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快速准确鉴别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铜锈环棱螺(B.aeruginosa)与角形环棱螺(B.angularia),本研究采用多种形态度量法,对梨形、铜锈与角形环棱螺的外部形态可量性状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三种环棱螺成体中,梨形环棱螺的体高和体宽均大于铜锈环棱螺和角形环棱螺,而铜锈环棱螺和角形环棱螺在体高上差异不大,但在体宽上角形环棱螺显著大于铜锈环棱螺。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三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高达92.62%,这三个主成分主要反映躯体外部轮廓、体高和体宽,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75.06%,表明躯体外部轮廓是区分三种环棱螺类的主要依据。判别分析结果显示,角形环棱螺、梨形环棱螺、铜锈环棱螺判别函数的综合判别率高达99.3%。  相似文献   

2.
<正>梨形环棱螺属田螺科、环棱螺属,俗称螺蛳、豆田螺,体呈梨形,是一种大型环棱螺。梨形环棱螺世代短且生长快,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李晓英等,2010),市场上销售及出口食品主要为螺肉,也可以作为畜、禽的饲料及鱼的饵料;干燥贝壳可入药,名白螺蛳壳,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生肌敛疮等功效。作为地方特色美食——柳州螺蛳粉的原材料,梨形环棱螺受到广大消费者和水产养殖者的喜爱(但小琴等,2020)。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梨形环棱螺与伊乐藻组合对池塘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设计了梨形环棱螺不同密度与伊乐藻组合对水体浊度、氨氮、亚硝酸盐、磷酸盐和pH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梨形环棱螺与伊乐藻组合能在短时间内显著降低水体浊度,提高水体透明度,并对氨氮、亚硝酸盐和磷酸盐等有一定调节作用,此结果可为池塘养殖水体净化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上海地区环棱螺资源及其合理利用曹正光,蒋忻坡(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200433)上海地区湖泊、河沟及池塘的底栖动物调查结果表明:本地区的腹足类隶属于6科6属共9种,以田螺科的环棱螺属的梨形环棱螺。方形环棱螺和铜锈环棱螺种群生物量为多,在河道中尤以梨...  相似文献   

5.
采用在体暴露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五氯酚钠(Na-PCP)在不同暴露时间(24、48、72和96 h)下对梨形环棱螺的急性毒性,以及Na-PCP对肝脏、鳃和腹足中精氨酸激酶(AK)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Na-PCP对梨形环棱螺的半致死浓度为0.411 mg/L,安全浓度为0.0411 mg/L;在Na-PCP暴露下,梨形环棱螺肝脏中单位蛋白AK活性在低浓度下被诱导增长,在高浓度下则出现被抑制的现象,鳃和腹足中单位蛋白AK活性伴随Na-PCP浓度的增加而下降,表现出时间剂量效应,且腹足中下降幅度相对鳃中较大.试验结果表明AK活性可以作为指示五氯酚钠对梨形环棱螺毒理效应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田螺科中华圆田螺、中国圆田螺、铜锈环棱螺和梨形环棱螺这4种螺的肌肉营养成分差异,评价其营养价值,本研究采用国标法对其肌肉中常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4种螺的肌肉中除灰分外,水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肌肉中水分以中国圆田螺最高,为81.28%,显著高于其他3种螺;肌肉蛋白质以中华圆田螺最高,为13.11%,显著高于中国圆田螺和梨形环棱螺;肌肉脂肪含量以梨形环棱螺最高,为1.05%,显著高于其他3种螺。肌肉氨基酸测定结果显示,4种螺的肌肉中均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包括人体必需的7种氨基酸和2种半必需氨基酸,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此外,4种螺的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均超过40%,且谷氨酸含量均远高于其他15种氨基酸。4种螺肉的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均在33%以上,其中中国圆田螺和梨形环棱螺在35%以上,与WHO/FAO模式推荐的标准(35.38%)相近,但4种螺EAAI值较低,均不到80,其中梨形环棱螺的EAAI值最高,达到74.86。研究表明,4种螺类肌肉营养组成较丰富,氨基酸比例均衡,均属于优质蛋白源。尤其是鲜味氨基酸含量丰富,具有较...  相似文献   

7.
我国主要淡水经济贝类养殖研究进展(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腹足类我国淡水养殖腹足类的品种主要是田螺科和苹果螺科的一些种。其中,田螺科的主要养殖品种为圆田螺属的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和环棱螺属的方形环棱螺(Bellamya quadrata)、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因腹足纲生活习性基本类似,在渔业统计年鉴中都归为淡水螺类,因此合并介绍淡水腹足类的养殖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8.
2018年1月至12月对建溪建瓯丰乐段至水西桥段淡水贝类开展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共获得淡水贝类24种,隶属于8科13属,优势种为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 Reeve)、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 Heude)、耳河螺(Rivularia auriculata Marte...  相似文献   

