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研究于2021—2022年以合美占和粤晶丝苗2号为供试水稻品种进行了不同氮肥水平(0、60、120、180、240 kg/hm2)的田间试验,分别在水稻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乳熟期建立基于叶片SPAD值的双季早稻氮肥推荐模型,并对模型推荐的施肥量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推移,早稻叶片SPAD值呈下降的趋势;同一生育时期,早稻叶片SPAD值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呈递增的趋势;各生育期水稻产量与叶片SPAD值、施氮量具有显著相关性;以最高产量的90%~95%作为临界值,推知水稻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乳熟期的临界SPAD值分别为41.2、40.1、33.6、23.5;根据临界SPAD值,计算出基肥、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乳熟期的氮肥推荐施用量分别为90、27.2、12.7、21.5、6.4 kg/hm2,比常规施氮量减少了37.2 kg/hm2,节省了19%的氮肥,产量比常规施肥稍有增加,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该研究建立的基于叶片SPAD值的早稻氮肥推荐模型可以为水稻全生育期氮素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不同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不同氮肥梯度与茎蘖数以及株高的变化规律,设置不同氮肥梯度早造和晚造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氮肥梯度下,合美占、粤农丝苗2个品种在早、晚造结果上总体表现一致,随施氮量的增加,茎蘖数、株高增加;分蘖期、拔节期早、晚造施氮量与茎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孕穗期、黄熟期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早造、晚造施氮量与自然株高、生理株高在分蘖期、孕穗期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拔节期、黄熟期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从氮肥高效利用和作物高产稳产的角度出发,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模式下滨海稻区水稻的生育性状、产量特征及收获期养分吸收行为。结果表明,水稻生育性状、产量特征及收获期养分吸收行为受氮肥运筹模式的制约,但影响程度因施氮水平而异。与1次深施相比,分次施氮水稻叶片的SPAD值、籽粒与秸秆养分含量、生育性状指标和籽粒产量总体均呈增加趋势。与其他氮肥运筹模式相比,常规减氮7%1次追肥和推荐施肥1次追肥模式下水稻叶片的SPAD值、籽粒与秸秆养分含量、生育性状指标、籽粒产量及经济效益均表现出一定的优势。综合考虑水稻生育性状、籽粒及秸秆养分含量、经济效益等因子,初步认为N-P_2O_5-K_2O=270-105-90 kg/hm~2,且磷钾肥+80%N作基肥+20%N作穗肥的施肥方式为东北冷凉滨海稻区水稻生产中的最佳氮肥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4.
安徽中籼稻实地养分管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4个中晚熟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时期不同氮肥管理措施下植株氮素含量与氮肥用量及LCC值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植株氮素含量表现为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LCC值为抽穗期>拔节期>分蘖期.植株含氮量、叶片LCC值与氮肥用量呈密切正相关,氮素含量与LCC值含量显著正相关,分蘖期、抽穗期水稻植株LCC值变化量与氮肥用量变化量显著正相关.依据最高产量处理确定适宜的LCC值临界指标,并计算不同LCC值下水稻所需氮肥追施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提高水稻生产氮肥利用效率,避免过多施用氮肥对环境污染,并为水稻大面积生产选择氮高效率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利用水稻齐穗期和成熟期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衰减指数作为鉴评方法,筛选出的氮高效率品种进入区试而审定的20个杂交中稻品种及对照品种宜香2115(迟熟品种)和辐优838(中熟品种)为材料,比较了品种间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及其衰减指数、产量、地上干物重、收获指数与氮素利用效率等研究指标。【结果】中迟熟品种13个、中熟品种7个,与区试对照品种相比,叶绿素含量(SPAD值)衰减指数、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干物重生产效率和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分别显著提高14.22%~54.32%、2.58%~8.35%、2.59%~8.51%、3.80%~19.02%和5.62%~25.73%,其中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干物重生产效率、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分别与SPAD值衰减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0.828**~0.941**)。进一步证明在水稻齐穗期和成熟期利用水稻叶片SPAD值衰减指数鉴评氮素利用率是完全可行的。20个审定品种中产量和氮素利用率较高的迟熟品种有内6优103、内6优...  相似文献   

6.
氮素、品种及光照对水稻冠层叶片SPAD读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SPAD计可以确定水稻生产过程中的氮肥施用量,但该方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通过研究氮素水平、品种、光照条件对水稻冠层叶片SPAD读数的影响.发现水稻冠层叶片SPAD读数,在水稻生长周期内具有规律性的动态变化,经历3个“上升—下降”阶段,且受到水稻品种、氮素用量的影响.随着水稻冠层叶片年龄增加,上下叶位之间的SPAD读数差异扩大,第一叶位叶片和其他叶位叶片SPAD读数差异最大,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上下叶位SPAD差值减少.水稻叶片SPAD读数对于光照的响应,不同品种表现出不同的变化.因此,在应用SPAD计诊断氮肥施用量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水稻品种,针对水稻生长的生理周期采用不同的SPAD阈值,来指导氮肥的施用,此外,可以利用水稻上下叶位叶片SPAD读数差异来指导氮肥施用.  相似文献   

7.
