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2008~2009、2009~2010年分别在埃及El-Sharkia省Zankalon研究站进行不同灌溉和氮肥水平对甜菜产量、品质及水分指标的影响试验。【方法】采用裂区设计,分别设3个灌溉处理即I1(60%田间持水量)、I2(80%田间持水量)和I3(100%田间持水量)和3个施肥处理即N1(50kgN/fed)、N2(70kgN/fed)和N3(90kgN/fed)。【结果】灌水处理I1的甜菜块根和糖产量最高、根径最大,其次为处理I2,处理I3的最低。随着灌溉水平的提高,甜菜块根长和蔗糖含量明显下降。当施用90kgN/fed氮肥,甜菜根长、根径、块根和糖产量明显提高,但糖分则有所降低。灌溉和施氮肥处理均对蔗糖纯度没有明显影响。3个灌溉处理I1、I2和I3的水分利用量分别为3579.7、3042.0和2504.0m2/fed,季节耗水量分别为58.12、52.06和47.29cm,而甜菜块根产量、糖产量的水分利用率分别为15.86、13.78、13.35kg块根/m3水和2.73、2.61and2.56kg糖/m3水。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获得一定甜菜根产量和糖产量,所需的实际耗水量和水分利用率也不断提高。在东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的甜菜平均季节作物系数为0.87。【结论】可在东尼罗河三角洲地区推荐使用Kc经验值来计算耗水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定额下氮肥施用时期对甜菜生理指标、灌溉水生产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为甜菜水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2个灌溉定额,副区为5个氮肥施用时期(纯N总量一致120 kg/hm2)。【结果】同一氮肥施用时期,随着灌溉量的减少甜菜Pn、Er、茎叶干重、根干重、总干重、单根重、产量、产糖量(除N4处理)及氮肥偏生产力均呈下降趋势,甜菜含糖率、产量增产率、灌溉水生产力及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均有提高;同一灌溉量,随着氮肥施用时期的后移各项测定指标先增后减,N4处理补偿指数最优,灌溉定额4 650比5 850 m3/hm2甜菜各项指标补偿指数提高-1.6%~27.5%。【结论】在北疆甜菜产区合理的水氮管理模式为:灌溉定额4 650 m3/hm2,氮肥基施1/2,7月中旬追施1/2。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明椰糠栽培下水分和养分对菜心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为菜心栽培过程中的水肥管理提供指导。【方法】采用温室盆栽试验,以菜心为试验材料,设置I1(55%~60%基质最大持水量)、I2(75%~80%基质最大持水量)、I3(95%~100%基质最大持水量)3种灌水处理以及F1(1/2倍山崎营养液浓度)、F2(1倍山崎营养液浓度)、F3(3/2倍山崎营养液浓度)3种养分处理,并将2 L不同浓度的营养液于试验前以基肥形式施入栽培盆。【结果】与充分灌溉处理(I3)相比,水分亏缺处理(I1、I2)使菜心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30.2%、16.3%,产量分别降低16.7%、11.1%,而对植株地上部氮磷钾吸收无显著影响。营养液浓度的增加显著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和菜心产量。灌水处理和养分处理对菜心的产量及叶片氮磷钾吸收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各处理中以I3F3的产量最高,但与I3F3相比,I2F3在没有明显降低菜心产量和氮磷钾吸收的条件下,菜心耗水量降低13.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1.8%,且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I2F3的综合得分居于首位,表明I2F3对菜心养分吸收、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了旱地麦田灌溉条件,但小麦季通常仅能进行一次灌溉的生产实际,探索返青后补灌与氮肥互作对旱地小麦生产力、水氮利用以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为旱地小麦高产高效和环境友好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于2019—2022年,在黄土高原与黄淮海平原交汇处的典型旱地小麦种植区,设置两因素裂区试验,灌溉水平为主处理,分别为全生育期不灌溉(I0)和返青后补灌(I1,小麦返青后0—40 cm土层首次出现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时,补灌至田间持水量的85%,全生育期仅灌溉一次)。施氮量为副处理,分别为0(N0)、120(N120)、180(N180)和240 kg N·hm-2(N240)。分析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吸收利用特征以及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结果】与I0相比,I1优化了小麦产量构成要素,增加了氮素吸收能力,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3年平均分别显著提高55.8%和34.7%,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显著降低11.6%。随着施氮量增加,I0水平下小麦产量、穗数、穗粒数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呈现先升高后...  相似文献   

5.
