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香蕉褐足角胸肖叶甲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褐足角胸肖叶甲的生物学特性,为害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9~2011年采用室内饲养和大田系统调查法,对褐足角胸肖叶甲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褐足角胸肖叶甲在广西南宁1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3月底~4月初成虫开始活动,交配产卵,卵产于寄主根部10~15 mm的疏松土层.成虫取食香蕉未完全展开的嫩叶和刚抽蕾的嫩果皮,严重影响香蕉叶片光合作用和果实的外观品质和商品价值.[建议]清除无用的吸芽苗、假茎枯叶和田边杂草,恶化害虫栖息环境;利用害虫的假死习性人工捕杀;适时采用化学药剂防治,并注意轮换用药.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适宜防除玉米田褐足角胸肖叶甲的杀虫剂品种,本研究选取4种杀虫剂设置12种处理,通过田间试验,评价各药剂的杀虫效果。结果表明:4.5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200倍液、2.50%溴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处理能有效地控制褐足角胸肖叶甲成虫的危害,这2种处理适用于玉米田褐足角胸肖叶甲的防除工作,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褐足角胸叶甲主要生物学特性,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饲养的方法,对玉米田褐足角胸叶甲成虫、幼虫、蛹的消长动态、成虫产卵习性及其生活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褐足角胸叶甲在河北省保定、石家庄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5~15cm土层中越夏、10~15cm土层中越冬;次年4月,随着日期的推移,气温逐步升高,越冬幼虫从下部土层逐步向上移动至0~5cm土层,6月中旬在土中开始化蛹,蛹发生期长达40d;卵产在距地表1~3 mm的表土层,或产在干枯的玉米叶片上,散产或呈块状,少的2~3粒,多的一块卵达32粒。  相似文献   

4.
香蕉新害虫褐足角胸叶甲的发生与防治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褐足角胸叶甲是鞘翅目,肖叶甲科,角胸叶甲属的一种小型甲虫,在香蕉园中常单个或群集为害,是香蕉上新发现的一种害虫,该虫主要为害香蕉的嫩叶和幼果,在叶片和蕉果表皮上形成虫斑,严重影响香蕉果实的外观品质和商品价值。文章主要介绍了褐足角胸叶甲的形态特征及发生为害情况,提出在加强虫情监测的基础上,采用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香蕉褐足角胸叶甲的发生规律,为进一步开展害虫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7~2011年采用室内控温饲养和大田系统定点调查法,对香蕉褐足角胸叶甲的发生规律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褐足角胸叶甲在广西南宁1年发生3~4代,夏秋干旱无灌溉条件的地区1年发生3代,反之则1年发生4代;以各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次年3月下旬~4月上旬开始化蛹、羽化,4月上、中旬为成虫出土始见期;成虫多数将卵聚产于腐烂湿润的假茎,枯叶组织内;成虫有3个高峰期,分别为5月中旬、7月中下旬和10月中旬;2~3月土温稳定在18℃以上15~25 d后,越冬老熟幼虫逐渐开始化蛹,4月上旬出土为害;降雨后利于幼虫化蛹和成虫成批出土为害,1周内降雨量累计达10 mm以上,雨后1周幼虫大量化蛹,雨后2~3周成虫出现高峰期;香蕉品种之间虫量差异不显著;砂土、无喷灌条件、有杂草、不覆盖地膜的焦地幼虫和成虫的密度大.[结论]香蕉褐足角胸叶甲在广西南宁1年发生3~4代,以各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成虫多数将卵聚产于腐烂湿润的假茎、枯叶组织内;雨后利于幼虫化蛹和成虫成批出土为害;砂土、无喷灌条件、有杂草,不覆盖地膜的蕉地幼虫和成虫密度大;香蕉品种对成虫发生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室内饲养和田间调查,对香蕉褐足角胸叶甲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褐足角胸叶甲在云南省河口县一年发生3代,世代重叠,以幼虫在土中越冬,次年3月中下旬在土中化蛹,其中8月下旬成虫最多。褐足角胸叶甲卵多为聚产,主要产于表土层和枯枝落叶下,每块有卵6~30粒,有的多达60多粒。卵约经过7.95天后开始孵化,最迟12.54天后孵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香蕉褐足角胸叶甲的发生规律,为进一步开展害虫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7~2011年采用室内控温饲养和大田系统定点调查法,对香蕉褐足角胸叶甲的发生规律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褐足角胸叶甲在广西南宁1年发生3~4代,夏秋干旱无灌溉条件的地区1年发生3代,反之则1年发生4代;以各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次年3月下旬~4月上旬开始化蛹、羽化,4月上、中旬为成虫出土始见期;成虫多数将卵聚产于腐烂湿润的假茎,枯叶组织内;成虫有3个高峰期,分别为5月中旬、7月中下旬和10月中旬;2~3月土温稳定在18℃以上15~25 d后,越冬老熟幼虫逐渐开始化蛹,4月上旬出土为害;降雨后利于幼虫化蛹和成虫成批出土为害,1周内降雨量累计达10 mm以上,雨后1周幼虫大量化蛹,雨后2~3周成虫出现高峰期;香蕉品种之间虫量差异不显著;砂土、无喷灌条件、有杂草、不覆盖地膜的焦地幼虫和成虫的密度大.[结论]香蕉褐足角胸叶甲在广西南宁1年发生3~4代,以各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成虫多数将卵聚产于腐烂湿润的假茎、枯叶组织内;雨后利于幼虫化蛹和成虫成批出土为害;砂土、无喷灌条件、有杂草,不覆盖地膜的蕉地幼虫和成虫密度大;香蕉品种对成虫发生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记述戴褐臂金龟(Propomacrus davidi Deyrolle)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并对其人工养殖进行初步研究。【方法】以野生戴褐臂金龟作为种源,子代为试验材料,观察并记录人工养殖过程,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结果】戴褐臂金龟幼虫3龄末期体重约为8.0~12.0 g,其中雌性(8.373±0.604) g,雄性(11.566±0.411) g。卵期15~25 d;幼虫期雄性240~283 d,雌性238~267 d;蛹期24~30 d;成虫羽化至自然出土时间12~17 d。【结论】首次人工饲养繁殖戴褐臂金龟,明确其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初步提出人工养殖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采用大棚饲养及连续2年定点监测、分级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云南河口香蕉褐足角胸叶甲进行动态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香蕉受褐足角胸叶甲危害的高低与温度、湿度密切相关,与发生危害的田间消长规律成正比;12月至翌年3月份的温度、湿度为每年当中的最低值,其危害率、危害指数最低,仅为0~3.08%及0~0.77;5~9月份尽管温度都很高,但仅5~6及8~9月降雨量最多,出现了2次高峰值,危害率、危害指数达到28.67~57.22%、7.17~14.61及31.56~32.78%、7.58~8.22;大棚饲养年发生3代,世代重叠,5~6月、8月上旬及11月成虫出土,尤以5~6月高峰值最大,大棚饲养成虫消长与田间消长呈现正相关性;热量、降雨的高低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危害及种群动态分布差异十分明显,河口东部地区香蕉褐足角胸叶甲发生危害>河口西部地区>河口中南部地区;排除山地逆温现象最为普遍的河口中南部地区,在正常年份的降雨条件下,海拔越低温度越高,其种群繁育数量越多,危害越重。  相似文献   

