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级优质米杂交稻新组合百优838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选育适应大米消费市场需求,且符合华南稻区水稻品质育种目标的丝苗米型优质杂交稻新品种。【方法】选用优质不育系百A与恢复系辐恢838进行组配。配置组合逐年参加区试、大田种植及多点试种,并进行性状观察及产质量性状鉴定。文章分析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和制种技术要点,并讨论了该品种父本与辐恢838原始亲本的差异及可能原因。【结果】育成了弱感光杂交稻新品种百优838,该品种表现分蘖力强,矮秆抗倒,穗大粒多、后期熟色好,米质特优等特性;稻米品质主要指标:糙米率81.78%,整精米率68.5%,垩白粒率6.0%,垩白度0.6%,透明度1级,碱消值5.7,胶稠度80mm,直链淀粉含量17.6%,达到国标一级优质米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选育早熟优质三系不育系,为优质稻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方法】2007年早季以泉5B/天丰B的F4代为父本,与不育系泉5A测交,经过多代回交和多年观察筛选,选育早熟优质三系不育系新品种。【结果】选育出的早熟优质不育系伍天A,于2019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190047),表现育性稳定,不育株率100%,不育度99.99%;异交率高,柱头总外露率64.77%;米质优,稻米的主要品质指标:整精米率66.0%、粒长6.7 mm、长宽比3.4、垩白粒率4%、垩白度0.6%、透明度1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50 mm、直链淀粉含量23.8%,其中整精米率、垩白度、透明度、碱消值均达到NY/T593-2013《食用稻品种品质》一等食用籼稻品种品质标准,但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等指标还不够理想,需在保持其优质早熟等优良特性的基础上,对品质性状进行改造提升;早熟,播始历期均在66 d左右,与天丰A相同;配合力强,伍天A与R713配组育成的三系稻新组合——伍天A/R713于2019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190035)。【结论】伍天A是一个育性稳定、异交率高、米质优、早熟、配合力强的三系不育系,可以配制出优质、多种熟期的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香稻品种垩白性状与胚乳细胞和淀粉粒的形状结构、排列方式及发育情况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香稻垩白性状的形成机理及培育优良品质的香稻新品种打下基础。【方法】通过田间试验,调查11个香稻品种的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和垩白度,并对香稻品种胚乳细胞及淀粉粒进行电镜观察。【结果】供试11个香稻品种间差异最明显的垩白性状为垩白粒率,其次是垩白面积,最小的是垩白度,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成正比,垩白粒率越高则垩白度越高。不同香稻品种稻米胚乳细胞的排列方式、形态及其横断面淀粉粒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其与垩白性状的形成存在一定关联,根据稻米胚乳中垩白形成的位置不同,可将垩白性状分为腹白、心白和背白3种垩白亚类。同一香稻品种,垩白米与无垩白米在淀粉粒形状结构及排列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但垩白米的透明部位和无垩白米的淀粉粒间无明显差异,且垩白度低的部位淀粉粒发育良好。【结论】香稻稻米的垩白性状与胚乳细胞和淀粉粒的形状结构、排列方式及发育情况密切相关,可用于香稻稻米品质鉴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广西地区水稻品种稻米品质的分析研究,为进一步改良该地区的稻米品质和选育优质水稻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4~2010年广西地区1713份水稻品种为材料,分析了近几年间广西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等12项指标,并对分析结果进行样品数据统计。【结果】广西地区水稻品种整精米率较高,有中软的胶稠度,但垩白粒率较高,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达标率偏低。【结论】培育低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适中的品种应是今后该地区育种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广西地区水稻品种稻米品质的分析研究,为进一步改良该地区的稻米品质和选育优质水稻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4-2010年广西地区1713份水稻品种为材料,分析了近几年间广西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等12项指标,并对分析结果进行样品数据统计。【结果】广西地区水稻品种整精米率较高,有中软的胶稠度,但垩白粒率较高,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达标率偏低。【结论】培育低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适中的品种应是今后该地区育种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杂交稻与常规稻产量和品质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1~2005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中晚熟组的36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对杂交稻和常规稻在区域试验中的平均产量和主要稻谷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平均产量648.49kg/667m^2,比常规稻高6.87%,达显著水平。杂交稻糙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的优质达标率与常规稻相当,虽然杂交稻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优质达标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稻,但常规稻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优质达标率也较低,所以杂交稻和常规稻都以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为品质改良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选育抗逆性好、适应性广、高产、优质、适合广西间套种种植的春大豆新品种,为广西大豆产业发展提供支持。【方法】采用杂交育种方法,选用桂春1号为母本、桂早一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逐年参加品比、区试及生产试验,并进行性状观察、品质鉴定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育成的大豆新品种桂春豆104,表现早熟、高产、优质、适合间套种栽培,区试平均产量为2685.0kg/ha,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2878.8kg/ha,分别较对照品种增产3.3%和5.7%;粗蛋白平均含量39.25%,粗脂肪平均含量21.23%;抗病性和耐旱性强,适应性广。2012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结论】桂春豆104可在广西作春大豆种植,适合间套种。  相似文献   

8.
