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金宝 《北方牧业》2007,(10):20-20
<正>牛新蛔虫病,也就是牛的蛔虫病。为什么新生的犊牛就得蛔虫病,主要是放牧或舍饲,母牛采食了水草上沾有感染性的蛔虫卵后,经胎盘垂直感染了胎儿,所以新生犊牛一生下来就染有蛔虫病,称为犊牛新蛔虫病。主要寄生于1~3月龄的犊牛,犊牛以严重下痢,消瘦和贫血为特点,大量感染寄生虫时,如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可导致死忘,发病率高,损失大。应当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犊牛新蛔虫病是由犊弓首蛔虫寄生于犊牛消化道而引起的消化道疾病。是由于放牧或舍饲时,母牛采食了水草上沾有感染性的蛔虫卵后,经胎盘垂直感染了胎儿,所以新生犊一生下来就染有蛔虫病,称为犊牛新蛔虫病,该病主要危害0.5—3月龄的犊牛,产后两周的被感染犊牛症状最为严重。犊牛精神沉郁、嗜睡、吮乳无力或停止吮奶。腹胀、排出稀糊样,灰白色腥臭粪便。有时腹痛、血便,口腔发出刺鼻的酸味。患新蛔虫病的犊牛死亡率很高,对畜牧业生产造成极大影响。目前国内治疗犊牛蛔虫的药物主要有左咪唑、丙硫苯咪唑和非外用的伊维菌素等。伊维菌素是广谱抗线虫、节肢动物药物。许多研究者的实验结果证实,其对多种寄生虫病有高效,是目前兽医临床使用的首选抗寄生虫药物之一,为了进一步验证伊维菌素片剂对犊牛新蛔虫病的疗效,我们进行了本项实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犊牛新蛔虫病是由于感染牛新蛔虫而导致的一种寄生虫病,也叫做牛蛔虫病。主要感染2~7月龄的犊牛,尤其是杂交水犊牛更易发病,虫体在小肠内寄生,引起食欲减退肠炎、下痢和死亡。犊牛可经环境感染和胎盘感染。1流行病学1.1病原体致病性新蛔虫呈黄白色,表皮半透明,体表光滑,如同蚯蚓状。雌虫长度为220~300mm,雄虫长度为150~250mm,直径均  相似文献   

4.
犊牛新蛔虫病的病原体为弓首科弓首属的牛弓首蛔虫,寄生于初生犊牛的小肠内引起的线虫病。犊牛临床上以腹部膨大、腹痛、肠炎、下泻等为特征。本病分布很广,遍及世界各地。新生犊牛大量感染时可出现死亡。1流行病学犊牛新蛔虫感染有胎内感染和乳汁感染两种方式。本病主要发生于5月龄以内的犊牛,在自然感染情况下,2周龄至4月龄的犊牛小肠中寄生有成虫。  相似文献   

5.
犊牛新蛔虫病又名犊牛弓首蛔虫病,俗称牛蛔虫病。是由弓首蛔虫主要寄生于2—5月龄犊牛小肠内而发生的疾病,引起犊牛的食欲不振,肠炎,下痢和死亡。犊牛弓首蛔虫呈淡黄色,体表光滑,表皮较薄半透明,形似蚯蚓,为前后两端略尖的大型圆柱状线虫。成虫长约20厘米。近...  相似文献   

6.
新蛔虫病是蛔虫科的牛新蛔虫寄生于出生半月至三月内的犊牛小肠内引起严重下痢和消瘦,甚至是导致死亡的一种线虫病.本病主要是通过自然感染和胎盘感染两种途径对犊牛感染,是杂交水犊牛常见而多发的疾病.该病在盈江县分布广,不论山区和坝区均有发生.本文就近几年来治疗杂交水牛犊新蛔虫病的方法及预防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犊新蛔虫病是由牛新蛔虫寄生于犊牛的小肠内导致犊牛消化紊乱的寄生虫病,引起腹泻、腹痛、消瘦、贫血以及肺脏病变等.此虫仅寄生于6月龄前的犊牛,引起犊牛下痢,大量感染时可造成死亡.本病发病率水犊比黄犊高,奶犊更次之.笔者应用盐酸噻咪唑治疗犊新蛔虫病86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犊牛新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该病主要发生于1~6月龄的犊牛。患病牛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精神不振、腹泻、贫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犊牛死亡,严重影响我国养牛业经济效益。为降低犊牛新蛔虫病的发病率,饲养人员需做好环境管理工作,及时清除舍内污染物,切断寄生虫传播途径。另外,做好预防性驱虫工作,降低母牛、犊牛以及胚胎的感染几率。  相似文献   

9.
将30头犊牛新蛔虫病阳性牛随机分为2组,分别投以伊维菌素和左旋咪唑进行驱虫,采集投药后7d、14d、21d犊牛的粪便进行虫卵检查,以对比2种药物对犊牛新蛔虫的驱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伊维菌素与左旋咪唑对犊牛新蛔虫病具有相同的驱虫效果,用药后21d实验室虫卵检出率为0,说明2种药物对犊牛新蛔虫病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从事基层畜牧兽医工作多年,接触水牛新蛔虫病较多(特别是犊牛),仅溪南、象湖两镇,1997~1998年,本人治疗58例,治愈55例,治愈率达94%以上,现将情况报道如下:1 流行病学 牛新蛔虫成虫主要寄生在5月龄以内的犊牛小肠内,是黄白色半透明的大型线虫,雌虫在犊牛小肠内产卵,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湿度和温度下,经20~24d发育成感染性虫卵,母牛吞食后,幼虫在体内移行和发育,最后通过胎盘而进入胎儿体内,再移行到胎儿小肠中寄生,待胎儿产出后10~40d时,虫体在小牛体内发育成熟并产卵;一年四季均可感染,且春秋多发。2 临床症状 感染牛轻者症…  相似文献   

