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利用来自抗旱性较好的供体亲本(BG300和BG304)、具有两种遗传背景(IR64和特青)的水稻高代回交(BC2)抗旱选择导入系,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鉴定纹枯病抗性,考察纹枯病抗性与抗旱性之间可能存在的遗传重叠。通过与受体亲本的纹枯病抗性表现比较发现,具有特青背景的抗旱选择导入系倾向于纹枯病抗性的降低,而IR64背景的抗旱选择导入系则倾向于纹枯病抗性的增强。基于基因型与表型的方差分析共鉴定到6个与纹枯病抗性相关的位点,其中QSbr6在不同供体和背景的两个群体中分别检测到,而QSbr10则在同一供体的两个遗传背景下均检测到;有3个位点(QSbr6、QSbr8和QSbr10)与同一群体中检测到的抗旱性位点位置相近,很可能是两种抗性重叠的遗传基础。尽管方差分析的方法在选择导入系的非选择目标性状相关位点的鉴定中存在相当程度的偏低估计,本研究所检测到的纹枯病抗性位点,特别是那些与抗旱性重叠位点的分子标记以及相关的抗性株系仍将为进一步的水稻纹枯病抗性和抗旱性的多抗性育种和深入的遗传重叠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和材料。  相似文献   

2.
全球水稻分子育种亲本材料在福建的稻瘟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研究对来源于全球22个国家的130份分子育种亲本材料,在福建省上杭县茶地上自然鉴定其田间苗瘟、叶瘟和穗颈瘟发病率,旨在筛选出稻瘟病抗性亲本,丰富现有的水稻品种资源。供试的130份水稻亲本材料中,高抗(脉)、抗性(R)亲本分别都占全部鉴定材料的11.5%,说明稻瘟病抗性资源丰富。但不同国家或地区存在的抗源丰富程度不同,在东南亚或南亚一些国家的抗源比较丰富,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抗性材料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3.
用磷化氢对来自四川三台(SO-6)、广东湛江(SO-3)以及澳大利亚(SO-A)等3个品系的抗性米象进行抗性筛选,对来自海南通什的敏感米象(SO-2)进行单对筛选。分别用这3个抗性品系和一个敏感品系的米象作为亲本进行一系列杂交组合试验,用FAO方法(20小时)测出各个亲本及其F1代杂种(F1)、F1代对敏感亲本的回交(F1-BC)。F1代混交(F2)、敏感亲本雄性与抗性亲本雌性的杂交(F11)、抗性亲本雄性与敏感亲本雌性的杂交(F12)的浓度对数-死亡机率值反应曲线(LC-P)线,并对这些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磷化氢有抗性的米象的抗性遗传为不完全显性、非性连锁的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常染色体遗传。  相似文献   

4.
杨崇力  赵玲瑛 《种子》1995,(6):30-32
该研究采用我省6个小麦主栽品种与9个优良亲本按6×9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54个组合,分别对杂种F_1和亲本的5个产量性状和3个抗性指标进行多种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株高与抗性指标的遗传、加性、和表型相关系数在-0.585~-0.885之间,均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准,并在遗传相关中以加性成分为主。2、单株产量性状与抗性指标大多呈负向加性、显性、遗传、和表型相关。但几乎都不显著,即抗性和产量并不矛盾。3、病粒率与病情指数的遗传、表型相关,以及遗传相关中的加性、显性相关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两者与病穗率这一指标的遗传相关未能达到显著水平。小麦抗赤霉病的性状鉴定以前两项较合理,病穗率仅为参考指标,这也符合小麦赤霉病的抗性以抗扩展为主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棉花抗红铃虫鉴定技术及抗性指标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单铃活虫数和子害率为鉴定指标,对8个陆地棉品种(系)的棉红铃虫尤性进行了一年两地田间自然虫源鉴定和一点的罩笼鉴定。结果表明,以单铃活虫数为鉴定指标对不同材料的抗性进行评价,田间鉴定与网笼鉴定结果不一致,不同地,点田间鉴定结果亦不一致,相关系数均不显著。而以子害率为鉴定指标,不同试验结果吻合度高,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戎极显著水平。说明以子害率作为鉴定指标,重演性好,较准确可靠;田间自然虫源鉴定简单易行,试验条件与生产实际一致,不影响棉花生长。  相似文献   

