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2011年桐庐县晚秋蚕僵病发生较为严重,给晚秋蚕生产造成较大损失。为此我们对全县晚秋蚕生产隋况进行了调查,笔者就晚秋蚕普发僵病的原因及防治对策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蚕病的发生和流行严重影响蚕桑生产安全,通过对射阳县2019年春蚕、中秋蚕、晚秋蚕蚕病发生情况的调查,了解当地蚕病发生原因,掌握发生规律,引导蚕农进一步做好蚕病防治工作,促进蚕桑生产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新品种和大棚养蚕的推广,蚕病呈上升态势。特别是到了晚秋,由于昼夜温差大,病毒积累多,叶质差,晚秋蚕发病较重。为摸清莒县蚕病发生与流行规律,以便科学制定蚕病防治措施,减少蚕病的发生,增加经济效益,2000年晚秋,我们在不同地域,抽取不同养蚕形式和不同蚕品种的茧样,进行蚕病情况调查。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蚕桑生产中,一般认为僵病不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往往引不起足够的重视。去年晚秋蚕我县遇到了较为严重的僵病危害,给晚秋蚕的生产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为此,在僵病发生后,我们对全县蚕区进行了调查,走访了养蚕农户,查阅了有关资料,就僵病大发生的原因及今后应采取的对策提出如下浅见。  相似文献   

5.
对临安县93年晚秋蚕蚕病大暴发的调查与思考临安县农业局张大斌近几年来,随着农村蚕病知识的普及和防病措施的加强,农村蚕病损失基本得到了控制,虽然在地区间、蚕期间还存在着发病率或高或低的状况,但象今年晚秋蚕大面积蚕病暴发,损失惨重的情况在我县较为少见。今...  相似文献   

6.
白僵病属真菌病的一种,是目前蚕茧生产中极为常见、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类蚕病,一般在晚秋蚕期最易发生.然而2006年春、夏蚕期,嵊州市郑亚兴户在蚕儿饲养期间有大面积白僵病发生,严重影响了该蚕户2006年春、夏蚕蚕茧产质量.为找出发病原因,确保下期蚕作安全,杜绝该蚕病的蔓延,笔者特地对该蚕户2005年冬天以来的蚕作生产进行了生产调查,现对其春蚕白僵病发生原因及对策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中、晚秋蚕上山不结茧现象十分严重,已经成为一些蚕农放弃饲养中、晚秋蚕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笔者经过几年的调查分析,就发生该现象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射阳县2008年晚秋大量发生蚕病,其发病面积之广,危害之严重在射阳县晚秋蚕饲养的历史上还属首次。据不完全统计,80%的农户不同程度地发生蚕病,发病严重的损失70%以上,个别重灾户颗粒无收,这不仅挫伤了蚕农生产积极性,影响蚕桑生产的稳定和发展,同时增加了行业的不稳定因素。为了总结经验,防患于未然,笔者对2008年秋蚕暴发蚕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正> 连年来白僵病对蚕作安全威胁较大,尤其是在中、晚秋期为害更甚。我县77年中、晚秋蚕由于大发白僵病,平均张产只有29.1斤。以后,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好效果。82年中、晚秋蚕的僵病为害情况大有下降,因僵病损失的蚕种已压低到了1.6%,全县平均张产达44斤,比77年提高了51.2%。平桥公社中、晚秋发种573.5张,平均张产59.5斤;横涧公社同官大队中、晚秋发种86张,平均张产达71.3斤;平桥公社青山大队上岕生产队中、晚秋发种14.5张,平均张产达83.3斤。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邳州市中晚秋蚕蚕病发生严重,蚕茧产量偏低。近3年,中晚秋蚕蚕茧单产不超过30kg/张,有的蚕农甚至颗粒无收,严重挫伤了广大蚕农的养蚕积极性,根据笔者十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和经验,对我市中晚秋蚕低产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调查分析了2008年我地乃至皖南山区晚秋蚕僵病重发的原因并进行思考,总结提出晚秋蚕僵病防治技术措施,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病毒病已成为农村家蚕饲养过程中主要的蚕病,春秋季都有发生,尤其是秋季发病率居高不下,造成蚕茧减产、蚕农减收。据对阜宁县2005年晚秋蚕、2006年春蚕的养蚕情况、实绩调查,病毒  相似文献   