Abd  El-Razek  AM  Besheit  SY 《广西农业科学》2011,42(2):137-141
【目的】比较鉴别3个不同类型甜菜品种的产量和品质,以期为在农业产业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于2008~2009、2009~2010年度,在埃及Kafer El-Sheikh省(北三角洲)Sakha试验站对分属于3种不同形态分化类型E(Ertrag)、Z(Zucker)和N(Normal)的每4个甜菜栽培品种进行两个田间试验。【结果】E类型甜菜的平均块根重和块根产量显著高于Z和N类型的,但Z类型的转光度(蔗糖分)、出糖率(可榨出糖百分比)、回收率最高,而杂质和糖蜜糖最低。此外,糖产量是产量和品质两方面结合的结果,在3个甜菜类型中,糖产量以Farida最高、Lp11最低。此外,在2个年度的试验中,3个类型的每费丹(4200m。)糖产量均以Farida(E类型)、Glereos(Z类型)和Kawemira(N类型)3个品种最高。【结论】在所有甜菜类型中,N类型甜菜品种的块根产量和糖含量在所有类型表现居中,种植此类型甜菜品种,可使农民和糖厂都获得较大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Abd  El-Razek  AM  Besheit  SY 《南方农业学报》2012,42(2):137-141
【目的】比较鉴别3个不同类型甜菜品种的产量和品质,以期为在农业产业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于2008~2009、2009~2010年度,在埃及Kafer El-Sheikh省(北三角洲) Sakha试验站对分属于3种不同形态分化类型E (Ertrag)、Z (Zucker)和N (Normal)的每4个甜菜栽培品种进行两个田间试验。【结果】E类型甜菜的平均块根重和块根产量显著高于Z和N类型的,但Z类型的转光度(蔗糖分)、出糖率(可榨出糖百分比)、回收率最高,而杂质和糖蜜糖最低。此外,糖产量是产量和品质两方面结合的结果,在3个甜菜类型中,糖产量以Farida最高、Lp11最低。此外,在2个年度的试验中,3个类型的每费丹(4200 m2)糖产量均以Farida (E 类型)、Glereos (Z类型) 和 Kawemira (N 类型)3个品种最高。【结论】在所有甜菜类型中,N类型甜菜品种的块根产量和糖含量在所有类型表现居中,种植此类型甜菜品种,可使农民和糖厂都获得较大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研究火龙果的水肥耦合效应,制定适宜的灌水施肥方案,为其高产优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依据。【方法】以紫红龙(Hylocereus polyrhizus,Zihonglong)为试验材料,以田间持水量、施氮量和施钾量为试验因素,采用3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共设20个处理,进行2018—2019连续2年的定株水肥耦合试验,统计火龙果周年产量和各批次单果重,测定果实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品质指标并进行综合评分,探究水、氮、钾对火龙果产量和品质的调控作用,采用频率分析法对产量和品质数学模型进行优化分析,以获取高产优质下的灌水施肥方案。【结果】不同处理水氮钾的供应对火龙果果实可溶性蛋白、糖酸比等品质指标影响显著(P<0.05,下同),处理10(田间持水量40%、N 300 kg/ha、K2O 375 kg/ha)和处理15(田间持水量60%、N 300 kg/ha、K2O 375 kg/ha)的果实蛋白质含量相对于其他处理有所提升,处理4(田间持水量72%、N 122 kg/ha、K2O 152 kg/ha)相对于其他处理明显降低火龙果果实中可滴定酸含量,提升糖酸比值,改善果实风味,但也降低果实中总酚含量。整体来看,产量和综合品质均随田间持水量、施氮量和施钾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因素对产量和综合品质的影响程度均表现为田间持水量>施氮量>施钾量,田间持水量、施氮量和施钾量对于火龙果产量的交互效应存在差异,其中田间持水量与施氮量对产量的交互作用显著。在田间持水量52.43%~70.86%、N 215.17~511.00 kg/ha、K2O 148.99~565.47 kg/ha时,火龙果产量可达22500 kg/ha以上;在田间持水量48.25%~64.68%、N 247.89~404.48 kg/ha、K2O 247.30~581.51 kg/ha时,火龙果综合品质评分达80分以上。【结论】田间持水量、施氮量和施钾量水平显著影响火龙果的产量和主要品质指标,适宜的灌水和充足的氮钾供应可提高火龙果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其商品性和经济效益,综合考虑三者对火龙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滴灌条件下,火龙果高产优质的灌水施肥方案为:田间持水量52%~65%,N 247.89~404.48 kg/ha,K2O247.30~565.47 kg/ha。