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香蕉叶斑病病原真菌种群结构的季节性变化,为香蕉叶斑病的流行学研究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9年6~10月,对南宁市金陵镇第1年生香蕉的真菌性叶斑病病原随机抽样,检测单个病斑的病原菌,并分析每个时期病原菌的种群结构。【结果】南宁市金陵镇香蕉真菌性叶斑病病原至少有9种,主要病原为香蕉暗双孢菌(Cordana musae)。叶斑病类型以单一病原侵染为主,其独立侵染的检出率随着季节的变化呈先升后降趋势,最高峰(8月15日)达88.8%;复合侵染的叶斑病类型以两种病原共同侵染居多,检出率的变化趋势与单一病原相反;除Alternaria musae和Pestalotiopsis menezesiana外,其他7种病原之间可共同侵染香蕉;Cordana musae的总检出率呈振幅式上升,最高检出率达92.8%。【结论】季节变化是影响香蕉真菌性叶斑病病原种群结构的一个主要环境因子。Cordana musae是田间香蕉真菌性叶斑病病原菌的优势种,建议香蕉叶斑病的防治主要针对由Cordana musae引起的灰纹病。  相似文献   

2.
4种药剂防治香蕉叶斑病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25%敌力脱乳油、25%顷止乳油、25%富力库水乳剂和43%大生富悬浮剂4种药剂进行香蕉叶斑病[Cercospora musae Zimm、Cordana musae (Zimm) Hoehn、Helminthosporium torulosum (Syd.)Ashby]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5%敌力脱乳油、25%顷止乳油和25%富力库水乳剂3种新型药剂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效均较传统药剂43%大生富悬浮剂的防效高,持效期也较长:3种新型药剂中,25%敌力脱乳油的防效和持效性均表现最好,最高防效达84.80%,药后21d防效仍达77.57%;4种药剂防治香蕉叶斑病的施药间隔期,25%敌力脱乳油为20-25d,25%顷止乳油为12~15d,25%富力库水乳剂为15-20d,43%大生富悬浮剂为7~10d。  相似文献   

3.
香蕉穿孔线虫观赏植物种群对香蕉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明确香蕉穿孔线虫(Radopholus similis)观赏植物种群对香蕉(Musa spp.)的致病性。【方法】通过室内盆栽接种测试的方法,研究侵入中国的6个香蕉穿孔线虫观赏植物种群对大蕉、粉蕉、皇帝蕉和巴西蕉的幼苗的致病性。【结果】供试的6个香蕉穿孔线虫观赏植物种群都能明显侵染大蕉、粉蕉和皇帝蕉,并显著抑制大蕉、粉蕉和皇帝蕉的生长;只有2个种群对巴西蕉表现为弱致病,对其生长有一定的抑制。【结论】侵入中国的6个香蕉穿孔线虫观赏植物种群普遍对大蕉、粉蕉和皇帝蕉有明显的致病性,少数种群对巴西蕉有一定的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2018年海南陵水大面积发生的水稻叶斑病病原及对水稻生产的潜在危害。【方法】通过形态分类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病原进行系统的分类鉴定;采用离体叶鞘接种对病原菌侵染水稻的早期生物学过程进行详细观察;利用喷雾接种法研究病原菌对13个水稻品种的致病性。【结果】明确了海南水稻叶斑病的病原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格孢腔菌科(Pleosporaceae)弯孢属(Curvularia)新月弯孢(C. lunata)。典型症状是在水稻叶片形成较大的椭圆形褐色病斑;其侵染水稻的生物学过程与稻瘟病菌相似,但从分生孢子萌发到菌丝扩展的时间更短。该真菌对供试的13个水稻材料表现出了强致病性。【结论】鉴定了1种对水稻生产具有潜在威胁的新叶斑病病原,明确了该病原引起的水稻病害区别于稻瘟病的典型症状特征,该病原对供试的13个水稻材料均表现出明显的致病性,包括广谱抗稻瘟病水稻地谷。研究结果有助于该病害的正确识别和有效防治,为水稻抗病育种提供了新信息。  相似文献   

5.
