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利用地箭防治油松幼林鼠害的效果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地箭灭鼠与药物灭鼠的试验对比 ,对利用地箭防治西山林场油松幼林地中华鼢鼠的效果进行了调查分析 ,得出了比较科学的结论 ,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同时 ,调查报告还结合西山林场利用地箭防治鼠害的实际情况 ,对今后防治鼠害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在退耕还林(草)地工程区设置鼠害防治试验示范小区,对中华鼢鼠运用灭鼠雷、人工地箭及鼢鼠灵防治试验,试验结果鼠药的最佳投放时间应为每年的4~5月份为好,灭鼠雷及人工地箭都堪称为杀灭中华鼢鼠的较佳方法。  相似文献   

3.
三种化学药剂防治鼢鼠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3种化学药剂防治鼢鼠的试验表明:磷化锌灭鼠率为88.8%,氟乙酰胺灭鼠率为92.6%,“鼢鼠灵”防治效果为87.5%,灭鼠率为82.5%。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各项林业工程的实施,幼林地面积不断增加,鼠害的危害严重阻碍了当前林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退耕还林(草)工程地鼠害危害相当严重,我们就当前鼠害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并运用灭鼠雷、人工地箭、窒息烟雾弹三种方法进行鼠害防治试验,得出适合于地下鼠和地上鼠不同的科学的防治方法,为退耕还林(草)工程服务。  相似文献   

5.
由于中华鼢鼠近年来对黄陵县农业生产的危害日趋猖狂,为了帮助农民能熟练掌握农田灭鼠技术,有效捕杀和控制鼢鼠种群扩张,我们在学习外地捕杀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田间捕杀实践,研究出了弦弹式严口农田灭鼠新技术。  相似文献   

6.
无公害灭鼠剂克鼠星防治中华鼢鼠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行了无公害灭鼠剂克鼠星对中华鼢鼠的杀灭率、适口性及大田防治成本试验。结果表明,在室内试验中,克鼠星对中华鼢鼠的杀灭率为100%,大田试验中,防治率在83.7%~92.3%,其中春季和秋季防治率可达91.4%;克鼠星对中华鼢鼠的适口性极好,摄食系数为0.88~1.03。采用切封洞法防治用药量少,防治费用最低,投药有效率为70.0%~92.0%,比插洞法高40%以上;春季投药有效率最高,春季采用切封洞法投药较夏季投药有效率提高22.0%。  相似文献   

7.
利用鹰-鼠的食物链关系招鹰灭鼠,是近几年来在草原地带推广的一种生物灭鼠法。通过2004~2006年在陕西陕北的定边县设立人工招鹰架后,鹰的数量增加300%,种类增加2种。在鹰架设置区内每公顷有效洞口率平均分别降低到32.3%、23.2%和15.35%,设鹰架区与对照区比较,长爪沙鼠的有效洞口率降低了10.33%,植被破坏率减少了11.2%。鹰架设置区内的鼠害已基本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结果表明人工招鹰灭鼠对控制鼠类猖獗为害具有较好的效果,是草地鼠害防治中经济有效的途径之一,值得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提高杜泊羊的冻胚移植成功率,于春秋两季同期处理湖羊和小尾寒羊受体共997只(次),同期发情782只(次),发情率达78.4%,其中湖羊春秋两季平均发情率为84.6%,显著高于小尾寒羊(73.9%)(P<0.01),秋季两品种平均发情率83.3%,显著高于春季75.8%(P<0.01);对431只发情受体羊进行移植,总妊娠率为58.5%(252/431),产羔率为58.0%(250/431).其中湖羊为受体的春秋两季平均妊娠率62.5%,高于小尾寒羊(54.7%);秋季两品种的平均妊娠率为64.8%,显著高于春季(52.5%).囊胚移植后的平均妊娠率为61.5%,显著高于桑椹胚(41.5%),其中A级囊胚为67.4%,显著高于B级囊胚(P<0.05)和所有桑椹胚(P<0.01);B级囊胚显著高于B级桑椹胚(P<0.05),B级囊胚与A级桑椹胚间及A、B级桑椹胚间均无显著差异;C级囊胚和桑椹胚均未见妊娠.此外,受体羊卵巢黄体发育状况及移植技术熟练程度对妊娠率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通县鼠害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通县主要害鼠有三种高原鼢鼠、田鼠、鼠兔,在退耕还林还草和幼林地中发生严重,笔者对鼠害在大通发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为指导冀北山地的中华鼢鼠鼠害防治工作,以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下属林场为例,通过对毒饵及人工地箭2种防治中华鼢鼠方法进行研究,综合分析对比两种方法在实际生产中的防治机制和效率。结果表明:毒饵法平均防治率为59.5%,人工地箭法平均防治率为78.5%,二者都对中华鼢鼠鼠害均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但相比之下人工地箭法的防治率相对较高,具有优势,适合在林业生产中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克鼠星1号防治甘肃鼢鼠试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克鼠星1号是一种新型无公害慢性成品灭鼠剂,室内试验对甘肃鼢鼠的杀灭率为100;大田试验,夏季对甘肃鼢鼠的防治率为80.7,春、秋季防治率在89以上.成本低,无二次中毒,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在同等条件下,防治成本比鼢鼠灵低36.9.适口性好, 摄食系数为0.95~1.28,是一种理想的防治鼢鼠的化学灭鼠剂.  相似文献   

