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枣和酸枣基因组大小测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旨在找出最适合枣和酸枣的流式细胞术流程,进而测定它们的基因组大小。结果显示,在所对比的5 种裂解液中,WPB 最适合枣属植物细胞裂解。以毛果杨为内标,通过比较待测样品和内参G0/ G1 期峰,计算得出6 种枣属植物基因组大小。各枣品种的基因组大小有一定差异,平均基因组大小约为418.56 Mb,其中:‘冬枣爷的基 因组大小为(393.60 ±4.72)Mb,即C-值为(0.40 ±0.01)pg;‘鲁枣2 号爷的基因组大小为(428.00 ±3.61)Mb,即C- 值为(0.44 ±0.00)pg;‘金丝小枣爷的基因组大小为(424.00 ±5.81 )Mb,即C-值为(0.44 ±0.01)pg;‘孔府酥脆枣爷 的基因组大小为(429.60 ±5.03)Mb,即C-值为(0.44 ±0.01)pg;‘无核小枣爷的基因组大小为(413.60 ±7.07)Mb, 即C-值为(0.42 ±0.01 )pg;酸枣的基因组大小为(441.60 ±4.29)Mb,即C-值为(0.45 ±0.01)pg。优化的枣属植 物流式细胞术流程,为枣属植物的倍性鉴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福建武夷山野生早樱群落优势种群种间竞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了解野生早樱Cerasus subhirtella var.ascendens群落优势种种间关系,保护和开发野生早樱这一珍贵木本观花植物,利用群落学研究方法,对福建武夷山野生早樱群落种进行了调查。在野生早樱、木荷Schima superba与青冈栎Cyclobalanoposis glauca为优势树种的群落中,以其优势度为环境容纳量,采用相对优势度求得群落内的种间竞争系数,并用Lotka-Volterra方程研究了该群落中优势树种种间竞争关系。结果表明:在现阶段以野生早樱为优势的群落,经过若干年的群落演替,平衡状态时,野生早樱、木荷与青冈栎的相对优势度分别为28.65%,62.17%和9.18%,表明未来的野生早樱群落仍将由野生早樱、木荷和青冈栎等3种植物共优组成,但木荷将取代野生早樱的优势地位,成为绝对优势种群支配整个群落。建议适度的干扰和开辟林窗,有利于野生早樱的繁衍。表4参18  相似文献   

3.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野生早樱(Cerasus subhirtella var.ascendens)试管苗生根过程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野生早樱试管苗的幼茎从外至内由表皮、皮层、中柱三部分组成;茎内无潜伏根原基,不定根为诱生根原基发育形成,由髓射线与形成层交叉处的薄壁细胞分裂、分化形成;髓射线、韧皮薄壁细胞及皮层薄壁细胞均能分裂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内分化出厚壁组织,在部分愈伤组织可内分化出不定根原基,不定根的维管束未能与茎的维管束相连,这是造成试管苗移栽成活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武夷山和宝华山野生早樱群落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野生早樱(Cerasus subhirtella var.ascendens)的群落特征,根据吴征镒科属区系分析方法,对武夷山和宝华山野生早樱群落植物区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生早樱群落共有种子植物261种,隶属于64科、144属,其中以寡属种居多,物种分布不均匀。区系特征上,从科的区系成分来看,两地3个群落植物区系热带性强于温带性分布类型;从属的区系成分来看,武夷山野生早樱群落植物区系热带性分布和温带性分布类型基本持平,而宝华山温带性分布类型要明显强于热带性分布。该群落区系T/R值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大,但海拔高度的影响不明显。该群落植物区系起源古老,保留有大量的原始植物,具有明显的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野生早樱群落乔木层优势种群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野生早樱这一木本观花植物,以物种重要值为生态位计算资源状态指标,应用Levins公式、Hurtlbert公式、Pianka公式和Schoener公式对福建武夷山野生早樱群落乔木层10个优势种群进行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相似性比例的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该群落乔木优势树种中野生早樱、木荷、黄山松、拟赤杨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其Bt和Ba分别为0.842、0.641、0.686、0.598和0.986、0.374、0.620、0.489;而鹿角杜鹃生态位宽度值最小,Bt和Ba仅有0.477和0.332.该群落优势种之间生态位重叠值和生态位相似比例值都较大,说明物种之间对资源的需求具有趋同性;同时研究表明"重叠-相似-竞争"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必然同时存在或发生,而是在一定条件下才会激发并转换.光因子是该群落生态位的决定性因子,野生早樱、拟赤杨、黄山松等先锋树种,在群落光照资源足够的阶段,它们能够与木荷、青冈栎、米槠等中亚热带优势树种共存;随着群落进一步郁闭,野生早樱、拟赤杨、黄山松等生态位宽度优势将逐步衰退,最终会让出群落优势种位置.开辟林窗是保护野生早樱这一物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钟花樱为砧木,以‘南粤红樱’、迎春樱、尾叶樱和野生早樱为接穗开展嫁接对比试验,以了解4种樱花嫁接苗的生长特点和差异。结果表明,4种樱花年末平均嫁接成活率为78.45%,排序为‘南粤红樱’>尾叶樱>野生早樱>迎春樱,愈合良好率跟成活率呈正相关;4种樱花全年株高均超2 m,但彼此间差异极显著(P<0.01);全年接口径为尾叶樱最大,野生早樱最小,尾叶樱、‘南粤红樱’分别跟迎春樱和野生早樱差异极显著(P<0.01);株高增长快速期在萌动至6月25日期间,累积生长量排序为尾叶樱>‘南粤红樱’>野生早樱>迎春樱,迎春樱跟其他3种樱花的差异极显著(P<0.01);接口径增长快速期在萌动至8月25日期间,累积生长量排序为‘南粤红樱’>尾叶樱>迎春樱>野生早樱,‘南粤红樱’、尾叶樱分别跟迎春樱和野生早樱的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7.
