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期复眼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维佳 《水产学报》2001,25(2):103-106
用电镜研究了中华绒螯蟹状幼体复眼的结构,结果显示出从状幼体Ⅰ期到状幼体V期复眼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其表面积从Ⅰ的15400μm2增加到V的0.4mm2,组成复眼的小眼由泡状突起发育成扁平六角形.小眼的折光部分的角膜、成角膜细胞、晶锥等均有一个发育成熟的过程.感光部分从Ⅱ起组成小眼的8个小网膜细胞分化成远端的1个细胞和近端7个细胞二部分,小眼的感杆束直径随幼体发育从3.6μm增加到5.2μm,同时组成的微纤毛数量增多.状幼体复眼结构中的一个特征是具有较多的高尔基体,随着幼体的发育小网膜细胞中的胞器种类和数量也逐渐增多,在V时小眼的结构基本上表现出与成体类似的光适应特征.从复眼的超微结构上看,1状幼体复眼的感光功能是逐渐完善的.  相似文献   

2.
应用光镜及电镜技术研究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Leach))复眼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中国鲎复眼表面覆盖角膜层,外形呈半球形,由800-1200个小眼组成,组成复眼的小眼面均为椭圆形。每个小眼包括透光和感光两部分。透光部分由透光锥体和透光孔径组成;感光部分包括小网膜细胞及色素细胞。小网膜细胞分R-区和A-区,R-区是有感杆束分布的区域,A-区是没有感杆束分布的区域,但A区的表面覆盖着色素细胞,色素颗粒主要分布于A-区和R-区的交界处。8个小网膜细胞排列成的桔瓣状结构组成1个小眼的感光部分。[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517—524]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虾幼体复眼的超微结构_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张志峰 《水产学报》1999,23(3):217-222
用电镜对中国对虾幼体复眼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Z1期复眼仅处于眼基细胞状态,至Z2期,构成复眼的每个个眼的基本组成结构已具备,但各部分结构尚待进一步发育个眼的小眼面至仔虾期以前呈六角形状,但当仔虾体长达0.7~0.8cm时,小眼面基本成为方形,随着幼体发育,角膜厚度渐增,其下角膜生成细胞中主要胞器,如线粒体,粗面内质网逐渐减少;幼体阶段,晶状体外亦有角膜生成细胞延伸而成的鞘包围,晶状体束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华绒螯蟹幼体及仔蟹进行连续采样和组织切片,系统地研究了该阶段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前体出现于心跳期胚胎,由卵黄囊特化而来,为1对囊状结构,此阶段首次出现肝胰腺细胞(柱状上皮细胞)。胚胎孵化后,随着幼体的发育,肝胰腺由最初的1对囊状结构逐渐分叶生长。从Ⅰ期溞状幼体至Ⅴ期溞状幼体,肝胰腺分叶数量分别为4-6-8-12-12,肝胰腺细胞高度由(12.63±4.91)μm增至(44.16±13.57)μm。肝胰腺中的细胞组成也随着幼体的发育逐渐完善,Ⅱ期溞状幼体的肝胰腺中首次出现E细胞和B细胞,Ⅲ期溞状幼体肝胰腺中首次出现F细胞,而R细胞直到Ⅱ期仔蟹才首次出现。从大眼幼体到Ⅲ期仔蟹,肝胰腺细胞高度由(44.93±18.27)μm增至(56.38±5.69)μm。  相似文献   

5.
复眼是甲壳动物重要的光感受器,由几个到数万个小眼组成,对甲壳动物生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介绍了甲壳动物成体复眼结构、胚胎和幼体复眼发育以及幼体复眼中Gq蛋白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6.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显示,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eulatus)光感受器由11个小网膜细胞组成。其中,4个小网膜细胞组成了感光部分的远端,另外的7个小网膜细胞组成了感光部分的近端,并成为感光系统的主体。在黎明、正午、黄昏和夜晚4个时间点观察到,其小网膜细胞的结构随昼夜光周期发生节律性的变化。特别以感光部位-感杆束的面积和结构的变化最为明显。另外,在小网膜细胞中的板膜体、膜下储泡囊、色素颗粒等细胞器的形态和数量也随光周期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光感受器的结构变化与光照有关。  相似文献   