12.
陕西林区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利用调查资料,采用聚类分析法对陕西林区啮齿动物群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陕西林区啮齿动物群落可划分为7类.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由南向北依次增加,优势度指数南高北低.人为因素使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增高,优势度指数降低.鼢鼠、达乌尔黄鼠、松鼠、田鼠和草兔等是各群落的共有种.陕南林区主要以地面鼠为主,松鼠和田鼠所占比例为74.5,鼢鼠主要在人工林中发生;关中林区是地面鼠和地下鼠组成的重叠群落,鼢鼠占17.2、达乌尔黄鼠47.0、松鼠23.7;陕北高原黄土区和风沙区以鼢鼠为主,延河以北主要是中  相似文献   

13.
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排序,陕北林地啮齿动物群落被划分为3个类型。吴旗林区的啮齿动物群落是典型的黄土高原风沙区林地群落类型,种类较多,密度变化较大,优势种为中华鼢鼠和跳鼠类。对林木造成巨大危害的种类主要为中华鼢鼠和草兔。退耕林地啮齿动物群落保持了原农田群落的特点,其桥山林区的群落优势种是甘肃鼢鼠,而吴旗林区退耕林地为中华鼢鼠。桥山林地啮齿动物群落种类和生物量因植被状况较大差异,天然次生林种类较少,密度较低,优势种是达乌尔黄鼠和松鼠类。灌木疏林林地群落兼有天然次生林的啮齿动物群落和农田啮齿动物群落的特性,优势种为达乌尔黄鼠和松鼠类。次生林全面清坡造林幼林地,其群落优势种为甘肃鼢鼠。西北林学院学报21卷第1期韩崇选等陕北林地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林区甘肃鼢鼠危害的主要特征及生态控制对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通过笼养实验和田间试验研究,对甘肃鼢鼠取食特点、危害特征以及鼠口密度与林分郁闭度和林下草本植物组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用树根、杂草单独喂养时,鼢鼠对树根的取食量随时间延长迅速减小,但对杂草的取食量随时间变化甚微;用杂草喂养的甘肃鼢鼠可正常存活,而用树根喂养存活时间不超过10d。直根性杂草不仅是鼢鼠的主要食物,而且其根系生物量与鼢鼠密度直接相关,表明直根性杂草是鼢鼠数量分布的限定性因素。甘肃鼢鼠对树木根系的取食只是在食物不足情况下逼迫所致。甘肃鼢鼠对林分的危害程度及其鼠口密度与林分郁闭度成反相关。甘肃鼢鼠对幼树的危害集中在春、秋两季,但以春季为主。害状多在5月上旬出现,被害油松针叶发黄、似火烤状。以调控食物来源为基础的生态措施,对甘肃鼢鼠有较强的控制作用。翻耕抚育可使鼢鼠密度下降73.1%,人工或化学除草可使鼢鼠密度下降79.36%、树木被害率下降81.32%,林间套种荏子可使甘肃鼢鼠密度下降87.01%、被害率下降95.23%。  相似文献   

