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稻蟹共作与常规稻田蜘蛛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稻蟹共作是一种新型的稻田生态种养殖技术,对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稻田蜘蛛的研究仅限于常规稻田,而关于稻蟹共作系统蜘蛛方面的研究尚少见报道。本试验旨在研究稻蟹共作田与常规稻田中蜘蛛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特点,探索稻蟹共作田蜘蛛的发生特点,为进一步研究稻蟹共作系统生物多样性特征奠定基础。试验采用吸虫器抽吸法,系统调查了盘锦稻蟹共作田和常规稻田蜘蛛物种组成,并分析了蜘蛛群落多样性特点。结果表明:这两类稻田共调查11科31种蜘蛛,狼蛛科(Lycosidae)、皿蛛科(Linyphiidae)和园蛛科(Araneidae)数量最多,占总蛛数70%;稻蟹共作田蜘蛛个体数量显著高于常规稻田。2类稻田蜘蛛优势种均为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和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多样性指数表明,6月初蜘蛛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低,8-9月蜘蛛群落最高;而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总体与其呈正相关,优势度指数与其呈负相关;2类稻田蜘蛛群落多样性特点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稻蟹共作田和常规稻田蜘蛛种类和多样性特点没有显著差异,但蜘蛛个体数量有显著差异,即稻蟹共作田蜘蛛个体数量显著高于常规稻田。  相似文献   

2.
广西玉米蜘蛛有19科81种。南宁市平原区玉米蜘蛛群落结构,早玉米以食虫沟瘤蛛(Ummeliatainsecticeps),晚玉米以锥腹肖蛸(Tetragnathamaxilosa)和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graminicolum占数量优势。群落成员的个体数量高峰,早、晚造玉米均出现在生长中期。群落多样性早造由低到高,晚造由高到低。时间生态位测定表明,食虫沟瘤蛛与幼豹蛛(Pardosapusiola),草间小黑蛛与类奇异獾蛛(Trochosaruricoledes)分别是早造和晚造玉米蜘蛛群落中利用资源最广的种群。文中分析了玉米蜘蛛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动,与邻近稻田蜘蛛群落结构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蔗田蜘蛛群落结构及其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蔗田蜘蛛群落有11科37属58种。主要种是幼豹蛛(Pardosapusiola)、八斑鞘腹蛛(Coleosoma octomaculatum)和脉络豹蛛(Pardosauenatrix)。群落的季节结构组成,前、中期以幼豹蛛和脉络豹蛛为主,后期则以八斑鞘腹蛛为主。种群数量高峰出现在中、后期。田间分布格局呈聚集型,地面分布的聚集度大于植株上分布的聚集度。聚集的原因多数是由环境引起的。蔗田蜘蛛群落多样性中期最高,与均匀度、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与优势集中性是显著负相关。中期群落相对稳定,应注意保护。  相似文献   

4.
本文记述了广西圆蛛科蜘蛛16属,69种,并列出其分布和主要生境。  相似文献   

5.
棉田蜘蛛群落时空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对棉田7种主要蜘蛛的生态位进行了分析,从时间、水平空间、垂直空间一维生态位以及时空(水平和垂直)三维生态位进行宽度值和重叠值的定量估计。研究结果表明时间生态位宽度值为星的蛛(Pardosa astrigera,PAR)最大(0.9218),其次为芦苇卷叶蛛(Dictyna arundinacea,DIC)(0.9176),重叠值为三突花蛛(Misumenops tri-cuspidatus,MIS)和彭妮红螯株(Chiracanthiumm japonicum,CHI)最大(0.8083)。水平生态位宽度值除黄褐新圆蛛(Neoscona doenitzi,NEO)最小(0.4307)外,其余集中在0.8814-0.9912间,重叠值多数集中在0.7200-0.9500间。垂直生态位宽度值为草间小黑蛛(Erigondium gramincola,ERI)最大(0.7998),重叠值为草间小黑蛛和温室球腹蛛(Achaearanea tepidariorum,ACH)最大(0.7600)。三维生态位宽度值为草间小黑蛛(0.7189)最大,重叠值较大为草间小黑蛛和温室球腹蛛(0.3716)、彭妮红螯蛛和芦苇卷叶蛛(0.3715)、草间小黑蛛和彭妮红螯蛛(0.3695)。并据三维生态位重叠值对这7种蜘蛛进行竞争群的划分,得出明显的竞争群,包括草间小黑蛛、彭妮红螯蛛、温室球腹蛛、芦苇卷叶蛛4种蜘蛛。  相似文献   