该优化方案可供同等肥力水平火龙果园水肥一体化模式下的管理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和施氮耦合对烟草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方法】在烤烟旺长期采用不同灌溉(正常灌水和干旱胁迫)和施肥(低氮、中氮和高氮)组合进行盆栽试验。【结果】中氮处理(615 mg N/kg土)下,可促进植株干物质积累,适当干旱胁迫有利于上部叶的生长,而充足的水分有利于中下部叶的生长;在水分充足时施中氮(615 mg N/kg土),或水分胁迫时施高氮(923 mg N/kg土)能提高干物质在中部叶的积累;水分充足时施高氮(923 mg N/kg土),可促进干物质在上部叶的积累。【结论】轻度干旱时施高氮(923 mg N/kg土),或水分胁迫时施中氮(615 mg N/kg土)可以提高烤烟的中上部烟叶产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广西超级稻品种桂两优2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其干物质生产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方法】进行田间试验,设置3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N0)、210 (N1)和255(N3) kg/ha,两种施氮比例分别为基肥∶蘖肥∶穗肥=5∶3∶2 (F1)和4:3:3 (F2),共计5个处理(N0、F1N1、F1N2、F2N1和F2N2),测定不同处理下桂优2号干物质积累及氮肥利用率。【结果】施氮显著增加了桂两优2号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且F2N1和F2N1处理在穗后干物质增加量及其对产量贡献率上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桂两优2号各生育期吸氮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施肥方式F2更有利于桂两优2号对氮素的吸收;相同施肥条件下,F2处理的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氮肥农学利用率(NAE)和氮肥吸收利用率(NRE)均较F1处理有所增加,F2N2处理产量最高,但与F2N1处理差异不显著,而F2N1处理的NPFP、NAE和NRE均达到最高水平。【结论】施氮量210 kg/ha(N1)、施氮比例为基肥∶蘖肥∶穗肥=4∶3∶3(F2)处理,可在晚稻实现桂两优2号高产高效,其产量达8170.2 kg/ha,NPFP、NAE和NRE分别为38.9 kg/kg、12.6 kg/kg和41.5%。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广西超级稻品种桂两优2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其干物质生产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方法】进行田间试验,设置3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N0)、210(N1)和255(N3)kg/ha,两种施氮比例分别为基肥∶蘖肥∶穗肥=5∶3∶2(F1)和4:3:3(F2),共计5个处理(N0、F1N1、F1N2、F2N1和F2N2),测定不同处理下桂优2号干物质积累及氮肥利用率。【结果】施氮显著增加了桂两优2号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且F2N1和F2N1处理在穗后干物质增加量及其对产量贡献率上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桂两优2号各生育期吸氮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施肥方式F2更有利于桂两优2号对氮素的吸收;相同施肥条件下,F2处理的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氮肥农学利用率(NAE)和氮肥吸收利用率(NRE)均较F1处理有所增加,F2N2处理产量最高,但与F2N1处理差异不显著,而F2N1处理的NPFP、NAE和NRE均达到最高水平。【结论】施氮量210kg/ha(N1)、施氮比例为基肥∶蘖肥∶穗肥=4∶3∶3(F2)处理,可在晚稻实现桂两优2号高产高效,其产量达8170.2kg/ha,NPFP、NAE和NRE分别为38.9kg/kg、12.6kg/kg和41.5%。  相似文献   

11.
