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反义PEP基因调控油菜籽粒蛋白质/油脂含量比率的研究   总被引:71,自引:1,他引:70  
利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EHA101携带反义PEP基因和卡那霉素,潮霉素抗性基因,采用共培养法转化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L.)浙油758和浙优油1号的下胚轴,通过组织培养获得了能在培养基上生长的油菜转基因植株。经GUS组织化学染色及PCR扩增检测,证明外源基因已插入油菜基因组并得到表达。浙油758转基因植株T1代种子平均含油量比对照提6.  相似文献   

2.
中国转基因油菜的环境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中国转基因油菜研究和环境释放的现状,对中国环境条件下转基因油菜的生存竞争能力、基因扩散风险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等环境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中国是许多十字花科植物进化起源中心和生物多样性中心,生态环境类型复杂;转基因油菜的外源基因可以通过花粉向油菜(Brassica napus)、白菜(B.rapa)和芥菜(B.juncea)类植物扩散;中国转基因油菜的基因扩散风险高于其它作物.存中国,油菜的转基因技术相当成熟,油菜的转基因实验频次很高,涉及的基因种类繁多,进口的转基因油菜数量巨大,隐患不容忽视。在中国,转基因油菜的安全性管理和研究相当薄弱,检测和监测手段无法满足安全管理需求,这一现状必将阻碍中国转基困油菜的产业化进程,并对中国环境安全带来隐患。作者提出,加强转基因油菜的环境安全意识,加强中国转基冈油菜的安全管理及其措施的落实,加强转基因油菜检测和监测等技术平台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通过露地盆栽试验,研究了转基因和非转基因油菜幼苗对土壤中不同浓度的133Cs或88Sr单一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的133Cs或88Sr处理时,随处理浓度的增加,不管是转基因还是非转基因油菜,其幼苗对133Cs或88Sr的吸收量都增加,其中二者根部的33Cs或88Sr含量均大于地上部分的含量,同时二者根部对88Sr的吸收大于对133Cs的吸收。但是转基因植株根系吸收133Cs或88Sr的含量大于非转基因油菜根系吸收量,转基因油菜地上部分的133Cs或88Sr含量却小于非转基因油菜地上部分的含量,表明转基因油菜根系更易于吸收和固着133Cs或88Sr,并向地上部分进行运输。随核素浓度增加,非转基因和转基因油菜苗叶片中的丙二醛含量逐渐增加,根系活力均表现为不断减弱,幼苗叶片的可溶性蛋白、POD和SOD活性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在相同浓度的133Cs或88Sr处理后,转基因油菜的丙二醛含量总低于非转基因油菜,转基因油菜的可溶性蛋白含量、POD和SOD活性均高于非转基因油菜,同时转基因油菜的根系活力也略高于非转基因油菜。研究表明:转pprI基因油菜比非转基因油菜具有更强的应对133Cs或88Sr胁迫的抗性能力。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pprI基因的调控机理及该基因对137Cs成90Sr协迫响应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转基因作物T-DNA插入位点侧翼序列分离中所用的通用简并引物对TAIL-PCR的影响,本研究使用5个通用简并引物分别对8个转基因大豆、30个转基因水稻和2个转基因油菜株系进行了TAIL-PCR分析,结果表明,5个简并引物在TAIL-PCR中的扩增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同一简并引物在不同转基因物种的扩增效果显著不同.AD1引物在转基因水稻和转基因油菜中扩增效果较好,AD2引物在转基因水稻、油菜和转基因大豆中扩增效果均较好,AD3引物在转基因水稻中扩增出1个株系,在转基因油菜中扩增出1个株系,但AD3引物与pFGC5941 T-DNA RB上游有匹配,不适用于以pFGC5941为载体的转基因材料分析.AD4和AD5 2个引物在3个转基因物种的扩增均较差.对AD1和AD2两个引物的TAIL-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结果表明,扩增产物均对应转基因材料的侧翼序列.研究表明,不同通用引物在不同转基因事件中侧翼序列的分离效果差异较大,通用引物AD1和AD2TAIL-PCR成功率最高.不同通用引物的应用效果不仅与不同物种有关,也与外源基因的插入位点有关,而且还与载体序列匹配程度相关.为提高TAIL-PCR中T-DNA插入位点侧翼序列分离成功率,建议同时采用多个通用引物平行扩增.  相似文献   

5.
为降低油菜种子中的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并使之在异交条件下保持基本稳定,以高油品种CY2作为受体亲本,采用RNA干涉技术沉默油菜内源Bn FAD2基因的表达,抑制油酸脱饱和反应。育成的3个独立转基因株系的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下降到6%以下,其中亚油酸含量较受体亲本降低78.2%~86.5%,亚麻酸含量降低53.4%~65.8%。将3个转基因株系与2个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较高的常规品种正反交,F1种子中这2种脂肪酸的含量依然保持在与转基因亲本相仿的低水平。由此可知,通过RNA干涉技术沉默Bn FAD2基因的表达可赋予油菜低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的异交稳定特性。这一特性的获得对于今后培育异交稳定的高油酸油菜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油菜硼高效基因等位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甘蓝型油菜 8Z05和青油 10号为硼高效品种 ;Bakow 为硼低效品种。 2000~2001年度 ,硼高效品种 8Z05青油 10号F2代 588个单株种植在缺硼土壤上。花期调查缺硼症状 ,表现硼高效的单株数与硼低效的单株数之比为 574∶14 ;结实期分离规律与花期相似。这说明甘蓝型油菜硼高效品种 8Z05和青油 10号硼营养高效主效基因是等位的 ,同时可能存在微效基因的修饰作用 ,但微效基因的QTL可能不完全相同。 2个年度的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7.