10.
玉米新害虫褐足角胸叶甲的发生与为害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足角胸叶甲为近年来河北省夏玉米田普遍发生的一种新害虫。介绍了褐足角胸叶甲的形态特征,发生与为害特点。  相似文献   

11.
香蕉作为我国分布最为广泛的水果之一,对我国农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重点针对香蕉枯萎病进行研究,分析土壤处理剂和灌根药剂筛选;建设香蕉病虫害数据库,对香蕉褐足角胸叶甲生物学特性研究,组织实施香蕉病虫害防治工作与地区示范工作,从而保障本地区香蕉年产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明茄褐纹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不同防治药剂对其室内毒力强度,为南昌地区茄褐纹病的药剂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茄褐纹病菌(Phomopsis vexans)的生物学特性及8种杀菌剂对该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为6,全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速率最快,为11.00mm/d;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最佳碳和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蛋白胨;40%氟硅唑、15%三唑酮、70%丙森锌、50%戊唑醇·25%嘧菌酯、70%甲基硫菌灵、43%戊唑醇和50%异菌脲等杀菌剂对茄褐纹病菌毒力较强,其EC_(50)依次为0.012μg/mL、0.020μg/mL、0.030μg/mL、8.013μg/mL。【结论】该研究为茄褐纹病发病规律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贵阳地区杨梅害虫发生种类危害情况,为杨梅生产及害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0~2011年对贵阳地区杨梅害虫种类进行定点、定时系统调查和收集标样鉴定。【结果】贵阳地区杨梅主要害虫有21种,属昆虫纲的6目、16科,其中发生危害严重害虫3种, 次重害虫3种,其他种类为危害轻。【结论】在生产中要针对不同害虫发生特点及危害特性, 加强抚育管理,提高杨梅树体抗虫害能力, 同时合理采用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 诱杀防治、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以确保杨梅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云南河口香蕉褐足角胸叶甲的发生危害与防治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定点监测、分级调查法对云南河口1.2万hm2香蕉受褐足角胸叶甲(Basilepta fulvipesMotschulsky)的危害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褐足角胸叶甲发生、危害每年有3次以上的高峰期分别为4~5、7~8月和10月、12月至翌年3月为发生、危害的最低期;东部褐足角胸叶甲发生、危害最重,其次是西部及中南部;海拔高度和气候与褐足角胸叶甲的发生危害关系密切,海拔越高,危害率、危害指数越低,雨热同季、高温高湿比较有利于种群繁殖与发生危害。防治试验初步结果表明,参试的3种杀虫剂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45%的马拉硫磷(跳丙)乳油1 000倍较好,在抽蕾初期防治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后期则效果降低或无效。  相似文献   