在2009年水稻生长季,以高产水稻品种准两优527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掺混尿素(缓速比7∶3)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掺混尿素施用量的增加,插秧后分蘖数、叶片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增加,子粒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施氮量为225kg/hm2时子粒产量达最大;每公顷施纯氮180kg的掺混尿素处理B3与普通尿素处理CK比较,其分蘖数、叶片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子粒产量及氮肥农学利用率均显著提高,表明施用掺混尿素比普通尿素更有利于提高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及氮肥农学利用率。施用量为225kg/hm2的掺混尿素B3处理,最终子粒产量最高,达到11208.6kg/hm2,比普通尿素增10.1%,氮肥农学利用率为10.6kg/kg,是掺混尿素运筹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8.
以杂交水稻隆两优1377、油菜品种湘杂油518、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为试验材料,于2020和2021年连续设置稻—马铃薯(RP)、稻—油(RR)、稻—冬闲(RF)3种种植模式进行田间比较试验,测定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叶片SPAD值、干物质积累、株高、叶面积指数、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稻米品质等指标,以探索南方稻作区不同种植模式因茬口特性不同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模式间水稻孕穗期、灌浆中期、成熟期叶片SPAD值均达到显著差异,且2 a均以RP最高;株高除分蘖期RF显著较低外,其他生育时期无显著差异;叶面积指数在成熟期RF显著大于RP,与RR无显著差异;3种模式间水稻糙米率无显著影响,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以RP显著较高,垩白度和垩白粒率以RF显著较高;RP直链淀粉最低,胶稠度最高,且RP和RR显著优于RF;成熟期干物质总积累以RP最高;千粒重以RP最高,每穗粒数RF显著低于RP和RR,2 a实测产量均是RF显著低于RP和RR;产量和稻米品质综合表现为RP> RR> RF。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棉花秸秆生物质炭减缓镉对水稻(Oryza sativa L.)生长的胁迫影响,采用室外盆栽试验,以水稻品种‘特丰优2号’为试验材料,在镉浓度为0、1、4、8 mg·kg-1的稻田土壤中分别添加炭土质量比为0%(C0)、1%(C1)、2.5%(C2.5)和5%(C5)的棉花秸秆生物质炭,分析水稻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和完熟期施用生物质炭对水稻株高、叶片SPAD值、光合特性、叶片水分利用率等生理及产量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C0处理条件下,镉胁迫处理均使水稻株高、叶片SPAD值、光合能力、叶片水分利用率和产量降低,并随着镉浓度的增加,降低幅度增大。C1和C2.5处理显著提升了水稻叶片光合能力,C2.5处理的水稻叶片SPAD值较C1更高(P<0.05)。②镉胁迫处理下,与C0相比,C1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水稻株高、叶片水分利用率,并使水稻增产(P<0.05)。在0、1、4、8 mg·kg-1四个镉浓度梯度下,与C0相比,C1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增加45.45%、30.63%、22.20%和12.98%。综上,重金属镉对水稻生长具有胁迫效应,降低水稻光合能力及产量,施用1%生物质炭后可以有效减弱镉对水稻造成的胁迫,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0.
