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安远县国营林场根据生态学原理,对阔叶次生林进行改造,把天然更新和人工改造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改造可很快的形成多树种的混交林,林木材积生长提高115%~219%,土壤物理性比杉木纯林好,土壤贮水量比杉木纯林提高57%~92%,有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实践证明,次生林改造是次生林经营的重要措施,是加速培育森林资源的好途径。  相似文献   

2.
近自然森林经营在辽东山区次生林恢复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造辽东山区存在的一定面积的低质、低效天然次生林,以1973年辽东山区20年生杨桦林为研究对象,采用3种近自然经营措施(B、C、D)及1种皆伐改造措施(A),研究40a后的改造效果.结果表明:由于采取不同的改造措施,2011年B区红松(Pinus koraiensis)平均胸径略低于红松纯林,但可以同时获得大径级阔叶材,效果最好.2011年各试验区林分总蓄积量存在较大的差异,B区林分总蓄积量最高,为315.4700 m3·hm-2,比A区提高了14.45%,D区最少.在3种近自然森林经营方式下,林分中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和山杨(Populus davidiana)逐年减少,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Koidz.)、水曲柳(Fraxinus manshurica)、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和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等珍贵阔叶树种逐年增多.林分现在已经演替为针阔混交林.与A区相比,B区、C区和D区土壤理化性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可见,对次生林进行抚育改造冠下“见缝插针”引进红松,并适时进行抚育间伐(B区),林分总收获量高于红松纯林(A区),并且土壤质量有所改善,效果最好.对次生林进行皆伐改造后营造红松纯林,最后一次幼林抚育保留有培育前途的萌生阔叶幼树(D区),虽然林分总蓄积量低于红松纯林,但林分结构和土壤质量有所改善.综合考虑,4种改造方法中B效果最好,C次之,A最差.试验结果对辽东山区的低质、低效天然次生林的改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杉木乳源木莲混交林生长与水文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强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1):149-151
对10a生杉木与乳源木莲混交林及杉木纯林林分生长及水文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杉木乳源木莲混交林分生长状况良好。混交林中杉木比杉木纯林对照(ck)提高了28.5%。混交林中杉木的平均树高大于杉木纯林,林分稳定性好。杉木乳源木莲混交林具有较强的持水能力。混交林的林冠层生物量96.262 t/hm2,比杉木纯林多16.924t/hm2,增加21.3%。持水量45.646 t/hm2,比杉木纯林多15.369 t/hm2,增加50.8%。混交林持水量显著高于杉木纯林。混交林与杉木纯林相比,混交林中0~20cm土壤容重降低4.0%,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分别增加12.0%和18.8%。20~40cm土层也表现出同样特点。混交林初渗速度5.81 mm/min,稳渗速度3.47 mm/min,分别是杉木纯林的1.4和1.3倍。混交林土壤入渗能力得到提高。混交林分土壤贮水量达1789.90 t/hm2,比杉木纯林1065.95t/hm2,增加了712.40 t/hm2,提高了67.9%。  相似文献   

4.
杉木泡桐混交幼林地土壤的物理性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1998年,在福建南洲林业采育场进行了杉木纯林和杉木泡桐混交林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对比研究。与相同立地条件杉木纯林相比,杉木与泡桐混交之后,土壤结构体破坏率降低8.34%~9.16%,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和通气度分别提高2.48%,2.01%,4.47%和2.74%。说明混交林地土壤结构性能变好,土壤物理性状有所改善,从而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地生产力。杉木泡桐混交林中,杉木的胸径、树高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不同混交树种对东北地区红松人工林土壤养分的影响,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林场1987年营造的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红松(Pinus koraiensis)混交林、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红松混交林、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红松混交林、红松纯林为研究对象,以水曲柳和胡桃楸为主要组成树种的次生林为对照,测定了土壤有机C、全N、全P、速效K、水解N、有效P质量分数。结果表明:与次生林相比,红松纯林及3种混交林的各层土壤有机C、全N、全P、速效K、水解N、有效P质量分数显著降低,较天然次生林分别降低1.79%~48.74%、6.43%~58.53%、35.71%~61.54%、6.89%~68.65%、28.54%~65.50%、2.49%~45.05%。与红松纯林相比,红松混交林各层土壤的有机C、全N、全P、速效K、水解N、有效P质量分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别提高6.30%~42.39%、9.80%~98.13%、14.58%~63.08%、2.83%~65.09%、0.33%~63.85%、13.55%~...  相似文献   

