轻水质恶化。因此,养虾者多采用一日多次投饵,一天投饵3次或更多次。然而很少有人进行试验证实这种投饵方式在对虾养殖中的优越性。 该研究的目的是测定日投饵次数和每次投饵量对对虾存活和生长的影响,以及在静水养殖池中溶解总无机氮(TIN)和总活性磷(TRP)的积累。 2 材料与方法 2.1试验1:24h投饵期 将初始体重185.0±12.0mg的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以0.5尾对虾/L放养在容积20L的玻璃纤维水池(表面积放养密度为150尾对虾/m2),给池水充…  相似文献   

19.
轮虫是鱼、虾、蟹苗种生产中优良的活体生物饵料。特别是在对虾工厂化育苗过程中对虾溞状幼体向糠虾幼体变态时可以加快幼体变态和提高糠虾幼体的成活率殖媸且焕嗪苄〉亩嘞赴?体长在0.04~4毫米,不但营养价值高而且它的游泳速度和体形大小很适合对虾溞状幼体、糠虾幼体直至仔虾期的捕食?殖娲罅颗嘌坏枰欢ǖ娜肆ξ锪?而且尚需占用  相似文献   

20.
使用微颗粒饵料进行对虾育苗试验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杭州高成添加剂厂生产的高成牌微颗粒饵料,进行中国对虾人工育苗试验。幼体发育、成活、体长情况表明,高成牌微颗粒饵料能替代部分鲜活饵料。建议蚤状幼体和糠虾幼体使用75%的替代量,仔虾期使用50%的替代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