6.
本文记述了广西跳蛛科蜘蛛30属67种,并列出其分布和主要生境,其中新种1种.中国新记录种8种。  相似文献   

7.
龙眼园节肢动物群落由2纲21目127科334种组成,其种类和个体数:植食性昆虫占47.60%和31.21%,捕食性昆虫占14.07%和25.49%,蜘蛛占32.34%和14.87%。多样性指数以蜘蛛最高,3个层次月均值均在2.0以上,其次为植食性昆虫。周年的数量及多样性指数的波动亚群落与层次间均有差异,总体是植食性昆虫的波动较明显,蜘蛛的波动较平稳。12个优势种(类群)的生态位,一维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宽度值均是多色金蝉蛛(Phintella versicolor)最大,水平生态位是小叶蝉(Typhlocybinae)最大。一维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值,在害虫之间最大的是小叶蝉与锥头叶蝉(Japananus spp.),天敌之间最大的是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与多色金蝉蛛,天敌与害虫间是蚂蚁类(Formicidae)与白蛾蜡蝉(Lawana imitata);时间生态位重叠值,害虫之间最大的为红头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occifluvis)与啮虫科(Psocidae);天敌之间为咸丰球蛛(Thridion xianfengensis)与二义宽胸蛛(Rhene biembolusa);天敌与害虫之间为二义宽胸蛛与红头长跗萤叶甲;一维的水平生态位重叠值总体较小。多维生态位宽度大小依次为多色金蝉蛛、二义宽胸蛛、红头长跗萤叶甲、灵川丽蛛(Chrysso lingchuanensis)、咸丰球蛛、荔蝽(Tessaratoma papillosa)、啮虫科、草间钻头蛛、锥头叶蝉、小叶蝉、白蛾蜡蝉和蚂蚁类。多维生态位重叠值,在害虫之间最大的是锥头叶蝉与小叶蝉,天敌之间是咸丰球蛛与灵川丽蛛,天敌与害虫间是二义宽胸蛛与红头长跗萤叶甲。  相似文献   

8.
本文记述了我国广西9种跳蛛(蜘蛛目:跳蛛科)。其中有8种国内新纪录:球形猎蛛Evarcha bulbosa Zabka,1985;波氏猎蛛 E.pococki Zabka,1985:条纹蚁蛛 Myrmarachneannamita Zabka,1985;长腹蚁蛛 M elongata Szombatby,1915;桑氏蚁蛛 M.kuwagata Yaginuma,1967;伏蚁蛛 M.volatilis(Peckham et Peckham,1892):皮氏弗列蛛 Phlegra pisarskii Zabka,1985;卡氏金蝉蛛 Telamonia caprina(simon,1903):1 新种,定名为临桂蚁蛛 Myrmarachnelinguiensi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教育学院。  相似文献   

9.
本文记述了广西圆蛛科的5种蜘蛛,其中包括2新种:1.简腹圆蛛,新种 Araneustubabdominus sp.nov.;2.淡绿肥蛛 Larinia phthisica(L Koch,1871);3.椭圆新圆蛛 Neosconaelliptica Tikader et Bal,1981国内新纪录种;4.广西齐吉蛛,新种 Zygiella guangxiensis sp.nov.;5.纳氏齐吉蛛 Zygiella nadleri Heimer,1984,国内新纪录种,指出 Zygiella melanocraniaYin et al.,1990为本种的误定。模式标本保存在河北教育学院,副模保存在广西农业大学。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导了1980~1982年在广西南部稻区蜘蛛种群动态的研究结果。南部稻区蜘蛛种群,分布普遍数量较多的有食虫瘤胸蛛、拟环纹狼蛛、拟水狼蛛、四斑锯螯蛛和八斑球腹蛛等十三种。全年发生总量以食虫瘤胸蛛和拟环纹狼蛛最多,是构成南部平原稻区最主要的优势种群。文中揭示了南部平原稻区自然蜘蛛种群数量季节性变动规律及施用化学农药的影响。早稻本田,以食虫瘤胸蛛最多;晚稻本田前、中期,微蛛和狼蛛种群数量相当,后期狼蛛略高于微蛛。自然保护区蜘蛛的数量和增长速率,早稻均高于晚稻。文中分析了南部平原稻区,不施用或少用化学农药,以微蛛和狼蛛为主的混合种群对稻飞虱的控制效能,早稻高于晚稻,应注意保护。  相似文献   