香蕉尾孢菌叶斑病是危害香蕉的重要病害之一,在华南香蕉产区夏秋生长季节大量发生,严重危害香蕉叶片.2001~2003 年进行的新型复配杀菌剂20.67%万兴乳油对香蕉尾孢菌的毒力测定及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20.67%万兴乳油对香蕉尾孢菌的抑制效果明显,对香蕉叶斑病防治效果优良,且对香蕉安全,施药3次的防治效果达81.23%~83.33%,优于对比药剂25%敌力脱乳油1 500倍的防效,是一种具保护兼治疗作用的高效杀菌剂,值得在香蕉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在广西的发生实况和广西现有香蕉品种对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水平,为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在广西香蕉产区随机选择23个村,每村抽取2~3个点,调查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的发生情况。用伤根接种法测定11个香蕉品种对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水平。【结果】南宁市西乡塘区、隆安县、钦州市、武鸣县和龙州县均发现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发生为害,大多数发病地块的病株率在1.00%-14.00%,病情指数在0.50~10.00,田东县调查点没有发现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为害。11个香蕉品种除金粉1号病情指数为50.00,为感病品种(s)外,其他品种病情指数在70.00~100.00,为高感品种(HS)。【结论】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已在广西部分产蕉区零星发生,正处于病原菌菌量累积阶段;目前广西栽种的香蕉品种均为感病或高感品种,抵御能力差,需加强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7.
从不同作物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微生物菌株1223株。以香蕉叶斑病5种病原菌为靶标进行的拮抗菌筛选结果显示,香蕉尾孢的拮抗菌检出率(39.3%)最低。在以香蕉尾孢为指示菌的筛选中发现,放线菌中拮抗性菌株的出现率(33.3%)明显高于细菌(14.9%),不同类别作物中以香蕉根围拮抗性菌株的出现率(23.3%)最高。筛选到的拮抗细菌B106菌株和拮抗放线菌St1607菌株连续移植6次,对香蕉尾孢的抑菌力均保持稳定。2株拮抗菌除对香蕉叶斑病菌具较高抑菌活性外,对其余11种植物病原菌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获得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为香蕉枯萎病生物防治提供菌株资源。【方法】以香蕉根际土壤为材料,利用铬天青(Chromeazurol S,CAS)双层平板法和平板对峙法筛选可分泌铁载体且对香蕉枯萎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通过平板对峙法测定拮抗菌株对6种常见植物病原菌的拮抗活性;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明确拮抗菌株的分类地位;通过盆栽试验验证拮抗菌株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对香蕉植株的促生作用。【结果】经CAS培养基初筛,从土壤中分离获得60株可分泌铁载体的菌株,平板对峙法复筛得到5株拮抗作用较强的菌株,其中菌株Gxun-2的抑菌效果最强,平均抑菌率达74.45%,且对供试的其他6种植物病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具有广谱抗菌性。结合菌落形态、生理生化及16S rDNA进化树分析结果,菌株Gxun-2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盆栽试验显示,菌株Gxun-2对香蕉枯萎病具有较好的防病作用,防治效果达84.21%,且对香蕉植株具有一定的促生效果,香蕉苗鲜重较对照增加32.96%。【结论】菌株Gxun-2对香蕉枯萎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且对香蕉植株具有一定的促生效果,可作为研制香蕉枯萎病生防菌剂的候选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细胞膜降解角度研究芭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musae)采后侵染香蕉果实的机制,为进一步研究香蕉炭疽病及其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桂蕉6号香蕉为试验材料,采用喷雾接种芭蕉炭疽菌侵染香蕉果实,以果实喷雾蒸馏水作对照,每3 d取样1次,通过测定采后贮藏过程中香蕉果实的病情指数、果实硬度及果皮电导率、细胞膜降解关键酶活性、细胞膜磷脂和脂肪酸组分与含量的变化规律,明确炭疽菌侵染对香蕉果皮膜脂代谢的影响。