施氮对秸秆还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关中灌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该地区实现小麦高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农979"作为供试冬小麦品种,研究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配施0,87.5,175,262.5,350kg/hm2氮肥以及秸秆不还田条件下施用175kg/hm2氮肥6个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土壤贮水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在氮肥用量相等(175kg/hm2)的情况下,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的冬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较单施氮肥处理分别增加了39万穗/hm2,1.57,2.11g和1 200kg/hm2。6个处理中,玉米秸秆还田配施262.5kg/hm2氮肥处理的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最高,分别达到8 415kg/hm2和20.9kg/(hm2.mm)。各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的水分利用率明显高于不施氮处理。在氮肥用量相同的情况下,玉米秸秆还田处理耗水量比秸秆不还田处理减少19.00mm。【结论】秸秆还田能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在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关中平原冬小麦氮肥用量应控制在175~262.5kg/hm2。  相似文献   

12.
补充灌溉和施氮对玉米籽粒淀粉粒粒度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淀粉粒粒度分布是评价淀粉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环境因素对淀粉粒粒度分布的影响较大,水分和氮肥是玉米高产优质栽培中的主要农艺措施。因此,明确补充灌溉和施氮对玉米籽粒淀粉粒粒度分布特征的影响及其与淀粉糊化特性、粒重和淀粉组分之间的关系,能为玉米淀粉品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也有利于玉米淀粉的定向加工利用。【方法】以郑单958为供试材料,设置雨养(W1)与补充灌溉(W2)两个水分处理,其中补充灌溉处理以土壤含水量是否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来确定是否灌水,以灌水后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80%来确定灌水量,其计算公式为m=10ρbH(?i-?j),式中m为补灌量(mm),H为该时段补充灌溉深度(cm),ρb为补充灌溉深度土壤容重(g•cm-3),βi为目标含水量(田间持水量×目标相对含水量),βj为自然含水量;按每生产100 kg籽粒耗氮3 kg,在67 500 株/hm2种植密度下产量达10 500 kg•hm-2的标准设计最高氮肥处理,即设0(N1)、160(N2)、320(N3)kg•hm-2 3个氮肥处理。采用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测定成熟期玉米籽粒淀粉粒体积、数目和表面积分布特性,借助RVA仪测定淀粉糊化特性,采用双波长法测定淀粉组分含量,并对淀粉粒体积分布与糊化特性、粒重、产量及淀粉组分做相关性分析。【结果】玉米籽粒淀粉粒粒径分布范围为0.38-39.78 μm,其上限介于30.07-39.78 μm。淀粉粒的体积和表面积表现为三峰分布,参照小麦研究中以双峰曲线凹处为分界线的分类方法,以3.5 μm和7.4 μm为界线,将玉米淀粉粒分为小型(<3.5 μm)、中型(3.5-7.4 μm)和大型(>7.4 μm)三类。淀粉粒的数目表现为单峰分布,其中小型淀粉粒数目占总数的98%以上。增施氮肥及补充灌溉降低小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和数目的百分比,提高大型淀粉粒体积的百分比。施氮和补充灌溉增加玉米淀粉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回复值及籽粒产量、粒重、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降低峰值时间、糊化温度及直链淀粉含量和直/支比。直链淀粉含量、直/支比、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与小型淀粉粒的体积百分比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大型淀粉粒的体积百分比呈极显著负相关;产量、粒重、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回复值与小型淀粉粒的体积百分比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大型淀粉粒的体积百分比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水分和氮肥处理显著影响淀粉粒的粒度分布和糊化特性,补充灌溉和施氮320 kg•hm-2时小型淀粉粒体积比最低,大型淀粉粒体积比最高,淀粉糊化特性最优。  相似文献   

13.
