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田测法进行了相同灌水时间和次数、不同灌溉定额条件下灌水量与棉花产量关系试验,并采用数学分析方法指导、分析、计算了棉花最高产量灌溉定额,节水经济灌溉定额,高效用水灌溉定额,棉花需水临界期。结果表明:皮棉产量与灌水量呈良好的二次抛物线关系;节水经济灌溉客额不仅与棉花水分生产函数有关,而且与皮棉价格、单方水价格、生产要素不变费用及水费征收方式有关。在现状条件下,渭干河灌区棉花合理灌溉定额为2655~5394m^3/hm^2,最高产量灌溉定额为5394m^3/hm^2,节水经济灌溉定额5370m^3/hm^2,高效用水灌溉定额为2655m^3/hm^2;棉花需水临界期是花铃期和蕾期。  相似文献   

2.
不同灌溉定额对枸杞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宁夏同心县枸杞灌溉水资源紧缺的生产实际,采用大田滴灌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定额、不同种植方式(覆膜和不覆膜)对枸杞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灌溉定额为1 620m3/hm2时,枸杞枝条长度最大;覆膜与不覆膜枸杞枝条生长速度均在开花初期最快;与覆膜相比,不覆膜的枸杞枝条生长速度峰值推迟10d出现;2覆膜和不覆膜条件下,灌溉定额为1 620m3/hm2时叶绿素含量均最高;灌溉定额一定时,覆膜的叶绿素含量高于不覆膜的;3覆膜和不覆膜条件下,灌溉定额为1 620m3/hm2时,枸杞产量均最高;当灌溉定额小于等于1 620m3/hm2时,覆膜的产量比不覆膜的高,当灌溉定额大于1 620m3/hm2时,覆膜的产量比不覆膜的低;当灌溉定额小于等于1 620m3/hm2时,枸杞产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灌溉定额大于1 620m3/hm2时,枸杞产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说明过多的灌水不利于枸杞生长。覆膜滴灌条件下,灌溉定额为1 620m3/hm2适合在当地枸杞高效节水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灌水频率和灌溉定额对膜下滴灌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究棉花灌水频次和灌溉定额时膜下滴灌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农艺性状监测、产量实测定实验.研究表明:在16、12、8次这3种灌水频次和4种灌溉定额(6 000、5 250、4 500、3 750 m3/hm2)的12种组合下,高灌水频次(16次)时小灌溉定额(4 500、3 750 m3/hm2)的水分生产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汾河灌区春玉米节水高效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面对汾河灌区种植主体由小麦、棉花转变为玉米的现状,就春玉米的灌溉制度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玉米拔节和抽雄吐丝期是玉米生长需水关键期;玉米灌水次数、灌溉定额、穗粒数、产量、是成正相关关系;其最佳灌溉次数是灌4水,灌溉定额4 590m3/hm2.  相似文献   

5.
膜孔灌溉条件下玉米灌溉制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膜孔灌溉条件下,不同灌溉制度对玉米土壤水分动态、产量及其指标以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研究表明:灌溉定额4500m3/hm2时与灌溉定额为5400 m3/hm2的产量相近,但前者的水分利用效率却明显高于后者,灌溉定额为3600 m3/hm2时,虽产量明显低于前两者,但其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7273kg/m3,故最节水。在当地灌溉定额为4500m3 m3/hm2.、灌水四次的灌溉制度经济效益最优。且在相同的灌溉制度下膜孔灌溉与不覆膜对照相比,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和较高的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制种玉米不同施肥与灌溉定额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如何提高玉米膜下滴灌的水肥利用率,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和肥料调控的效果,连续两年(2019-2020年)进行了田间灌溉试验,设置不同灌溉定额和有机肥使用量处理T1(CK)、T2、T3、T4、T5共5个处理.结果表明:①不同处理对制种玉米产量的响应不同,2019-2020年不同施肥处理,T5产量最大为6860.57 kg/hm2,较T1(CK)处理提高23.12%(P<0.05),T2、T3、T4处理较T1处理,分别提高6.77%、14.8%、17.97%(P<0.05).②不同化肥使用量处理的增产率与CK呈线性拟合关系,表明化肥在合理使用范围内助于增产;不同灌溉制度增产率与CK拟合呈负指数关系,并非灌溉水量越大越好,应以作物需水规律为指导.③综合考虑农艺性状、果穗经济性状、作物产量及增产率等指标表明河西走廊制种玉米种植区最佳灌溉定额为5400 m3/hm2,各生育期灌水定额分别为拔节期825 m3/hm2、大喇叭口期825 m3/hm2、抽雄期975 m3/hm2、扬花期975 m3/hm2、灌浆期975 m3/hm2、乳熟期825 m3/hm2.综上所述河西走廊绿洲灌区制种玉米高效节水栽培和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实现农户实行大面积推广复制,提高玉米产量带动农户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7.
