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4 毫秒
1.
【目的】调查了解文莱水稻生产概况,为进一步加强我国与文莱农业合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实地调查与实地试种,探讨分析了文莱水稻生产现状及其制约因素。【结果】文莱大米主要自泰国进口,自给率仅为6%-8%,农业物资较缺乏,农业管理机构不健全;制约水稻生产的因素有基础设施不完善、田间管理粗放、发展方案未能及时制定和实施、未进行品种选育工作。文莱-中国水稻合作种植试验结果表明,5个国内品种在文莱种植生育期均比国内缩短20d,其产量和米质虽然有所下降,但产量仍比文莱本地品种高;制约文莱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有土壤偏性、储水能力较差、排灌系统较差、病虫害较严重。【建议】提高文莱水稻生产水平的发展思路为:完善与落实水稻发展规划、健全水稻生产指导机构、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建立水稻生产示范基地、组织农民参加培训、选种优质高产高温型水稻品种、确保生产物资供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广西水稻品种在柬埔寨生产条件下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化,从而为柬埔寨引种广西水稻品种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柬埔寨水稻产量的提高。【方法】在金边水稻试验基地,选用6个广西优良水稻新品系,分别采用常规移栽和直播两种方式种植,调查不同水稻品种的生育期及产量构成因子。【结果】无论是感光还是感温品种,均可在柬埔寨的气候条件下完成正常的生育进程。在高密度直播栽培条件下,结实率保持基本不变,但千粒重明显降低;在常规移栽处理中,由于施肥水平较低,导致结实率明显降低。大粒型水稻品种在柬埔寨种植时,产量构成因子比小粒型品种变化更明显。广西水稻品种在柬埔寨种植后,稻米的食味品质无明显变化。【结论】广西小粒型水稻品种在柬埔寨用直播和移栽的方式种植,产量表现稳定;种植大粒型品种(千粒重大于22.0 g)时,需要施用较多的肥料,尤其要注重穗肥的补充,以提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玉米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通过探讨三峡库区玉米产业带玉米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制定三峡库区玉米产业带发展玉米生产的对策。【方法】广泛调查、分析、总结。【结果】三峡库区玉米产业带包括三省一市的26个县(市、区),常年种植面积60万hm2左右。该区域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灾害频繁,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弱,加上农民科技意识淡薄,玉米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到位率低,导致玉米产量低而不稳。【结论】发展该产业带玉米生产的主要对策是:转变观念,高度认识玉米产业在该区域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稳定面积,努力提高单产;加速品种更新换代,合理品种布局;规范耕作制度,努力增加群体密度;及时和加强田间管理;狠抓杂交种子质量;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努力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越南玉米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为中越两国开展科技合作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越南统计局数据,总结归纳越南玉米发展历程、种植生产、进口贸易及各生态区生产情况,对中越玉米在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合作进行展望。【结果】越南从事玉米育种研究较晚,品种引入,国外品种引进对越南玉米育种和生产发展起重要作用,越南玉米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年上升,目前种植面积在100万ha左右,总产量在500万t左右,2014年以来呈现逐年下滑趋势。从生态区域来看种植主要集中在北部丘陵山区,2019年北部种植面积61.97万ha,占全越南玉米1/3以上;从省份来看种植面积较大省份有山罗省、多乐省、义安省和清化省,产量来较大省份是多乐省、山罗省、同奈省、清化省、义安省、嘉莱省和得农省;从南北区域来看种植面积和产量主要集中在北部;从栽培条件来看,东南部、九龙江平原和西原地区玉米单产最高,单产较高省份是同塔、坚江、安江和同奈。越南生产的玉米约60%用于食用和生产酒精,40%用于生产饲料。越南生产的玉米满足不了本国需求,需从美国、印度等国进口大量玉米,年进口量100万~180万t,且80%为转基因玉米。种植品种主要有单交玉米GS9989(A380)、VN5885、TC 14-1,鲜食糯玉米品种VN556、甜玉米品种20(DL20)青料饲料两用玉米VS71品种。玉米草地贪夜蛾是危害中越两国迁飞性害虫;同时越南玉米生产中存在品种单一、优良品种匮乏、栽培技术落后制约其玉米产业的发展。【建议】我国相关机构部门应加强与越南玉米研究所和越南农业大学等农业研究部门合作;加大示范推广我国优良玉米品种;在越南登记经示范适用玉米品种;与企业合作将适宜品种出口到越南,加强与东盟国家合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选育优质香型常规水稻品种,为优质香型水稻生产提供品种选择,满足市场对优质香型稻米的需求。【方法】广西万禾种业有限公司与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利用优质水稻基础材料固优占、黄占以及田东香进行改良杂交,选育而成优质香型常规水稻品种万香九九,该品种于2021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桂审稻2021180号)。【结果】万香九九在2019年、2020年广西常规优质稻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分别为6.65 t/hm2和6.32 t/hm2,比对照(柳沙油占202)分别增产4.23%和5.17%,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6.49 t/hm2,比对照增产4.70%;2020年晚稻参加广西常规优质稻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38 t/hm2,比对照增产5.14%,增产点占80%。糙米为浅棕色,米质达《食用稻品种品质》(NY/T 593-2013)优质二等标准。【结论】优质香型常规水稻品种万香九九具有香味,米质优,高产稳产,可在桂南、桂中稻作区作早稻和晚稻种植,桂北稻作区作早稻或中稻种植。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研究宣城市水稻生产形势,为宣城市水稻生产工作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推动宣城市农业发展进度。