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鲫鱼耳石日轮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鲫鱼仔、幼鱼及成鱼的耳石研究表明,鲫鱼耳石的第1日轮在孵化后24~48h出现,以后每天形成1轮。耳石的轮纹数(N)和日轮数(D)的关系为N=D-1.146。耳石平均长径和体全长成直线相关。鲫鱼耳石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不同形态的变化,增厚较慢,直到孵出后第40天,不经研磨,其轮纹仍清晰可数,是研究鱼类耳石形成机理以及其他相关研究的好材料。微耳石出现较晚,星耳石是研究鲫鱼耳石的首选材料。本文还对早期耳石的制备方法进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对新疆乌伦古湖湖拟鲤4种钙化组织(鳞片、鳃盖骨、匙骨和耳石)的形态和年轮标志进行了描述,并对这4种钙化组织鉴定湖拟鲤年龄的一致性进行了探讨.在各钙化组织中,鳞片、鳃盖骨和微耳石磨片上检出的最大年龄均为6+ 龄,而星耳石、完整微耳石和匙骨上检出的最大年龄为5+ 龄.微耳石磨片上的年轮特征最为清晰,判别能力最高(94.0 %),同一鉴定者两次年龄读数之间的吻合率也最高(95.1 %),是湖拟鲤年龄鉴定的最佳材料.鳞片和鳃盖骨的判别能力和同一鉴定者两次年龄读数间的吻合率次之,分别为92.0 %、90.8 % 和87.5 %、86.1 %;4+ 龄及以下个体鳞片上的年龄读数与微耳石磨片吻合较好,而4+ 龄以上个体鳃盖骨上的年龄读数与微耳石磨片吻合较好,两者配合使用可取得较好的鉴定效果.匙骨除个别年龄标志非常清楚外,其他大多因干扰轮纹过多或没有明显的年龄标志,判别能力最差,只有78.2 %,同一鉴定者两次年龄读数之间,以及与微耳石磨片年龄读数之间的吻合率也较差,仅为55.7 %和43.5 %,不适于湖拟鲤的年龄鉴定.3+ 龄及以下个体完整微耳石和星耳石的年龄读数与微耳石磨片吻合较好,但4+ 龄及以上个体用完整微耳石难以准确确定其年龄,星耳石则效果更差.  相似文献   

3.
区又君  廖锐  李加儿  勾效伟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2):123-124,148
研究了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耳石的形态特征和参数.结果表明,黄唇鱼有矢耳石、星耳石和微耳石各1对,矢耳石最大,微耳石最小.矢耳石略呈长方形,前端圆形,后端呈截形,两侧近平行,叶形品状突多于圆形品状突和尖形晶状突;星耳石翼叶较基叶发达,中央突粗长,约成扇形,其长度约为星耳石长的0.50倍;微耳石略呈锥形.矢耳石、星耳石长度均大干高度,微耳石长度小于高度.矢耳石长高比平均为1.371,星耳石长高比平均为1.332,微耳石长高比平均为0.647.矢耳石长、高与体长的比值分别为0.0479和0.0350.矢耳石和星耳石各具有1个中心核,矢耳石中心核的直径平均为68.15 μm,星耳石中心核的直径平均为46.72 μm;矢耳石原基的直径平均为11.42 μm.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Sr标记在鱼类耳石上留存的持久性,将1尾鲤(Cyprinus carpio)仔鱼在10 mg/L六水氯化锶(SrCl_2·6H_2O)溶液中浸泡标记2 d后,让其回到正常水体中恢复续养607 d(即20个月)时采样,再利用电子探针X射线微化学分析(EPMA)技术来确认其耳石上的Sr标记是否能长期存在。EPMA面分布和定量线分布结果均显示,即使在浸泡标记完成后640 d时,该鲤矢耳石、星耳石和微耳石上均能检测到明显的Sr标记区(但星耳石需要通过横截面来测定)。该标记方法在鲤增殖放流标记和效果评价中具有持久性。  相似文献   

