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茶树种质资源形态特征的主分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60份茶树种质资源的主要形态性状进行了主分量分析,结果表明:对第一主分量贡献最大者为树型和叶尖;对第二主分量贡献最大者为花瓣数和花柱开裂数。树型、叶尖、花瓣数和花柱开裂数是茶种质资源形态分类的重要性状。通过二维排序进一步确证茶种质资源形态性状的演化趋势是树型由乔木→小乔木→灌木;叶尖由突尖→渐尖→稍钝。  相似文献   

2.
以19个具有代表性的乌龙茶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花器性状的基本遗传参数,结果表明。9个花器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为2.31%—21.47%,其大小顺序是花柱非分裂部分长>花梗长>花丝数>花柱长>最大花瓣长>花冠直径>花瓣数>萼片数>花柱分裂数。广义遗传力为53.48%—93.45%,其高低位次是花梗长>花丝数>花瓣数>花柱非分裂部分长>花冠直径>花柱长>最大花瓣长>萼片数>花柱分裂数。花器性状间的遗传相关与表型相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研究指出,茶树花器性状遗传参数的直接估计值,往往因试验群体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变异,因此,有必要进行遗传参数变异性的研究,同时,使用遗传参数的直接估计值应结合使用其相对估计值(大小顺序、高低位次),这样,遗传参数可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变量分析法,估算了武夷变种花器性状的重复力。结果表明,大多性状的重复力介于0.4—0.6之间,大小依次为:花梗长>花柱非分歧部分长>雄蕊外轮数>雄蕊数>花柱长>花冠直径>雄蕊内轮长>雄蕊外轮长>萼片数>花柱分歧长>花瓣数>雄蕊内轮数>花柱分歧数。并且提出在调查花器各性状中,除雄蕊内轮数需要测定10次左右,花柱分歧数测定10—15次外,其他各性状只需测定5次左右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4.
为了开发与利用武陵源白虎堂区茶树种质资源,通过实地和显微结构观测,对15个单株的形态和叶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的萼片均为绿色、无毛,萼片数在4~6片之间,以5片为主,占73.3%;花冠大小在2.6~5.0 cm之间;花柱开裂数2~3裂,3裂占80%;雌雄蕊相对高度等高率占73.3%;叶面积在9.64~65.22 cm2之间,叶片多为长椭圆形、披针形,叶面平,叶质软,叶尖渐尖,叶色深绿;栅栏组织1~2层,平均厚度105.21μm;海绵组织平均厚度227.28μm;栅海比0.6以上,抗寒性较强的有3株。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凤凰单丛茶树品系资源的亲缘关系,以凤凰单丛31个品系种质资源为材料,应用SPSS18统计对其12个主要生物学性状进行了变异性、相关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个生物学性状的变异系数为4.85%~50.56%,其中变异系数最大是叶齿密度,最小是柱头开裂数;叶长与叶宽成极显著性正相关,而叶形与叶宽成显著性负相关,叶齿锐度与叶齿深度成极显著性负相关;12个生物学性状综合为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1.38%。基于聚类分析,将凤凰单丛的31个品系分为4类。凤凰单丛种间亲缘关系和香味类型没有必然联系,生物学性状多样性研究为凤凰单丛的归类提供很好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14份建阳茶树种质资源叶片和10份花器形态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4份建阳茶树种质属灌木型、中小叶种;叶长5.19—10.42cm,叶宽1.94—3.79cm,叶色呈黄绿、绿、深绿;叶型以椭圆形和长椭圆形为主,其中,漳墩庙后3号种质叶形呈披针形;花冠以中花为主,直径2.7—3.5 cm,萼片数4.1—5.1枚,...  相似文献   