宝华山野生早樱群落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江苏宝华山野生早樱群落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2 000 m2样地中,共有74种植物,隶属于37科57属;Raunkiaer的频度分析表明,陔群落并不符合A>B>C>=B>C>D>E,说明群落中种的分布不均匀且植被存在分化和演化的趋势:群落植物区系属的分布类型可分为10种,以温带性质居多、占57.14%,热带成分占39.29%.中国特有分布占3.57%,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性:野生早樱、毛竹和枫香为该群落的优势种群,其重要值分别为14.48%、13.38%和7.27%;种群年龄结构的立木级分析表明,野生早樱、枫香、盐肤木、黄连木等为衰退种群,而青冈栎、油茶、构骨、紫楠等明显表现为增长种群野生早樱群落是一种不稳定的森林群落,多零星分布于路边或有人为干扰的次生林中.由于野生早樱群落内幼苗个体数量少,加之人为干扰和鸟害、虫害的破坏,其分布数量口益减少,很可能在群落中渐失或被其他优势种群所取代.因此,加快保护和开发利用野生早樱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胡桃属植物基因组大小的方法,测定6种核桃种质资源的C值(即DNA含量),分析比较基因组大小,为胡桃属植物的遗传学、基因组学和进化学等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深纹核桃野生种、漾濞泡核桃、三台核桃、云新云林核桃、普通核桃野生种和强特勒核桃的新鲜嫩叶为待检材料,以水稻日本晴新鲜嫩叶为标样,应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并计算6种核桃的基因组大小。【结果】测得6种核桃基因组大小分别为深纹核桃野生种(543.2±35.7) Mb、漾濞泡核桃(548.8±43.1) Mb、三台核桃(554.4±14.5) Mb、云新云林核桃(548.8±14.7) Mb、普通核桃野生种(551.6±39.0) Mb和强特勒核桃(520.8±38.5) Mb,6种核桃基因组大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胡桃属核桃组植物无论物种分化、种内驯化和种间杂交都未引起基因组大小的变异。深纹核桃野生种、漾濞泡核桃、三台核桃和云新云林核桃都是首次报道其基因组大小,为中国特有种深纹核桃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同时丰富了胡桃属植物的C值库,并为胡桃属其他物种基因组大小测定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野生早樱嫩枝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了野生早樱的扦插繁殖技术,以提高其繁殖系数和繁殖质量.方法 采用嫩枝扦插法,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浸泡时间、扦插基质对野生早樱嫩枝扦插的影响.结果 以NAA1000 mg/L+IBA500 mg/L+BA100 mg/L等比例组合蘸根处理1/2 h,生根率达到78.2%,平均根数为7.5条,平均根长为5.6 cm,移栽成活率达50%.其生根形式为愈伤组织生根和皮部生根两种,生根部位主要集中在下切口1 cm范围内.结论 结果 表明,本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了野生早樱扦插繁殖技术体系,在生产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以白花泡桐、台湾泡桐、楸叶泡桐及鄂川泡桐的幼嫩叶片为材料,用LB01解离液获得细胞核悬浮液,并用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荧光染料进行细胞核染色,建立了一套适于不同品种泡桐倍性及白花泡桐基因组大小测定的方法。利用该方法,以不同品种泡桐的已知二倍体为对照,测得不同品种泡桐四倍体植株的相对荧光强度是二倍体的倍数范围均在2±0. 13,符合四倍体细胞核DNA含量的特征;以已知基因组大小的芝麻(Sesamum indicum)和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为内标,测得白花泡桐二倍体(B2)的基因组大小为528. 24 Mb,白花泡桐四倍体(B4)的基因组大小为1 019. 94 Mb。  相似文献   

11.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an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CGH) were applied to somatic chromosome preparations of Oryza sativa, O. officinalis and O. meyeriana with labeled probes of C 0 t-1 DNA and genomic DNA from cultivated rice. The coverage percentage (%) and size (Mb) of C 0 t-1 DNA in O. sativa, O. officinalis and O. meyeriana were 47.1 ± 0.16, 38.61 ± 0.13, 44.38 ± 0.13 and 212.33 ± 1.21, 269.42 ± 0.89, 532.56 ± 1.68, respectively. The coverage percentage and size of probe signals with genomic DNA from O. sativa in O. officinalis and O. meyeriana were 91.0%, 93.6% and 634 Mb, 1 123 Mb respectively, in which there were 365 and 591 Mb in O. officinalis and O. meyeriana which came from O. sativa genomic DNA not from repetitive sequences of O. sativa, and the uncovered genome size in O. officinalis and O. meyeriana was 64 and 78 