5.
4种石首鱼耳石形态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比较研究了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丁氏(鱼或)Wak tingi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lucidus耳石的形态特征和微结构,总结了4种鱼耳石形态的异同鉴别特征.结果表明:矢耳石呈长圆形或者盾形,基叶、翼叶、后基叶、副基叶以及中央突均不发达,主凹槽明显且贯穿整个耳石,背面具数个圆形晶状突或尖形晶状突或两者兼有.星耳石翼叶较基叶发达,中央突发达,为粗壮突起,四周边缘分布有数量不等的叶形晶状突,为宽叶形或窄叶形.黄唇鱼、大黄鱼和棘头梅童鱼的微耳石略呈纺锤体形,丁氏(鱼或)的微耳石略呈长方形.矢耳石、星耳石和微耳石的平均长高比分别为1.259~1.890、1.332~1.531和0.643~0.716.矢耳石长占体长的比为4%~6%,矢耳石高占体长的比为2%~5%.矢耳石仅有1个中心核和1个原基,星耳石大部分具1个中心核和1个原基,但也有少数具有1个以上的中心核或原基.  相似文献   

6.
鲤鱼仔、稚和幼鱼早期耳石上日轮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鱼类耳石上日轮的研究是七十年代以来国际上才兴起的新领域。许多学者对多种淡水、海水和洄游鱼类的耳石日轮进行过观察。为证实日轮的形成频率一些学者还利用多种方法对耳石日轮进行了标记实验。一些实验表明许多鱼类耳石上的日轮基本上是一天形成一条,还有些鱼类在实验条件下开非一天形成一条日轮。目前耳石日轮的研究多是在实验室内人工条件下进行,野外其有说服力的工作寥寥无几。鲤鱼是我国分布极广、经济价值很高的一种鱼类。对它的耳石日轮观察国内外都还未见报道。作者于1988年5~6月观察、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9年5月在吕四渔场单桩张网采集的231尾黄鲫幼鱼,对其耳石形态和储存信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耳石全长范围为1.88~4.91 mm,平均3.75 mm;耳石重量范围为0.8~13.7 mg,平均6.4 mg。黄鲫耳石全长和叉长拟合生长方程为LOA=2.6322 ln(L)-8.2612。耳石全长与耳石重量关系式为WO=0.196×LOA-2.6186。黄鲫年龄范围为60~258 d,优势年龄组为90~150 d,占总体的69.5%;叉长与年龄拟合线性生长方程为L=0.2034×A+69.12。孵化日期为1月至3月,主要集中在2月份,占总体的83.6%。  相似文献   

8.
运用耳石传统形态分析方法对黄唇鱼(Bahaba flavolab iata)、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丁氏(蜮)(Wak tingi)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识别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耳石形态存在体长效应,矢耳石对4种鱼的判别成功率为94.86%,星耳石对除黄唇鱼以外3种鱼的判别成功率为92.70%;矢耳石和星耳石对除黄唇鱼以外3种鱼的联合判别效果为98.54%.  相似文献   