对不同栽培季节、不同土壤灌溉上限处理的温室黄瓜初花期的生长发育动态、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90%田间持水量灌溉上限处理较为理想,相比100%田间持水量灌溉上限处理而言,秋茬和春茬茎粗分别增加0.03和0.05cm,而根冠比差异不显著;根瓜节位分别降低1.39和0.69节;根瓜还原糖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Vc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增加11.8g/kg,13.2g/kg,10.0mg/kg,0.13g/kg和10.3g/kg,4.5g/kg,24.9mg/kg,0.13g/kg;前期产量分别增加9.09%和7.77%;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6.14%和22.72%。说明90%田间持水量为黄瓜初花期较适宜的节水灌溉上限指标。  相似文献   

14.
土壤含水量对结果期温室辣椒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土壤含水量对结果期温室辣椒(CapsicumannuumL.)生长、果实品质、干物质分配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确定温室辣椒结果期的最佳土壤含水量,提高设施蔬菜水分利用效率。【方法】以精选牛角椒为研究对象,经4个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40%~55%(A1),55%~70%(A2),70%~85%(A3)和85%~100%(A4))的水分处理后,测定并分析植株生长、果实品质、干物质分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在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85%时,同化物在辣椒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分配更趋合理,产量最高,为6.05 kg/m2;在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5%~70%时,辣椒果实品质各项指标均达到最大值,其中Vc、游离氨基酸、可溶性总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16 mg/g,363.6μg/g,19.4 mg/g和19.7 mg/g,此时水分利用率也最大,为28.66 kg/m3,分别比A1、A3、A4处理提高了19.5%,30.3%和51.3%。【结论】综合考虑水分对果实品质、干物质分配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后认为,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5%~70%,可以作为辣椒结果期理想的土壤水分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15.
在日光温室中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西葫芦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西葫芦总耗水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大而增大.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90%~100%时,耗水量最大,为8 668.25 m3/hm^2.然而水分利用效率却最低,仅为39.7 kg/m^3.相反,土壤含水量下限为70%(T3)时,耗水量虽不高,产量却最高,达到352.4 t/hm^2,叶片净光合速率和结瓜数也最大,水分利用效率也相应最大,达到了66.1 kg/m3.综合考虑产量构成诸因子和水分利用效率,认为过量灌溉对提高西葫芦产量并不利,合理利用水资源,土壤水分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较适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春旱频繁和过度施氮不利于春玉米苗期生长发育,并对后期生长和产量造成负面影响。研究干旱胁迫下局部供氮对玉米苗期生长、根系形态和水氮利用的影响,以期为促进玉米苗期根系发育、实现水氮高效利用和高产稳产提供技术依据。【方法】2021和2022年设置玉米水、氮两因素分根盆栽试验,设计5种供氮方式:不施氮(两侧均不施氮,N0/N0)、均匀低氮(两侧均低氮,LN/LN)、局部低氮(A侧低氮而B侧不施氮,LN/N0)、均匀高氮(两侧均高氮,HN/HN)和局部高氮(A侧高氮而B侧不施氮,HN/N0),供氮一侧LN和HN的施氮量分别为每kg干土中施氮0.12和0.24g;水分管理于三叶期开始并持续3周,设计3个土壤水分状况:重度干旱(35%田间持水量,W0)、适度干旱(55%田间持水量,W1)和正常水分(75%田间持水量,W2)。水分管理结束后测定植株生长性状、干重、根长、氮素吸收量、耗水量、水氮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干旱胁迫显著抑制玉米苗期的植株生长、干物质累积和氮素吸收,但提高根冠比。相比W2,W0导致总根长平均降低48.0%,而W1对根长影响较小。干旱胁迫降低玉米的氮素回收利用率,W0和W...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干热河谷区旱季膜下滴灌灌溉下不同水肥处理对甜脆玉米生殖生长期光合、形态、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正甜68’为试验材料,设计裂区区组大田种植试验,其中水分处理共3个梯度:低(W1)55%~90%田间持水量;中(W2)70%~90%田间持水量;高(W3)每5 d浇1次,每次2 h(约2.270 5 m~3)。