寒地水稻实地氮肥管理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32  
 为解决东北寒地水稻施肥中存在的问题,引进了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实地养分管理技术。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寒地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值(SPAD值)在穗分化期、抽穗期与叶片含氮量及叶色卡值(LCC值)之间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 初步确定寒地水稻的SPAD阈值为38~40,LCC阈值为3.5。与农民习惯施肥(FFP)相比,实地氮肥管理(SSNM)氮肥用量减少25%,千粒重增加0.75 g,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研究表明,在产量不降低甚至有所增加的前提下,SSNM可以降低氮肥用量,具有在广大寒地稻区推广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淹水条件下氮肥比例对水稻根表铁膜形成量及对镉吸收转运的影响,开展大田试验,选取早稻株两优819(低镉品种)、陆两优996(高镉品种)和晚稻湘晚籼12号(低镉品种)、玉针香(高镉品种)为试验材料,以水稻全生育期施氮量为180 kg·hm-2,设3个氮肥比例,基肥:蘖肥:穗肥:粒肥分别为4:4:2:0(T1)、8:0:2:0(T2)、6:0:2:2(T3)及不施氮处理(CK)。水稻分蘖期和乳熟期,整株采集水稻,测定植株各部位镉含量和根膜铁、镉含量;成熟期测定根、茎叶、糙米镉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稻季低镉品种根膜铁含量为分蘖期>乳熟期,高镉品种根膜铁含量及镉吸附量为乳熟期>分蘖期。株两优819、陆两优996和玉针香乳熟期根膜镉含量以T1、T2处理时较CK有所降低,T3处理时最高,湘晚籼12号以不施氮情况下最高,T2处理下最低。高镉品种陆两优996不同时期根膜铁含量与根膜镉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高镉品种玉针香分蘖期根膜铁含量与根膜镉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乳熟期根膜铁含量与叶、穗镉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水稻根和茎、叶镉含量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施氮可降低早稻成熟期各部位镉含量,提高晚稻根和茎、叶镉含量。不同稻季糙米镉含量在氮处理下显著降低,施氮量一致情况下,改变氮肥比例对低镉品种株两优819和湘晚籼12号糙米镉含量无明显影响,高镉品种陆两优996和玉针香糙米镉含量以T3处理降低最明显,较CK分别降低52.72%和74.13%。由此可知,淹水条件下,可依据水稻品种,结合水稻镉积累关键生育期,制定合理的氮肥比例以降低糙米镉含量。  相似文献   

12.
集约化稻田养分均衡调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中国东南地区稻田,养分的非均衡化和高强度的投入引起稻田土壤质量退化、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对集约化稻田水稻叶片SPAD值、产量、养分含量、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叶片SPAD值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生育期SPAD值差异显著,分别为分蘖期>抽穗期>灌浆期。在N,K肥不同水平的处理下,水稻产量有明显的变化,并得出施用N,K肥的阈值,即在施氮处理225 kg/hm2和施钾处理180 kg/hm2水平下水稻的产量达到最大值,而磷肥施用增产效果不显著,这可能与该地土壤速效磷的含量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明水稻叶片SPAD值分布特征及其与施氮量的关系,为构建基于SPAD值的水稻施氮管理线性模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设2个不同品种(Q优6号和准两优527),副处理设6种不同施氮量水平(0、75、150、225、300和375 kg/ha,以纯N计),测定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重要生育时期的叶片SPAD值,并分析稻叶SPAD值分布特征及其与施氮量的关系.[结果]Q优6号在不同施氮处理下的产量排序为300 kg/ha>225 kg/ha> 150kg/ha>375 kg/ha>75 kg/ha>0 kg/ha,准两优527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准两优527的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Q优6号.两个水稻品种不同施氮水平间SPAD值的动态变化趋势相似,但SPAD值最高值出现的时间和幅度略有差别.两个水稻品种SPAD值与施氮量在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拟合方程斜率均较低.不同测定时期SPAD值存在品种间和叶位间的差异.各SPAD值次级指标与施氮量的一元二次多项式拟合结果表明,下部叶片SPAD值(L3和L4)与施氮量的曲线拟合度高于上部叶片SPAD值(L1和L2),两次追肥时期的SPADL4X3/mean值可作为氮素营养实时诊断的理想指标.[结论]水稻叶片SPADL4xL3/mean与施氮量具有较好的拟合关系,且这一关系不受时间和品种的影响,可作为构建基于SPAD值水稻变量施氮模型时的理想参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进一步论证用水稻"顶3顶4叶叶色差"作为高产群体叶色诊断的统一指标。【方法】以2001—2002年的试验结果进行再论证。选择叶色(SPAD)差异较大的金南风、9915、越光、9325等4个粳稻材料,白稻、H97-322等2个籼稻材料;通过不同施氮量试验,用SPAD-502型叶绿素计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倒2叶期和齐穗期测定全株各叶的SPAD值,比较单叶SPAD值、顶3顶4叶色差跟植株含氮率、产量形成的关系差异。【结果】单叶SPAD值品种间或生育期差异很大,难以用某一叶的SPAD值诊断氮素营养状态,而在生育各期会出现顶4顶3、顶4=顶3和顶4顶3三种叶色差,是氮素不足、正常和过剩的生理反映;单叶的SPAD值与分蘖率、成穗率、每穗颖花数和结实率之间没有规律性的关系,不能作为共同诊断指标,而顶3顶4叶叶色差和产量三因素的形成存在规律性的变化关系;单叶SPAD值不能作为产量诊断的指标值,而在N-n叶龄期、倒2叶龄期和齐穗期3个叶龄期顶3顶4叶色差值相等的群体,均可以获得最高的产量。