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水土保持》1994,(9):15-17
重庆市“长治”工程五年初见成效重庆市水土保持办公室(630615)重庆市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作,从1989年开始已经进行了五年。五年来,在国务院的关怀下,在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和四川省水土保持委员会的领导下,防治区各级政府加强对重点防治工作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土保持》2009,(5):62-62
本刊讯 2009年3月23日,重庆市水土保持学会成立大会在渝通宾馆隆重召开。水利部水土保持司、长江委水土保持局,市民政局、水利局、水利学会、水保监测总站,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重庆各区县水土保持部门等单位的领导和嘉宾共计12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庆贺重庆市水土保持学会的成立,大会选举张崇庆同志为学会首任理事长。  相似文献   

3.
青山湖水土保持科普馆位于重庆青山湖流域,作为重庆市水土保持科普教育的重要窗口和平台,馆内集中、系统地展示水土保持科普知识,馆外实地、直观地展示青山湖流域综合治理成果,充分发挥科普馆的教育示范作用。馆内分为7个科普分区,分别为序言、水土保持常识篇、清洁流域治理篇、水土保持成就篇、水土保持技术篇、水土保持时事篇和水土保持法规篇。自开馆以来,科普馆采取了制定年度宣传方案、统筹设计讲解风格、定期举办科普活动、实时更新等对策,充分发挥了科普馆的科普教育功能,有力推动了重庆市水土保持科普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多年来,重庆市水土保持监测总站不断强化监测成果运用,为全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产建设项目监管提供了有力支撑。自2005年以来,连续多年编制重庆市水土保持公报,向公众提供水土保持数据,积极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出台了《重庆市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并将监测内容纳入2014年实施的《重庆市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和《重庆市水土保持概算定额》,促进了全市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开展全市水土流失遥感动态监测和水土流失消长评价,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认真贯彻水土保持法,高度重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建立健全机构,落实人员,配套地方规范性文件,加强舆论宣传,加大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检查力度和执法力度,认真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有效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全市共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1841项.开发建设单位在水土保持设施方面投入达975亿元;  相似文献   

6.
正本刊讯2016年11月18日,重庆市水利局主持召开了《重庆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以下简称《规划》)专家审查会。会议听取了重庆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关于《规划》编制情况的汇报,与会专家和代表提出了修改意见与建议。经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规划》遵循《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在深入分析重庆市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基础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水利局于 11月 18~ 2 5日 ,组织各区、县水保站 (办、局 )的工程技术人员 80多人 ,在重庆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培训中心 ,举办了重庆市首届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培训班。培训期间 ,学员们系统学习了《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文件 ,经  相似文献   

8.
《中国水土保持》2005,(5):15-16
重庆市通过多渠道筹集水土保持监测经费,在健全机构、健全监测网络、提高监测水平、拓宽监测领域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针对重庆市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土壤侵蚀变化原因及水土保持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0年和2005年两次土壤侵蚀遥感普查数据进行对比,从面积、强度、分布方面对重庆市土壤侵蚀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水土流失面积有所减少,土壤侵蚀强度普遍减弱,近年来开展的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针对重庆市土壤侵蚀现状,提出了今后水土保持工作应采取的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前沿,其水土流失对整个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全运行有着重要影响。依据1999年重庆市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合水土流失观测资料,评价了重庆市土壤侵蚀强度及区域分布。根据USLE方程中5N因子对土壤侵蚀敏感性影响,建立了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对重庆市土壤侵蚀敏感性进行评价。结合GIS技术,分析了重庆市土壤侵蚀敏感性的空间分布,探讨了土壤侵蚀的敏感性原因,并提出了有关水土保持对策。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主城区降雨侵蚀力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重庆市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 ,由降雨所产生的城市挖填方弃土和旱坡地水力侵蚀造成的水土流失是水土保持研究的重点。研究建立的降雨侵蚀力R值估算模型 ,与其他模型相比计算结果非常接近 ,表现出良好的使用性能 ,可以满足重庆市主城区短期内水土流失预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等方面的应用需求。介绍了重庆市主城区降雨侵蚀力特征  相似文献   

12.
把参与式理念融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过程中,能够强化参与农户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良好的效果。以重庆市合川区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欧盟赠款项目为例,简要分析了参与式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的基本思路和特征,并介绍了该模式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3.
介绍重庆市渝北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概况和工程中采取的主要水土保持措施,并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分析了水土保持措施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4.
省级先进通联站    一等奖 云南省通联工作站     江西省通联工作站       黑龙江省通联工作站    二等奖 四川省通联工作站甘肃省通联工作站贵州省通联工作站山西省通联工作站重庆市通联工作站山东省通联工作站    优秀奖 湖南省通联工作站内蒙古自治区通联工作站宁夏回族自治区通联工作站青海省通联工作站福建省通联工作站河南省通联工作站市县发行先进单位    江西省于都县水土保持局     重庆市开县水土保持局     云南省楚雄州水电局水保办甘肃省甘谷县水土保持局山东省东营市水利局水保办湖…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地处长江上游三峡库区腹地,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市之一。直辖以来,全市水土流失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功能不断增强,但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依然艰巨,水土流失仍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三峡工程长治久安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进入新时代,重庆市水土保持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肩负着新的发展使命和重要任务。为此,要注重预防保护,实施最严格的水土保持监管,坚决遏制水土流失增量;突出综合治理,提升水土保持综合功能,加快减少水土流失存量;完善监测体系,提升水土保持信息化水平,精准把握水土流失动态变量;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行业能力建设,推动水土保持事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重庆市三峡库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库区水土流失现状、库区水土流失形式、分布、特点及成因,提出了重庆市三峡库区的水土流失防治对策.结合陡坡开垦、移民开发需求、自然环境不利等因素,针对不同形式的水土流失,提出了结合陡坡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提高水土资源时空利用率等技术措施和妥善安置移民、加强迁建过程中的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等配套措施,为重庆市三峡库区移民区生态环境规划及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生产建设项目弃渣场水土保持型生态修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重庆市生产建设项目类型和数量大幅度增加,各种生产建设项目的弃土弃渣是人为水土流失的重要地貌单元,本文对重庆市各种生产建设项目弃渣场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条件、修复原理和典型修复模式设计进行了研究。认为:1重庆市良好的光热和降雨条件为弃渣场生态修复提供了基本自然环境条件,较快的母岩风化速率和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弃渣场生态修复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养分和种质资源。2弃渣场水土保持型生态修复应坚持以近自然修复为目标,以乡土植被为主要建群物种,以渣顶和坡面为主要地貌单元,以堆放完成期为重点修复时期的基本原理。3设计了土质沟道弃渣场、石质坡面弃渣场和土石质河滩地弃渣场三种不同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模式,可为重庆市弃渣场水土保持型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持和部分参数。  相似文献   

18.
黔江区是重庆市主要的少数民族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在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黔江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简要回顾了重庆市近年来在监测机构和监测站点建设、区域和开发建设项目监测以及监测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情况.概括总结了包括水土保持监测机构定位,站网布局,区域与开发建设项目监测以及监测能力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重庆市今后一段时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重庆綦万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拒缴的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依法进行了强制划拨,对当地的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是一个有力的推动。此案的查处过程表明,当前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还面临不少困难,应继续加大水土保持法的宣传力度,开展联合执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法,维护水土保持法律的尊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