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概述了白茶自然萎凋、热风加温萎凋和复式萎凋的特点,对萎凋历时、摊叶量、萎凋光照、温湿度、气流等萎凋环境因子和萎凋过程中鲜叶的物理特性变化及内含物品质成分变化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白茶萎凋方式中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实践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白茶是六大茶类中,加工技术最原始,最生态的茶类。其加工只有萎凋、烘干两道工序,虽然白茶加工"一讲就懂、一看就会",但真正要制好白茶,并非容易事。正如茶业百岁泰斗张天福先生所言:"白茶制造看起来比较简单,实际上很复杂,不容易掌握得好"。结合生产实践,简言之:白茶加工简单,生化变化复杂,关键在于萎凋技术。1失水速率是萎凋技术的关键萎凋技术决定白茶品质特征和商品价值。萎凋过程通过调控温度、相对湿度,气流和时间来获得独特品质的白茶。萎凋所采取各种工艺措施,其实际目的就是控制失水速率,因为萎凋叶的失水速度,直接影响青叶生理化学变化的进展,从而影响白茶色、香、味的形成,所以把握萎凋的失水速率是萎凋关键工序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王姚经 《福建茶叶》2011,33(5):31-31
萎凋是白茶加工工艺中决定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白茶加工传统工艺的萎凋方法有自然萎凋、复式萎凋,均受环境条件影响,技术无规范,品质难把握;加温萎凋已被普遍采用作为白茶加工的萎凋方式,但全凭经验操作,缺乏科学的技术条件和手段,仍然难以提高产品质量。亟待改变现有生产状况,创新白茶萎凋技术  相似文献   

4.
浅谈白茶热风萎凋的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白条制作关键性技术工序是美凋,白条徐有的外观色泽、叶态及香味,主要是在萎凋过程中形成的,萎凋技术掌握如何对形成白菜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白茶萎调表面上主要是去除鲜叶中的水分,但实际上在减少水分过程中引起了一系列的自发性的理化变化,从而形成白茶满被白毫,色泽银白光润.具有清鲜毫香和清甜滋味的品质特征。福鼎白琳茶厂于1985年开始采用热风萎凋工艺制作白牡丹并取得成功,为缩短白茶制造生产周期,解决白茶雨天萎凋困难,稳定产品品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白茶热风萎凋由加温炉灶、排气设备、萎凋帝、萎凋菁架等四…  相似文献   

5.
采用新工艺生产白茶的初制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新工艺生产白茶是一九六九年为适应市场需要而开拓的新产品,系我省独有的特种茶之一。白茶工艺之所以“新”是与传统白茶相比,其初制技术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轻萎凋 新白茶的外形比传统白茶卷曲成条,因此需经揉捻,其萎凋程度要比传统白茶轻,这样才不易揉碎。 其萎凋方法与传统白茶相同,可以采用自然萎凋、室内加温萎凋或萎凋槽加温萎凋。一般在正常气候条件下采用自然萎凋,  相似文献   

6.
白茶品质形成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茶加工工序包括萎凋和干燥,其中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鲜叶经过较长时间的萎凋,内含物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包括多酚类、氨基酸、糖类等,多酚类氧化缩合产物形成了白茶特有的杏黄汤色和醇爽清甜的滋味。氨基酸在茶叶加工中转化成挥发性的醛或其他产物形成茶叶香气。萎凋中氨基酸与儿茶素的邻醌结合而成的有色化合物,对白茶汤色有着良好的影响。可溶性的糖是构成白茶茶汤滋味和粘稠度的重要物质。  相似文献   