Mb,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karyotyp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based on the signal bands of C 0 t-1 DNA in O. sativa, O. officinalis and O. meyeria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ly and moderately repetitive sequences in Oryza genus were conserved as the functional genes dur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 The repetitive sequence reduplication might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causes of genome enlargement in O. officinalis and O. meyeriana; the O. officinalis genome enlarged more slowly compared with O. meyeriana.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it is concluded that O. officinalis and O. meyeriana formed by reduplication, rearrangement and gene selective loss dur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 Translated from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06, 39(6): 1083–1090 [译自: 中国农业科学]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网柄细胞状黏菌的表观形态特征与其遗传信息之间的关系,选择细胞裂解液OTTO及荧光染料碘化丙啶,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为内标,采用流式细胞术对隶属于网柄菌属Dictyostelium的9个种进行基因组大小的测定,并将所获得的9种网柄细胞状黏菌基因组大小的数据分别与其孢堆果大小及孢子团直径的数值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被测网柄细胞状黏菌基因组大小约为27.23~47.07 Mb,且其基因组大小与孢堆果大小和孢子团直径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旨在明确菌株A144的分类地位及其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基于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菌株A144鉴定为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采用含药平板法测定菌株A144的抑菌谱,结果表明其发酵滤液对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mali var.mali)、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moniliforme)以及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均有抑菌活性,抑菌率分别为68.15%±2.62%、28.90%±1.79%、33.77%±2.59%和11.43%±0.81%。以苹果树腐烂病菌为指示菌,从12种不同培养基中筛选出ISP2培养基为菌株A144的最佳发酵培养基,其发酵滤液的抑菌率达85.06%±0.86%。平板涂抹法和平板对扣法试验结果表明,其脂肽粗提物、蛋白粗提物和挥发性物质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均有抑菌活性,抑菌率分别为81.44%±0.92%、47.92%±2.25%和22.87%±4.40%。可见,菌株A144在苹果树腐烂病的生物防治中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4.
旨在利用高分辨率熔解(HRM)技术建立一种皮南牛MSTN基因C313Y突变的快速分型方法,进而统计MSTN基因C313Y突变在皮南牛群体中的突变频率,以及突变对生产性能的影响。测量并统计99头皮南牛(母牛)的体尺和体质量指标,然后分别利用Sanger测序法和HRM技术对皮南牛MSTN基因C313Y位点进行分型,并利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突变对体尺和体质量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皮南牛在3岁之后体尺和体质量指标均趋于稳定,平均体高、体斜长、胸围、尻宽、尻长和体质量分别是(127.88±3.65) cm、(154.10±6.89) cm、(181.48±8.54)cm、(46.19±2.94) cm、(50.52±2.65) cm和(471.34±53.78)kg。Sanger测序法和HRM技术对MSTN基因C313Y位点的分型结果完全一致,其中野生型(GG)、杂合型突变(GA)和纯合型突变(AA)的个体分别占8.08%、70.7%和21.21%。关联分析表明,杂合型突变(GA)和纯合型突变(AA)均能够显著提高皮南牛的体尺和体质量指标,其中纯合突变型个体和杂合突变型个体的体质量比野生型个体分别显著提高38.55%和10.32%。成功建立基于HRM的皮南牛MSTN基因C313Y位点快速分型方法,该方法对于快速组建皮南牛MSTN C313Y纯合突变群体,进而有效提高群体的体尺和体质量指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高度重复序列在稻属不同物种基因组进化中的作用。【方法】用栽培稻C0t-1 DNA和基因组DNA(gDNA)作为探针,分别对栽培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比较基因组杂交(CGH)。