6.
杉木套种三年桐模式土壤肥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5年生杉木幼林套种三年桐模式的土壤肥力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套种林地土壤水分状况、孔隙状况和土壤结构体均较杉木纯林有所改善;0~20cm土层渗透系数比杉木纯林增加1.95mm/min;套种模式土壤养分含量有所提高,0~20cm土层有机质比杉木纯林增加0.61%.这说明杉木幼林套种三年桐林分具有较强的培肥土壤和水源涵养作用.  相似文献   

7.
该试验对福建顺昌常绿阔叶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次生林土壤各层次具有比杉木林更低的容重,更高的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渗透系数。次生林0~10cm、10~20cm、20~40cm和40~60cm土层的容重分别为0.839g·cm~(-3)、0.928g·cm~(-3)、1.106g·cm~(-3)和1.125g·cm~(-3),仅分别为杉木林的84.14%、82.38%、91.61%和88.50%,而总孔隙度分别为:62.60%、55.14%、54.90%和51.63%,分别是杉木林的1.111、1.073、1.094和1.056倍,非毛管孔隙度分别为:19.54%、17.51%、15.90%和10.33%,分别是杉木林的1.208、1.317、1.385和1.767倍,土壤渗透系数分别为12.15mm·min~(-1)、10.62mm·min~(-1)、6.53mm·min~(-1)和2.95mm·min~(-1),分别是杉木林的1.537倍、2.231倍、3.908倍和5.465倍。  相似文献   

8.
在安溪丰田国有林场开展了杉木与火力楠混交试验,杉木与火力楠以4:1和4:2比例插花混交,杉木纯林为对照.结果表明,与杉木纯林相比,杉木—火力楠混交林中杉木平均树高分别提高了6.8%、8.0%,平均胸径分别提高了13.7%、21.1%,单株平均材积分别提高了36.3%、56.4%,且不同林分类型的平均胸径和单株平均材积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与杉木纯林土壤相比,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土壤孔隙度、持水量和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等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由此可见,杉木与火力楠采取4:2比例插花混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杉木混交林土壤微生物及生化特征和肥力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测定了杉木与鹅掌楸,拟赤杨,木荷,檫树和香樟等5个树种的混交林土壤特征,结果表明混交林土壤微生物数量比杉木纯林高7.19%~41.31%,土壤脲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吸收强度均比纯林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普遍高于纯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辽东山区的以胡桃楸为主天然次生林的水源涵养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方法]研究林分结构类型、林分密度、立地条件对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胡桃楸天然次生林比长白落叶松纯林的土壤更加疏松多孔,土壤蓄水能力更强。相同林龄树种组成对水源涵养能力没有显著的影响,林分密度对于天然次生林的蓄水能力有显著影响。不同立地条件林地土壤的蓄水能力也存在显著差异,坡度越大,水源涵养能力越低。阴坡比阳坡的蓄水能力强。[结论]胡桃楸天然次生林土壤蓄水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潘小平是90年代有影响的女性散文家之一。1992年以前,她持守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作品表现出知识精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从1993年开始,她主动地转变写作立场,即由精英立场转向世俗立场,由“士大夫趣味”转向“大众趣味”,但在实际创作中,她则是通过世俗叙述表现精英立场,并在精英立场与世俗立场之间营构思想,体现出一种新的眼界与创作观念。  相似文献   

12.
该文研究了林木直径整化与材积理论误差 ,结果表明 :①采用整化径阶计算的与用未整化的实测胸径值计算的林分调查因子相比 ,林分算术平均直径一般无误差 ,而林分平方平均直径和林分材积均产生正误差 ,直径整化后材积偏差的理论值应该为PV =(a2 12d2 )× 10 0 ;②对于服从大多数分布的连续变量 ,如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 ,采用按区间分组并把它的频率函数当作离散的来计算方差时 ,所得的分组方差 (σ2g)可以修正 ,以提高精度  相似文献   