15.
褐飞虱Yellow基因的克隆及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博  姚云  徐泽炜  林欣大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5):2976-2984
【目的】克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Yellow基因(NlYellow),研究该基因在褐飞虱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谱,通过RNA干扰沉默NlYellow了解其功能。【方法】使用网络版primer3设计引物克隆NlYellow,将得到的cDNA序列翻译为氨基酸序列后,与GenBank数据库中其他物种的Yellow序列进行同源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研究褐飞虱胚胎、1-5龄若虫以及成虫期NlYellow的相对表达量,并检测该基因在雌、雄成虫头、胸、腹、足、翅、卵巢和睾丸等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向褐飞虱5龄若虫体内注射0.4 µg针对NlYellow的双链RNA,待羽化为成虫后观察表型。【结果】克隆得到NlYellowORF序列,通过序列比对发现它与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Yellow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98%),但与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家蚕(Bombyx mori)等物种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低。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它与豌豆蚜的亲缘关系最近。qRT-PCR显示NlYellow在胚胎期表达水平具有波动性,其中第1、3、4和5天中的表达量低于其他时段的表达量。此外,NlYellow在3龄和5龄若虫期表达量高于其他若虫期(P<0.05);该基因在雄虫头、胸、翅、足、中肠和睾丸中均有表达,但前4个组织中表达量相对较高(P<0.05);而在雌虫中,该基因只在头、胸、翅、足中表达。另外,该基因在短翅成虫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长翅成虫(P<0.05),并且在短翅成虫当中,雄虫中的表达量高于雌虫并达到显著水平(P<0.05)。采用RNA干扰技术沉默NlYellow后,褐飞虱成虫整体体色变黄,胸、腹和足颜色变化尤其明显。【结论】初步推测NlYellow的功能是参与外表皮色素沉积,改变体色。  相似文献   

16.
香蕉褐足角胸叶甲药剂防治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彩贤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527-9529
[目的]寻求能有效防治香蕉褐足角胸叶甲的农药。[方法]以威廉斯B6为供试香蕉品种,选用18%杀虫双水剂、30%敌百虫乳油、48%乐斯本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50%辛硫磷乳油、2.5%敌杀死乳油6种农药,采用单用或混用叶面喷洒方式对褐足角胸叶甲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参试农药对褐足角胸叶甲均有一定防治效果,以生物农药1.8%阿维菌素2 000倍液+18%杀虫双300倍液处理的防治效果最好, 药后1、3、5 和7 d对褐足角胸叶甲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100.0%、98.0%、96.2%和95.7%。阿维菌素分别与杀虫双、辛硫磷和敌杀死等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磷及菊酯类杀虫剂混用能明显提高对香蕉褐足角胸叶甲的防治效果,药效也更持久。[结论]阿维菌素不管是单用还是混用对香蕉褐足角胸叶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玉米褐足角胸叶甲的形态特征、为害特点,以及在宝坻区玉米田的发生情况,提出了玉米褐足角胸叶甲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几种药剂对褐足角胸叶甲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浸叶饲喂法测定6种药剂对褐足角胸叶甲(Basilepta fulvipes Motschulsky)成虫的毒力作用。结果表明:6种杀虫剂均对褐足角胸叶甲均有效果,其中25%联苯菊酯.啶虫脒.哒螨灵乳油、25%氯虫苯甲酰胺.啶虫脒.哒螨灵乳油、25%除尽·啶虫脒·哒螨灵乳油和25%多杀菌素.啶虫脒.哒螨灵乳油对褐足角胸叶甲成虫的毒力较高,LC50分别为23.5198、7.4323、23.6026和15.9777mg/L。45%马拉硫磷乳油和20%甲氰菊酯乳油的毒力较低。  相似文献   

19.
选用低毒农药15.00%阿维·毒死蜱EW对香蕉褐足角胸叶甲进行药效试验,在20.25~23.60 g a.i./hm2施用量下,总防效与对照药剂40.00%毒死蜱EC324.00 g a.i./hm2处理防效有显著性差异,可有效防治香蕉褐足角胸叶甲。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观赏植物千屈菜应用过程中的害虫危害情况,2008-2010年在武汉市12个调查点对千屈菜害虫进行了系统调查,发现危害千屈菜的害虫共有29种,分属5目18科。对2种危害严重的害虫褐背小萤叶甲和肾毒蛾提出了防治建议。对褐背小萤叶甲于产卵盛期,人工摘除有叶甲卵块的千屈菜叶片;成虫盛发期,人工捕捉叶甲成虫;叶甲幼虫发生严重时选用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对肾毒蛾于产卵盛期,人工摘除有大量肾毒蛾卵块的千屈菜叶片;成虫盛发期进行灯光诱杀;幼虫3龄前采用生物农药25%灭幼脲悬浮剂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