7.
三疣梭子蟹光感受器超微结构在昼夜光周期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显示,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eulatus)光感受器由11个小网膜细胞组成.其中,4个小网膜细胞组成了感光部分的远端,另外的7个小网膜细胞组成了感光部分的近端,并成为感光系统的主体.在黎明、正午、黄昏和夜晚4个时间点观察到,其小网膜细胞的结构随昼夜光周期发生节律性的变化.特别以感光部位-感杆束的面积和结构的变化最为明显.另外,在小网膜细胞中的板膜体、膜下储泡囊、色素颗粒等细胞器的形态和数量也随光周期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光感受器的结构变化与光照有关.  相似文献   

8.
ω_3HUFA对中华绒螯蟹幼体存活率及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陈立侨 《水产学报》2000,24(5):448-452
分别以经海水小球藻、牟氏角毛藻和50DE-G强化剂强化的轮虫投喂中华绒螯蟹早期幼体,至Zao状Ⅲ期后改喂卤虫无节幼体,探讨了饵料ω-3系列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对幼体发育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小球藻轮虫组的幼体发育至第Ⅰ期幼蟹的存活率最高,为12.00%,强化剂轮虫组和角毛藻轮虫组次之,分别为10.67%和9.67%,而酵母轮虫组最低,仅为3.67%;结合分析Zao状Ⅴ期幼体脂肪酸组成可知,幼体发育至第Ⅰ期幼蟹的存活率与其总脂含量和ω-3HUFA含量密切相关,而Zao状Ⅴ期幼体总脂含量与ω-3HUFA含量随饵料轮虫总脂和ω-3HUFA含量的增加而提高,表明早期幼体所摄取的ω-3HUFA对后期幼体发育和存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河蟹人工育苗技术主要包括:育苗池消毒后冲洗洁净,引入经两次沉淀、过滤、盐度为23~25‰的海水,然后施肥、充气,繁殖天然饵料。Ⅰ期蚤状幼体入池后,先投喂熟蛋黄,蚤状幼体发育至Ⅲ期以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等。育苗期温度从21℃逐渐升至24.5℃,每次升温不超过0.5℃。经常换新水入池。蚤状幼体发育至Ⅳ~Ⅴ期,分别换池各一次。出池前逐渐降温并淡化池水盐度至7‰左右。  相似文献   