6.
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9对籼稻的转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由CaMv35s启动子启动的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9转入5个籼稻品种(丰源B、湘晚籼13号、R996、527、1701)的愈伤组织中,所用质粒为pCAMBIA1301,pCAMBIA1301的T-DNA区含有潮霉素(hygmycin)抗性基因和β-葡萄糖苷酸酶(GUS)基因。以潮霉素作为筛选剂对籼稻愈伤组织进行筛选,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在转化过程中抗性愈伤率在73.9%~83.3%之间,获得的部分抗性苗经PCR检测为阳性,阳性植株的转化率差异显著,其转化率为5.7%~25.9%之间,对获得的抗性苗和T2代幼苗的根和叶进行GUS组织化学染色分析,有些抗性苗和T2代幼苗的根和叶呈蓝色反应,表明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9基因己整合到水稻基因组并能正常表达。对T2代进行稻瘟病小种接种试验,结果显示了抗性分离。并且建立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水稻遗传转化体系。  相似文献   

7.
番茄叶霉病抗性与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相关性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以含对叶霉病不同抗性基因的番茄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叶霉病菌侵染过程中PAL酶活性和次生代谢物木质素含量的变化与品种抗性、病原菌生理小种间的相互关系. 种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增加,抗病品种的PAL酶活性高峰出现早于感病品种。番茄品种的抗病性与其接种后36h PAL酶活性变化百分比呈极显著正相关(r=0.96^**)。另外,还成功地利用PAL酶活性变化速度这一指标对叶霉病生理小种的变异进行了生化鉴定。  相似文献   

8.
国槐DNA导入花生栽培品种选育抗叶斑病新种质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培育抗花生叶斑病的新种质,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国槐DNA导入花生栽培品种79266,在变异后代筛选抗叶斑病材料,对选出的5个种质系进行叶斑病抗性和农艺性状的田间鉴定,并进行抗病种质系与受体DNA差异的SSR多态性分析。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受体品种79266感染叶斑病(包含花生褐斑病、黑斑病和网斑病)病程曲线的线下面积(AUDPC值)为205.3,5个抗病种质系的AUDPC值极显著低于受体品种,其中05D1128的AUDPC值最小,为112.0,感病最轻;收获前7 d调查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发病程度,05D1148对花生褐斑病的抗性最强,其病级和病情指数均极显著低于受体品种,抗性比受体品种提高17.56%。05D1128对网斑病的抗性最强,其病级和病情指数均极显著低于受体品种,抗性比受体品种提高31.83%;叶斑病抗性最强的05D1128与受体品种相比,百果重和百仁重明显提高,但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极显著降低。褐斑病抗性最强的05D1148与受体品种相比,二者所考察农艺性状间无显著差异;采用40对SSR引物进行PCR扩增,在05D106、05D1128、05D1144、05D1148、05D1172 5个新种质系与受体间检测到的多态性位点数分别是9,8,5,6和7。因此,利用国槐DNA导入花生栽培品种提高其对叶斑病的抗性的育种方法是有效的,所选育种质系中05D1148对叶斑病的抗性和农艺性状的综合表现最好,可以作为新的花生抗叶斑病种质材料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9.
以89个玉米自交系作试验材料,用黄曲霉菌(Aspergilusflavus)对其籽粒进行接种,根据籽粒的发病情况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各自交系对黄曲霉菌的抗性有极显著的差异,在现有的品种资源中,抗黄曲霉菌的种质很少,在89个自交系中,仅7734自交系表现有很强的抗性  相似文献   