13.
夏德梅 《四川蚕业》2006,34(3):27-28
1晚秋蚕僵病的发生情况2005年我县晚秋蚕发种36870张,9月13日出库,22日早上发种,23、24两日收蚁,品种为苏菊×明虎,全县蚕区都不同程度暴发僵病,其中以蚕桑主产区特佣、盘湾最为突出,发病面达90%,有少数农户头眠就发生曲霉病和黑尾病,二眠起蚕时蚕座中普遍发生白僵病,每匾有4~5  相似文献   

14.
夏德梅 《广西蚕业》2006,43(1):22-24
调查和分析了2005年江苏省射阳县晚秋蚕僵病大暴发的原因,是因为当地桑园野外昆虫发生严重、气候异常、养蚕设施简陋,大小蚕同室混养、消毒防病意识淡薄、小蚕期饲养管理粗放等原因,造成当地养蚕生产僵病的暴发,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林日运 《蚕桑通报》1990,21(2):13-15
影响蚕茧稳产高产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蚕病所造成的损失。近年来,蚕病发生抬头,为害情况较为严重,发病倒蚕已成为蚕农的后顾之忧。如我区格溪沈蚕场,1988年夏、晚秋二期因发空头病,蚕茧颗粒无收,损失蚕种67盒。类似事例,屡见不鲜。因此,如何控制蚕病的发生,减少蚕茧损失已成为当前蚕茧生产的主要问题。为探索家庭养蚕行之有效的消毒防病措施,调查、分析了本区1988、1989二年蚕病的发生,为害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14年淳安县晚秋蚕病大面积暴发,通过现场调查、随机抽样、病害诊断、成份检测和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了蚕病损失评估,并系统分析了引起蚕病大面积暴发的气象条件、桑树病虫害、桑叶营养等因素。结果显示:晚秋蚕病大面积暴发是受持续低温阴雨少光照的气候条件影响,多种桑树病虫交错暴发叠加危害,使桑叶减产,叶质下降,造成蚕体质虚弱抗病力下降而诱发。并针对性地提出防止蚕病大面积暴发、提高蚕桑生产效益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张玉琴 《四川蚕业》2004,32(2):21-23
秋蚕生产在全年蚕桑生产中占较大比重,但由于多种原因影响,秋蚕茧产量一直很不稳定,经济效益较低,而蚕病的发生与蔓延是威胁生产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在我市的中晚秋蚕生产中,每年都有蚕病不同程度发生,甚至一些常年生产情况较稳的专业村也多有发生。  相似文献   

18.
射阳县2011年晚秋蚕发生农药中毒事件,经实地调查和鉴定分析,确认射阳县部分晚秋蚕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发生菊酯类农药中毒。此次射阳县蚕中毒发生的区域较广,与农田和桑园用药有一定的关联性。对农药污染来源进一步的调查后,该县加强养蚕地区农田及桑园农药使用的管理,并指导蚕农科学用叶,降低了中毒损失。  相似文献   

19.
2008--2010年连续3年对如东县蚕桑生产及蚕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如东县农户饲养的蚕种平均实用孵化率为97.18%,每667m2桑园平均年饲养蚕种3.68盒,盒种平均产茧43.37kg,每667m。桑园平均产茧159.60kg;在饲养过程中蚕病累计损失率为5.014%,其中病毒病占0.447%、细菌病占0.222%、真菌病占0.446%、蝇蛆病占0.064%、农药中毒占1.371%、上蔟不结茧发生率占2.464%,上蔟不结茧已成为目前养蚕生产中最大的威胁。在养蚕过程中,主动淘汰弱小蚕的比例为0.295%;遗失蚕率为7.379%,其中春蚕6.729%、续春蚕5.046%、中秋蚕7.857%、晚秋蚕10.566%;平均结茧率为87.312%,其中春蚕91.85%、续春蚕92.00%、中秋蚕82.70%、晚秋蚕81.16%。  相似文献   

20.
<正>由于富阳市养蚕布局的改变,蚕病的发生规律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该市每年饲养春蚕、早秋、中秋、晚秋五期,至90年代未至今只养春蚕、早晚秋蚕二期,蚕病的发生原以中肠型脓病、空头性软化病危害为主,目前由于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