10.
采用组织学和细胞学方法,初步研究了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脑的发生和分化过程。成神经细胞起源于原肠胚期,至膜内无节幼体期位于幼体前端;脑神经节起始于无节幼体Ⅰ期(N1),1对;无节幼体Ⅲ期(N3)脑神经节前端愈合;状幼体Ⅰ期(Z1)分化出嗅脑和前中后脑,此时前脑和中脑前端两侧愈合;仔虾期脑的大部分已经愈合,但后脑仍分离。随发育脑体积增加,髓质占脑体积的比例增加。脑神经细胞在无节幼体Ⅵ期(N6)初步分化为2类:Ⅰ类神经细胞核着色浅,异染色质较少;Ⅱ类神经细胞着色深,核内异染色质较多。神经分泌细胞(NSC)在Ⅱ期(Z2)出现,胞体巨大,电镜下可见分泌颗粒;随着发育该细胞数量逐渐增多。神经细胞体群在糠虾期(M)部分形成,至仔虾期(P)主要神经细胞体群初具规模。中国明对虾至仔虾早期脑的基本结构已经分化完成,但神经分泌细胞的种类和数量的增加有待进一步的发育完成。[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15-22]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在不同发育期线粒体基因组(mtDNA)拷贝数的变化特征,本研究共采集其8个时期(受精卵期、溞状幼体Ⅰ期、溞状幼体Ⅱ期、溞状幼体Ⅲ期、溞状幼体Ⅳ期、溞状幼体Ⅴ期、仔虾期和成虾期)的DNA样品,利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上述各发育期单个细胞中的mtDNA拷贝数进行了测定。检测结果显示,脊尾白虾受精卵期、溞状幼体Ⅰ期、溞状幼体Ⅱ期、溞状幼体Ⅲ期、溞状幼体Ⅳ期、溞状幼体Ⅴ期、仔虾期和成虾期的mtDNA拷贝数的均值分别为2366、2648、2644、2873、3559、9948、6452和8872。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显示,mtDNA拷贝数与发育时间存在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3。研究表明,随着脊尾白虾不断生长,其单个细胞中mtDNA拷贝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黑斑口虾蛄幼体的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黑斑口虾蛄(Oratosquilla kempi)幼体各时期在解剖镜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发现黑斑口虾蛄幼体发育经过11个假蚤状幼体期。在水温24-29℃、盐度22-32的条件下,从第Ⅰ期假蚤状幼体(Z1)发育至第Ⅺ期假蚤状幼体(Z11)历时24-27d;第Ⅺ期假蚤状幼体(Z11)发育至第Ⅰ期稚虾蛄历时4-7d。本文详细地描述了从第Ⅰ期假蚤状幼体(Z1)至第Ⅺ期假蚤状幼体(Z11)以及第Ⅰ期稚虾蛄的形态特征,并与口虾蛄(O.oratoria)的发育形态进行比较,以为黑斑口虾的开发利用提供生物学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Spfox-1基因及存在靶向关系的lncRNA在拟穴青蟹性腺发育和幼体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从其成熟雌雄性腺转录组中得到开放阅读框全长为1410 bp的Spfox-1序列,该序列编码的蛋白包含1个RRM结构域,进一步预测获得1个可能与Spfox-1基因存在靶向关系的lncRNA HX26820。多重比较和进化树分析表明,Spfox-1的RRM结构域高度保守且与其他节肢动物的fox-1亲缘关系较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pfox-1基因在成熟青蟹各组织器官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在卵巢和雄性脑神经节中表达量最高。在性腺不同发育阶段,Spfox-1基因在卵黄发生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卵巢其他发育阶段,而在精巢发育过程中,则表达量持续下降。在幼体不同发育过程中,Spfox-1基因的表达量从溞状幼体Ⅴ期到仔蟹Ⅰ期表达量呈逐渐上升趋势。lncRNA HX26820在卵巢发育过程中表达量持续下降,在幼体发育过程中只在溞状幼体Ⅴ期有较高的表达量。研究表明Spfox-1和lncRNA HX26820可能参与卵巢发育和幼体发育。过表达试验显示,lncRNA HX26820能够抑制Spfox-1基...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采用光镜技术观察了哲罗鱼(Hucho taimen)仔、稚、幼鱼期消化道中黏液细胞的形态和密度。结果表明:哲罗鱼黏液细胞共有三种形态,不同发育阶段黏液细胞的分布明显不同。哲罗鱼黏液细胞最早出现在仔鱼期口咽腔部,为囊状;稚鱼期口咽腔部的黏液细胞多为囊状,少量为梨状细胞,消化道前部有少量的囊状细胞;幼鱼期黏液细胞数量和种类剧增,口咽腔部囊状和梨状较少,杯状细胞数量增多;胃与肠以梨状和杯状细胞较多。从仔至幼鱼期消化道黏液细胞的数量、种类和发育特点为:早期的黏液细胞为囊状细胞,随着发育呈梨状细胞,数量逐渐增多,最终发育到杯状细胞。  相似文献   