根据转基因油菜的研究和环境释放现状,对我国转基因油菜可能存在的农业环境安全性问题进行风险分析,认为中国转基因油菜的基因扩散风险高于其他作物,对农业环境安全带来的隐患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王晓丹  马花  官梅  官春云 《核农学报》2022,(6):1127-1136
种植绿肥可以缓解化肥工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负面问题,然而我国绿肥相关研究并不广泛,尤其是绿肥油菜。为筛选优质绿肥油菜品系,采用随机区组田间设计,以2个绿肥油菜品种(油肥1号、油肥2号)为对照,12个绿肥油菜品系为材料,在苗期、盛花期检测植株养分、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类群,并进行相关性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苗期植株氮、磷、钾养分含量均高于盛花期,而单株养分积累量显著低于盛花期;土壤中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在不同品种(系)中差异较大,氮含量则在不同生育期及品系间差异较小;植株养分积累量与土壤微生物是影响土壤养分含量的重要因素,且植株养分积累量是绿肥油菜养分特性评价的主导因子。总体而言,11号(辰溪腊油菜)、4号(紫叶芥)品系优于两对照,可作为优良种质促进绿肥油菜育种。本研究结果为化肥农药减施提供了有机替代,对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勇  肖旦望  秦艺  陈静  陈婉瑜  熊兴华 《核农学报》2022,36(8):1537-1545
为了验证油菜溶血磷脂酸酰基转移酶4(BnaLPAT4)在油脂合成中的作用,本试验通过同源克隆法从甘蓝型油菜湘油15号中获得2条全长分别为1 143、1 140 bp的BnaLPAT4基因,分别命名为BnaLPAT4-1和BnaLPAT4-2,构建pGAL::BnaLPAT4-1和pGAL::BnaLPAT4-2载体转化酵母INVSC,通过气相色谱法检测酵母中的脂肪酸组分,并以植物表达载体pBI121为骨架,构建pNapin::BnaLPAT4-1和pNapin::BnaLPAT4-2载体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染拟南芥,获得转基因苗后检测拟南芥转基因种子脂肪酸组分。结果表明,酵母菌转化子与空转化子之间的脂肪酸组分发生显著变化,其中BnaLPAT4-1转化子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达66.88%,是空转化子的2.61倍,酵母转化子生成了亚麻酸和花生酸;BnaLPAT4-2转化子中C16脂肪酸的含量较对照提高22.40个百分点。BnaLPAT4在拟南芥种子中特异表达,花生烯酸含量较野生哥伦比亚型提高4.7个百分点,且拟南芥转基因材料种子中的芥酸和花生三烯酸的含量为0。本研究结果为验证BnaLPAT4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和油脂成分改良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内标准基因(endogenous reference gene)是指具有物种专一性、不显示等位基因变化、拷贝数恒定的保守DNA序列,对基因定量分析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了5个水稻内标准基因:根部表达的水稻基因(rice root-specific,GOS9)、磷脂酶D基因(phospholipase D,PLD)、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SPS)、水稻淀粉分支酶基因(rice starch branching enzyme,RBE4)、泛素蛋白基因(ubiquitin 5,UBQ5)和2个外源基因:苏云金芽孢杆菌CrylAb杀虫晶体蛋白基因CrylAb和cryl Ab/cryl Ac融合杀虫晶体蛋白基因(CrylA c/CrylAb),分别以转基因水稻(Oryza sativa L.)克螟稻2号和TT51-1为模板,比较各自的外源基因(CrylAb =KMD2和CrylA c/CrylA b=TT51-1)与5个内源基因的PCR产物量,筛选出和外源基因PCR产物量最接近的内标准基因为RBE4.在此基础上,数字PCR不依赖于已知浓度的标准曲线来定值,可以避免标准样品的标准曲线和样品目的基因的扩增曲线在扩增效率上的不一致等因素所带来的误差,定值结果更加准确、可靠,采用数字PCR分析外源基因拷贝数与内标准基因RBE4拷贝数的比值,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内标准基因RBE4和外源基因的定量检测稳定性、灵敏度等.结果表明,外源基因拷贝数与内标准基因RBE4拷贝数的比值在转基因水稻克螟稻2号和TT51-1上都较接近于1∶1,分别为115.9%和105.3%.RBE4的荧光定量PCR体系重复性、定量检测稳定性和灵敏度好,符合作为转基因水稻基体标准物质定量分析的内标准基因的要求,RBE4定量体系在TT51-1和克螟稻2号的最小检出限(LOD)分别为5~11 copies/μL和3~12 copies/μL,最小定量限(LOQ)分别为11~22和12~24 copies/μL.RBE4是转基因水稻标准物质研制和产品定量检测的适宜内标准基因.研究结果为转基因作物标准物质研制和定量检测的内标准基因选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