水稻新品种 一、川优727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 2.品种来源用自育不育系川358A与自育恢复系成恢727组配而成的中籼迟熟优质杂交稻组合. 3.特征特性该品种两年区试平均全生育期151.4天,比对照冈优725短0.9天.  相似文献   

9.
【目的】选育产量、米质和抗性相协调的香型优质水稻新品种。【方法】利用亲本间的遗传多样性和农艺性状的互补性,以高产、高配合力的父本福恢669与香型、优质、抗病的不育系野香A杂交,结合多生态点抗性鉴定、高温逼熟后品质分析、多年多点品比试验等相结合。【结果】选育出优质、高产、抗病,株叶态协调的杂交稻品种野香优669。2019–2020年参加福建省中稻区域试验,全生育期两年平均139.8 d,比对照II优3301早熟1.1d,产量平均9 363 kg·hm-2,比对照增产2.24%,未达显著水平。两年稻瘟病抗性鉴定综合评价为抗稻瘟病,稻米品质达部颁一等优质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2021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 210 014)。野香优669聚合了来自双亲的22个有利基因,其中6个为单方携带,16个为双亲均携带。【结论】野香优669产量高、抗性强、品质好、口感佳,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是福建省农业主推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10.
气温对杂交水稻Ⅱ优718结实率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采用5个品种,6个播期的裂区试验设计,研究在自然高温和低温胁迫下Ⅱ优718的结实率表现。结果表明:①结实率的大小依次是:辐恢838>Ⅱ优838>辐恢718>Ⅱ优718>Ⅱ-32B;②结实率与产量的回归系数大小依次是:Ⅱ优718>辐恢838>Ⅱ优838>辐恢718>Ⅱ-32B;③抽穗前15 d的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对结实率的影响较小,而抽穗后的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对结实率的影响较大;④Ⅱ优718、Ⅱ优838在抽穗后都具有一定的耐高温性,且Ⅱ优718、Ⅱ优838的耐高温性主要来自于其父本;⑤辐恢718的耐高温性能比辐恢838好,Ⅱ优718、Ⅱ优838比3个亲本的耐高温性能都好;⑥各品种的耐低温性依次是:Ⅱ优838>辐恢838>Ⅱ优718>辐恢718>Ⅱ32B,且Ⅱ优718与Ⅱ优838两个品种的耐低温能力在同一水平上;⑦Ⅱ优718与Ⅱ优838的结实率受父本的影响均大于母本。  相似文献   

11.
对32份美国稻品种和12份国内水稻骨干亲本材料的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钝感值进行了评价,从中选择表现最为钝感的14份优质品种与国内5份相对较钝感的材料,进行了品质性状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美国水稻品种在垩白率、糙米率、精米率上表现钝感,垩白率尤其钝感,筛选出C94-303、Lemont等几个对温度表现钝感的品种,可作为重庆等高温伏旱区选育优良“三系”杂交稻亲本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2.
辐优838是四川省原子核应用技术研究所用自育不育系辐74A与自育恢复系辐恢838配组育成的中熟水稻新品种,1997年5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由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建议作为当前四川省主要推广的中熟杂交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13.