15.
日本沼虾胚胎发育不同阶段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红 《水产学报》2003,27(6):545-549
为了解甲壳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主要营养物质消耗利用的规律,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日本沼虾胚胎发育过程中7个发育期的主要生化成分。结果表明,在日本沼虾胚胎发育过程中,水分含量在早期无显著变化.发育至溞状幼体期达到最高。蛋白质含量在早期略有升高,而从后无节幼体晚期开始下降。脂类含量则逐期下降,只是在前溞状幼体期有所升高。这表明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脂类和蛋白质不仅在构建组织器官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且两者可能分别作为胚胎发育不同时期的主要能量来源。脂肪酸变化研究表明:DHA主要参与细胞和亚细胞结构形成。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下降,可能为胚胎发育提供能量,并合成部分DHA。∑ω-3HUFA在前溞状幼体期含量开始增加,主要用于胚胎发育后期细胞结构的形成。棕榈油酸在溞状幼体期含量骤然下降,主要作为能量物质被消耗。日本沼虾胚胎发育不同阶段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与其组织、器官的发育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中国龙虾早期叶状幼体消化道的组织结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颜素芬 《水产学报》2005,29(1):25-32
利用光镜和电镜对中国龙虾叶状幼体发育早期(Ⅰ~Ⅳ期)消化道的组织学、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消化道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前肠包括口、食道和胃。消化道壁由粘膜层、结缔组织层、肌肉层和外膜组成。除中肠外,其余消化管壁上皮均覆盖有几丁质层。消化道结构随幼体发育逐渐复杂化。口部的口器发达。食道壁内褶形成四个食道嵴。贲门胃的结构简单,至Ⅳ期幼体只有胃磨齿的雏形;幽门胃内具有由栉状刚毛组成的腺滤器,其结构与过滤功能逐渐完善。中肠上皮细胞具微绒毛,胞质中富含胞器。后肠有六个纵嵴。各段管壁上皮细胞内的胞器以线粒体与内质网居多。在各期幼体消化道中,几丁质层具较多的多糖类物质,中肠上皮细胞含少量糖原;肌细胞内含丰富蛋白质,幽门胃与中肠上皮的含量次之。还探讨了龙虾幼体消化道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不同饵料对中华绒螯蟹幼体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江洪波 《水产学报》2000,24(5):442-447
采用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营养强化的轮虫、轮虫与卤虫组织投喂中华绒螯蟹幼体,以各项幼体的存活率为评判指标,对不同饵料及其组合的投喂效果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轮虫是中华绒螯解早期幼体(Ⅰ、Ⅱ期)的适口饵料,幼体存活率随轮虫密度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但当轮虫数量超过最适密度时,幼体存活率反而有所下降。其中,未强化的轮虫达投喂密度为60ind.mL^-1,强化轮虫最适密度为40ind.mL^-1。Zao状Ⅰ、Ⅱ期投喂40ind.mL^-1轮虫,从Ⅲ期开始投喂10ing.mL^-1卤虫无节幼体,能较好地满足中华绒螯蟹幼体发育的营养需求,提高大眼幼体的存活率。表明强化幼体饵料HUFA特别是EPA和DHA能有效地促进幼体的发育与存活和脱壳率。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河蟹工厂化人工育苗是继对虾、贝类工厂化人工育苗之后,又一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的全人工育苗。由于工厂化河蟹育苗与对虾、贝类的工厂化育苗在生产工艺流程上存在着差异,这样就对河蟹育苗工厂的供水设计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本文结合一万m‘水体(即河蟹育苗池总容水量)河蟹育苗工厂的生产实践.谈一下供水、供热、供气设计的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1.海水供水系统设计1.l海水最大供水量确定河蟹幼体的发育主要经过蚤状幼体l~5期,到大眼幼体即可上市销售。幼体发育前期,一般不换水,从蚤状幼体第3期开始换水,换水量为地水的25…  相似文献   

19.
对虾幼体培育中,成苗率的多少,除理化因子外,重要关键在于饲料。饲料的种类及其数量,投饲得当与否等都直接影响着成苗率的高低。由无节幼体培育到仔虾的成苗率一般只有0.5~2%,而绝大部分(98%以上)幼体死亡于溞状幼体向糠虾幼体发育过渡中及其之后。  相似文献   

20.
河蟹生活史从亲蟹产卵孵化开始,经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发育至成蟹止。早期人工育苗为幼体阶段,分蚤状幼体(Z)和大眼幼体(M)两个阶段,正常的蚤状幼体蜕皮5次,每次蜕皮分为一期,分5期,然后转为大眼幼体,但在2004年的河蟹人工育苗过程中,我市部分场家出现了幼体发育阶段性缺失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