【方法】本文从宣城市水稻生产概况为落脚点,对水稻种植面积与总产占比粮食的比重、水稻种植结构及特点、再生稻种植面积和品种情况、 稻作区划和优质专用水稻生产分布等角度进行分析。为进一步阐述宣城市水稻生产形势,便从宣城市水稻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结合问题所在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结果】想要有效推动宣城市水稻生产发展能够顺利进行,便要严格落实地方粮食安全主体责任,立足实现粮食面积、产量目标。加大宣传,积极引导农民做好种植管理,因地制宜做好种植结构安排,尽全力保障粮食产量及品质。稳定水稻面积,支持双季稻、再生稻生产,发展糯稻产业,创建优质专用稻示范片。【结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粮食供给需求开始增加,想要保证粮食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便要从问题的角度出发,现如今,宣城市水稻生产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为:种子市场多、乱、杂的现象仍然存在;水稻种植面积变化较大;栽培技术未能得到高效应用等问题,在了解问题所在后,便要结合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够保证宣城市水稻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够提高宣城市水稻的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广西蔬菜产业的基本情况,为广西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并针对广西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广西蔬菜种植品种较多,14个市均有种植,但不同市区种植的面积及产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南宁市和桂林市蔬菜种植面积及产量在广西名列前茅,防城港市、北海市、崇左市、来宾市的蔬菜种植面积及产量最低。制约广西蔬菜产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是生产基地建设滞后、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建议】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加快农业五化进程;应用现代技术,提高科技水平;强化基地建设,提高蔬菜商品率;紧抓蔬菜质量安全,提高蔬菜流通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农村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经营特征和区域特征等因素对稻农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提升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采用长江流域12个省(直辖市)的1430个农户水稻生产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和效率损失模型,对比经营特征和区域特征等因素,分析农户不同年龄段特征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长江流域水稻种植农户老龄化现象普遍,农忙时节劳动力相对不足;受体力及人力资本限制,老龄劳动力的技术效率高于年轻农户;增加当前结构劳动力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并不能有效带来水稻种植产出增加。对比看来,长江上游地区老龄劳动力平均技术效率水平最高;下游地区中年农户技术效率水平最稳定,部分地区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仍有提升空间。老龄农户当前流入土地比率大于年轻农户,但未来土地流转倾向低于年轻农户;文化程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人次、专业协会、农资经营部门和农技推广部门等变量对技术效率有正向影响,而是否为村干部、土地流转情况、家庭兼业情况、基层信息服务站及地方政府等变量则对技术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建议】应客观认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因素对稻农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从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劳动力回流、加强农业技能培训、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健全农业信息发布机制等方面着手,提升稻农生产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小麦作为平凉市主栽粮食饲作物之一,筛选优良种质资源,是提高我市小麦生产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在崆峒区草峰镇夏寨村旱塬地设计小麦品比试验,旨在筛选出适宜我市种植的优良小麦品种,对我市小麦生产提质增效。【方法】本试验为单因素试验,以7个小麦品种为参试对象,每个品种设置三个重复,观察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结果】陇鉴116适宜本地区种植,产量最高,为370.04Kg/亩,西平1号不适宜种植。陇鉴116千粒重、穗粒数最高,陇鉴116千粒重较陇鉴111高23.2%,陇鉴116较陇麦479穗粒数高61.5%。【结论】本研究中穗数、千粒重直接影响小麦产量,本地区适宜种植陇鉴116品种,陇鉴108、陇育12产量可待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喀什扁桃产业的制约因素,提出今后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方向。【方法】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运用AHP分析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结果】分析喀什扁桃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认为农户自身文化素质低、科学技术人员不够、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产量达不到生产要求和扁桃种植结构不合理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而从政府、企业和农户的层面上来提出相应解决方法。【结论】相应对策的落实能够促进喀什地区扁桃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播量可调式水稻穴播排种器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解决水稻穴播排种器播量连续调节的难题.