9.
<正>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俗称石螺、螺蛳,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田螺科(Viviparidae)、环棱螺属(Bellamya),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的淡水湖泊、水库、稻田、池塘沟渠。螺蛳粉逐步成为网红食品,需求量和产量逐年提高,螺蛳是螺蛳粉的主要原材料,养殖前景较好。目前,稻田养殖环棱螺均采用“底播”模式,即将螺蛳均匀撒入稻田中,  相似文献   

10.
在底面半径10 cm、高35 cm的圆柱型玻璃柱中研究了不同密度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对养殖池塘水体理化指标及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影响。试验用水为养殖池塘水,平均水温30.5℃。梨形环棱螺平均体重(1.91±0.27)g、体长(1.96±0.13)cm、体宽(1.32±0.21)cm,放养密度为287.86、590.28、1 237.03 g/m2。各处理组DO均不同程度下降,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下降频率与放养密度呈显著正相关(R2=0.8568,P0.05);pH则出现小幅波动,维持在7.76~9.63,且各处理组p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梨形环棱螺对TN、NH+4-N、悬浮物和叶绿素a去除效果显著,除NH+4-N外,去除率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各密度组去除率:TN为14.41%、29.43%、32.88%,NH+4-N为15.65%、11.38%、19.92%,悬浮物为40.22%、59.78%、73.91%,叶绿素a为1.59%、10.59%、26.60%。梨形环棱螺生物量与氨氮释放通量呈指数关系(y1=0.4147e0.0017 x1;R2=0.8221,P=0.092),与活性磷酸盐释放通量呈多项式关系(y2=-7.6×10-7x22+0.0013 x2-0.1141;R2=0.9913,P=0.082)。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池塘尾水净化池吊养梨形环棱螺对水质的影响规律,在2×667m2池塘中进行净水实验。结果显示:每亩吊养750kg时,3周内水质透明度可以达到1m。在不增加其它水处理功能单元的条件下,第1周到第3周氨氮、磷酸盐逐渐上升,硝酸盐、浊度逐步减低。与氨氮、硝酸盐、磷酸盐相比,亚硝酸盐从第1周到第3周逐渐升高直到第4周达到峰值。建议根据水质变化规律,搭配相应的水处理措施,充分发挥梨形环棱螺净水效果。  相似文献   

12.
正环棱螺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天然保健水产品。随着螺肉相关食品加工业研究的深入,不断有各种方便即食的环棱螺食品推向市场,并广受消费者喜爱。本文作者通过对环棱螺食品加工业和餐饮业、市场前景等方面的梳理分析,提出环棱螺人工养殖及技术开发仍面临的问题,并给予了相关建议。一、环棱螺特性环棱螺(俗称螺蛳、石螺等)是我国主要的大中型土著淡水螺类群体之一,具有分布广泛、对环境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繁殖力强、饲养难度小而且养殖成本较低等优势。  相似文献   

13.
河沟螺蛳的增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上海市郊三个河段进行了以梨形环棱螺为主的螺蛳增殖试验,结果,不论是自然增殖禁捕还是人工增殖禁捕,均获得较好的增殖效果,螺蛳数量净增1.42和2.07倍。增殖效果与栖息水域的环境因子有密切关系,在增殖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螺蛳的资源管理。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国内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群体的遗传特征,利用7对微卫星引物对山东微山湖、江苏高邮湖、上海明珠湖、浙江淳安、安徽黄陂湖、湖北长湖、江西仙女湖、湖南耒水、贵州夜郎湖、广西千亩湖、广东榕江11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观察杂合度(Ho)为0.434~0.674,期...  相似文献   

