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某1000 MW电厂循环水流道所采取的曲线型平面布置形式,通过模型试验分析了曲线引水段弯道环流运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为遏制环流运动,调整水流流速分布,结合流道进口前沿冷却塔人字柱支墩的结构布置特点与相对位置,将其改造为流线型导流墩,用以控导引水段水流运动.模型试验表明,导流墩有效梳理了弯道段水流流向,均化了流速分布.该项措施为实现流道各流段衔接顺畅,泵室吸水池来流均衡提供了保证,同时对于类似的流道工程设计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移动坐标的计算原理,建立移动坐标下的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通过在泥沙运动方程中增加横向输沙项,对该模型进行扩展,使其能较好地模拟弯道环流的横向输沙效应。借助土力学中边坡稳定性理论,对河岸崩塌变形进行数值模拟。将扩展后的模型应用于一概化弯道上,计算结果与现有的认识一致。  相似文献   

3.
基于移动坐标的计算原理,建立移动坐标下的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通过在泥沙运动方程中增加横向输沙项,对该模型进行扩展,使其能较好地模拟弯道环流的横向输沙效应.借助土力学中边坡稳定性理论,对河岸崩塌变形进行数值模拟.将扩展后的模型应用于一概化弯道上,计算结果与现有的认识一致.  相似文献   

4.
灌区渠道在布线时应尽量减少弯道,但是由于受地形等条件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存在弯道,且弯道弯曲程度大,因而使渠道水流在弯道处发生流态改变,形成弯道急流或弯道缓流而冲刷或淤积渠道,影响渠道的安全运行及使用寿命,在填方渠道影响尤为明显.通过对渠道弯道部位病害形式分析,总结多年工作经验,结合水力学原理,提出对弯道部位采取渠底超高法、复曲线法等措施消除或减弱冲击波,以改善弯道水流条件;或采用加高培厚渠堤、垫层法、夯实法等传统施工补强法提高渠道强度,以减少或消除水流对渠道的损害,改善渠道的运行条件,延长渠道及渠系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底流消能工常布置在顺直河段,针对受实际条件限制必须在弯曲河道上布置底流消能工的技术难题,基于某水库工程的物理模型进行了试验对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主、辅两级消力池与导流消力墩这一消导结合的消能工结构在弯道段水流流态、消力池回流强度、弯道段坡脚冲刷强度等水力指标方面均优于传统直线型消力池布置方案和曲线型跌坎消力池布置方案,解决了弯曲河道段布置底流消能工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6.
老石 《湖南农机》2011,(10):26-26
对于驾驶员来说,弯道行车是常态。但由于弯道情况比较复杂,视野较差,车身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因此在弯道行车时要多加注意,特别是在上坡弯道、下坡弯道及盲区弯道,或在风、雨、雪等恶劣气候条件下通过弯道时,更应倍加注意。  相似文献   

7.
我们知道,任何道路都不是平坦笔直的,对于驾驶员来说,弯道行车是一种常态。但由于弯道情况比较复杂,视野较差,车身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因此在弯道行车时要谨慎,特别是在上坡弯道、下坡弯道及盲区弯道,或在风、雨、雪等恶劣气候条件下通过弯道时,更要  相似文献   