13.
竞争指标的分类及评价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该文按单木竞争指标在构造中是否包括了对象木、竞争木以及树木的位置这些决定竞争状态的因素,把竞争指标分为完备型和非完备型两类,并认为非完备型只适用于受人为干扰较小的林分,只有完备型才适用于不同林分的动态模拟.本文还按理论和实践兼顾的原则,制定了评价竞争指标优劣的5条标准,其中一条要求竞争指标对林分竞争状态的变化反应灵敏,并具有适时可测或可估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人工林大国,人工林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与生态效益,探究人工林内在影响关系具有重大意义。根据黄龙山林区野外业调查样地数据,通过典型相关分析(CCA)与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建模,构建了含有环境因子、林分结构因子、林分稳定性因子、林分生产力因子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对林分结构因子有0.338的正向直接影响,对林分生产力因子、林分稳定性因子之间有正向间接影响,影响系数分别问0.283、0.209。林分结构因子对林分生产力因子有正向影响,总影响系数为0.837,直接影响为0.764,间接影响为0.073。林分结构因子对林分稳定性因子有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619。林分稳定性因子对林分生产力因子有着正向直接影响,影响系数为0.118。经检验各指标值均表明模型适配性较好,模型显示结构因子与稳定性因子、生产力因子之间的影响强烈,通过改良结构,调整稳定性与生产力的经营思路可行。  相似文献   

15.
马尾松大叶相思混交林生长及土壤肥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红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6):109-110,50
在较为贫瘠的迹地上开展马尾松与大叶相思单行、带状混交及马尾松纯林造林对比试验,对10年生试验林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马尾松与大叶相思带状混交,各个树种保存率高、生长量大,与马尾松纯林相比较,带状混交林中马尾松生长状况表现出明显优势,混交林林内小气候条件适宜,土壤理化性质良好,改善土壤肥力效果明显.马尾松与大叶相思单行混交,马尾松受压严重,保存率、生长量低,应及时采取对大叶相思进行适度修枝,增加林内透光度,促进马尾松生长.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造纸原料林生长收获预估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以年龄、地位指数、初植密度为辅助变量 ,利用 Korf方程建立林分密度指数动态预估模型 ,从模型相容性思想出发 ,研制了马尾松造纸原料林全林分模型 ,模型经检验精度高、误差小 ,且能反映林分测树因子动态变化及因子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 ;最后给出了模拟已知初始密度林分自然生长过程的实例  相似文献   

17.
肉桂林取代杉木林后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 4年生肉桂林和杉木萌芽林的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和林地土壤贮水性能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肉桂林的地上部分持水量、林地土壤持水量 ( 0~ 40 cm)、表层土壤 ( 0~ 2 0 cm)的初渗值和稳渗值依次为 9.92 2 t/hm2 ,3 90 .2 t/hm2 ,1 4.46 mm/min和 8.6 3 mm/min,分别比杉木萌芽林高 4.2 55t/hm2 ,72 .0 t/hm2 ,3 .6 8mm/min和 1 .59mm/min.说明肉桂林取代杉木林后 ,对改善土壤结构 ,提高水源涵养功能都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于直径遵从正态分布的同龄纯林 ,通常只从经验上判定其平方平均直径在株数累积分布曲线上的位置介于 5 5 %~ 6 4%之间 .该文从林分算术平均直径 ( d) ,林分平方平均直径 (Dg)和直径变动系数 (c)三者之间的数学关系 ,导出f(c) =1+c2 - 1 c是正态分布的分布函数的自变量 ,并从数学上证明了其Dg 的株数累积百分数的范围在 5 4%~ 5 6 8%之间 ,同时介绍了用Excel中Normsdist函数求解Dg 株数累积百分数的方法 ,并用一组数据进行验证 ,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 ,可靠性 95 %以上 .  相似文献   

19.
光泽止马林场杉木低产林改造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杉木低产林分形成的原因,一是不适地适树,追求大面积集中连片。二是造林粗放,管理不力,整地标准低,苗木质量差,抚育不及时,次数少,质量差。三是各种人畜破坏和自然灾害。改造技术措施有:全垦深翻抚育;补植提高密度;树种混交;皆伐重造等据测算,采取全垦深翻抚育改造的杉木低产林,十五年后每公顷可增加蓄积52.5m~3,按每立方米原木材价95元计算,每公顷可增加纯收入1691元,如木材以市价计算则可增收万余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调查资料及数据的分析、处理,运用回归分析、概率分布等方法,提出了合理的长白落叶松工业纤维林林分直径结构,进而得出不同立地条件下长白落叶松工业纤维林的生长过程,以及长白落叶松工业纤维林的培育主要应在Ⅰ和Ⅱ地位级上进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