【方法】设计了一种播量可以连续调节的水稻穴播排种器,主要结构有排种轮与调节机构两部分.设计了以排种轮型孔、排种器转速、水稻品种3个变量为试验因素的全因素试验,测试排种器排种均匀性与总播量的一致性.【结果】排种器每穴播种粒数为4-12粒;穴粒数合格率在80%以上;排种器穴粒数变异系数在14.40%~44.27%之间;播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小于2.6%.【结论】采用播量可调式水稻穴播排种器播种的水稻产量比广东省水稻种植平均产量高21.83%~25.55%.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研分析广西旱藕产业生产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为促进广西旱藕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数据收集统计和实地调研,对广西14个地级市的旱藕种植面积、种植品种、加工产品、销售市场、企业效益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阐述当前广西旱藕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建议。【结果】近年来,广西旱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全区种植面积超1万ha,主栽品种为南藕一号和桂兴芋3号,主要种植区域为河池市、百色市、南宁市和崇左市等地;广西旱藕加工以淀粉和粉丝为主,销售方式主要为零售和电商销售;旱藕鲜薯平均产量45~75 t/ha,销售价格600.0~1000.0元/t,每公顷效益在3万元左右;旱藕生产模式大多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前景可观。广西旱藕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困境,存在品种单一老化、优良品种匮乏,栽培技术落后、农民积极性不高,科技投入不足、科研与产业对接滞后,产业链不健全、综合利用率低,加工企业小型分散、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严重制约广西旱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应加强政策引导,发展区域优势产区,打造品牌效应;加强旱藕种质资源收集利用,推进旱藕新品种选育;推广旱藕集约化栽培技术,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强化产学研科技攻关,完善旱藕产业链;整合加工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以推动广西旱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广西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为推进广西农业信息化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总结广西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分析其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及保障措施。【结果】广西农业信息化构建了强力支撑、多级联动的组织体系,“龙头”带动、纵横交融的基础网络,“进村入户”、结构多元的服务模式,智能互动、高效管理的应用系统,安全稳定、综合运行的应用平台。但仍存在对信息化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农业信息化机构设置不健全、信息专业人才缺乏、政府引导作用发挥不强、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建议】应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提升农业生产指挥及应急调度能力和市场信息应用与服务能力、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信息化推广应用、积极探索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强化农业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同时采取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采取试点引路、分期分步实施,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合作共赢,强化信息员队伍建设、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等保障措施,以实现广西农业信息化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推进田阳番茄产业更好发展。【方法】采用文献和实地调查分析方法。【内容】调查田阳县番茄种植业现状,分析品种结构、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等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种植品种较杂乱,近两年来出现裂果率较高的问题;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相对滞后;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品牌意识不不够强。【结果】田阳县番茄种植业由河谷平原向山区逐步扩展、品种繁多、生产经营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市场营销体系日益完善。【建议】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化经营;加强品牌建设,实现品牌化销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做好中-老优良农作物品种试验站和农业示范园建设工作,加强中-老友谊与合作;【方法】采用走访、访谈与实地调研等方法调查了老挝农资市场现状;【结果】老挝地理位置和气候优越,农业生产潜力巨大,农药供应不足,且存在非法销售和使用现象;水稻种子需求量不大,蔬菜、玉米种子和香蕉、火龙果等果树种苗需求量大;化肥供应充足,但大多来源于进口,价格高;有机肥产量和使用量大,且主要在国内生产和销售;基础设施落后,信息流通不畅,农资产品价格高且混乱。