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近年开始示范应用,利用集装箱、人工水槽等设施对多个养殖品种进行了养殖试验,并取得了成功,陆基水产养殖迅速崛起。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往往需要一个较大面积的养殖尾水净化区池塘,一般都需要几十亩水塘才会达到净化目的。本试验目的在为陆基高密度养殖草鱼作技术探索,以在没有比较大的净化区池塘情况下、能够进行高密度鱼类高产高效养殖的模式进行探索,在有限的养殖条件下获得更高的养殖产量,取得更高的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2.
正一、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的试验原理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是一种新型生态养殖模式,利用在池塘内建设水槽将池塘水面划分为流水槽养殖区和水质净化区,在养殖水槽一端设置的气提推流增氧设备,使池塘内养殖水体在流水槽区和水质净化区形成水流循环。气提水流的形成以及水槽底端增氧使养殖水槽始终处于高溶氧状态,养殖水槽可养殖高密度的吃食鱼类,同时可将水槽内高密度养殖所产生的  相似文献   

3.
<正>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是将"生态、优质、高效"现代渔业建设理念融入当前生产,坚持生态优先,利用占池塘总面积2%~5%的水面进行高密度流水集中养殖,其余95%~98%面积作为废弃物收集及生态净化区。系统养殖尾水在废弃物收集区抽提,经生态净化区净化,实现池塘水体的循环利用。2015年,我站在省水产三新工程项目的支持下率先将该模式应用于鳜鱼养殖,将传统的鳜鱼池塘散养升级为流水集中圈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养殖过程及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技术从美国引进到我国有4~5年,全国各地先后在水槽体内开展了不同品种、不同规格、不同密度以及循环流水速度等方面的研究,但多数单位在净化区开展生态种养技术方面研究不多。为进一步探索这种生态友好型养殖模式,2015年我们在常州市水产良种引繁中心开展了池塘工业化生态种养模式研究。现将技术结果报告如下。一、基本条件试验池塘30亩,其中一级净化区面积24亩,二级净化区面积6亩,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为  相似文献   

5.
<正>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技术在全国各地已开展了好几年,主要有系统模块建设、水槽集排污效果、不同养殖品种、人工湿地、病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但是研究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加州鲈水质净化效果分析的鲜见报道。2018年在如皋市富明水产养殖家庭农场开展了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加州鲈水质净化效果分析试验研究。1材料与方法1.1池塘条件试验池塘位于如皋市富明水产养殖家庭农场,  相似文献   

6.
正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是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产生的新型生态养殖模式,南通自2014年开始进行池塘工业化养殖以来,已建设养殖流水槽159条,系统养殖面积29 303.486米~2,常规系统建设多为淡水池塘,流水槽养殖品种为草鱼。为试验海水池塘进行流水槽养殖建设的可行性,2016-2018年南通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站在启东市近海镇黄海村的海水养殖池塘内建设循环水养殖系统,开展水槽养殖罗非鱼、净化区养殖三疣梭子蟹、脊尾白虾试验,现将2018年养殖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基于"工业化"的池塘生态养殖系统是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配合美国大豆出口协会中国办事处从美国奥本大学引进的一种池塘养殖新模式(该模式在美国又称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模式),其原理是在池塘中利用2%~5%的面积建设集约化养殖水槽,并配套相关气提推水增氧、底增氧和集排污装备进行类似"工厂化"的高密度养殖,其它水面作为净化区,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套养滤食性鱼类、贝类和虾蟹类等,对残留在净化区的粪便、剩饵  相似文献   

8.
<正>2019年,苏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在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净化区开展青虾、河蟹轮养试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介绍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条件试验池塘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整个池塘为工业化养殖池塘22.8亩,通过内部池埂、拦网等被分割成5个区域:A区为池塘工业化流水槽养殖区,  相似文献   

9.
<正>2016-2018年,江苏省南通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站联合如皋市水产养殖场等5家企业承担了江苏省水产三新工程"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研究与示范"项目,其中如皋市水产养殖场项目实施点在60亩池塘上建造砖混结构养殖水槽8条、1328米2。2018年,我们开展了养殖系统放养罗非鱼、净化区套养鲢鳙鱼养殖试验,罗非鱼均产为51.6千克/米3,亩利润为6076.7元,现将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开展罗非鱼养殖试验情况总结  相似文献   