11.
主要介绍了牛血吸虫病、新蛔虫病、肺线虫病、狂犬病等犊牛时期易发疾病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防控方法等,以期为广大养殖同仁有效防控犊牛常见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新蛔虫病即牛的蛔虫病,是由牛新蛔虫寄生于6月龄前犊牛的小肠内导致犊牛消化紊乱,引起腹泻、腹痛、消瘦,贫血以及肺脏病变等,大量感染时可造成死亡。本病发病率水牛犊比黄牛犊高,奶牛犊次之。笔者应用盐酸噻咪唑治疗犊牛新蛔虫病86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症状 病犊精神萎靡,食欲衰退或废绝;腹泻、排稀糊状灰白色粪便,腥臭味特浓,粪便表面有油状物,并附有血丝;呼出气体有异味,并伴有持续性腹胀和阵发性腹痛,粪便偶有虫体排出。患病后期则表现为四肢无力、体消瘦、肌肉驰缓,四肢下端和口鼻发凉,站立不稳,极度贫血,咳喘和呼吸困难,重者衰竭死亡。 2 诊断 见犊牛有下痢,用止泻、消炎药治疗无效。体质消瘦、贫血等症状,用粪便化验(盐水漂浮法)检出虫  相似文献   

13.
讷河市二里畜牧场2004年3月份在新生犊牛中发生了犊新蛔虫病。  相似文献   

14.
犊牛蛔虫病的病原体为无饰科新蛔属的犊牛蛔虫,寄生于5月龄内的犊牛小肠而引起的疾病。笔者参加了南涧县公郎镇、南涧镇、宝华镇、无量山镇等地5月龄以内的水牛犊新蛔虫病感染情况抽样检查。共检查水牛犊96头,检出感染犊新蛔虫的水牛犊18头,感染率为18.75%,结果反映南涧县水牛犊新蛔虫病感染率高,由此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正>犊新蛔虫病是无饰科犊牛新蛔虫寄生于初生犊牛(黄牛、奶牛、水牛)的小肠,引起肠炎、下痢、腹痛、腹部膨大等症状的一种线虫病。有资料介绍,我国南方各省犊牛多感本病,初生牛犊大量感染可引起死亡,对养牛业危害甚大。2013年9月份,黑龙江省讷河市学田镇合庆村三屯养牛户李某某家新生6日龄和11日龄2头犊牛发生犊新蛔虫病引起死亡,现报道如下。1发病情况学田镇合庆村三屯李某某多年养育肥牛,他经常是从外市县和本市各集市上购入改良牛进行繁殖育  相似文献   

16.
<正>牛新蛔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常见于4~5月龄的犊牛,黄牛、水牛、奶牛均可发病。牛新蛔虫,一般长15~30cm,幼虫较小,可侵入至内脏器官,例如肺、肾、肝等,严重时,可造成牛死亡,导致养殖场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及时诊治牛新蛔虫病,显得尤为重视。养殖户应结合牛新蛔虫病的基本特征,分析本地牛新蛔虫病发病情况,借鉴先进技术与经验,在诊治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有效控制牛新蛔虫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牛白血病病毒是牛地方流行性白血病的病原体,牛白血病病毒在世界各牛养殖国广泛存在和传播。虽然大多数国家已成功制定实施了牛白血病的有效根除计划,但世界范围内牛群中牛白血病病毒感染率仍然很高。牛白血病病毒在自然状态下可感染牛导致持续感染,临床症状复杂多样。牛白血病病毒感染淋巴细胞并将DNA中间体作为原病毒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因此,接触感染牛白血病病毒牛的淋巴细胞污染的生物体液可能会传播病毒。在患病母牛子宫内或分娩期间可能发生垂直传播,因此由于母牛患病造成大约10%犊牛感染牛白血病病毒。另一种最常见的情况是犊牛通过摄入受感染奶牛的初乳或牛奶而感染。因此,虽然牛白血病不是新生期犊牛特有的疾病,但在此期间小牛特别容易受到感染,这种情况在奶牛场更为常见。在出生后第一周就感染的小牛可以在牛白血病病毒向易感动物的早期传播中发挥重要的传播作用。本综述讨论了导致奶牛群新生犊牛感染牛白血病的主要因素,以及在此期间可以实施以降低牛白血病病毒传播风险的不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牛犊新蛔虫病属于一种可以由母牛垂直感染的牛寄生虫性传染病,本病临床上隐蔽性较强,即使在环境极为良好的情况下也可以由带虫的怀孕母牛直接经胎盘传给犊牛发病。笔者近日诊断及治疗了一例45日龄犊牛发生的牛犊新蛔虫病例,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临床症状及诊断本病例来自南和县常规监测,南和县在某黄牛饲养场常规采样流行病学调查时,在一例犊牛粪便涂片镜检时发现大量卵球形寄生虫虫卵,大小约65~75μm。经二次采样盐水漂浮镜检,  相似文献   

19.
犊牛新蛔虫病是由大型线虫蛔虫寄生于4~5月龄以下牛犊小肠而引发胃肠症状的寄生虫病。应当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对犊牛新蛔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0.
牛新蛔虫是由蛔虫科的牛新蛔虫寄生于犊牛小肠,主要侵害10~97日龄的犊牛而引起本病。呈现严重的下痢和消瘦,重者可导致死亡。近几年来,永建镇随着改良牛数量的增加,在水牛、肉牛、奶牛的犊牛新蛔虫病已成为常发病之一,现将2004年犊牛新蛔虫病的发病与诊断治疗情况报告如下。1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