地下滴灌技术是一种比较复杂节水灌溉方式,灌水量和灌水次数均是地下滴灌控制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通过小区试验分析了不同灌水次数对小、中和大定额灌溉处理的地下滴灌无膜移栽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多次灌溉普遍有利于小、中、大定额灌溉处理地下滴灌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增加,尤其对3 900~4 500 m3/hm2的中等定额灌溉处理影响较大,在该灌溉定额下采用多次灌溉更利于促进棉花增产增收,期望对棉花开展高产高效节水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不同灌水处理对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田滴灌试验,研究了马铃薯的适宜灌溉定额及灌水周期。结果表明,灌水量越大,灌水次数越多,马铃薯株高越高和茎粗越粗;覆膜种植下,平均株高和平均茎粗明显大于露地种植;灌水量低于300m3/hm2时,产量随着灌水量和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提高,且产量以覆膜下A7处理最高;露地种植下,马铃薯淀粉量高于覆膜种植(除灌溉定额150m3/hm2,且灌3次水外),马铃薯还原性糖量比覆膜种植高。  相似文献   

9.
不同灌水量对南疆棉花墒情及长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棉花膜下滴灌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量情况下作物长势与产量影响及土壤墒情变化与分布规律的影响。试验共设了3 300、3 000、2 700、2 400m3/hm2等不同灌溉定额的处理,在各处理试验小区内装土壤墒情传感,并其传感器探头埋在地下10、20、40cm处实时监测不同层面土壤含水量和温度变化,以及同时在相应处取土样采用烘干法测土壤含水率和田间持水量。结果表明:3 300、3 000m3/hm2灌溉定额下,作物长势、土壤含水率和温度变化规律比较好,并与产量的相关性显著最佳状态,灌溉定额对土壤水分与温度灌水前后和灌水周期内变化的影响有明显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不同灌水定额对北疆地区滴灌食葵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滴灌技术下同一灌水周期,不同灌水定额进行大田试验,探究灌水量对食葵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进而寻找适宜的灌溉制度,最终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灌水定额会影响作物生长发育,但不是灌水量越大,植株生长发育越好。同时灌水量会影响作物体内含水量的大小,灌水量越大,其作物体内含水量就越高。对植株、茎围、灌水量、产量之间关系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影响作物产量的因素为作物茎围和体内含水量。两者越高,作物产量越大。但含水量到达一定程度时,会影响限制茎围发育,造成相对减产。对试验最终产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应用450m3/hm2的灌溉制度进行灌溉,所得产量最高,且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经济效益最为显著。这将对北疆地区滴灌条件下食葵节水灌溉技术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干旱区棉花畦灌非充分灌溉技术应用的模式,通过新疆尉犁县实验资料,对棉花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与土壤水分平衡方程各分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溉定额为3 000m3/hm2时,棉花苗期不进行灌溉,蕾期灌1次,花铃期灌水2次,吐絮期适当进行灌溉,可有效提高产量;灌水量的大小与灌水次数影响着棉花的生长变化及产量,适量的灌溉对于促进棉花生长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为指导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不同滴灌灌水定额对小麦的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大田试验,探究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水定额的小麦耗水规律。