10.
正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是江苏省海洋渔业局重大科技推广项目,该技术将传统池塘"开放式散养"改进为循环流水"圈养",是养殖理念的一次革新。我县2015年和2016年共建设了80条池塘工业化养殖水槽,面积达12000米~2,2017年建设了108条池塘工业化养殖水槽,面积达15000米~2,在水槽内部养殖加州鲈、鳊鱼等品种,但是目前净化区的综合利用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地区仅放养些鲢鳙鱼和螺蛳,没能充分利用净化区养殖水体,造成了养殖水体的浪费;有的地区放养了过多的经济鱼类,大大削弱了净化区的净化功能,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江苏省苏州市申航生态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开展大口黑鲈"优鲈1号"的池塘生态养殖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1池塘条件利用公司的25#和26#两口池塘,池塘面积均为9×667m~2,东西走向。水深1.8m。水源为长漾湖泊水,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2机械配备两个池塘作为生态养殖池塘,每个池塘均有高密度流水养殖区与净化区组成。高密度流水养殖区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适合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的养殖品种,为该系统的科学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本文进行了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养殖黄颡鱼试验。结果显示:两条水槽养殖的黄颡鱼规格分别为160g和150g,每平方米产量98.2kg和113.6kg,饵料系数1.5和1.41,加上净化区套养鲢鱼亩产量200kg,试验塘亩产量1365kg,均高于对照塘,且养殖产量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水质监测结果显示各有机物指标均符合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说明系统实现了水质自净,运转良好。  相似文献   

13.
正集排污是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的技术核心之一,也是一项对传统池塘养殖方式的重要革新。及时将残饵粪便排出池塘,减轻池塘水质净化负荷,是保障水质稳定和养殖成功的关键。实践表明,在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集排污管理中,集污是关键,即能否将残饵粪便有效地集中到集污区,排污已完全可以用泵解决。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个集装箱养殖效益比一亩池塘高25.3%,已落地13个省市10个集装箱连成一排设置在塘头,箱中水流24小时不停运转,当中养满了红罗非鱼、生鱼、巴沙鱼等经济鱼类;集装箱与池塘形成一个半封闭水循环系统,养殖污水预先经过过滤分离,排放到池塘进行净化,然后将净化后的池塘水抽回集装箱体内,循环再利用……这就是集装箱陆基推水生态循环养殖系统。  相似文献   

15.
正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与技术的核心是集排污,及时将鱼类养殖中的残饵和粪便排出池塘,是减轻池塘水净化处理压力和保障养殖水质达标的关键措施,是对传统池塘养殖做出革命性创新的精髓。因此必须对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的集排污区设计构建及运行管理予以足够的重视与优化,才能充分发挥该养殖系统的特点和优势,提高养殖绩效水平,实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构建及净化湿地面积配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在池塘养殖中具有较好净化效果的净化湿地和养殖池的面积配比公式,构建了一种具有较高生产推广价值的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净化系统,系统由生态养殖区、湿地净化区、生态沟渠、尾水汇集区、净水汇集区、动力设备、潜流坝等组成,养殖尾水经过系统净化处理后可循环使用或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7.
董学鹏  李彤  于洁  孙万胜 《河北渔业》2019,(5):13-15,48
经济效益是每家生产企业追求的目标,池塘养殖业因为追求高效益,采取了高密度养殖,这样势必会造成病害传播及养殖水域的污染。现在渔业发展对养殖水体环境及排放的要求非常重视,我国在2018年制定了水产养殖水排放标准,养殖者必须遵守。近年来我中心对天津市的62家水产生产企业进行了尾水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大部分池塘富营养化、COD超标,尤其是高密度养殖池塘。多年来水产工作者摸索了各种养殖模式,不断探索池塘养殖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破坏养殖水域环境的养殖模式。2016年,通过参观学习交流,摸索出了适于天津的池塘养殖模式“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集成”。它是将一片池塘分成生态净化区、水质净化区、养殖水槽3个区域,水体在池塘中循环流动,养殖水除蒸发和渗漏需适当补水外,养殖水达到零排放,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此养殖模式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还有很多值得探索和提升的空间,对池塘养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2017年开始进行了3个养殖企业的试点建设,2018年开始向全市推广。本文详细介绍了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以期为这一养殖模式的推广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8.
正斑点叉尾鮰池塘工业化养殖,净水区投放滤食性鱼类花白鲢、青虾等辅养品种和种植水生经济植物,通过一个周期的养殖试验,分析评价斑点叉尾鮰池塘工业化两种生态养殖模式经济效益和养殖效果,两种规格生态养殖模式均取得较好的养殖效果,为绿色工业化设施渔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鱼虾共养模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技术源于美国,即利用占池塘面积2%~5%的水面建设具有气提推水增氧和集污设备的系列水槽作为养殖区,并对其余95%~98%的水面进行适当改造构建净化区。养殖尾水经集污设备收集粪便和残饵,并通过生物净化处理,实现养殖周期内养殖用水的循环利用。如此,通过将养殖单元和水质净化单元分离,彻底革新了传统池塘养殖模式,实现了环境友好、产品优质、经济高效三者统一的渔业可持续发展模式。2013年,苏州  相似文献   

20.
夏念丽 《河北渔业》2020,(4):16-17,62
将传统养殖池塘划分为养殖区和净水区,养殖区进行高密度养殖,净水区通过生物絮团技术、生物操纵技术、添加微生物制剂等多种方式对养殖区的水体进行有效净化,通过气提推水装置在养殖区和净水区形成水循环,实现养殖水循环利用,构建起一种“零换水”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