【结果】接种芭蕉炭疽菌可促进香蕉果实炭疽病的发生,病情指数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同时果实硬度下降、果皮电导率升高,贮藏至第15 d,炭疽菌侵染组与对照组相比,果实的病情指数显著增加61.31%(P<0.05,下同)、果实硬度显著下降35.79%、果皮电导率显著升高27.94%。炭疽菌侵染促进香蕉果皮膜脂代谢相关酶[磷脂酶C(PLC)、磷脂酶D(PLD)和脂氧合酶(LOX)]活性增强,贮藏至第15 d,炭疽菌侵染组的果皮PLC、PLD和LOX活性较对照组分别显著提高31.21%、63.72%和26.24%;同时炭疽菌侵染加速果皮细胞膜磷脂[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肌醇(PI)和磷脂酰乙醇胺(PE)]降解为磷脂酸(PA)、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氧化为饱和脂肪酸(棕榈酸和硬脂酸等),贮藏至第15 d,与对照组相比,炭疽菌侵染组的果皮不饱和脂肪酸总量降低12.97%,饱和脂肪酸总量则提高17.77%。炭疽菌侵染促进香蕉果皮氧化,贮藏至第15 d,炭疽菌侵染组的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17.23%和13.58%。【结论】炭疽病菌侵染与贮藏期间香蕉果皮细胞膜脂代谢有关,炭疽菌侵染加剧细胞膜水解,导致细胞膜结构破坏和功能丧失,从而促使炭疽病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从进口观赏植物上截获,并培养保存在胡萝卜愈伤组织上的香蕉穿孔线虫10个种群,研究香蕉穿孔线虫对烟草和芒果的寄生和致病性。【方法】采用温室盆栽接种方法,进行寄生和致病性测定。【结果】香蕉穿孔线虫在烟草和芒果根际的繁殖率Rf>1,接种香蕉穿孔线虫的烟草和芒果植株生长缓慢、矮小,根系衰弱、变色腐烂,有明显受害症状。【结论】烟草和芒果是香蕉穿孔线虫新的适合寄主植物,香蕉穿孔线虫对这2种植物具有明显的致病性,不同种群的致病力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广西贺州烟区一种烟草真菌性叶斑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和生物学特性,为病害的及时防控和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从广西贺州烟区采集的具明显叶斑病症状的烟草叶片组织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通过形态学结合多基因(ITS、LSU、TUB2、RPB2)序列联合分析对病原菌进行种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作小麦与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和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互作的冷冻切片,评判基于冷冻切片观察2种病原菌对小麦侵染过程的效果,为将冷冻切片技术应用于植物病原菌侵染检测提供依据。【方法】以水源11和小偃22为试验材料,分别接种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和禾谷镰刀菌,取样制备冷冻切片,用Olympus BX51多功能显微镜观察2种病原真菌在侵染小麦叶片和穗部过程中的发育结构。【结果】利用冷冻切片观察到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和禾谷镰刀菌2种病原真菌结构清晰,小麦组织和细胞形态完整,对比度良好。【结论】冷冻切片技术可用于植物病原菌侵染的预检。  相似文献   

13.
由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承担的“香蕉真菌病害发生、病原菌鉴定及防治技术研究”项目于2001年2月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该项目通过对广东省和海南省香蕉真菌病害的普查、病原菌鉴定、发病规律、新杀菌剂筛选及果园、采后防治技术等综合研究,查明了广东省香蕉真菌病害发生、分布和为害情况,发现国际新病害1种、国内新病害11种,鉴定黑疫病菌和炭疽病菌青蕉菌系为国际新记录、叶瘟病等16个病原菌为国内新记录,弄清了香蕉主要真菌病害的发生规律和侵染特性,在国内率先鉴定出高抗尾孢霉叶斑病香蕉品种1个、中抗或抗炭疽病香蕉品种8个,筛选出高效内吸性新杀菌剂5个和低毒新杀菌剂4个以及无毒保鲜薄膜1种,并对6个新杀菌剂进行安全评价,制订出相关药种合理使用技术和安全准则,提出香蕉病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经省内外香蕉产区推广应用,累计面积15.3万hm2,创社会经济效益11.9亿元。专家鉴定该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其中黑疫病和炭疽病菌青蕉菌系等研究达国际领先水平,建议加强该成果在国内蕉区的推广力度,加大对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研究的投入,尽快提供防治技术措施,以利我国香蕉业的顺利发展。 (广东省农科院科技处梁镜财)  相似文献   

14.