施氮肥处理共4个梯度:F1:75 kg/hm~2;F2:75 kg/hm~2+叶面微肥;F3:150 kg/hm~2;F4:150 kg/hm~2+叶面微肥。水分和施肥交叉结合,共12个处理。分析不同水肥组合下玉米的净光合速率(P_n)、胞间CO_2浓度(C_i)、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水分利用效率(WUE)、形态指标、产量等指标。【结果】不同水肥处理在生殖生长期以前光合及生长量都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进入生殖生长后期则出现显著差异(P0.05),光合速率最高值[35.06μmol/(m~2·s)]出现在高水分处理组。在水分利用效率方面,灌溉水利用率最高值[4.203 2 kg/m~3(鲜重)]出现在低水分处理组,而最低值[2.292 8 kg/m~3(鲜重)]出现在高水分处理组;在产量方面各处理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研究区高温、干旱、少雨,水分因素是主要的影响因子,玉米的灌溉水利用率随着灌溉量的减少而升高,水分处理对玉米生理效应显著,肥料的处理属于次要因素,对玉米生理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施用水平对桑园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蔗糖转化酶酶活性的影响,为桑园合理施氮和生产优质桑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按不同氮肥施用水平:N1(120.75 kg/ha)、N2(172.50 kg/ha)和N3(207.00 kg/ha)设3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的土壤酶活性,并与桑叶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土壤脲酶和蔗糖转化酶活性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N2处理的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较大。土壤蔗糖转化酶与脲酶活性、转化酶与磷酸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脲酶、磷酸酶、转化酶活性与桑叶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合理施用氮肥能提高桑园土壤蔗糖转化酶、磷酸酶、脲酶活性;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可作为评价桑园土壤性质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不同水氮处理对温室白萝卜的影响,设置3个灌溉水平100%ET0(W1)、85%ET0(W2)、70%ET0(W3)和3个施氮水平240(N1)、204(N2)、168 kg/hm2(N3),观测不同水氮措施下白萝卜叶片叶绿素含量、果实品质、耗水量、产量、水分生产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变化规律,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温室白萝卜进行综合指标评价。结果表明:灌溉对温室白萝卜叶片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相关,施氮和水氮交互效应对其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W3N3处理下叶绿素含量增长最显著;灌溉对温室白萝卜干物质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对其余品质指标、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不显著;施氮和水氮交互作用对温室白萝卜氮肥偏生产力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对品质指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W1N3处理下温室白萝卜的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最大,较其他处理产量提高3.75%~22.13%,氮肥偏生产力提高7.25%~74.48%;各个处理全生育期耗水量范围为208.6~292.4 mm,作物系数值范围为1.12~1.68...  相似文献   

20.
在塔额盆地滴灌施肥条件下,以甜菜‘Beta796’为试验材料开展田间试验,设置施氮0 kg·hm~(-2)(N0),150 kg·hm~(-2)(N1)、210 kg·hm~(-2)(N2)和270kg·hm~(-2)(N3)4个处理,研究施氮对甜菜干物质与氮素积累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规律,以期为区域高产高糖甜菜生产氮肥的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施氮能增加甜菜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及氮素积累量,提高干物质及氮素的最大累积速率及平均积累速率,显著提高甜菜产量,降低甜菜块根的含糖量。施氮显著增加块根中α-氨基氮、Na~+含量,增加蔗糖糖蜜损失,降低蔗糖回收率。与N0处理相比,施氮能提高甜菜可回收蔗糖产量,但不同处理可回收蔗糖产量差异不显著。综合不同施氮量下甜菜产量、产糖量、品质与种植收益,塔额盆地滴灌条件下高产优质甜菜的氮肥推荐用量为21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