9.
对来自9个采样点的鲌属(Culter)翘嘴鲌(C.alburnus)、蒙古鲌(C.mongolicus)、达氏鲌(C.dabryi)和近红鲌属(Ancherythroculter)黑尾近红鲌(A.nigrocauda)共810尾个体星耳石的8个特征值进行形态度量,运用Statistica软件作鲌类鱼体生长与耳石生长的回归分析、形态特征值及6个形态因子和6个形态指数的多变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4种鲌耳石形态存在极显著差异。(2)幂函数回归方程相对于直线回归方程能更好地表述鲌体生长及耳石生长关系;鲌类体质量与耳石质量、体长与耳石直径的回归方程近于线性回归关系,体质量与耳石直径、与体长回归方程幂值分别近于3.5、3,而耳石质量与耳石直径回归方程幂值近于2。耳石质量增长速度与体质量增长速度相近,但耳石质量相对耳石长度的增长速度较体质量相对体长或耳石长度的增长速度要慢。(3)鲌耳石形态度量特征值判别函数分析判别正确率达71.11%,对识别影响较大的特征值为耳石宽、耳石面积、耳石长、基叶长等;通过4种鲌耳石形态因子和形态指数的主成分分析,对识别影响较大的形态因子为F2、F1、F6、F5和形态指数为形态系数、充实度、椭圆率等。(4)采用鲌类群体耳石形态度量特征值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均能较好地区分翘嘴鲌3个长江群体(太湖、鄱阳湖、丹江口水库)与漓江群体、蒙古鲌鄱阳湖5个群体(新妙湖、南北港、青岚湖、庐山西海、章江),其群体聚类距离与群体间的地理距离相关联。本研究结果说明,星耳石形态度量分析能为鲌类物种或群体间关联性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头足类和鱼类一样,它的耳石微结构的形成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包含着许多丰富的生态信息.借助扫描电镜和核微探针技术可研究环境因子对耳石总长、轮纹和耳石中微量元素等微结构的影响.通过文献阅读,总结了温度、盐度、食物等环境因子对耳石微结构影响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认为目前温度对耳石中微量元素含量和分布影响的研究较多.多数学者采用耳石Sr/Ca组成作为温度影响的指标,但尚未见用实验室饲养法的证实报道,因此,这种方法可能不适用于所有头足类.此外,盐度和食物等环境因子对耳石微结构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盐度对耳石微结构的影响尚无相对一致的观点,但耳石总长与饵料丰富水平正相关,其微量元素组成和含量与饵料中成分基本相对应,取得了一致性的结论.随着头足类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建议结合海洋生物化学等学科,系统地开展环境对头足类耳石微结构形成及其机理的比较研究,以便为头足类生活史的重建,以及资源量科学评估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02年12月在湖南省澧县洞庭湖边缘化湖泊北民湖采集到鲫属鱼类21尾,经鉴定为1个新亚种。新亚种以背部青色,体长为体高的2.3~2.6倍,体长为头长的3.8~4.7倍,头长为眼间距的1.8~1.9倍,区别于银鲫C.auratus gibelio;侧线鳞29~33,体长为头长的3.8~4.7倍,头长为眼间距的1.8~1.9倍,脊椎骨数4+28—30,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起点,区别于鲫C.auratus auratus;而以背鳍外缘平直或凹形,末根硬刺强,后缘锯齿粗而稀,区别于黑鲫C.carassius。新亚种以仅分布于湖南省澧县洞庭湖边缘化湖泊北民湖,背部、背鳍和臀鳍颜色均为青色等特征命名青鲫。  相似文献   

12.
[目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鄱阳湖鲤、鲫鱼资源。[方法]在分析1959-2006年鄱阳湖鲤、鲫鱼资源数据的基础上,分析近50年鄱阳湖鲤、鲫鱼资源变迁情况,并初步探讨了该变化的发生原因及相关应对措施。[结果]50来鄱阳湖鲤、鲫鱼虽成为优势种群,但其个体越来越小,性成熟年龄也越来越小,资源呈现出严重衰退状况。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鄱阳湖枯水期水位过低,水质污染,加上过度捕捞以及非法渔具渔法的滥用等方面引起的。[结论]应明确鄱阳湖鲤、鲫鱼产卵场的范围,严格控制鄱阳湖流域工业污水、城市污水以及农业面污染源的直接排放。  相似文献   

13.
乡村是由人口、土地、产业等核心要素有机组合而形成的复杂巨系统。为了探究乡村人—地—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本研究基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县域面板数据,选取“人口—土地—产业”乡村发展三要素,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深度刻画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人—地—业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人口、土地、产业各子系统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差异较大、不均衡的特点;大部分县域乡村人—地—业发展处于协调耦合阶段,形成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东部岳阳市发达区域为核心并以圈层的形式逐渐向外扩散的空间格局,呈整体水平逐年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度呈现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和良好协调4个类型,乡村人—地—业耦合协调度在整体上呈现出由初级协调向中度协调发展的逐年上升特征。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2种不同的洗涤剂溶液及多种洗涤剂混合液对鲫鱼呼吸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累加质量浓度不同的洗涤剂溶液处理鲫鱼时,鲫鱼的呼吸频率和洗涤运动频率均有明显增加;而单一质量浓度(15 mg/L)的不同洗涤剂溶液处理鲫鱼24 h后,鲫鱼的呼吸频率和洗涤运动频率则明显下降.2种处理中,多种洗涤剂混合液对鲫鱼呼吸机能的影响均比单一的洗涤剂溶液大,说明不同洗涤剂的某些成分之间可能有协同作用.因此,含有大量家用洗涤剂的生活污水排放到自然水体后将对鱼类产生有害影响.  相似文献   

