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为了解不同松材线虫虫株在致病性方面的差异,选用分离自日本和中国浙江的松材线虫虫株,分别接种雪松、黑松和马尾松,比较其感病情况,并在不同时期分离树体内的线虫,比较不同虫株在不同寄主体内的移动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2个日本虫株和1个中国虫株都能使黑松和马尾松感病和枯死,3虫株对黑松和马尾松的致病力没有明显差异;日本松材线虫虫株能使雪松枯死,枯死率在50%左右;中国松材线虫虫株不能使雪松致病,但在其体内可以分离到松材线虫.不同时期分离各寄主体内线虫发现.接种72 h前线虫数量处于调整期,接种144 h后线虫数量开始上升或下降.日本虫株接种雪松后,线虫数量呈递增趋势:中国虫株接种雪松.线虫数量在接种144h后开始下降.我国雪松不感染松材线虫病是由于线虫虫株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2.
13年生马尾松39个种源对松材线虫抗性变异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1984年在南京近郊营造了马尾松不同种源以及其他松树试验林,1995年7月对该试验林39个马尾松种源以及6种其他松树进行了松材线虫接种,线虫是从当地由于松材线虫病死亡的马尾松树材中提取的。  相似文献   

3.
1992 ̄1996年连续5a对引进造林的墨西哥白松等11种国外松在松材线虫疫区内的枯死情况作了调查,并对枯死植株(除展松外)进行采样分离松材线虫。结果表明,除展松,火炬松,加勒比松,假果松和刚火松外,其余6种国外松在林间疫区内均能自然感染松材线虫病。  相似文献   

4.
1992~1996年连续5a对引进造林的墨西哥白松等11种国外松在松材线虫疫区内的枯死情况作了调查,并对枯死植株(除展松外)进行采样分离松材线虫。结果表明,除展松、火炬松、加勒比松、假果松和刚火松外,其余6种国外松在林间疫区内均能自然感染松材线虫病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和黑松部分种源的醇溶蛋白电泳和二维排序的研究,发现马尾松的3筱的可分离出14条醇溶蛋白带,其中有4条为共有带,黑松的5个种源可分离出15条醇溶蛋白带,其中有2条共有带,马尾松与黑松种间的醇溶蛋白存在较差异,用二维排序法可将它们划分为两大类。  相似文献   

6.
松材线虫携带细菌在疫区和寄主中的分布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作者在江苏、上海、广东、安徽、湖北、浙江等疫区 ,采集了呈现松材线虫病典型症状的黑松、马尾松的病样 ,采用病木组织分离法 ,分离获得松材线虫所携带的细菌菌株 2 4株 ,经鉴定 ,2 4株细菌中 ,假单胞菌属有 11株 ,泛菌属有 6株 ,其余有不解糖消化链球菌、河生肠杆菌、乡间步丘菌和粘质沙雷菌 .由此可知 ,假单胞菌和泛菌分布较广 ,在所有采样疫区感染松材线虫病的马尾松和黑松病死木中都能分离到 ,是普遍存在病木组织中松材线虫携带的主要细菌 .致萎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所有假单胞菌属和泛菌属的菌株对无菌黑松切根苗均有致萎活性 .用假单胞菌和泛菌分别与无菌松材线虫混合接种室内无菌黑松苗和野外多年生黑松 ,结果表明 :用细菌单独接种 ,无菌黑松苗和野外黑松均不发病 ,无菌松材线虫单独接种的无菌黑松苗和野外黑松也不发病或发病轻、慢 ,无菌线虫和致萎细菌二者混合接种能使无菌黑松苗和野外黑松发病快且严重 .由此认为松材线虫携带到寄主组织中的假单胞菌和泛菌属的一些种对松材线虫病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用来自日本和中国的几个松材线虫虫株,分别对黑松、马尾松和雪松进行接种,接种后分离树体内的线虫,并观察树体的组织细胞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个日本虫株均能使黑松、马尾松和雪松发病并枯死,而中国线虫虫株仅能够使黑松和马尾松发病枯死,不能使雪松致病。接种后不同时间分离线虫,比较线虫在寄主体内的数量消长情况。发现凡接种发病死亡的,其体内线虫数量最多;发病但没有死亡的,其体内线虫数量也较多;中国虫株接种的雪松,一直没有表现任何症状,其体内也分离到了一定数量的线虫。接种后组织病理学变化表明,细胞和组织变化与线虫的移动和扩散有关。黑松和马尾松,接种日本和中国浙江松材线虫虫株后,72 h时皮层和韧皮部的薄壁细胞变形、死亡普遍存在,树脂道泌脂细胞和木射线细胞均遭到线虫破坏。144 h后,皮层、韧皮部、木质部和髓心大量细胞死亡,形成空洞,管胞中可见线虫活动。而对于雪松,接种日本松材线虫虫株后,皮层、韧皮部和形成层细胞死亡,树脂道泌脂细胞和木射线细胞死亡,有少量代谢物聚集。中国松材线虫虫株接种后,初期皮层、韧皮部细胞变形并破坏;但是,细胞的破坏只局限在小范围内。后期皮层、韧皮部细胞被破坏,但形成层完整,木射线和管胞基本完好。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健康、无病的马尾松人工接种松材线虫以及在伐倒健康、元病的马尾松上进行松褐天牛蛀食性试验。结果表明:主干接种松材线虫的马尾松染病率为20%,死亡率为10%,树枝接种松材线虫的马尾松染病率为10%,无死亡情况。另外,松褐天牛蛀食性试验的伐倒木上,每只雌性松褐天牛繁殖的平均幼虫数为12.3头,皮下组织被取食破坏率平均达25.6%。  相似文献   