【结论】顶3叶顶4叶叶色差是稻体氮素营养水平的表观指标;单叶SPAD测定和顶3顶4叶色差诊断配合,可以准确诊断水稻植株氮素的丰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筛选出适宜新疆稻区种植的优质丰产水稻品种。【方法】 以16份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品种比较和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不同水稻品种在生长发育、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产量及品质性状之间的差异。【结果】 供试16份水稻品种全生育期在163~173 d,株高随生育进程呈增长趋势,齐穗期株高达到最大值,在85.97~101.30 cm;从分蘖前期到齐穗期时叶绿素SPAD值呈上升趋势,齐穗期到成熟期时叶绿素SPAD值大幅度下降,品种间存在差异,其中新农粳伊4号灌浆期最长,叶绿素SPAD值高,显著优于其他品种。各水稻品种产量与整精米率、食味值、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均存在相关关系,且主成分分析得出新农粳伊4号综合得分最高,其次为新稻36号和新稻57号,09-57综合得分最低。【结论】 新农粳伊4号优质丰产性最好,其次是新稻36号和新稻57号。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氮素水平下水稻叶片及相邻叶位SPAD值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在3种不同施肥方案和6个施氮水平下,水稻植株整个生长周期SPAD值的变化情况以及水稻分蘖、孕穗和抽穗3个重要时期主茎顶1叶至顶4叶的SPAD值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水稻整个生长期叶色呈现"黑黄"交替的变化规律,而主茎顶4叶对氮素供应盈缺的反应最为敏感,可作为反映水稻N素营养状况的理想指示叶;对水稻主茎上各个相邻叶位的SPAD差值与施氮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发现,顶4叶和顶3叶的SPAD差值(SPADL4-L3)与施氮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顶4叶与顶3叶间的SPAD值差异逐渐缩小,且这一结果不受施肥条件和水稻生长时期的影响,因此,也可以利用SPADL4-L3值作为水稻整个生育期N素营养状况实时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早籼新品种浙408氮肥运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浙408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金华红壤稻区进行浙408全程不同纯氮施用水平及基肥、分蘖肥、穗肥不同比例的氮肥运筹试验,明确浙408对氮肥的需求量。[结果]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浙408的始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推迟,生育期延长,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先上升后下降。在全程施氮总量相同的情况下,前期施氮量较大处理的始蘖期早,有效分蘖期短。基肥、蘖肥、穗肥按6∶3∶1施用时,浙408的单位面积最高苗数、有效穗数和产量最高,按4∶4∶2和5∶3∶2施用时,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较高。[结论]浙408全程纯氮总量为172.5~210.0 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按5∶3∶2或6∶3∶1施用可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8.
施氮时期对不同处理两个品种水稻产量影响差异很大,方差分析FV7=38.27**;FV10=19.01**;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大穗型水稻V7的处理1(基肥)产量最高,分别比其它处理(3,2,4)增产9.64%,12.22%,14.96%。穗数型水稻V10的处理2(基肥+蘖肥)产量最高,分别比其它处理(3,4,1)增产6.35%,13.03%,19.08%。施氮时期对水稻蛋白质的含量影响明显,两个品种水稻均以处理3(基肥+穗肥)蛋白质含量最高,其次是施粒肥。随着施氮时期的后移,水稻直链淀粉的含量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SPAD值与棉花叶绿素和含氮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2,自引:8,他引:42  
通过田间试验,利用叶绿素仪测定了不同氮素水平及不同生育时期棉花(新陆早13号及10号)功能叶片的SPAD值、叶绿素含量及植株全氮含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棉花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及全氮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棉花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SPAD值呈线性相关;在不同生育期棉花的功能叶SPAD值与植株全氮有较好的线性相关;在相同时期不同品种间的SPAD值有显著性差异.应用SPAD值能够迅速准确地预测棉花的氮素营养状况,为确定棉花合理的施肥时期及施肥量提供理论依据,是一项前景很广的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底肥+追肥的方法,在中等肥力的水稻土上,对比研究了仟金方复合肥(18-10-14)和俄罗斯复合肥(16-16-16)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水稻分蘖期、孕穗期,两种复合肥处理下,水稻叶长、叶宽及叶片SPAD值没有明显差异,但在灌浆期,仟金方复合肥处理的水稻叶片SPAD值是俄罗斯复合肥处理106.5%。仟金方复合肥处理的水稻产量和收获指数是俄罗斯复合肥处理106.4%和105.8%。稻米品质表明,仟金方复合肥处理的稻米直链淀粉、粗蛋白、垩白率分别是俄罗斯复合肥处理的96.7%、103.0和95.7%。上述结果表明,与俄罗斯复合肥相比,施用鄂中仟金方复合肥能适度提高水稻产量、品质,值得大量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