7.
利用两年实验数据对166个河南大豆栽培品种的7个花器性状和3个产量性状进行典型相关性和逐步回归分析,旨在揭示花器性状对产量性状的影响,为大豆育种产量水平突破提供深层理论依据.结果显示:花器性状间相关性显著,部分花器性状与产量性状相关性显著.其中,萼片、沟槽、花瓣外露对百粒重和单株总粒重的影响较大.逐步回归表明,萼片长度、花瓣外露和花柱长度对柱头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8.
对20株抗寒凤凰水仙茶树叶片、花等的生物学性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这20株抗寒凤凰水仙以中叶种为主,叶形为长椭圆或椭圆,叶色为绿色或深绿色,叶脉对数为8~11对;花萼片多为5枚,无茸毛,花瓣平均为5.33~7.67瓣,微绿色或白色,花柱开裂数为3裂或4裂,40%凤凰水仙单株子房无毛。子房茸毛是茶组植物稳定的质量遗传性状,栽培型茶树子房多披茸毛,出现40%单株的子房无茸毛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广西乐业野生春兰种质间的亲缘关系,提高其利用效率,对66份春兰种质资源的43个表型性状(13个数量性状和30个质量性状)进行多样性和相关性分析,对乐业县各来源的春兰资源进行聚类分析,并从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春兰种质表型多样性丰富。数量性状变异程度较高,变异系数(CV)为11.62%~41.56%,其中花梗长的CV值最高。质量性状变异系数为9.26%~55.7%,以开花习性、唇瓣主色和花瓣形状的CV值居高。说明花梗长、开花习性、唇瓣主色和瓣形都是春兰观赏性状的重点选育方向。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花侧萼片宽(SSW)和花中萼片宽(SMW)、花侧萼片长(SSL)和花中萼片长(MSL)、花侧萼片形状(SSS)和花中萼片形状(MSS)、花瓣内侧主色(PIMC)和花萼片主色(SMC)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951、0.7648、0.771、0.741;花侧萼片夹角(SSA)和侧萼片先端形状(SSPS)、唇瓣形状(LS)和中萼片先端形状(SSPS)、唇瓣色斑数量(LSN)和叶色(LC)之间则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4557、-0.4316、-0.4181。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主成分分析分别提取5个和11个主成分,共10个因子,累计贡献率分别为78.193%和73.023%,可反映乐业春兰的总体形态表现;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欧氏距离为18.77处可将66份春兰种质划分为4组,其中第Ⅰ组只有一个55号品种,第Ⅱ组包含9个品种,主要以来源地相同为主,第Ⅲ组28份种质以红色花为主,第Ⅳ组28份种质,主要特征是花朵较大。研究筛选出19138-38、19138-40、18011、18007、19134-1共5份种质综合评价较高。该结果为了解广西野生春兰种质间亲缘关系及其评价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梁慧珍  李卫东 《大豆科学》2005,24(4):256-259,F0003
首次发现大豆突变体HNL002具有双花柱、柱头外露、花药退化、花药距柱头的距离远和不育五种突变聚集在一起的特征.细胞学鉴定结果:花丝短,柱头、花柱和果柄长,双花柱外露时花的顶部有一小孔,呈开放状.花药少且开裂性差.开花时花药较明显地低于柱头而围绕于子房的四周,自花授粉难,植株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育.基因遗传结果:不育由细胞核隐性基因控制,柱头外露和不育表达是一主效隐性基因和多个微效(修饰)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温可使花丝扭曲变异,拉长柱头与花药的距离,降低结荚率;柱头外露的果柄越长其柱头外露的长度也愈长;柱头外露的基因型明显的表现为长柱头、长花柱和长粒型.该研究为大豆"三系"和"两系"的直接利用提供育种资源,促使杂交大豆走向大规模商业化.  相似文献   