结果表明,各处理间小麦的日均耗水量都呈双峰曲线变化,总耗水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灌水相对充足的条件下,耗水强度从小到大依次为完熟期拔节期抽穗扬花期孕穗期乳熟期灌浆期。拔节期一定的水分胁迫有益于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和单穗粒数的提高,灌浆期的耗水量对最终产量尤为重要。研究表明,T1(225m~3/hm~2)、T2(300m~3/hm~2)、T3(375m~3/hm~2)处理由于耗水量过低造成小麦减产。综合比较T4(450m~3/hm~2)、T5(525m~3/hm~2)、T6(600m~3/hm~2)处理,T5处理是最有利于节水增产的处理。该试验结果可为北疆地区滴灌小麦探究最优的灌溉制度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投影寻踪分类模型,以建三江大兴实验指标用水量、产量、水分生产率、生产成本、其他费用、耗电量、施肥量、农药用量及倒伏率为评价指标,对控制灌溉进行经济效益评价。结果表明,控灌Ⅰ投影值最佳,通过投影值得经济效益最优的处理为控制灌溉Ⅰ,控制灌溉Ⅱ与控制灌溉Ⅲ次之,然后是示范区及辐射区,最后是常规灌溉。同时控灌Ⅰ处理产量最高,达到10 400.55 kg/hm~2;控灌Ⅰ与常规灌溉相比,每公顷可节水899.85 m3,最高水分生产效率达2.397 kg/m3。研究成果为节水增产,为实际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下游水情变化特征与引黄灌溉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凯 《灌溉排水学报》2003,22(1):45-47,66
自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黄河下游年径流量逐渐减少 ,年最大流量亦在减少 ,1 990~ 1 995年本区引黄水量达到 1 0 7.8亿 m3 ,实灌面积达到 2 2 2 .3万 hm2 。1 995~ 1 999年全区用水量为 1 3 0 .5亿 m3 ,其中 ,流域内占3 1 .7% ,流域外占 68.3 %。本区河南段以引黄渠系自流灌溉为主 ,井灌为辅 ;山东段则是渠系自流、河网调蓄提灌和机井提灌相结合的综合引黄模式。本区作物灌溉定额 ,小麦为 2 66~ 3 3 5 mm,玉米为 1 1 5~ 1 3 9mm,大豆为 1 75~ 2 0 3 mm,棉花为 1 96~ 2 49mm,水稻为 699~ 75 4mm。引黄灌溉的发展潜力为 1 1 5 .8亿 m3 ,冬春占3 3 .4% ,夏秋占 66.6%。通过发展工程节水 (将综合节水率提高 7.6% )、实施适水种植 (将小麦播种面积下调1 0 .1 % ) ,则可节水 1 4.8%。  相似文献   

15.
以宁夏贺兰山东麓大田滴灌酿酒葡萄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灌水处理条件下土壤含水率、耗水规律、品质、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变化,基于多因素提出优化酿酒葡萄滴灌灌溉制度。主要结论有:不同生育期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呈下降趋势,生育期内果实膨大期土壤含水率最高。阶段耗水量呈现开花期、初果期小,萌芽期、果实膨大期、着色成熟期大的"下开口抛物线"分布,果实膨大期为耗水高峰期,日均耗水量2.26~4.48 mm/d。3 600 m3/hm~2时滴灌酿酒葡萄的可溶性固形物、总酸等含量较优,品质较好,产量、水分生产效率最高。(4)推荐优化酿酒葡萄滴灌灌溉制度为:灌溉定额3 600 m3/hm~2,灌水次数13次,其中萌芽期3次,开花期1次,初果期2次,果实膨大期4次,着色成熟期3次。  相似文献   

16.
