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蕺菜别名鱼腥草、折耳根,属三百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野生折耳根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较湿润地区。在红花岗区一般生长于中低海拔地区的田埂、阴湿坡地、林缘边,常群生。20世纪80年代以前,折耳根以野生态大量生长于稻田边和阴山脚,少量鲜嫩地下茎作为野菜在本地市场销售,折耳根处于未开发状态。80年代中后期,郊区部分农民开始人工种植折耳根,  相似文献   

2.
云南魔芋新病害—疫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魔芋为天南星科(Araceae)魔芋属(Amorphophallus Blume)植物,是富含葡甘露聚糖的经济作物。随着人们对魔芋葡甘露聚糖的进一步研究和深度开发利用,魔芋的生产越来越受到重视,种植方式也由传统的半野生零星种植转向规模化大面积种植。云南是魔芋的起源中心之一[1],其气候环境非常适宜魔芋的生长和种植,但由于规模化种植程度的扩大以及芋农较为粗放的栽培管理方式,魔芋病害日趋严重,新病害亦不断出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魔芋有3种主要病害,现已增至11种。最近在云南省魔芋不同生育期的叶片及茎杆上又发现一种新病害——魔芋疫病。该病水渍状的黑  相似文献   

3.
许长敏 《植物医生》2008,21(3):14-15
德化县地处闽中山区,水稻种植一季杂交中稻,面积9566.7hm^2。20世纪70年代末,在“桂朝”常规中稻上首次发现稻曲病,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该病发生面积和品种逐渐增加,到90年代后期,稻曲病在全县各稻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尤其近年来优质稻、超级稻不断扩大和耕作制度的多样化发展.导致稻曲病的发生面积迅速上升,为害程度日益加重。  相似文献   

4.
转基因耐除草剂作物的历史、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其中,以植物基因工程为核心的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是对传统农业的重大技术革命。在近20多年中进入突飞猛进的阶段。据统计,从1996年商品化种植转基因(GM)作物以来,全世界每年的种植面积均以两位数的百分比增长,1996年总面积为170万hm^2,  相似文献   

5.
阿拉善地区荒漠化遥感监测及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阿拉善地区为研究区,利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90年代末、2010年4个时期的Landsat MSS/TM遥感资料为信息源,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获得了荒漠化景观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阿拉善地区荒漠化现状与动态变化分析。结果显示: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末,研究区荒漠化土地面积由168330km2增至178519km2,20年间增加了10189km2,平均每年增加509.5km2;而20世纪90年代末至2010年间,研究区荒漠化发展趋势总体得到遏制,生态环境治理速度超过了荒漠化扩展速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3175km2。  相似文献   

6.
德化县地处闽中山区,水稻种植一季杂交中稻,面积9 566.7 hm2.20世纪70年代末,在"桂朝"常规中稻上首次发现稻曲病,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该病发生面积和品种逐渐增加,到90年代后期,稻曲病在全县各稻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尤其近年来优质稻、超级稻不断扩大和耕作制度的多样化发展,导致稻曲病的发生面积迅速上升,为害程度日益加重.  相似文献   

7.
棉花是高邮地区主要农作物之一,棉铃虫为棉花主要害虫,年发生4代,个别年份可见不完全5代.20世纪90年代初至中期连年重发,90年代后期,随着综合治理技术示范和推广以及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扩大,棉铃虫发生程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但2000年以来棉铃虫发生面积仍占种植面积100%,发生程度为轻至中等发生,在不防治的情况下,一般造成减产30%左右,特大发生年份产量损失达60%~70%.  相似文献   

8.
三化螟是余干县水稻为害的一种重要害虫,20世纪60、70年代为害较重,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的40%-60%,1964年、1974年为害最重,发生面积分别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9.52%、76.27%,白穗率分别为14.13%、16.20%;1983-1998年,受耕作制度、水稻品种等因素影响,三化螟下降为次要害虫,发生面积仅占1.20%-9.00%;90年代后期,三化螟呈明显回升趋势,1999年中等发生,2000年大发生,现就大发生原因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9.
近40年气候变化对松嫩平原玉米带单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焦点问题之一,松嫩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研究过去的气候变化对其作物产量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松嫩平原玉米带为典型区,进行过去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影响的实证研究。借鉴相关研究成果,首先确立基准时段,进而建立气温影响系数,来表征气温对玉米单产的影响程度,从而分析过去气候变暖对松嫩平原玉米带玉米单产增加/减少的贡献率。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作物生育期气温条件与以前相比已经发生了显著改变。如果以1961-1969年为基准时段,则相对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90年代的气候变暖对玉米增产的贡献率分别为3.55%、5.86%和9.48%。如果以1970-1982年为基准时段,则20世纪90年代气候变暖对玉米增产的贡献率相对于70年代和80年代分别为17.98%和26.78%。  相似文献   

10.
新疆石河子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53—2007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新疆石河子地区冷暖干湿气候特征的演变规律和突变情况。结果表明:近55 a来石河子地区的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持续升高,90年代以后明显变暖,其中春、冬季升温幅度较大;70年代降水最少,80年代后各季降水持续增加,21世纪后降水增加趋势更加明显。受降水的影响,干燥度经历了一个"偏湿—偏干—偏湿"的变化过程。在西北变暖湿背景下,石河子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突变都比较明显。各季气温突变比较一致,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各季降水突变时段不尽相同,在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都有突变发生;干燥度在60年代和70年代经历了一次变干突变和一次变湿突变。  相似文献   