10.
蚕豆和豌豆对菜豆黄花叶病毒引致病毒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摩擦接种法,鉴定了122份蚕豆和66份豌豆种质资源对菜豆黄花叶病毒的抗性。鉴定出2个蚕豆品种:云豆83—315(H3434)和阿富汗引进材料(H2508),以及3个豌豆品种:1份引自英国品种(G0861)和2份引自澳大利亚品种(G4774和G4835),属于抗病(R)品种,可以用于抗病育种。多数材料属于感菜豆黄花叶病毒类型。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表明,蚕豆和豌豆的表观抗性与植株体内的病毒含量密切相关,抗病材料具有抗病毒繁殖和移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由白叶枯病菌引起的白叶枯病是一种世界范围的严重水稻病害。水稻抗病主效基因Xa3/Xa26是一个对白叶枯病具有剂量效应的抗性基因,即它对白叶枯病的抗性随着该基因的表达量的升高而增强。我们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利用玉米泛素基因的启动子(PUbi)在水稻中组成型表达Xa3/Xa26基因。用于遗传转化的构件除了携带Xa3/Xa26基因外,还携带抗除草剂的草丁膦乙酰转移酶基因Bar作为遗传转化的筛选标记。我们获得的携带单拷贝PUbi:Xa3/Xa26的两个转基因家系无论在成株期还是在苗期对白叶枯病都具有高水平的广谱抗性,且转基因家系的主要农艺性状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别。因为转基因家系中Xa3/Xa26基因与Bar基因紧密连锁,这两个家系可以作为育种的种质资源用于培育既抗白叶枯病又抗除草剂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12.
转抗稻瘟病基因水稻遗传和表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稻瘟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水稻抗瘟性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是防治稻瘟病行之有效的措施。溶菌酶是一个广泛分布的酶家族,并且具有几丁质酶的活力,能够分解细菌或真菌细胞壁组分中多糖的糖苷键,从而抵御病原菌的侵染。本文以转溶菌酶基因水稻的10个株系当代及其后代为研究对象,对其农艺性状以及它们对稻瘟病的抗性水平变化进行研究,并利用PCR检测来研究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株系各世代中的分离规律。结果表明:在R0、R1代群体中农艺性状、外源基因分离情况比较大,在R2代群体中只有个别株系分离较大。在R0代群体中单株之间的表现差异可能是由外源基因插入的位点和拷贝数不同而造成的,R1代表现出来的群体差异要比当代更大,在R1代中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当代植株中的外源基因是杂合型,分离世代造成的,在R2代群体中由于外源基因趋于纯合,群体中株系相差小,同对照水平接近。与未转化株系比较,转基因植株进行了苗瘟、叶瘟和穗茎瘟的鉴定,在转基因的两个品系中溶菌酶基因的插入整合提高了转基因株系的抗稻瘟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鉴定选择相结合的方法, 将三黄占2号的抗稻瘟病主基因Pi-GD-1(t)、Pi-GD-2(t)和主效QTL GLP8-6(t) (分别简称G1、G2和G8)及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导入到明恢86、蜀恢527和浙恢7954等3个骨干中籼恢复系, 通过复交进行基因聚合, 获得5个带有抗稻瘟病兼抗白叶枯病的双基因或多基因聚合系明恢86-G1-G2-Xa23、蜀恢527-G2-Xa23、明浙-G2-G8-Xa23-1、明浙-G2-G8-Xa23-2和明浙-G1-G2-G8-Xa23。以上5个抗病基因聚合改良系对稻瘟病的抗谱与抗源品种相仿或更宽, 改良系和与不育系II-32A配制的测交种对白叶枯病菌的抗谱与供体亲本IRBB23一致, 测交种在不接种白叶枯病菌条件下的产量和结实率与原来的恢复系及相应杂交种相仿, 但在接种条件下带有Xa23基因的恢复系及测交种的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明显优于原来的恢复系及相应杂交种。研究表明, 抗稻瘟病基因和抗白叶枯基因Xa23在不同恢复系背景下的抗性表达完全, 对恢复系稻瘟病以及白叶枯病改良的效果明显。对分子标记复交改良恢复系的抗病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将含有35S启动子驱动NPTII基因和GUS基因以及棉纤维特异表达启动子E6驱动目的基因FB的植物表达载体转入到常规棉花R15中.重点分析了GUS基因和NPTII基因在愈伤诱导阶段、T0代及T1代转基因棉花中的表达情况.综合两个基因的表达来进行转基因棉花的阳性鉴定,可以为转基因棉花后代的纯合选育提供双重保障.7个转基因株系选育到T3代共获得株行51个,卡那霉素检测多数株行阳性率在90%以上,其中21个株行阳性率达100%.  相似文献   