进行了25%吡唑醚菌酯乳油防治香蕉叶斑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吡唑醚菌酯乳油1000倍液、1500倍液防治香蕉叶斑病,第三次药后10d防效达77%以上,对香蕉叶斑病的发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而2000倍液防治香蕉叶斑病效果相对较差。生产上,推荐使用25%吡唑醚菌酯乳油1000~1500倍液防治。  相似文献   

15.
1.传播 香蕉穿孔线虫病是严重危害香蕉生产的一种病害,这种病害的病原是香蕉穿孔线虫[Radopholus similis(Cobb,1983),Thorre,1949)],它主要危害香蕉的根系。这种病原物可以在香蕉根系之间传播,也可由灌溉水流和其它栽培措施由一块病田传到另一块香蕉园。该线虫还可由被侵染的香蕉苗传到任何适合香蕉种植的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化肥和阳光照射作用对土壤中香蕉穿孔线虫的灭除效果。【方法】利用在感染香蕉 穿孔线虫的病土中添加化肥并覆盖塑料薄膜的方法。【结果】采用添加石灰氮或尿素并覆盖白膜或黑膜的处理 方法均促使了土壤温度升高;在当地晴日平均气温最高值达到 38.8 ℃以上,并保证晴日数在 31 d 以上,采用添 加石灰氮或尿素并覆膜处理 5 周以上的时间,可有效灭除土壤中香蕉穿孔线虫;在当地晴日平均气温最高值达 到 37.6 ℃以上,并保证晴日数在 38 d 以上,采用添加石灰氮或尿素并覆膜处理 6 周以上的时间,同样可灭除土 壤中香蕉穿孔线虫;在各处理方法中,1 L 土壤加石灰氮 10 g 并覆盖白色薄膜处理的土壤温度提升效果最好。【结 论】在高温季节,在土壤中添加石灰氮或尿素并覆盖塑料薄膜的方法均能灭除病土中的香蕉穿孔线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的生物学特性,为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采集自云南省香蕉种植区的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叶片为材料,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单孢分离,并对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及致病性测定;应用平板培养法进行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最适碳源为乳糖和甘露醇,最适氮源为蛋白胨;适宜温度为25~35℃,最适温度为28℃;病原菌仅能在pH 6~8内生长,最适pH为7;光照处理对菌丝生长有一定影响,以全黑暗条件下病原菌菌丝生长最快.在玉米粉培养基(CMA)上病原菌产孢量最高,光照与黑暗交替有利于产孢.病原菌菌丝致死温度和时间为58℃处理15 min,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和时间为51℃处理5 min.[结论]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较宽,偏好高温,但适应的pH较窄;病原菌产孢的关键因子是培养基营养成分和光照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寻找安全、高效药剂防治香蕉叶斑病、黑星病,笔者于2006年10-11月在海南省海口市演丰镇进行25%势克乳油防治香蕉叶斑病、黑星病田间药效试验,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防治香蕉叶斑病杀菌剂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化学药剂是防治香蕉叶斑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综述了防治香蕉叶斑病杀菌剂的应用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这些杀菌剂的类型、作用机理、化学结构、防治效果及在我国的登记情况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柑橘黄龙病病原亚洲种16S rDNA序列的特异引物检测疑似黄龙病的砂糖橘叶片样品,为砂糖橘黄龙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采自广西9市17个采样点的214份疑似黄龙病及无症状砂糖橘叶片样品,用试剂盒法提取叶脉基因组DNA,采用柑橘黄龙病亚洲种16S rDNA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结果在1%琼脂糖凝胶电泳上检测,统计待检样品柑橘黄龙病病原菌亚洲种的带菌率。【结果】对214份样品的Nested-PCR扩增结果,部分样品可得到1160 bp左右的特异条带,与预期大小相符但条带明暗不同。来自广西9市17个采样点的砂糖橘叶片样品均检测出黄龙病亚洲种病原,平均检出率均在66.0%以上,其中检出率最高的是来自东兴市的样品,检出率为100.0%,检出率最低的是来自南宁市的样品,检出率为66.9%;斑驳、缺素型黄化、叶脉黄化、小叶和无症状叶片样品中均可检测出黄龙病亚洲种。【结论】Nested-PCR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能够快速、准确检测出各种症状样品的黄龙病病原,可用于柑橘黄龙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