【结果】C0t-1 DNA覆盖栽培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基因组比例(%)和大小(Mb)分别为47.10±0.16,38.61±0.13,44.38±0.13和212.33±1.21,269.42±0.89以及532.56±1.68。栽培稻gDNA在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基因组中的覆盖率约为91.0%和93.6%,含量分别约为634 Mb和1123 Mb,各有365 Mb和591 Mb不属于源自栽培稻基因组的中高度重复序列,未被栽培稻gDNA所覆盖的部分,分别为64 Mb和78 Mb左右。此外,以C0t-1 DNA的组成为依据,对这3个种核型进行了同源性聚类。【结论】稻属中度和高度重复序列和功能基因一样,在不同种中也存在着高度同源性和保守性,并在进化过程中得以保存下来。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基因组增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能是基因组中度和高度重复序列加倍的结果,药用野生稻这种序列扩增相对疣粒野生稻要缓和得多。另外,这两个野生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由于存在加倍、重排和基因选择性丢失等现象,形成了具有自己种的特异性的基因组成分。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研究蜡样芽胞杆菌905(Bacillus cereus 905)的促生防病机制以及为进一步优化该菌株提供遗传学信息,采用454焦磷酸测序技术对B.cereus 905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并使用相关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了基因组拼接、基因功能预测与注释、基因本体分析(GO)、直系同源基因簇(COG)聚类分析以及共线性分析。结果表明:B.cereus 905基因组草图序列大小约为5.39 Mb,GC含量35.05%,由127个片段重叠群组成;该序列已提交GenBank数据库,登录号为LSTW00000000;分析发现菌株905的基因组与其他蜡样芽胞杆菌的基因组有显著的共线性关系;菌株905基因组中存在相当数量的与促生防病功能相关的基因。本研究通过对B.cereus 905基因组的测序为该菌株的优化提供了序列信息。  相似文献   

17.
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8个中国古老月季基因组大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8个中国古老月季为试材,以欧芹作为标准植物,采用2种不同的样本处理方法对其基因组大小进行测定,同时利用染色体计数法补充3个存在争议或尚未见报道的中国古老月季品种的倍性,为其基因组大小的确定提供必需的数据支持。结果表明:1)中国古老月季品种‘屏东月季'为二倍体(2n=2x=14),‘桔囊'和‘牡丹月季'为四倍体(2n=4x=28)。2)2种样本处理方法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6个品种间差异显著,12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故2种处理方法均可用于基因组大小的检测,但方法Ⅱ准确度高,受外界影响小,更适宜基因组大小的检测。方法Ⅰ操作简便,可用于大规模的倍性检测。3)18个中国古老月季品种(含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的基因组大小在0.62~0.71pg之间,其中二倍体品种2C DNA含量范围为1.34~1.43pg,C值范围为0.67~0.71pg;三倍体2C DNA含量范围为1.96~2.05pg,C值范围为0.65~0.68pg;四倍体2C DNA含量范围为2.49~2.63pg,C值范围为0.62~0.66pg。二倍体基因组最大,三倍体居中,四倍体最小。本研究找到了适宜的流式细胞术样本处理方法,并检测出18个中国古老月季品种的基因组大小,为揭示中国古老月季的起源与进化提供了依据,也为其之后的基因组测序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评价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和麦瑞加拉鲮(Cirrhinus mrigala)对鳜(Siniperca chuatsi)的营养价值,分别测定了体质量为(5.27±1.03)g的赤眼鳟、(5.05±1.21)g的麦瑞加拉鲮和(5.19±0.92)g的鳜的化学组成,估算了这3种鱼的能量密度,以探讨赤眼鳟代替麦瑞加拉鲮养殖鳜的可行性。结果显示,赤眼鳟和麦瑞加拉鲮的全鱼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鳜,水分显著低于鳜(P0.05),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高达92.56%±2.31%和93.17%±0.36%,多数必需氨基酸的化学评分≥0.82。而赤眼鳟的脂肪和能量密度更高,显著高于麦瑞加拉鲮和鳜,灰分显著低于麦瑞加拉鲮(P0.05)。研究表明,这两种鱼对鳜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赤眼鳟的营养价值更高,以赤眼鳟代替麦瑞加拉鲮养殖鳜是可行的,这为转变鳜的养殖方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Trxf1是硫氧还蛋白家族中的一员,是组成硫氧还蛋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植物的氧化逆境中发挥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功能,通过RT-PCR方法从加工番茄叶片中克隆Trxf1基因的编码区,成功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BI121-Trxf1,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番茄,经PCR、RT-PCR分析表明,植物表达载体已成功整合到番茄基因组中。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表明,加工番茄Trxf1基因在其根、茎、叶、花等器官中均有表达,且在叶片中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