15.
Etrazine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herbicides in China and the world. Acute and chronic toxicity tests werc carried out to assess the possible toxicity effect of atrazine on crucian carp (Carassius auratus). Results showed that 96 h LC,. of atrazine to Carassius auratus was 105.94 mg. L-1. The enzyme activities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catalase (CAT) and glutathione-S-transferases (GST) in kidney of Carassius auratus were all influenced by atraizine, and CAT was more sensitive to atrazine compared with SOD and GST. Atrazine residues in kidney of Carassius aura/us reached the stable state at day 19, and the bioaccumulation factors (BAF) of atrazine in kidney of Carassius auratus treated with 1.0 mg. L-1 and 10.0 mg. L-1 atrazine were 8.3 and 4.4, respectively. The research demonstrated that atrazine could cause oxidative stress to fish kidney, but atrazine was not easy to accumulate in Carassius auratus kidney, and the antioxidant enzymes could be used as biomarker to the early detection of pollution.  相似文献   

16.
滆湖天然鱼类小型化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1986~1988年对滆湖几种渔具(特别是簖)的渔获物进行的统计,对鲫、红鳍鲌、乌鳢等鱼类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分析了滆湖鱼类的群落和种群结构中存在的小型化现象?峁砻?群落结构中以小型、低值鱼类和种群结构中低龄鱼占有较大的比例。用Bertalanffy生长方程和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式分析了鲫种群数量变动,据此提出了合适的捕捞强度和起捕规格。本文还从湖泊渔业生态系统角度,探讨了造成滆湖天然鱼类小型化的原因及其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硫酸铜和高锰酸钾对淇河鲫仔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药物对淇河鲫仔鱼的急性毒性。[方法]在室内常温、静水条件下,以淇河鲫仔鱼为受试生物,以致死率为指标,研究了硫酸铜和高锰酸钾对淇河鲫仔鱼的急性毒性。[结果]:①在同一暴露时间,随着硫酸铜和高锰酸钾溶液浓度的增大,淇河鲫仔鱼的死亡率逐渐上升;②硫酸铜24、48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8、2.5、1.6mg/L,安全浓度(SC)为0.16mg/L;高锰酸钾24、48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5.14、3.95、3.04mg/L,安全浓度(SC)为0.304mg/L;③根据实验结果,建议在淇河鲫仔鱼疾病防治中,硫酸铜和高锰酸钾都应慎用或者适当降低使用浓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图像辅助流式细胞仪在鲫鱼血细胞分析中的应用。[方法]将图像辅助流式细胞仪引入鲫鱼血细胞分类计数分析,并进一步用于急性铜离子胁迫对鲫鱼血细胞影响的机制探讨。[结果]多维全景分析仪独有的图像辨识功能较好地解决了有核红细胞对不同类群细胞分群设门分析的干扰,测量鲫鱼白细胞类群占比为1.18%~1.43%,与同类研究结果一致;120 mg/L铜离子急性刺激能够导致鲫鱼白细胞计数下降,并提示细胞水肿是铜离子的一种急性毒性效应。[结论]该研究建立了一种适用于含有核红细胞样本的操作简便、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血细胞分群分析方法,可为同类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9.
鱼类骨骼标本是鱼类进化研究的基础样本。以洞庭湖水系沅水中三种野生鱼类:鲫鱼(Carassius auratus)、大眼鳜鱼(Siniper cakneri)、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为例,在实验室制作鱼类骨骼标本,探索三种鱼类骨骼的标本制作方法。分析讨论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三种鱼类骨骼之间的对比,从而熟悉鱼类运动系统的结构与特点,进一步了解沅水典型经济鱼类游泳和生活习性,为常见经济鱼类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研究葡萄球菌对水产动物的病害,研究了分离自患病热带鱼类的葡萄球菌,对斑马鱼和金鱼的致病性。结果表明:葡萄球菌对金鱼和斑马鱼均具有致病性,但致病力不强,能够引起与原发病例类似的症状。当葡萄球菌浓度相同时,其对金鱼的致死率明显大于斑马鱼。在环境水温24℃条件下,葡萄球菌对斑马鱼和金鱼96h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4.653×1011和1.834×1010 cfu·m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