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黑斑蛙肌肉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元素进行测定,旨在比较分析野生与养殖黑斑蛙肌肉的营养品质。试验结果表明,养殖黑斑蛙肌肉粗蛋白与粗脂肪含量高于野生黑斑蛙,水分含量则低于野生黑斑蛙,但两者间差异不显著( P >0.05);野生与养殖黑斑蛙肌肉除谷氨酸和酪氨酸外的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05);野生黑斑蛙肌肉的总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高于养殖黑斑蛙。根据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结果,野生和养殖黑斑蛙肌肉中赖氨酸含量相对较高,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70.25和72.42。野生黑斑蛙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养殖黑斑蛙( P <0.05),而养殖黑斑蛙肌肉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必需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n-3和n-6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高于野生黑斑蛙( P >0.05)。野生与养殖黑斑蛙肌肉14种矿物元素中,锌、铝和硒含量有显著差异( P <0.05),重金属元素(砷、镉、铅)含量均在限量范围以内。由此可知,养殖黑斑蛙营养组成价值接近于野生黑斑蛙。  相似文献   

2.
正黑斑蛙又名"青蛙"、田鸡,是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类动物。养殖成功后的效益可观是近些年黑斑蛙备受追捧的主要原因。高利润的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该品种养殖成本大、风险系数高、养殖门槛高,这对从业人员相应的技术要求很高,需要科学的养殖方法,需要了解黑斑蛙的常见病害,做好前期预防工作,避免盲目养殖。  相似文献   

3.
通过开展小面积稻田养殖黑斑蛙试验研究,实现每亩产黑斑蛙986.16千克、水稻454.13千克,纯收益12510.98元/亩,且有效降低了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强了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取得了水稻、水产“双水双绿、稻蛙双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互促进、同步提升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黑斑蛙即黑斑侧褶蛙,隶属蛙科、侧褶蛙属,是我国分布最广的两栖动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近年来,由于受环境污染、捕杀的影响,黑斑蛙的数量急剧减少。我国许多地区有食用黑斑蛙习惯,市场需求大,黑斑蛙养殖逐渐兴起,已成为保护和利用黑斑蛙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成为适应市场需求和帮助农民创收的新项目(刘济丹等,2022;孔玄庆等,2020)。  相似文献   

5.
正黑斑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是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动物,主要生活在沼泽、池塘、稻田等水域。其肉质细嫩,味美可口,营养价值高,是高蛋白、低脂肪的滋补食品。近年来,黑斑蛙养殖风生水起,养殖技术不断成熟,养殖效益不断凸显,逐步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正>黑斑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俗称田鸡、青蛙,属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动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区(除海南、云南、台湾地区)。野生黑斑蛙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以稻田、水塘等水域为繁殖生存和捕食活动的主要场所。目前,我国黑斑蛙人工养殖处于起步阶段,属于朝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冠肺炎的发生,全国人民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而2月24日《决定》的出台,让黑斑蛙养殖户雪上加霜。3月5日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张显良说:将两栖爬行动物明确由我部按照水生动物管理。农业农村部:中华鳖、乌龟等绝大多数养殖龟鳖及蛙类中的牛蛙、美国青蛙都可以养殖食用......一石激起千层浪,广大黑斑蛙养殖户茫然不知所措:我们的黑斑蛙到底怎么了?!  相似文献   

8.
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我国,人工繁育黑斑蛙等野生动物的经营利用有相关政策指导,而合法养殖黑斑蛙企业和合作社,在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新型农副产品、为农村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也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 为进一步加强养殖蛙类(牛蛙、黑斑蛙、棘胸蛙、棘腹蛙等)用药监管,不断加大对蛙类养殖中违规使用禁(停)用药、不遵守休药期规定和未建立真实完整生产记录等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蛙类产品质量安全,保证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农业农村部决定组织开展蛙类养殖违法违规用药专项整治行动.3月18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开展蛙类养殖违法...  相似文献   

10.
邹新群 《河北渔业》2003,(1):27-27,41
青蛙通常指的是黑斑蛙、金线蛙、虎纹蛙等蛙类,为我国最常见的蛙种。 人工养殖青蛙技术简单、繁殖系数高、经济收益大,是农家致富的好门路,同时又能解决急需与生态两者之间的矛盾。现将青蛙的人工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黑斑侧褶蛙为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动物,也称黑斑蛙,是我国的"三有"保护动物,具有肉质鲜美、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胆固醇含量低的特点,一直以来都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但近年来受水源、水质、农药及人工捕捞等影响,野生黑斑侧褶蛙数量大量减少,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在办理野生动物驯养经营许可证条件下开展黑斑侧褶蛙的人工繁殖与营养驯化,促使黑斑侧褶蛙养殖业蓬勃发展,并成为一股热潮。然而,随着黑斑侧褶蛙集  相似文献   