15.
为了评价纳米型植物抗逆剂(NPA)侧柏蘸浆造林的抗旱与控制鼠(兔)害作用,以多效抗旱驱鼠剂(RPA)为参照,采用NPA和RPA比较了不同地区侧柏蘸浆造林的整体效果。结果表明,干旱和鼠(兔)害是林木致死的关键因素。其中,定植当年干旱、鼢鼠和草兔致死率占总致死比例分别为55.6%~71.1%、10.1%~17.6%和15.0%~24.2%;定植3 a分别占47.6%~73.5%、9.7%~17.5%和15.0%~33.6%。草兔和鼢鼠成为麟游点侧柏致死的首要因素。定植当年NPA蘸浆造林对干旱致死预防效果为65.2%~73.0%,比RPA增加了41.7%~53.9%;定植3 a的为75.6%~83.5%,比RPA高12.5%~20.6%;两者差异极显著。定植当年NPA、RPA对鼢鼠预防效果为92.5%~100.0%和84.7%~100.0%,差异不显著;定植3 a对鼢鼠预防效果为88.8%~97.0%和75.9%~86.3%,米脂和宝塔点差异显著。定植当年NPA对草兔预防效果为91.8%~100.0%,比RPA提高0.0%~7.6%;定植3 a NPA草兔预防效果为88.9%~97.3%,比RPA高9.0%~11.3%。其他致死因素对米脂和宝塔点鼢鼠和草兔致死预防效果影响较大,其均值变异率远超5%的统计允许要求,数据分析时必须剔除其干扰。  相似文献   

16.
济源市王屋山地区大棚种植蔬菜及油料作物等是当地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而种植地多位于浅山地区,易遭受鼠害威胁。于2017年~2018年间,在海拔630m左右的阔叶林边缘的大棚种植区内,每年的夏、秋季节采用笼捕法和陷阱法,调查大棚内害鼠种类。结果表明:1)大棚内捕获的主要鼠种为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和棕色田鼠(Lasiopodomys mandarinus),后两种为主要害鼠;2)2017年,采用陷阱法捕获棕色田鼠和社鼠时,捕获数量显著高于笼捕法,对大林姬鼠的捕获数量没有差异;2018年由于捕获的鼠类总体数量少,两种方法在捕获数量上无明显差异;3)不同年际间,陷阱法的捕获效果均优于笼捕法。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掌握黑龙江省东南部林区啮齿动物对农林的危害程度,为林业部门预防鼠害提供科学依据,于2008年3月─2011年2月进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黑龙江东部地区比中部地区危害大,用材林比经济林大,幼龄林比中龄林大,尤其当年新植的幼苗危害更严重。用材林啃伤率平均为2.09%,死亡率为1.25%;经济林啃伤率平均为0.78%,死亡率为0.29%;幼龄林啃伤率平均为4.01%,死亡率为5.22%。  相似文献   

18.
以多效抗旱驱鼠剂(RPA)为参照,利用蘸浆造林方法比较了不同地区采用纳米植物抗逆剂(NPA)和RPA侧柏蘸浆造林的整体效果,分析了干旱、鼢鼠、草兔和其他因素对林木致死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引起造林后侧柏死亡的主要因素是干旱和鼠(兔)害,其定植当年和3年的致死贡献率分别为63.9%、32.4%%和63.0%、35.1%。药剂处理区的干旱致死贡献率增强,鼠(兔)害致死贡献率减弱。定植当年NPA和RPA的综合预防效果为69.2%和39.0%。其中,干旱为59.4%和18.0%,鼠(兔)害为97.1%和92.8%。定植3年的综合预防效果为84.6%和68.6%。其中,干旱为80.9%和63.0%,鼠(兔)害为93.6%和82.8%。其他因素致死作用重复与地区间变异较大,与药剂试验关联不紧密,对野外试验,尤其是鼠(兔)害预防效果评价干扰极大,分析时必须剔除。  相似文献   

19.
依据2007年在互助县北山林区甘肃鼢鼠的危害现状调查,实施人工捕杀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防治可明显降低鼢鼠密度,提高幼林成活率,鼢鼠的平均密度由防治前的69只/hm2下降到27只/hm2,幼林保存率由防治前的65%提高到80%。  相似文献   

20.
林区啮齿动物群落管理中的生态阈值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以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的啮齿动物群落和主要造林树种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人工林群落生态阈值概念.采用系统分析法,组建了刺槐、油松、侧柏被害模型和飞播造林30 d种子损失模型,并以国家及地方标准的最大允许损失指标偶联求得林区啮齿动物群落管理中的生态阈值模型.结果表明,群落总密度和地面鼠的单因子群落生态阈值刺槐最大,油松次之,侧柏最小;鼢鼠和田鼠在高允许损失率下为刺槐>油松>侧柏,而在低允许损失率下为油松>侧柏>刺槐;草兔为油松最大,侧柏最小;飞播造林中的单因子群落生态阈值不仅决定于地面鼠的总密度,而且还决定于群落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