8.
我们知道,任何道路都不是平坦笔直的,对于驾驶员来说,弯道行车是一种常态。但由于弯道情况比较复杂,视野较差,车身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因此在弯道行车时要谨慎,特别是在上坡弯道、下坡弯道及盲区弯道,或在风、雨、雪等恶劣气候条件下通过弯道时,更要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和耕地利用率,灌区末级渠系普遍采取硬质化建设,又因受到渠道规模和防渗要求的约束,生态化改造相对匮乏。为解决灌溉渠道造成的稻作区两栖动物生境破碎化问题,结合灌区末级渠系输配水的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将弯道水力特性应用于灌溉渠道生物通道研究,通过建立硬质化农渠弯道的三维水流模型并开展数值模拟试验,模拟了不同弯道处于稳定输水条件下的水力特性,分析了水流结构对渠内蛙类运动轨迹的影响,提出了弯段生物通道的设计方法,并通过水流数值模拟和水头损失计算,评估了设置蛙道对蛙类逃脱效果和渠道输水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90°弯道出弯断面的纵向流速分布和横向环流结构有助于黑斑蛙利用水动力条件逃脱,并由此提出蛙道位置和结构形式的设计方法;结构变化对水流流态和输水效率并无明显影响,水流结构有利于渠内蛙类逃脱,最大沿程水头损失约为3.83×10-4 m,能够同时保证蛙类迁移效率和水流安全通畅。研究成果可为灌溉渠道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减小水面横比降的新型弯道——反超高渠底弯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际工程布置时,因受地形条件等限制,急流弯道往往难以避免,其水流流态异常复杂.因此弯道急流的改善问题是实际工程中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针对如何降低弯道急流水面横比降,改善水流流态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凸岸渠底升高、凹岸渠底降低的"反超高"渠底型弯道,简称"反超高渠底弯道".给出了这种弯道的水力设计方法,并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反超高渠底弯道"对改善弯道水流表面横比降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利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回声测深仪等测量仪器,对黄河沙坡头段连续弯道中10个典型断面的流速、水深、河床高程等进行了实测.通过分析各断面流速等值线、平面流场和近几年河床高程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弯道断面流场的主流分布与河床底部泥沙冲淤分布基本相一致,满足弯道水流的一般规律:凹岸冲刷,凸岸淤积.  相似文献   

12.
弯曲分汊河道江心洲对横向环流分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长江中下游监利河段弯曲分汊情况拟定出概化模型,通过对江心洲从右到左的演变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了在同级流量时,随着洲头及边滩的推移,江心洲对水流的作用:产生的横向环流和环流强度分布规律,环流的存在引起水流的循环和泥沙的横向搬运作用,对于弯曲型河段的造床过程起作用,为解决弯曲分汊河段浅滩的演变机理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轴流泵装置虹吸式出水流道内流机理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轴流泵对虹吸式出水流道内部流动特性的影响机理,采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方法对虹吸式轴流泵装置进行全流道的数值计算,在考虑了轴流泵与虹吸式出水流道内流相互影响的条件下定性地分析了虹吸式出水流道的流场特征,定量地研究了导叶体出口剩余环量和流量对虹吸式出水流道水力损失的影响,给出了相应的数学关系模型,并将泵装置性能预测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受导叶体出口剩余环量和流量的双重作用虹吸式出水流道内部流态差异较大,虹吸式出水流道的水力损失主要集中于驼峰断面前的过流通道。各工况时虹吸式出水流道驼峰断面的速度加权平均角的均值为52.34°,不同工况时速度加权平均角变化范围仅在0.1°~2.3°之间。随流量系数的增大,驼峰断面的轴向速度分布均匀度逐渐增大,导叶体出口剩余环量则先减小后增大,在高效工况范围内导叶体出口剩余环量存在最小值。导叶体出口剩余环量通过影响虹吸式出水流道内部流态而对出水流道水力损失产生影响,虹吸式出水流道的水力损失与流量未呈二次方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先秦时期的水利理论和水利工程”中的“灌溉渠系的勘测、规划、设计”部分是据《管子·度地》篇的两小段论水之性而写的,误把原文中的论远引近浇的引水之法当作灌区灌溉输水总干的设计之法,误把筑堤防洪中人为陡河曲所形成的水势变化及其对河床所诱发的冲淤之害当成渠道中阻水工程物引起的水势变化,也在标题中误把原文论河、渠的水利理论与水利工程技术当成论渠系的勘测、规划、设计,本文分别为之作出补正。  相似文献   