11.
对国产野牡丹属6种16个居群的22个表型性状进行观测,通过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对其表型变异、种间亲缘关系等进行探讨,以揭示野牡丹属植物的表型多样性,并为其提供分类依据。结果表明:野牡丹属种间与种内居群间在数量性状上均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15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77%~34.50%,其中花序花朵数、小苞片宽、叶柄长、花梗长的变异较大,果径、花径、花萼长、花瓣长和叶长宽比的变异较小;质量性状的多样性主要存在于种间,种内居群间在叶柄颜色、花色上存在差异。表型聚类结果显示当平均距离为34时,16个居群可分为3类,展毛野牡丹、多花野牡丹、细叶野牡丹和野牡丹为1类,毛菍、地菍各为1类,同种下各居群没有严格依地理距离聚类。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花部形态变异是野牡丹属植物表型分化的主要因素,基出脉、花梗长、茎被毛的变异对其表型分化的作用较小,在进行表型分类时可避免次要性状的干扰。  相似文献   

12.
红掌种质资源形态学标记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红掌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对收集的32个红掌品种的形态学性状如株高、花色、叶色等进行比较分析。基于形态学标记,这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丰富。UPGMA聚类分析表明,这32个红掌品种可划分为5大类,其中包括4个较小的类群和1个较大的类群。本研究鉴定的一些形态学标记对于红掌品种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杂交育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204株菲律宾火焰兰(Renanthera philippinensis)组织培养衍生群体的26个主要表型性状和遗传多样性水平进行调查与分析,并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该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7个外观株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85,19个花部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87.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7...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个表型性状和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RAP)标记技术对30个国外引进盆栽菊品种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盆栽菊品种表型变异丰富,性状变异系数为14.67%~ 78.25%,最低和最高变异系数分别为冠幅和舌状小花数。性状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5个主成分贡献率达76.68%,综合反映了花型大小、叶片形态和花色的重要性。基于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可将30个盆栽菊品种划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包含14个品种;第Ⅱ类群包含2个品种;第Ⅲ类群包含14个品种。表型性状的聚类结果与花径和观花期有一定联系。SRAP分析筛选到11对多态性引物,获得1866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比例为92.61%。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7~0.85,表明30个品种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基于品种间遗传距离构建的NJ(neighbor joining)进化树结果显示,30个盆栽菊品种可划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包含2个亚群,共17个品种;第Ⅱ类群包含10个品种;第Ⅲ类群包含3个品种。2种分类方法均将研究对象分为3个类群,但这3个类群的品种组成并不一致,推测可能和菊花材料本身复杂的遗传背景与试验选材的局限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研究菜心小孢子不同发育时期的细胞学特征及其与花器官外部形态的相关性,为直接从花器官外部形态特征来判断小孢子发育时期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菜心小孢子发育分为四分体时期、单核期和双核期,各时期特征明显。菜心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蕾和花药外部形态特征密切相关,供试菜心材料中处在单核靠边期的花蕾纵径为3.05~3.39 mm,花萼长为3.25~3.46 mm,花瓣长为2.10~2.33 mm,瓣萼比为0.63~0.71,花药长为2.57~2.89 mm、瓣药比为0.77~0.85,适合作为不同材料花蕾最佳取样时期的鉴定指标。处在单核靠边期的花器官外观特征表现为花蕾饱满,萼片绿色并包被着花冠,花瓣和花药均为浅黄色,花药略长于花瓣。可见,依据花器官形态特征可判断菜心小孢子的发育时期及所对应的选蕾标准。  相似文献   

16.
估算辣椒(Capsicum annuum L.)花器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力,结果表明,柱头外露长、柱头宽和花宽的遗传变异系数较大,花宽、花长/花宽、花药长和柱头宽的遗传力较大,且遗传型变异系数较大的性状,它的遗传力不一定大。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辣椒柱头外露长与花长、柱头长和花长/花宽间的遗传相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遗传型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表型相关系数绝对值,花宽和花长/花宽对柱头外露长的直接作用较大。估算26个辣椒品种、9个花器性状的主成分值,并将其分为6类,数量分类的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当主成分的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接近85%时,主成分值就能基本反映花器性状的遗传特征。比较不同的系统聚类方法,离差平方和法较好地适合用于辣椒品种花器性状的数量分类。  相似文献   