11.
全球气候变化下宝鸡地区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54 a来宝鸡市气温在波动中呈现出上升趋势,气温升高主要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及以后;20世纪90年代气温变率最大,80年代最小。从季节分配来看,四季气温均有升高,但以春季增温最为明显。冬季气温的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较大变化,此后一直持续在0.7℃左右;降水量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多雨主要发生在20世纪50、80年代,少雨期主要集中在70和90年代。降水变率在2000年后最大,20世纪70年代最小。从季节分配来看,夏季、春季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冬季降水量则呈现增加的趋势。秋季降水变率最大。这对于以夏、秋季降雨为主的宝鸡市来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对降水量、气温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年总降水量与年平均气温以及春季、夏季、秋季降水量与气温均呈负相关。冬季降水量与气温呈正相关。二者之间均表现出显著线性相关,且通过了a=0.05显著性水平检验;近期宝鸡有向暖干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近45年内蒙古乌审旗气候变化对沙尘天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05年内蒙古乌审旗气象台站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年代际变化特征,探讨气候变化对沙尘天气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近45年来,乌审旗年平均气温以0.48℃/10 a的趋势变暖,近5年气温比20世纪60年代升高了1.8℃,1961-1996年为偏冷时段,1996-2005年为偏暖时段。降水量以15.15 mm/10 a的趋势减少,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经历了一个"少、多、少、多"的年代际变化过程。降水量变化分4个多雨时段和4个少雨时段。年大风日数以3.53 d/10 a的趋势减少,20世纪60年代是大风天气的频发期,近5年大风日数较60年代减少了197 d。年沙尘天气日数以14.96 d/10 a的趋势减少,20世纪60-70年代是沙尘天气的频发期,近5年较20世纪60-70年代减少了624.5 d;从季节变化来看,沙尘天气多的季节大风也多,气温回升快,降水量偏少;不同年代气候要素的不同组合对沙尘天气的影响有所差异,春季沙尘日数与同期大风日数的正相关较显著,与同期的气温和前一年夏季降水也显现出较好的负相关关系,夏季降水对第2年沙尘天气的预报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蒋平 《植物医生》2008,21(3):34-35
芫荽,别名胡荽、香菜,为伞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因其营养丰富,鲜嫩茎叶有特殊香味,是人们日常生活主要的调味蔬菜之一,在贵阳市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已形成露地、保护地生产的周年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4.
黄君章  王英 《植物医生》2003,16(6):23-24
香蕉叶斑病是由真菌侵染所致的传染病,主要为害香蕉叶片,包括黄条叶斑病、黑条叶斑病、灰纹病和煤纹病,其中以黄条叶斑病发生较普遍且严重。20世纪80年代曾一度在浦北发生蔓延,发病十分严重,香蕉成熟时已基本没有青叶,甚至有些香蕉还没有成熟,叶已全部枯黄,产量低,种植香蕉的经济效益差。到20世纪80年代末,全县香蕉种植面积还不  相似文献   

15.
浦北县水稻三化螟发生历史概况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化螟是浦北县水稻产区的重要害虫之一,曾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大发生为害。20世纪90年代实施综合防治后,其为害得到控制。为持续有效控制其发生为害,减少为害损失,笔者对浦北县水稻产区历年三化螟发生为害及防治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大发生的主要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繁6-绵阳系小麦抗条锈性变异及对策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自70年代初"繁6"在四川广泛种植开始,"繁-6绵阳系"小麦品种先后在条锈病常发区四川、陇南和陕南连续种植20多年,年种植面积保持在150~270万公顷。  相似文献   

17.
近50年来窟野河径流年内分配及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窟野河流域王道恒塔和温家川两个代表性水文站点实测月、年径流量资料,运用不均匀系数、集中度(期)、变化幅度等方法指标,分析了窟野河流域径流年内变化规律;采用累积滤波器分析了各月径流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两个水文站径流年内分配均呈现"双峰型"分布,其峰值分别出现在8月和3月,8月份径流量达到最大值,1月降到最低值。2)两个水文站的不均匀性和集中程度20世纪70年代最大,21世纪初最小。各年代最大径流量出现时间都集中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3)两个水文站的月径流量变化趋势不同,王道恒塔站各月径流量基本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出现减少趋势;温家川站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出现减少趋势,且减少幅度明显大于王道恒塔站,主要是温家川站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所致。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棉田盲椿象发生新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种转基因抗虫棉以来,常规棉种植面积连年缩减,目前抗虫棉种植比率已占棉花总种植面积的90%以上,棉田害虫种群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茄门甜椒是随着宁夏脱水蔬菜产业的兴起而被大量种植的1种蔬菜。由于所产青、红椒色泽艳丽、干物质含量高,其脱水产品饮誉国内外。20世纪80年代中后至90年代前期,在宁夏地区的种植面积近666.7hm2,667m2产量高达5t。但是,因连年种植,  相似文献   

20.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河西走廊中部六县(区)1961—2009年逐日实测气温资料进行分析,分析≥10℃界限温度分布特征、年际和年代际演变规律及其异常变化特点,并分析≥10℃界限温度的演变对当地主导作物玉米的种植结构、生长性状及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 a河西走廊中部≥1O℃界限温度表现为初日提早、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延长、积温增加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前期各地≥1O℃积温偏少,持续日数较短,90年代以来,积温增加趋势明显,尤其2001—2009年增加幅度为近50 a最大,热量资源充足;70年代、80~90年代初均出现积温异常偏少、持续日数异常偏短的年份,2000—2009年,河西走廊中部≥10℃积温异常偏多的年份占近50 a来异常偏多年份的83%;生长季≥10℃热量资源显著增加,利于扩大河西走廊中部主导作物玉米的种植面积和区域,提高了玉米单产及总产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