11.
南宁市十字花科蔬菜害虫天敌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宁市十字花科蔬菜害虫天敌群落物种有70种(类),隶属7目26科。主要有青翅隐翅虫(Paederus fuseipes),长足虻(Dolichopodidae)、小菜蛾绒茧蜂(Cotesta plutellae)、八斑鞘蛛(Coleoserma octumaculalum)、食虫沟瘤蛛(Ummeliata insecticeps)、浅斑近微蛛(Eperigone fredeorum)和肖蛸(Tetragnatha)。蜘蛛的种类和数量皆为无公害和常规栽培两类菜地天敌之最。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偏低,优势种突出。文中揭示了两类菜地天敌群落的相似性及其结构特点和时间动态。认为占两类菜地节肢动物群落物种的53.44%和占个体数量的24.96%的菜地害虫天敌资源,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保护利用的自然生物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2.
应用蜘蛛血细胞微核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研究了两种杀虫剂——吡虫啉和阿维菌素对蜘蛛头胸部和腹部的遗传毒性。结果表明:各供试浓度吡虫啉和阿维菌素对蜘蛛血细胞微核率均有明显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且随着两种农药浓度升高,血细胞微核率显著增加,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吡虫啉浓度与星豹蛛头胸部血细胞微核率相关系数r=0.672 8,腹部为r=0.800 6;阿维菌素与星豹蛛头胸部血细胞微核率相关系数r=0.989 9,腹部为r=0.985 8)。吡虫啉和阿维菌素对星豹蛛血细胞DNA损伤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吡虫啉浓度与星豹蛛头胸部血细胞DNA损伤相关系数r=0.948 2,腹部为r=0.970 4;阿维菌素与星豹蛛头胸部血细胞DNA损伤相关系数r=0.978 1,腹部为r=0.975 6)。两种农药在同一浓度下,对星豹蛛腹部血细胞微核率和DNA损伤程度明显大于头胸部。  相似文献   

13.
褐飞虱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杂交瘤技术,制备了4株褐飞虱的单克隆抗体,分别命名为3B2、3B11、3H3和4B8,其只与褐飞虱所有虫态发生反应,不与稻田其它主要昆虫和蜘蛛发生交叉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应用4B8初步检测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农场稻田蜘蛛对褐飞虱的阳性反应率,其中拟环纹豹蛛,拟水狼蛛和纵条蝇狮的阳性反应率最高,粽管巢蛛,黑肩绿盲蝽次之,狡蛛较低,而八斑鞘腹蛛,跳蛛,肖蛸和食虫瘤胸蛛未检测到阳性反应,拟环纹豹蛛对4B8的阳性反应率与褐飞虱和拟环纹豹蛛种群密度均极显著相关(r=0.612**,r=0.632**)。  相似文献   

14.
依据已报道的蜘蛛(Nephila clavipes)牵丝蛋白部分cDNA序列,设计合成两种不同结构的拟蜘蛛牵丝蛋白基因单体,大小分别为360和390 bp。多聚化得到8倍体和16倍体后,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0a,得到4种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诱导表达。用自制的抗蜘蛛牵丝蛋白血清Western blot检测,表达产物呈梯度排列,主带与预计大小一致。蜘蛛牵丝蛋白表达量最高为800 mg/L。  相似文献   

15.
稻田蜘蛛的空间分布型,频次分布测定食虫瘤胸蛛在水稻分蘖期呈奈曼分布型也符合负二项分布型;狼蛛类群以拟环纹狼蛛和拟水狼蛛为主的是波阿松分布型;混合蜘蛛类群微蛛为主的呈奈曼和负二项分布,微蛛和狼蛛类比数相当的呈波阿松分布。这几类蜘蛛在有的田块符合二种以上的分布型,借助平均拥挤度与平均密度比值、I值、Iδ扩散指标等进行测定,确定是否属聚集型分布,反应灵敏,方法简便,应用Iwao和Taylloy法效果更佳。系统测定证实,同一块田的稻田蜘蛛各类群分布型有季节性变化,影响因素比较复杂,与其捕食对象发生情况和本身种群结构的变动有密切关系。聚集分布型多出现在水稻生育的前期。对属于聚集型分布的食虫瘤胸蛛种群进行抽样方式和抽样数量的比较测定,用棋盘式抽样较准确,平均密度每丛1头以下时,以120丛的抽样数为宜,误差率可控制在10%以内。  相似文献   