15.
白洋淀底栖动物组成及对水质的指示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调查了白洋淀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定量样品共出现17种,其中软体动物14种,环节动物2种,水生昆虫1种。通过优势种分析,得知白洋淀底栖优势种主要是中国圆田螺、中华圆田螺和羽摇蚊幼虫,三个物种占总数量的78%,另外绘环棱螺和梨形环棱螺也有一定量分布,占总数量的13%,五个物种共占总数量的91%。通过对各站点样品的多样性分析,得知烧车淀和枣林庄多样性指数较高,物种分布比较均匀,鸳鸯岛和南刘庄多样性指数较低,物种分布不均匀。白洋淀普遍受到污染,其中南刘庄和鸳鸯岛污染相对严重,枣林庄、烧车淀和光淀污染相对较轻。签于白洋淀的污染情况,作者提出用生物的方法修复白洋淀生态环境,并详细分析了底栖动物在生物修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13年4月,根据沙颍河干流闸坝分布设置21个采样站位对处于生态恢复期的沙颍河干流底栖动物进行了现场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门6纲10目25科38种,其中,水生昆虫20种、甲壳动物3种、寡毛类2种、软体动物11种、其他类群2种。沙颍河干流底栖动物平均密度242.40个/m2,平均生物量291.33 g/m2;软体动物占绝对优势,在现存量中占总个体数的64.74%,且在绝大部分站位占据优势地位;常见种为梨形环棱螺、环足摇蚊属一种、圆顶珠蚌和大沼螺。经生物多样性分析,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为1.20,Margalef指数平均为1.56,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52。将21个站位的底栖动物进行聚类分析,可分为8大组群,NMDS分析显示各组群分离较为明显,表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异质性较高;SIMPER分析表明空间变异度取决于梨形环棱螺、环足摇蚊、长臂虾科1种、水丝蚓属1种、大沼螺和摇蚊的种群动态变化。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组成来看,周口闸以上河段水质要明显好于周口闸以下,周口闸以下河段水质状态也与污染严重时期相比有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7.
研究环棱螺与河蚬的摄食率、滤水率及对小球藻的清除率,为其在水体水质调控和生态修复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环棱螺和河蚬均采集于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小球藻购于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藻种库,试验在18个2L的烧杯内进行,试验期间温度(20.0±1.0)℃,pH 6.5~7.0,试验时间7.5 h。结果显示:环棱螺和河蚬摄食率的峰值分别为10.15、4.40μg/(kg·min),滤水率峰值分别为744.08、647.57 mL/(kg·min),对小球藻的清除率峰值分别为91.31%、 65.38%;除0.5、 2.5 h外,环棱螺摄食率、滤水率及对小球藻的清除率均显著高于河蚬(P0.05)。环棱螺和河蚬均具有较强的小球藻清除能力,但环棱螺对小球藻的清除能力要高于河蚬,作为贝类控藻方面的生态修复工具种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低浓度铜暴露导致梨形环棱螺氧化胁迫及DNA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暴露重金属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硫酸铜(Cu2+ 分别为0、0.005、0.01、0.02、0.05 mg•L-1)在不同暴露时间(0—14 d)下对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肝脏和鳃组织线粒体的活性氧(ROS)含量、肝脏和鳃组织中金属硫蛋白(MT)含量和DNA单链断裂程度的影响,探讨Cu2+ 对梨形环棱螺的氧化胁迫和DNA损伤及MT防御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Cu2+对梨形环棱螺肝脏和鳃线粒体ROS水平、肝脏和鳃组织DNA损伤和MT含量均有明显的影响。ROS 含量在实验开始时持续上升,肝脏和鳃线粒体ROS分别在第7d(除0.005剂量组外)和第4d 达到最高点,随后下降,但直到第10d 时仍显著高于对照组。肝脏和鳃组织DNA 单链断裂程度随Cu2+暴露剂量和暴露时间而显著增加。暴露于Cu2+ 后,F 值迅速降低,随后,F值开始上升,在第2d 时的 F值达到峰值;随后DNA 单链断裂程度继续加重,第5d后F值持续下降,至第10-14 d 时达到稳定水平。第10-14 d 时,肝脏组织0.005、0.01、0.02和0.05剂量组间的F值没有显著差异。MT在整个实验期间均处于诱导状态,0.01剂量组肝脏的MT在整个实验期间均被极显著地诱导(p <0.01),0.01剂量组的鳃组织MT除第10 d 外也被极显著诱导(p <0.01)。在暴露14d 时,除0.05 mg/L剂量组的肝脏MT外,其余均处于极显著诱导状态(p <0.01)。  相似文献   

19.
正方形环棱螺(Sinotaia quadrata),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田螺科,环棱螺属,俗称为螺蛳,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蒋坝镇倾力打造"蒋坝螺蛳"品牌,连续5年举办螺蛳节。"蒋坝螺蛳"是螺蛳中的上品,已获得农业农村部有机螺蛳认证证书,其体大壳薄、肥满鲜嫩、筋道十足,素享"平民鲍鱼"之美誉。2020年蒋坝镇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商业模式,以"蒋坝螺蛳"为核心产品建立了蒋坝小东湖螺蛳养殖示范基地,实施了池塘、  相似文献   

20.
为掌握长江下游江段重金属的污染情况,选取长江安徽江段和太湖为采样点,铜锈环棱螺为研究对象,对其体内的重金属情况进行了监测。于2015年8月采集了35份铜锈环棱螺样品,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了螺肉中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捕获的铜锈环棱螺体内有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残留,Cd、Cr、Pb、Cu、Zn的残留均值分别为0.083、1.155、0.849、13.931和39.780 mg/kg。与国家相关标准作比较,Cr和Pb的超标率分别为14.29%和28.57%,其他元素均没超标。对采集地点的重金属含量分析,铜陵地区整体重金属水平含量较高,安庆地区Pb和Cr的含量较高。通过对人群食用风险评估表明,成人每周食用长江下游铜锈环棱螺Cd、Cr、Cu、Zn的摄入量相当于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PTWI)的3.32%、40.12%、0.93%和1.33%,因此,食用长江下游的铜锈环棱螺对一般人群带来重金属不良影响的可能性不大,但敏感人群对食用铜锈环棱螺的频率还应值得注意。研究结果为长江下游流域河流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控制,实现科学的水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同时为长江下游水产品质量安全评估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