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单导师培养模式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不足日渐突出,导师团队模式是目前及未来所需的研究生培养方式.论文在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指导下,依托学校和学院认定的科研团队,对以科研团队的纵横向课题为载体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使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得到提高,有效提升研...  相似文献   

2.
围绕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以控制类研究生培养为例,借助船舶与海洋工程特色实践平台,运用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构建起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以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重构专业课程体系,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和启迪创新思维;科研反哺教学,构建船舶特色实践平台,坚持导师团队与研究生团队的良性互动,推动教学与科研的共同发展。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科专业和创新人才的协同发展,并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3.
导师团队制是我国未来研究生培养的发展方向,可满足我国对高水平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东北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科以"家禽营养代谢调控技术"创新团队的三级管理模式为基础,对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基本构架、不同学生来源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为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科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李飞  李发弟 《草业科学》2021,(2):393-398
畜牧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为畜牧业输送人才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完善该领域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对满足产业人才需求和研究生的职业选择具有重要意义。现行的畜牧领域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存在培养方式和产业需求不太匹配、导师队伍实践能力弱和“双导师三段制”培养模式缺少标准等问题。本文从提升导师专业实践能力、系统设计“双导师三段制”培养模式和培养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等角度探索和尝试,为提升畜牧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李飞  李发弟 《草业科学》2022,38(2):393-398
畜牧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为畜牧业输送入才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完善该领域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对满足产业人才需求和研究生的职业选择具有重要意义.现行的畜牧领域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存在培养方式和产业需求不太匹配、导师队伍实践能力弱和"双导师三段制"培养模式缺少标准等问题.本文从提升导师专业实践能力、系统设计"双导师三段制"培养模式和培养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等角度探索和尝试,为提升畜牧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欣民  姚多朵 《山东饲料》2013,(23):109+115
团队协作和团队管理在对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团队协作意识不但可以帮助团队中的成员不断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可以帮助大学生高效的完成创新项目。本文根据大学生创新实践中的情况,对团队协作与团队管理理念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并分析了团队协作意识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意义,为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研究生课堂教学应以培养自我学习、创新思维、批判思辨以及团队协作等能力为目标,创新和改革研究生课堂教学方法势在必行。SBT(专题研讨教学)和TBL(团队学习教学)是两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法,二者各具优、缺点,但互补性较好。探讨了SBT与TBL融合教学法在研究生细胞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及教学效果。结果表明,SBT与TBL融合教学法能够提高研究生自我学习动力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对于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科研素质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类科技学术竞赛、导师的科研项目或毕业论文(设计)等多种方式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以满足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实践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本文详细探讨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必要性、实施途径和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针对柞蚕产业对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和目前培养环节中存在的过于注重研究而疏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结合柞蚕产业现状,探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中国国情创新能力、东北乡村振兴服务能力“三位一体”知识架构的创新型柞蚕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满足柞蚕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该模式在团队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实施,使团队研究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论文撰写、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提升。  相似文献   

10.
创业导师制是目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积极探索的一种人才培养机制。东北农业大学为迎合并顺应这一形势,以联合培养、协同育人为改革思路,以满足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双向需求为教学目的,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构建起以"理论导师""创业导师""人格导师""专业导师"为主导的多导师制"创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经教学实践检验及问卷调查结果反馈,证实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研究生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日益受到世界知名学府和研究机构的关注。本文从培养研究生跨学科协同创新的理念、加大跨学科课程建设与资源共享、提供研究生协同创新平台、建立跨学科研究团队、提供跨学科学术交流活动、资助优秀研究生参加短期跨学科研修项目、开展研究内容训练及竞赛活动、实施多导师联合培养机制等方面,探究协同创新理念下的研究生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当前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常见问题和不足,并通过探索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加强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优化"双师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完善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强化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重点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专门人才,从而建立基于产学研结合的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畜牧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为畜牧业输送人才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完善该领域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对满足产业人才需求和研究生的职业选择具有重要意义。现行的畜牧领域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存在培养方式和产业需求不太匹配、导师队伍实践能力弱和“双导师三段式”培养模式缺少标准等问题。本文从提升导师专业实践能力、系统设计“双导师三段制”培养模式和...  相似文献   

14.
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3—2016级全日制农业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对已毕业农业硕士研究生和在读农业硕士研究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认知、培养方法、培养流程、校内实践课程及校外实践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硕士研究生对创新能力的认知度很高,对培养方法和培养流程了解程度较高,案例教学和参与导师课题等校内实践对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明显;完成基地课题形成实践研究报告和形成团队协调性训练等校外实践环节效果最好。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应进一步增强基地实践环节,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落实校外导师制度等。  相似文献   

15.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创新型人才培养又以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为关键和基础。我校作为国家西部重点院校,一直在提升科研水平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不断探索和改进。本文分别从剖析大学生创新现状和落实难题、实践学业导师制的必要性、以学业导师制为载体探索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总结。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自主创新专业型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围绕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环境类硕士生培养为例,通过建立"学科—平台—团队—产业"想协同的创新机制,实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协同互促。基于已有的研究生教育教学和研究现状,以协同创新为载体,建立重点学科、学科平台、创新团队与行业产业相协同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可以指导创新型硕士生培养,并丰富高水平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具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图书馆学科馆员与导师合作制"对研究生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研究,加强学科馆员与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导师密切合作,通过"图书馆学科馆员与导师合作制"对研究生信息素养培养模,分析了研究生专业信息素养现状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实际活动内容为主线,采用"图书馆学科馆员与导师合作制",拓展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学习能力,保证学位论文质量,提高学术科研水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述了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构建了由认识实践、项目实践、岗位见习实践、工程实践、科技创新与竞赛组成的多层次递进式实践体系,探索了一条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海南大学园艺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通过对园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平台与教学模式的创新、科研实验室和校外科研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提出要重视教研团队建设、教学手段和机制创新、培养模式多元化,以利于研究生综合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定位不明确、"双导师制"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实践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浙江万里学院生物工程领域以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为契机,逐步构建了"产-学-研-用"递进的培养模式,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推进了协同创新,最终形成了社会、学校和研究生的共赢局面,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