16.
香蕉园主要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蕉园主要节肢动物群落组成有74科152种。优势种包括香蕉冠网蝽(Sephanitis typica)、茶袋蛾(Cryptothelea minuscula)、香蕉交脉蚜(Pentalonia nigroneruosa)、广西抚蛛(Uloborus guangxiensis)、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um)、幼豹蛛(Pardosa pusiola)、立毛蚁(Para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明茶叶挥发物在鞍形花蟹蛛(Xysticus ephippiatus Simon)搜寻猎物——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过程中的作用,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茶尺蠖取食对茶树叶片挥发物释放的影响,并通过蜘蛛行为观测平台研究了蟹蛛在不同味源侧(觅食斑块)的活动行为。结果表明:对照叶片没有释放出挥发物,经茶尺蠖幼虫取食后的叶片能释放31种挥发物,其中有12种绿叶挥发物、9种萜类及其衍生物、4种芳香族挥发物和6种未知化合物。行为观测表明,雌、雄蟹蛛进入处理味源侧(茶尺蠖取食后的茶树叶片)和对照味源侧(未损伤茶树叶片)的初次选择均不存在差别(P>0.05),雌蛛进入处理味源侧和对照味源侧的频次分别为3.37±0.18和3.43±0.15,二者无明显区别(P>0.05);雄蛛进入两侧的频次分别为3.86±0.21和3.66±0.20,也无明显区别(P>0.05);雌蛛在处理味源侧和对照味源侧的停留时间分别为(922.57±19.59)s和(818.89±29.63)s,有极显著差异(P<0.01),雄蛛在两侧的停留时间分别为(937.97±18.05)s和(814.83±18.97)s,也有极显著差异(P<0.01),表明雌蛛、雄蛛在处理侧的停留时间明显延长。这说明,猎物取食诱导改变了茶树叶片挥发物的释放,而鞍形花蟹蛛能感知挥发物的变化并由此调整在不同觅食斑块中的停留时间。另外,本文还讨论了挥发物在蟹蛛搜寻猎物过程中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广西已定名的农田蜘蛛计有405种,隶属于40科,158属。区系结构以东洋区万分为主,占统计种的70.27%。各区成分大小排序为:东洋种>东洋一古北共有种>特有种>古北种。同时,对广西农田蜘蛛区系的结构特点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依据已报道的蜘蛛(Nephilaclavipes)牵丝蛋白部分cDNA序列,设计合成两种不同结构的拟蜘蛛牵丝蛋白基因单体,大小分别为360和390bp。多聚化得到8倍体和16倍体后,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0a,得到4种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BL21(DE3)诱导表达。用自制的抗蜘蛛牵丝蛋白血清Westernblot检测,表达产物呈梯度排列,主带与预计大小一致。蜘蛛牵丝蛋白表达量最高为800mg/L。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太行山区农业景观中不同生境类型对蜘蛛多样性的影响,采用陷阱法对河北省武安市西部太行山区5种类型生境(核桃林、玉米地、苹果-芍药套作园、次生林、绿海花廊景观带)的地表蜘蛛多样性进行调查。通过分析5种类型生境中蜘蛛多样性分布及其与局部生境因子的相关关系,探讨半自然生境对蜘蛛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人为干扰会显著降低生境中蜘蛛丰富度和多度;增加植被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会使生境中蜘蛛丰富度显著增加,而蜘蛛的多度显著降低;蜘蛛的多度随生境中枯落物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核桃林的蜘蛛Shannon-Wiener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4种类型生境,核桃林、次生林和绿海花廊的蜘蛛丰富度显著高于苹果-芍药套作园和玉米地,苹果-芍药套作园和绿海花廊的蜘蛛多度显著高于其他3种生境。玉米地、苹果园-芍药套作和绿海花廊中蜘蛛的群落组成具有较高相似性,而核桃林与次生林中蜘蛛群落结构具有较高异质性。地表枯落物厚度是影响当地蜘蛛群落结构的最主要因素。研究区在农业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过渡区种植核桃林、苹果-芍药套作园和绿海花廊间作板栗,对蜘蛛多样性的保护都有积极作用;不同的生境因子与不同蜘蛛群落的关系不同,如狼蛛偏向人为干扰较大的苹果-芍药套作园和绿海花廊景观带,所以生产管理时要结合特有的生境条件,对相应的蜘蛛进行合理的保护和高效的利用。研究结果对当地的农业景观生境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