9.
松材线虫携带的一株细菌分离及其致病性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从患松材线虫病致死的黑松和马尾松病树组织及松褐天牛虫体中分离的松材线虫虫体上均分离到同一细菌菌株 .经致病性、革兰氏染色、菌体形态、培养性状和生理生化反应等测定 ,将致病菌株鉴定为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 .ATBExpression自动鉴定仪的鉴定结果与上述结果相同 .在分离过程中该菌出现频率较高 ,说明是松材线虫携带的主要细菌 .人工接种试验结果显示 ,用无菌线虫或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菌株分别接种的黑松无菌苗不发病 ,而用二者混合接种则使无菌苗迅速发生褐变和萎蔫 .林间利用 6年生黑松进行的接种试验结果证明 ,用无菌松材线虫和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菌株混合接种的黑松与使用野生松材线虫接种的黑松都 10 0 %的患病 .单独用无菌松材线虫接种有 4株发病 ,6株没有发病 .其中发病黑松中不仅分离到了松材线虫 ,也分离到了细菌 ,而没有患病的 6株黑松中仅分离到少量松材线虫 .这说明在野外条件下接种的松材线虫可以通过某种途径重新获得细菌 ,导致了接种的黑松患病 .而接种后无菌松材线虫没能获得细菌的那些黑松就没有患病 ,说明单独无菌松材线虫不能使黑松患病 .这些结果说明松材线虫携带的细菌与松材线虫的致病性有关 .因此 ,可以把松材线虫病看作是线虫和细菌共同侵染引起的一种植物复合侵染病害 .在这  相似文献   