杂交籼稻稻米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通过对杂交稻米整精米率、垩白率、长/宽、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蛋白质含量共7项主要品质性状表现及其与亲本关系的分析,以及该7项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提出改良籼型杂交稻米品质的途径:①要使杂交稻具有良好的外观和蒸煮品质,应降低不育系和恢复系的直链淀粉含量、垩白率、增加长/宽,并选用双亲胚乳性状差异小的亲本;②要求杂交稻的整精米率高,必须选育整精米率均高的素本;③要提高优质杂交稻的营养品质,可通过选育适当的亲本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抗瘟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谷优16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抗稻瘟病的不育系谷丰A与优质强优势恢复系新恢16配组,育成了三系杂交稻新品种谷优16。该品种株型紧凑,分蘖力较强,抗稻瘟病,产量高,米质优,2010年1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谷优16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等。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旨在瞄准鲜食大豆产业需求,针对性选育早熟、抗SMV的夏播鲜食大豆新品种。【方法】利用1.5万伦琴的钴-60人工诱变‘苏豆7号’,在其分离的后代中经多年多点抗性鉴定和产量、品质等性状选择。【结果】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出早熟、抗SMV鲜食夏大豆新品种‘苏豆18号’。该品种具有较好的早熟性、丰产性和食用品质,并高抗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3和SC7,中抗炭疽病菌。2017年3月通过国家大豆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豆20170021)。【结论】‘苏豆18号’具有早熟、抗SMV、优质等特点,适合江苏、安徽、湖北、江西、上海、浙江等地作夏播鲜食大豆种植。本文对该品种的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作一阐述,供相关研究单位及农技推广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6.
遵优3号是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T98A作母本,自育恢复系R866(6078/辐恢838)作父本配组而成,该组合米质优、高立稳产、耐冷性较强,是贵州省自育中籼迟熟优质杂交稻(国标3级优质稻谷标准)第一批通过审定的品种之一。介绍其产量表现、提高种子纯度措施及丰产栽培要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不同粳稻品种(系)稻米品质差异,改良稻米品质,筛选出新疆优质粳稻品种(系)。【方法】 以新疆近年来筛选出的16份粳稻品种(系)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粳稻品种外观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差异,采用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不同粳稻品种(系)品质性状之间的差异。【结果】 供试16个粳稻品种(系)稻米品质性状差异较大,变异系数在1.5%~140.0%,其中糙米率变异系数最小为1.5%,垩白度变异系数最大为140.0%。垩白度与垩白率,糙米率与精米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新稻56号品质性状综合得分最高为2.233 7,新稻50号品质性状综合得分最低为-1.716 5。第Ⅲ类粳稻品种(系)品质较优,第Ⅱ类次之,第I类与优质稻米要求差距较大。【结论】 16个粳稻品种(系)中新稻56号品质最好,新稻50号品质最差,降低稻米垩白度和垩白率可以作为新疆粳稻品质改良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杨振初  钟光亮 《南方农业学报》2012,42(12):1473-1475
【目的】探讨施氮水平和抛栽密度对优质杂交稻百优838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该品种的保优高产栽培提供技术依据。【方法】2010年晚造在广西北流开展百优838不同抛栽密度和氮肥用量试验,采用裂区设计,施肥水平为主区,密度因子为副区。【结果】在每公顷施105~225 kg纯氮、抛秧密度24万~36万穴范围内,单位面积的分蘖数和有效穗数随着施氮量的提高和抛秧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密度对有效穗数增加的贡献更大;施氮量显著影响百优838的产量;抛秧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表现出与施氮水平的高度互作,低氮水平下,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高氮水平下,高密度加速了群体的恶化和产量的下降。【结论】百优838获得高产的适宜施氮水平为105~165 kg/ha,适宜抛栽密度为30万穴/ha,低氮水平下其密度可增加至36万穴/ha。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粳稻品种品质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辽宁省近年来审定的水稻品种为分析材料,对辽宁省水稻品种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垩白粒率、垩白度及胶稠度是辽宁省粳稻品种今后改良的重点。品种性状优质表现很不均衡,品种优质性状组合能力在碾磨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中表现较大区别,其中外观品质、碾磨品质性状组合能力较好,选择的把握性较高,而蒸煮品质组合能力较差,选择的把握性也较低,这些都为稻米品质性状的综合提高增加了难度。注重垩白粒率、垩白度、胶稠度等性状改进及优质性状的组合是今后优质品种选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选育桃新品种,丰富平谷地区桃栽培种类。【方法】该品种为自然条件下芽变选育,进行多点区域试验,与亲本进行性状比较。【结果】选育的品种果实近圆形,果顶平圆,微凹,果形整齐;平均果重250g,大果重400g。果肉乳白色,近核处白色,肉质硬,离核;风味甜,含可溶性固形物13.8%。自然坐果率高,丰产,平谷地区7月下旬成熟,果实发育期92d左右。【结论】‘谷丰’是‘大久保’的早熟芽变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