沙漠绿洲区不同灌水方式条件下玉米灌溉制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石羊河流域干旱缺水的民勤县连续进行了 4年田间试验 ,研究了大田地膜玉米畦灌、常规沟灌、交替隔沟灌溉和宽垄沟灌 4种灌水方式下的灌溉定额及其对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拟定了不同灌水方式下的灌溉制度 ,得出交替隔沟灌溉方式下灌水 7次 ,次灌水定额为 30 0 m3/hm2 ,灌水时间为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抽穗期、灌浆始、灌浆中、乳熟期的灌溉制度为该地区推荐采用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7.
节水高产控制灌溉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控制灌溉具有明显的节水、高产效果。水稻控制灌溉可节水50%,增产10%;大面积推广运用可节水3000m3/hm2,增产750ks/hm2。小麦控制灌溉可节水65%,增产20%;大面积运用可节水2500m3/hm2,增产1000kg/hm2。水稻控制灌溉灌溉水的生产效率为2.85kg/m3;小麦为7kg/m3。该技术投资少,方法简单,易操作。分析了水稻、冬小麦控制灌溉的作物需水量的试验数据,提出了其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18.
通过设置灌溉量和滴灌管埋深的二因素三水平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灌溉量和滴灌管埋深对无膜地下滴灌棉花产量的影响,以明确在无膜条件下地下滴灌棉田灌溉量和滴灌管埋深的最优指标。结果表明,无膜灌溉量为4 200m3/hm2,滴灌管埋深5cm时,产量最高,为最佳无膜覆盖滴灌量和滴灌管埋深设置,当灌溉量较低时,滴灌管要深埋,反之,则要浅埋。仅从经济效益来看棉花种植采用地膜覆盖更好,但无膜覆盖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9.
日光温室延后栽培葡萄滴灌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美国红提葡萄为试材,根据其在不同生育期的需水规律,以灌水次数、灌水周期、灌水定额为试验因素,对非耕地日光温室葡萄滴灌灌溉制度进行了研究。温室葡萄全生育期为228d,各生育期的灌水定额设有150、300和450m~3/hm~2 3个水平,灌溉周期设置16、20和25d3个水平,试验共设6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共设18个试验小区。经过灌水要素的优化选择,在滴灌条件下全生育期内最优平均灌水次数为14次,灌水周期为16d,次均灌水量310.71m~3/hm~2,适宜灌溉定额4 350m~3/hm~2,产量达到3.49万kg/hm~2。  相似文献   

20.
【目的】缓解华北平原淡水资源匮乏与冬小麦高耗水的矛盾,解决当地水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方法】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条带种植微喷带灌溉设置了4个灌水量处理:在小麦拔节期、灌浆初期、灌浆中期(灌浆期5月下旬)3个生育时期设灌水15 mm(W1)、22.5 mm(W2)、30 mm(W3)、37.5 mm(W4),以等行距种植常规地面畦灌在拔节期和灌浆初期各灌60mm为对照(CK),分析了不同灌溉处理的耗水特性、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特征。【结果】小麦生育期内总耗水量在306.46~399.4 mm,W1、W2、W3、W4处理和CK土壤水占总耗水的比例分别为44.2%、42.97%、41.24%、40.15%和38.41%;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灌溉水占总耗水的比例增加;冬小麦拔节至灌浆初期耗水量最大,占全生育期的45.33%~53.68%,条带种植模式各处理在播种至灌浆初期耗水所占比重较大,CK则在灌浆初期至成熟期较大。微喷带灌溉条件下冬小麦籽粒产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W4处理产量最高达9 682.66 kg/hm2;W3处理的水分利用率最高,比CK提高了7.54%。【结论】微喷带灌溉灌水量在135~157.5mm,耗水量在367.5~400 mm时,冬小麦能获得最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