12.
正一、食用青蛙效益分析随着人工养殖的快速兴起,养殖技术日趋成熟,青蛙的亩产量普遍能达到1000~2000千克。湖南益阳地区是全国规模最大、最集中的青蛙养殖区域,青蛙精养面积已突破1万亩,由于养殖效益可观,净利润可达2万~3万元/亩,并以此为中心在全国各地快速扩张。笔者结合生产一线总结,就青蛙高效养殖经济效益做简单计算。成本=饲料+苗种+塘租+药物+人工+其他费用。饲料成本10元/千克蛙,种蛙自繁苗种成本为800元/亩左右(每亩投放种蛙20千克),而直接购买蛙卵养殖为5000元/亩(每亩  相似文献   

13.
<正>泰蛙,学名虎纹蛙,俗称田鸡,是常见的一个青蛙养殖品种,在我国属海南省养殖最为广泛。而在广东,泰蛙的养殖主要集中在佛山的高明、三水和南海及惠州的博罗等地。博罗县发展泰蛙养殖已有多年,但近几年来养殖面积有所下降。据业内人士估算,目前博罗县泰蛙养殖面积约为2000亩。在博罗,虽然不少养蛙场都是自繁种苗,但也有少数专业从事蛙苗孵化和培育的苗场,陈维凎的润发农场就是这少数蛙苗场中的代表。据广东佛山市  相似文献   

14.
2003年我们根据现有蛙池条件和黄鳝养殖的生活习性,在我县大冈镇光华村租赁3.8亩闲置牛蛙池进行田埂培育蚯蚓、蛙池养殖黄鳝的综合养殖试验,取得了亩平1688元的经济效益,现将该试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1 黑斑蛙生物学特性 黑斑蛙(Rana.nigromaculatus)属于蛙科侧褶蛙属,《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近危物种,俗称青蛙.黑斑蛙雄性略小,头长略大于头宽,吻钝圆而略尖,吻棱不显,前肢短,后肢较短而肥硕,胫关节前达眼部,趾间几乎为全蹼,成体背部颜色为深绿色、黄绿色或棕灰色,具有不规则的黑斑,腹部颜色为白...  相似文献   

16.
《海洋与渔业》2014,(5):44-45
泰蛙,学名虎纹蛙,俗称田鸡,是常见的一个青蛙养殖品种,在我国属海南省养殖最为广泛。而在广东,泰蛙的养殖主要集中在佛山的高明、三水和南海及惠州的博罗等地。博罗县发展泰蛙养殖已有多年,但近几年来养殖面积有所下降。据业内人士估算,目前博罗县泰蛙养殖面积约为2000亩。  相似文献   

17.
美国青蛙繁殖及人工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青蛙繁殖及人工养殖技术郑建平(广东省肇庆市粮食局科技中心美国青蛙养殖场526020)美国青蛙(Ranagvylio)属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青蛙种。原产美国。其个体比牛蛙小,比中国本地青蛙(黑斑蛙、又叫田鸡)大,最大体重500g,一般...  相似文献   

18.
黑斑侧褶蛙主要以稻田、池塘、水渠等作为栖息、繁殖和捕食场所,因其营养价值丰富、生长迅速、抗病力强等优点,深受广大养殖者的喜爱。目前野生黑斑侧褶蛙的数量稀少,已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随着水域环境污染及人为捕捞的影响,野生黑斑侧褶蛙的数量再次大幅减少,其种质资源面临灭绝的危险。  相似文献   

19.
青蛙通常指的是黑斑蛙、金线蛙、虎纹蛙等蛙类 ,为我国最常见的蛙种。人工养殖青蛙技术简单、繁殖系数高、经济收益大 ,是农家致富的好门路 ,同时又能解决急需与生态两者之间的矛盾。现将青蛙的人工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养蛙池的建造 青蛙养殖池分为产卵池、蝌蚪池、成蛙池。一般宜选既潮湿又温暖的地方 ,以长方形水泥或土池为宜。野外大池 4× 6米为一单池 ,池壁最好抹上水泥 ,池底仍留泥土 ;庭院小池一般 1× 1 5— 2米为宜 ,池深一般 1米 ,水深 2 0— 50厘米 ,池面必须设有遮荫板 ,一般每平方米可饲养 4 0只成蛙。青蛙养殖池用土池、…  相似文献   

20.
邹新群 《淡水渔业》2001,31(3):33-34
青蛙通常指的是黑斑蛙、金线蛙、虎纹蛙等蛙类 ,为我国最常见的蛙种。人工养殖青蛙技术简单、繁殖系数高、经济收益大 ,是农家致富的好门路 ,同时又能解决市场急需与生态短缺两者之间的矛盾。现将青蛙的人工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 养蛙池的建造青蛙养殖池分为产卵池、蝌蚪池、成蛙池。一般宜选既潮湿又温暖的地方 ,以长方形水泥池或土池为宜。野外大池 4m× 6m为一单池 ,池壁最好抹上水泥 ,池底仍留泥土 ;庭院小池一般 1m× ( 1 5~ 2m)为宜 ,池深一般 1m ,水深 2 0~ 50cm ,池面必须设有遮荫板 ,一般每平方米可饲养 4 0只成蛙。青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