【结论】建议政府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农资市场的监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水稻不同生产模式的差异比较,研究其在田间生物学性状,化学肥料施用量,化学农药使用情况,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稻米感官质量以及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采用多年田间试验研究的方法,试验设计为稻+鸭生物互作和水稻单作2个处理,随机排列,每个处理面积667m2,3次重复,分析水稻采用不同的生产模式对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稻+鸭生物互作与水稻单作两个生产模式相比较,在水稻的株高、有效分蘖数、灌浆期叶面积指数和生育期差异不显著,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放养鸭子不会显著影响水稻长发育;在结实率、千粒重、单位面积稻谷产量、出米率等方面差异不显著,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放养鸭子不会显著影响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在米粒形状、米粒颜色、米饭香味、冷饭回生度等方面不同处理均表现一致,仅在适口性方面略更胜一筹;在生产过程中,可节约2倍化学氮肥的施用量,不使用化学农药;单位土地面积的综合经济产量增加,成本降低,综合经济效益差异显著。【结论】稻+鸭生物互作模式,不影响水稻田间生物学性状和产量构成,可适当延长水稻大田生育期,一定程度上提高稻米质量和使用品质,增强了生态稻米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能有效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减少农残,提稻米高安全性,促进农业生态安全和绿色产业发展;提高了水稻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单位土地面积的净收益,是稻区的农业产业发展、农村致富、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有效模式;可有效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生产力和提高当量土地效率,为稻区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是一条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全球水稻生产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47,自引:3,他引:47  
【目的】分析全球水稻生产现状及其制约水稻生产的主要因子,探讨提高水稻产量的主要途径。【方法】采用全球水稻生产资料定量分析水稻面积和单产变化及其对总产贡献,及制约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结果】全球水稻生产自1961年至2006年,由于复种指数提高,面积增长32%,年均增长0.61%。单产提高1.21倍,年均增长1.82%,单产提高主要依靠矮杆品种和杂交稻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灌溉设施改善和化肥施用。总产增长1.92倍,年均增长2.46%。水稻总产增长中,由面积增长贡献27%,由单产提高贡献73%。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水稻面积年增长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近年来水稻单产的增长率逐年变小,20世纪80、90年代和2000年以来分别为2.58%、0.98%和1.16%。面积下降和单产增长率变小导致总产增长率下降,20世纪80、90年代和2000年以来总产年均增产率分别为2.73%、1.48%和0.88%。制约水稻生产的主要因子是,水稻生产技术对单产提高的贡献率下降,病虫草危害及自然灾害频繁,多熟制生产系统水稻单产下降,水稻生产效益低。【结论】提高水稻产量的主要技术对策是改良水稻品种和扩大杂交稻应用,在非洲推进非洲新水稻应用,推广水稻集成栽培技术弥合水稻产量差异,发展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及政府加大对水稻生产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参考。【方法】实地调研武宣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问题。【结果】现代农业的现状:粮食、甘蔗成为两大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基本形成;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日渐突出;经营主体改变,合作组织刚刚起步;农业产业化逐步形成。存在的问题:农产品产量质量难以保障;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偏低;农业劳动力素质跟不上现代农业的脚步;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经营主体对农产品品牌建设意识不强。【建议】创新农业发展理念和经营手段;培养和吸引人才;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用科技创新提升农业;健全现代农业的投入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水稻种植方式对中粳稻产量的影响,以探寻灌南县最适宜的中粳稻种植方式,为当地水稻栽植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方法】以连粳7号为试验材料,比较了手栽、抛栽以及机插三种水稻种植方式下水稻产量及产量指标,生育期、种植经济效益。【结果】机插这种水稻种植方式中粳稻实际产量最高,较手栽及抛栽两种方式分别增产3.44%、1.59%;相较于手栽,抛栽和机插均可缩短水稻的生育期,其中抛栽可缩短3天,机插可缩短11天;在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种植纯收益由高到低依次为机插、抛栽和手栽,机插、抛栽分别较手栽每公顷可增加种植经济效益2488.6元、2056.6元。【结论】在灌南县中粳稻栽培中,机插可有效提升水稻产量、缩短水稻生育期、增加种植经济效益,是三种栽培模式中最省工、节本、增效的种植方式,值得在当地水稻种植区域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中国杂交水稻品种在柬埔寨马德望省的种植长势和产量表现,为中国杂交水稻在柬埔寨马德望省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2012年旱季(1~4月),将3个中国杂交水稻品种(早优362、特优362和桂源优362)与当地水稻品种(Senpidao)种植于柬埔寨马德望省,测定比较不同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结果】不同水稻品种株高间差异显著。中国杂交水稻品种株高均显著高于当地对照品种(Senpidao),但分蘖数较低。中国杂交水稻品种的每穗粒数和穗长也显著高于当地对照品种,其中特优362的每穗粒数最多,桂源优362的穗最长。早优362的千粒重均高于其他3个品种,而特优362和桂源优362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品种。此外,每穗粒数、穗长和产量间表现出极显著的相关性。【结论】中国杂交水稻适合在柬埔寨种植,旱季在马德望省的Toul Samrong土壤种植可比当地品种增产23%~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