15.
回流孔径对磁力驱动离心泵内部流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回流孔径变化对磁力驱动离心泵内部流场及水力性能的影响,分别以6、8、10 mm等3种不同回流孔径的磁力驱动离心泵模型,通过定常、非定常以及流热耦合等数值计算与外特性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回流孔径变化对磁力驱动离心泵外特性、内部流场、温度场以及压力脉动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回流孔径的变化对磁力驱动离心泵的扬程、效率及泵内部流场的影响较小,其中随着回流孔径的增大,磁力驱动离心泵扬程及效率呈下降趋势;(2)回流孔径的变化对冷却循环流道内的流场、温度场以及压力脉动性能的影响较大,其中随着回流孔径的增大,冷却循环流场内的压力分布逐渐减小,湍动能分布呈增大的趋势,冷却循环流道的冷却效果逐渐变强,另外回流孔径变化对传播进入冷却循环流场的压力脉动强度影响较小,对冷却循环流场内的压力脉动衰减速度影响较大。综上可知,回流孔径变化对泵内流场的影响较小,对冷却循环流道内的流动特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揭示阶梯-深潭结构中河床污染物运移过程,以及潜流交换强度与单宽流量、坎高比的关系,探讨合适的阶梯-深潭治污工程参数,进行了多组阶梯-深潭结构潜流交换模拟.结果表明:地表水在阶梯坎上游进入河床,驱赶污染物至下游河床再排出,清洁区域自阶梯坎向上游延伸较快,当延伸至下游渐近线附近时污染物运移速度明显减缓;在相同的河床梯度...  相似文献   

17.
在山区河道截流中,多种不利因素综合作用会导致截流难度较大,尤其龙口河床冲刷下切和戗堤坍塌,会直接影响戗堤堤头的稳定安全。采用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分析了增大抛投强度所具有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再对抛投强度增大引起的龙口水力学指标、冲刷变化规律和流失率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抛投强度增大对龙口落差的影响相对显著,而对龙口平均流速的影响较小;在采用大石料抛投时段内,增大抛投强度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逐渐显著,落差和流失量显著减小;在截流困难时段,增大抛投强度对龙口冲刷深度的减小效应相对减弱,但可降低戗堤坍塌量与减少坍塌次数,继而加快戗堤进占速率;采用量纲分析方法,基于实测数据,拟合了基于抛投强度的抛投料流失率计算公式。研究成果能够丰富减小截流难度的工程措施,并可为山区河道截流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五孔探针对轴流泵圆形出水室和出水管内流场进行详细测试,研究了后导叶出流环量、泵轴旋转诱导和出水弯管二次流对流态的影响,分析流场形成机理,揭示流动规律.结果表明:后导叶出流环量较大,旋转方向与叶轮相同,泵轴对附近水体有明显的诱导作用,泵轴附近环量明显增大,出水室和出水管内的环量沿流程逐渐衰减,但衰减速度渐慢,整个出水管内水流都具有一定的环量.出水管内为复杂的螺旋流,断面轴向流速和周向流速分布不均匀、不对称,轴向均匀流和对称流的常规假定与实际不符.研究成果对轴流泵装置的优化水力设计,提高泵装置效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DN50承插弯管进行流动特性试验研究,采用Relizablek-ε湍流模型对其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吻合较好。接着对DN20、DN40、DN63、DN75规格45°、60°、90°折管水流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可视化分析发现,折角弯管流场在弯曲段下游发生回流现象,下游50 mm横截面处有一对对称、悬向相反的涡旋。随着弯折角度增加,回流范围和负压程度逐渐增加;折管局部阻力系数随雷诺数先减小而后逐渐趋于恒定,进入阻力平方区的45°、60°、90°折管局部阻力系数分别为0.213、0.462、1.127;采用动量方程计算了水流对弯管的冲击力,拟合了冲击力与流速的关系式,可对弯曲段水压力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井孔偏斜弯曲对井管的不利影响,首先对井管弯折产生的原因,过程、方式进行分析,然后应用材料力学知识,推导出附加弯矩及挤压力的理论计算公式,可以方便地在井管横断面设计,连接设计和校核计算中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