7.
白茶室内自然萎凋不同品种鲜叶水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鼎大白茶和黄旦品种1芽1~2叶鲜叶为原料,比较2个品种鲜叶在室内自然条件下萎凋过程中的水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福鼎大白茶鲜叶萎凋失水的速度快于黄旦,鲜叶萎凋失水速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与温度成正比,与环境相对湿度成反比的规律。讨论了不同品种鲜叶萎凋过程中水分变化的规律及其与白茶品质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以福鼎大毫1芽2、3叶鲜叶为原料,以减重率为萎凋阶段划分依据,研究不同阶段在制品的白茶品质风味及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制品的白茶风味在萎凋减重率>20%时开始产生,40%萎凋减重之后形成较快,萎凋减重率≥60%时,香气、滋味上均表现明显的白茶风味;滋味风味的形成明显滞后于香气;萎凋过程中在制品产生了花香风味,但在70%减重率时,花香风味消失。40%萎凋减重率之后,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水浸出物等生化成分变化也较剧烈。因此,在白茶加工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技术措施,有可能在保持白茶风味不减的条件下,加速萎凋减重率≤40%这一阶段的水分散失速度,调节白茶香气与滋味的形成进程,以缩短萎凋进程,并使成品白茶具有花香品质。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述了白茶三种不同萎凋方式,探索不同萎凋方式对白茶品质的影响,总结出有利于白茶品质和产能提高的萎凋技术。  相似文献   

10.
为摆脱不良天气对白茶萎凋的影响,在萎凋室内同时配置电热风机、加湿机、空调、除湿机等设备,建立温湿度可控萎凋室,测试设备运行效果并运用于白茶萎凋。结果表明,萎凋室内温度在20~40℃,相对湿度在35%~100%范围内可任意控制,控制精度分别为温度±1℃,湿度±5%;设备运行30 min内可达到设定温湿度值,且运行平稳;萎凋室内控制温度25~30℃,湿度65%~75%,可获得较好的白茶品质,并能明显缩短白茶萎凋时间。  相似文献   

11.
正白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制作工艺简单,只经萎凋与干燥。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萎凋使茶青逐步散失水分,前期叶细胞膜透性和酶活性逐步增强,叶内有机物质在酶的作用下逐步转化和分解,从而使其外形收紧、香气清爽、滋味柔和,形成白茶特有品质。白茶萎凋就是通过工艺调控使其按白茶品质特性所需的方向发生适度的酶促反应。白茶制作看似简单,因其工序少,对天气依赖性强,可控性  相似文献   

12.
白茶人工调温调湿萎凋水分变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福鼎大毫茶为试验材料,人工控制白茶萎调湿度70%,温度设18℃、22℃、26℃三个处理,以自然状态为对照(CK)。结果表明:萎凋叶失水量与温度呈正相关,温度越高,水分散失越快;湿度为70%,室温为22℃的萎凋环境,为白茶萎凋的最佳温湿度,其失水与理化变化相协调,制成白茶品质优异。  相似文献   

13.
对白茶连续化加温萎凋加工过程中生化成分变化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生化成分随加工进程出现升降的动态变化,其变化幅度在各萎凋时间段之间存在差异;与鲜叶相比,毛茶含水率、水浸出物、茶多酚分别降低了71.10%、5.12%、5.96%,而咖啡碱、氨基酸和黄酮含量则分别增加了0.25%、1.70%、1.97mg/g;连续化生产线白茶的水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传统工艺白茶(P0.05),但氨基酸、咖啡碱含量显著低于传统工艺白茶(P0.01)。毛茶感官品审评结果表明,连续化加温萎凋与传统工艺白茶,品质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周宁县茶产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分析了周宁县气候特点对白茶加工萎凋工艺的不利影响,阐述了空气能萎凋房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结合生产实践总结了空气能萎凋房在白茶加工中的应用方式,以供白茶生产企业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人工控制温湿度白茶加工工艺和设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白茶生产主要工艺有萎凋、烘干,萎凋是决定白茶品质的工艺,而萎凋的质量与气候密切相关,特别是在阴雨天气,鲜叶水分不能快速蒸发,造成茶青劣变,产品色泽灰暗、香气不鲜、汤色深黄、滋味欠鲜爽。本研究通过人工设置白茶生产环境温度和湿度,及其相适应工艺,,以期让白茶生产不受自然气候制约,能够高质量、大批量地生产白茶。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生化成分、萎凋速率、感官品质的对比分析,研究不同萎凋方式对寿眉白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萎凋方式对寿眉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影响显著。复式萎凋寿眉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总量和咖啡碱含量均高于加温萎凋寿眉,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则低于加温萎凋寿眉,且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总量、茶多酚、儿茶素四种生化成分含量有显著差异;加温萎凋萎凋速率明显高于复式萎凋,造成萎凋失水过快,萎凋过程中品质转化不够,感官品质有明显青味,不利于寿眉品质的形成。综合分析认为在相同萎凋时间情况下,复试萎凋寿眉香气和滋味品质优于加温萎凋,所制白茶品质优异。  相似文献   