10.
为了弄清松材线虫侵染寄主后,寄主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以2年生马尾松苗为试验材料,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受松材线虫侵染后的马尾松茎干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组成与多样性的变化情况。松材线虫接种后第18天,马尾松茎干内生细菌群落的丰富度显著升高,多样性升高,但接种前后无显著性差异;门水平,马尾松茎干内生细菌组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但丰度发生变化;属水平,马尾松茎干内生细菌组成种类与丰度都发生了明显改变;OTU水平的PCoA分析表明,受松材线虫侵染后,马尾松茎干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性变化。松材线虫侵染会对马尾松茎干内生细菌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脂用马尾松选优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选择、收集、保存产脂力高的马尾松种质资源,利用选育的良种营造高产脂松林基地,笔者通过选优,共选出优树49株,营造基因库4669m~2,保存优树家系45个,营造子代林6670m~2.提高了现有天然松林产脂力,减小了采脂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2.
马尾松与黑松种源核型和模糊聚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马尾松与黑松种间和种源间的核型分析和模糊聚类,分析了这两种松树及它们种源的核型变异情况、进化途径,为马尾松与黑松的细胞学分类、遗传育种及系统进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松毛虫危害对油松光合作用几个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为探讨油松被松毛虫危害后的补偿机制,该文以与植物最基本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光合反应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比较了失叶对光合作用及部分光合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松针叶适度受害后,在材积和营养物质储存方面所表现出的补偿和超补偿现象,最初是以光合产物总量增加为基础的,因此补偿具有广泛性;光合强度提高的客观条件是与光合作用直接相关的光、水向有利于提高光合强度的方向发生了转变,其中水分状况的改善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松材线虫病是一种毁灭性的森林病害,被称为松树的“癌症”,已对我国的松林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鉴于松材线虫病具有传播速度快及破坏能力强等特性,因此对其难以有效根治。目前,松材线虫病防控形势严峻,因此做好该病害的有效除治工作意义重大。为此,本文结合笔者长期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工作实践,综述了松材线虫病的发生特征,分析了当前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期为松材线虫病的有效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华山松,赤松次生韧皮部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山松,赤松次生韧皮部轴向系统由筛胞、韧皮部薄壁细胞及径向片组成,径向系统为射线。径向片和射线中具有蛋白细胞,其特点是细胞核大,细胞质浓,与筛胞之间以单侧筛域相联系。在无功能韧皮部,筛胞和蛋白细胞死亡,被挤毁,射线细胞分裂扩张,并积累后含物。  相似文献   

16.
五针松疱锈病国内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五针松疱锈病在我国的分布与危害、症状、病原、抗病机制、病害流行规律和防治等的研究现状、研究进展作了综述性介绍.  相似文献   

17.
南京老山林场火炬松、湿地松种源试验林(13年生)近三年发生了严重的松枯梢病和松针褐斑病.火炬松种源间感病指数和生长变异均为极显著,感病指数与高、轻生长相关显著,其中佛罗里达·纳索、阿拉巴马·埃尔卡拉、密西西比·斯格特和佐治·爱克特四个种源感病最轻,生长量较大,感病指数亦比种源平均值小13.41%~32.80%,抗病优株率达7.47%,可在种源和个体二个层次对抗病和生长同时进行选择.湿地松的种源感病指数变异不显著,但生长变异显著,抗病优株率4.80%,也可在生长良好的阿拉巴马·英德、佐治亚·布克勒、佐治亚·米伦、福建·南屿、佛罗里达·泰勒5个种源中选择抗病优株.  相似文献   

18.
油松对松毛虫危害的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采取人工模拟松毛虫取食的方法,摘去油松部分2,3年生针叶,发现油松失去部分针叶后光合强度有所提高,并对当年新叶生长量没有影响.这表明油松受害后,其光合产量的增加是通过提高光合强度实现的.通过对组建的失叶率与初级产量关系模型分析,求出了不同失叶水平下的补偿点和超补偿点.当失叶率为25%时,其初级产量不受当年新叶量多少的影响,始终高于对照组,其超补偿的表现相对稳定;当失叶率为50%时,其补偿量随当年新生叶量而变化,表现出超补偿、补偿、准补偿,使“油松允许失叶量在50%左右”有了一个可信的解释,为进一步研究油松被害后的补偿与超补偿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东北林业大学老山人工林实验站红松、樟子松、落叶松人工林小气候长期定位观测资料系统分析,针对东北地区特点研究了针叶人工林非生长季和生长季的气候效益。结果表明:(1)人工林气温效益显示出非生长季缓冷保温作用大于生长季缓热降温作用的特点。非生长季红松林内气温增加24.3%,落叶松增加21.6%,樟子松增加10.8%,差异达显著水平。(2)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以生长季增加相对湿度最为显著,其中樟子松,  相似文献   

20.
马庆丰 《北京农业》2011,(6):175-176
红松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同时红松种子的营养价值也非常高。怎样培育出优良的红松嫁接苗以满足林业生产的需要,是当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