15.
水稻抗稻瘟病资源与野败型骨干恢复系间的遗传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7份水稻抗稻瘟病资源的苗期进行叶瘟病菌接种、抽穗期进行颈瘟病菌接种,并测定它们的抗病性.选取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64对SSR引物,对抗病资源与21份不同时期育成的骨干恢复系问的遗传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7份遗传资源的抗病性较好,多数达到抗和高抗水平,尤以IR99-92、548、R41三份材料抗病频率为85%以上、抗颈瘟性好,颈瘟均为1级.SSR分析表明,64对引物在38份供试材料中一共检测到219条带,其中多态性带为210条,多态率高达95.89%.用Nei和Li法计算遗传距离,UPGMA聚类分析把38份材料聚为6类,优秀抗病资源IR99-92、548、R41与21份恢复系中大部分材料之间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因此,这3份抗病材料可被用来与其遗传差异较大的恢复系杂交,进行抗病新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水稻突变体材料W33高位分蘖特性在水稻育种上的利用价值。以野生型水稻恢复系R818及其高节位分蘖突变体W33为试验材料,用盆栽试验研究R818和W33的植株、分蘖和穗部性状差异,用大田栽培控制性试验比较R818和W33分蘖、产量构成性状及子粒产量差异,测得参试材料各性状数据。结果表明,生长前期W33和R818株高、主茎叶均长无明显差异,中后期二者株高、主茎叶均长渐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W33单株平均分蘖数是R818的7.5~8.8倍,平均有效穗数是R818的8.6倍,分蘖平均成穗率与R818相当,但单穗穗长、枝梗数和着粒数明显低于R818,而千粒重与R818无明显差异;W33和R818单株籽粒产量均随密度增大而降低,并以最低密度条件下最高,最高密度条件下最低;尽管W33单穗产量明显低于R818,但在相同栽插密度条件下,W33和R818群体产量差异不显著(F=3.7868<F0.05,1,4);在一定密度范围内,W33能充分发挥其旺盛的分蘖力和较高的成穗率优势,以弥补单穗产量较低的缺陷,其群体产量最终达到与R818相当的水平。说明W33旺盛的分蘖力和较高的分蘖成穗率特性在水稻育种上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稻瘟病圃中水稻品系的抗瘟性评价与育种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20世纪80年代抗病育种的基础上,从1994~2003年采用人工辅助接种、自然发病的方法对12151份次水稻材料在病圃中的稻瘟病抗性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10年共计有4933份次叶瘟表现抗病,7103份次表现为感病,分别占总份次的40.60%和58.46%;有4071份次颈瘟表现抗病,7965份次表现为感病,分别占总份次的33.50%和65.55%。有9034份次的材料叶瘟颈瘟表现一致,占总份次的74.35%,其中叶瘟感病颈瘟也感病的材料份次是叶瘟抗病颈瘟也抗病材料的两倍;叶瘟颈瘟表现不一致的材料有3002份次,占总份次的24.71%,其中叶瘟感病而颈瘟抗病的材料份次多于叶瘟抗病而颈瘟感病的材料份次。利用早期筛选的抗源,选育了抗病优良籼型杂交稻恢复系6326、蜀恢162、蜀恢527等。对稻瘟病抗病育种和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等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贵州水稻区试品种(组合)对水稻稻瘟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杨学辉  谢海呈  袁洁 《种子》2003,(3):26-27
1996—1998、1999—2002年分别采用苗期喷雾接种及穗期注射接种两种鉴定方法对264份水稻区试新品种(组合)进行了抗稻瘟病性人工接种鉴定,共鉴定出抗性材料74份,其中表现高抗的材料9份,表现抗的材料30份,表现中抗的材料34份,分别占总鉴定品种数的3.41%、11.36%和12.88%。  相似文献   

19.
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轮回选择和田间鉴定的方法, 将三黄占2号的抗稻瘟病基因Pi-GD-1(t)和Pi-GD-2(t)(分别简称G1和G2)、CBB23中的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 (简称X)和IR65482-7-216-1-2-B(简称IR65482)的抗褐飞虱基因Bph18(t) (简称B)导入温恢845、温恢117和温恢143等3个中籼恢复系,获得了8个兼抗稻瘟病和褐飞虱聚合系,温恢845-G1-G2-B-4、温恢845-G1-G2-B-5、温恢117-G1-G2-X-B-3、温恢143-G1-G2-B-3、温恢143-G2-X-B-9、温恢143-G2-X-B-10、温恢143-G1-G2-B-11和温恢143-G1-G2-B-37。这些聚合系及其与不育系五丰A的测交种,对稻瘟病和褐飞虱的抗性水平接近或略低于稻瘟病抗性亲本三黄占2号和稻飞虱抗性亲本IR65482。部分改良恢复系如温恢117-G1-G2-X-B-3、温恢143-G2-X-B-9和温恢143-G2-X-B-10及其测交种对白叶枯病表现为抗病或中抗。改良恢复系及其测交种在正常条件下的农艺性状与原始恢复系及其测交种相仿或更优,具有生产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Xa23在不同恢复系背景下抗性表达完全,而Pi-GD-1(t)、Pi-GD-2(t)和Bph18(t)对稻瘟病和褐飞虱抗性的改良效果与恢复系的遗传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20.
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将来自辽宁碱蓬的甜菜碱合成关键基因-胆碱单氧化酶基因CMO 转入烟草,以提高烟草耐受氧化胁迫的能力,并对得到抗生素抗性植株进行了分子检测和百草枯诱导 的氧化胁迫。Southern 和Northern 检测表明CMO 已经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并得到了正确的表达,但 不同转基因株系中的拷贝数不同,株系T1、T2、T6 为单拷贝;株系T4、T5 为双拷贝;株系T3 为3 个拷 贝。在10 μM 和20 μM百草枯胁迫24 h 的情况下,转基因植株表现了较强的耐受氧化胁迫能力,各转 基因株系和野生型相比具有较低的丙二醛含量和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这可能是转基因植物 中甜菜碱的积累诱导或保护了抗氧化酶的活性,使得转基因植株受到的氧化胁迫较低,转基因植株中 较低的电导率也证明了这一点。转CMO 基因烟草耐氧化胁迫能力的提高,说明CMO 基因可以进一步 在玉米、水稻等重要农作物中应用以提高其耐受干旱、低温等非生物胁迫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