17.
萎凋是白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本试验对武义白茶萎凋叶设置不同补光处理,检测萎凋过程中在制品色泽、儿茶素组分、氨基酸总量和咖啡碱等理化成分,并对成品茶样进行感官审评,分析补光萎凋对武义白茶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武义白茶加工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白茶香气特征及其提取制备技术,分析了不同品类、不同年份白茶香气组分以及萎凋过程对白茶香气形成的影响,阐述了白茶香气的前体物质及酶转化对白茶香气形成机理,为深入研究白茶香气、提升白茶萎凋技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以福安大白茶品种鲜叶为材料,按照室内自然萎凋工艺加工白茶,每隔3 h采集过程样,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了代谢物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白茶室内自然萎凋过程中,茶鲜叶中的代谢物含量呈现规律性的动态变化。研究共鉴定到106种代谢物,其含量呈现5种主要变化趋势。这些变化趋势可以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萎凋前24 h、萎凋24~48 h、萎凋48~57 h、萎凋57 h之后。这些差异代谢物按照结构分为4种类型:类黄酮化合物中8种单体儿茶素(Catechins)在萎凋过程中呈现下降趋势;18种原花青素物质(PAs)和5种聚酯型儿茶素(TSs)有升有降;含没食子酰基的PAs与TSs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而未含该基团的两类物质含量则呈现下降趋势。糖苷衍生物中6种山奈酚(Kaempferol)糖苷,4种槲皮素(Quercetin)糖苷,1种芹菜素(Apigenin)糖苷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且在萎凋48 h后含量明显上升。在萎凋过程中12种酚酸类物质中5种呈现上升趋势,7种呈现下降趋势,这些物质均在萎凋至57~60 h时出现最高或最低值。此外,分析了生物碱、氨基酸与多肽、香豆素类、糖等20种代谢物的含量变化,其中咖啡碱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在萎凋60 h时最高,可可碱含量在萎凋中期下降明显,萎凋后期略有回升,2种茶氨酸异构体和4种香豆素物质含量在萎凋至12 h达到峰值,此后总体呈下降趋势。本研究为明确白茶在自然萎凋加工过程中的生物代谢调控机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基于萎凋环境(温度和湿度)的白茶加工品质目标控制,以茶鲜叶萎凋减重率达45%为环境调控节点,通过高温除湿[(30±2)℃,RH (35±5)%]或低温除湿[(20±2)℃,RH (55±5)%],研究了持续低温除湿(Low-Low)、持续高温除湿(High-High)、先高温除湿后低温除湿(High-Low)和先低温除湿后高温除湿(Low-High)4种不同控温除湿萎凋方式对福安大白茶、黄棪和黄观音等6个茶树品种鲜叶所制白茶感官品质和化学轮廓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茶风味品质主要由鲜叶原料(茶树品种)的理化特性所决定。采用Low-Low萎凋处理的白茶滋味略淡、稍带青气;High-High和Low-High萎凋处理的同一茶树品种白茶的外形和汤色等较为相近,且Low-Low和High-Low萎凋加工的白茶亦具有较为类似的品质特征。各白茶样品的紫外和近红外光谱均有较为相似的吸收变化,并以近红外光谱可为供试茶样的模式识别提供更为丰富的化学信息;白茶样品中的没食子酸、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没食子儿茶素、咖啡碱和可可碱含量在不同茶树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但萎凋处理对已标定的儿茶素类和嘌呤碱均无显著性影响。基于紫外光谱,尤其是近红外光谱和生化组成(儿茶素类和嘌呤碱)的主成分分析可对白茶样品按鲜叶原料(茶树品种)进行较好的类群区分,但不同萎凋处理对其光谱和生化组成轮廓的影响则被茶鲜叶原料的品种特性所掩饰;采用多级主成分分析可有效呈现4种萎凋环境对不同茶树品种白茶样品近红外光谱和生化组成轮廓的影响趋势,且其对全部白茶样品的分类识别结果与呈现的风味品质感官特征较为一致。研究结果可为白茶风味品质工艺技术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