17.
选取我国水稻矮仔占衍生品种24份,应用形态学、等位酶和微卫星(SSR)标记,分析矮仔占衍生品种的遗传差异。聚类分析表明3种方法在鉴别品种的遗传差异上存在较大差异。形态性状和SSR标记均能有效地鉴别24份衍生品种,而等位酶仅能鉴别其中17份。从形态学性状看,以香药糯与其他品种的遗传差异最大,SSR分析以香药糯、珍珠矮11和辐陆选与其他品种的遗传差异较大,而等位酶分析,则以团结1号与其他品种的差异最大。三类标记的遗传距离间虽存在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系数较小(0.217~0.494),其中,形态学性状与SSR标记间相关极显著(r= 0.494,P= 0.002),等位酶与其他两类标记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研究结果还表明,系统选育和辐射选育的品种与亲本间有可能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8.

从全国各地引进的109个花生品种(系)中筛选出的5个适合辽宁地区生长的高产品种,分别为徐花5号、R03-3、唐油4号、丰花5号和汕油101,比较研究这5个品种在辽宁地区的开花特性。结果表明,5个花生品种在辽宁地区出苗后27~36d进入始花期;唐油4号始花期较早(6月18日),花期较长(50d),单株总开花量(258朵)和有效花量(87朵)较多;丰花5号和汕油101各指标居中;而徐花5号和R03-3始花期较晚(6月28日),花期较短(37d和41d),单株总开花量较少(160朵和185朵)。徐花5号第1、2对侧枝开花总量占全株总花量的比例最高,为86.8%;汕油101所占比例最低,为74.9%。5个品种侧枝上第1、2节位开花量较多,其余各节位开花数量较少,仅开2~4朵花。徐花5号、R03-3和丰花5号整个花期的每5d开花量呈单峰曲线变化,而唐油4号和汕油101呈双峰曲线变化,高峰期过后,各品种每5d开花量均迅速减少。 [  相似文献   

19.
关于茶组植物分类与演化的讨论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33  
本文简要介绍了茶组植物形态学、细胞学和化学分类的研究现状 ,评述了主要分类系统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作者在前人工作基础上 ,根据对茶树种质资源的多年系统研究和对原产地茶树特征和特性的全面考察 ,以子房室数、花柱分裂数和子房茸毛的有无为主要依据 ,结合花冠大小及树型、枝叶等的形态特征提出关于茶组植物分类的讨论 ,即将茶组植物分为大厂茶CamelliatachangensisF S Zhang、厚轴茶C crassicolumnaChang、大理茶C taliensis (W W Smith)Melchior、秃房茶C gymnogynaChang和茶C sinensis (L )O Kuntze等 5个种 ,在茶下分茶C sinensisvar sinensis、普洱茶C sinensisvar assamica (Masters)Kitamura、白毛茶C sinensisvar pubilimbaChang等 3个变种。列出了茶组植物分种检索表 ,描述了每个种、变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最后 ,讨论了茶组植物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以滇重楼及其近缘种为对象,通过表型性状调查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研究重楼属药用植物的表型变异及各性状对药材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6个表型性状中,株高、茎粗、叶形、叶宽、叶柄长等性状变异较大(CV值大于40.00%),萼片长、萼片数、花瓣数种间变异较小(CV值均小于25.00%)。5种重楼属植物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2.03~0.82;滇重楼和多叶重楼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值最高。主成分分析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显示,多叶重楼、滇重楼的叶部和花部位性状与其他物种差异较大;南重楼和西畴重楼的株高、茎粗、叶宽、根茎长、根茎直径、根茎鲜重与其他重楼属物种差异明显;5种重楼属植物中南重楼与西畴重楼形态最接近,较难区分。相关性分析表明,重楼属植物地上性状与地下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P<0.05或P<0.01);进一步利用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分析发现,根茎直径、根茎长、叶柄长、叶长、叶宽、花梗长、株高和花瓣长是筛选药用重楼高产种源的关键性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