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丰富谷子种质资源,提高叶色黄化突变体谷子的生产潜力,对EMS诱变育种过程中发生的叶色黄化突变体谷子进行研究。以晋谷21号经EMS诱变后选育的叶色黄化突变体谷子作为材料,通过叶面喷施氮肥处理后,测定叶片中光合能力、光合色素、糖类化合物含量和成熟后农艺性状以及小米品质。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氮后黄化谷子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增加,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增加,茎粗、千粒质量和小米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合理施氮一段时间后,能改善和提高黄化谷子叶片的光合能力和生理代谢,增加黄化谷子的抗倒伏能力和谷子籽粒灌浆效率,优化种子质量和小米品质。  相似文献   

2.
以抗除草剂谷子[Setaria italic(L.)Beauv]品种冀谷31、冀谷25的种子为材料,设置不同体积分数梯度的甲基磺酸乙酯(EMS)以不同时间诱变处理种子,研究不同EMS剂量及处理时间对种子发芽率、致死率及根长变化的影响,找到最佳致突变条件。结果表明,处理时间对诱变效果的影响比EMS用量的影响效果更显著。2个品种对EMS的敏感性不同,对于冀谷31的最佳诱变条件为1.0%EMS处理6 h,而冀谷25的最佳诱变条件为0.8%EMS处理10 h。  相似文献   

3.
EMS诱变技术研究概况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列举方式介绍了EMS 诱变涉及的材料,从种子诱变、小孢子诱变、离体诱变和理化复合诱变4个方面阐述了EMS诱变技术在品种培育领域的应用方法以及EMS诱变产生的各种效应,并基于EMS研究相关的论文和专利情况综述了我国EMS 诱变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诱变育种与遗传工程结合及以定向诱变为目标的EMS诱变技术将是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谷子EMS诱变的处理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MS(甲基磺酸乙酯)诱变是获得变异体进行基因功能研究的重要途径,而了解EMS处理的时间和处理浓度等基本条件是进行诱变处理的前提。本研究采用化学诱变剂EMS处理谷子品种豫谷1号,设置清水浸种过夜处理、6个不同浓度(0.1%、0.2%、0.4%、0.8%、1.0%和2.0%)不浸种处理和3个处理时间(2 h、4 h和8 h)共42个组合,以致死量达到80%~90%为标准。结果表明:豫谷1号的适宜诱变条件为清水浸种过夜、1%EMS处理8 h。  相似文献   

5.
简述了EMS(甲基磺酸乙酯)诱变育种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在小麦诱变育种上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小麦EMS诱变育种技术在连云港地区的应用成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EMS诱变浓度和诱变时间对甜荞种子发芽的影响。[方法]以"晋荞麦3号"为材料,用EMS诱变剂(设置不同诱变浓度和诱变时间)对甜荞种子进行诱变,测定其发芽率、发芽势、相对发芽率和相对发芽势。[结果]随着EMS诱变浓度的增加和诱变时间的延长,甜荞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相对发芽率和相对发芽势都呈下降趋势,EMS诱变甜荞的最适浓度为1.0%,处理时间为4 h,致死浓度为1.7%。[结论]EMS诱变浓度和诱变时间对甜荞种子发芽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山西省当地的甜荞(common buckwheat)种子为材料,利用不同时间、浓度梯度的甲基磺酸乙酯(EMS)对其进行诱变处理,探讨不同EMS诱变处理对甜荞种子发芽率、发芽势的影响,以确定荞麦种子的EMS适宜诱变剂量。最终为进一步获得荞麦优良性状并培育符合EMS诱变育种需求的新品种打下坚实的基础。结果显示:EMS诱变甜荞的最适浓度为1.0%,处理时间为4 h,致死浓度为1.7%。  相似文献   

8.
以5个不同基因型胡麻品种为供试材料,用甲基磺酸乙酯(EMS)作诱变剂,设置5个诱变浓度和4个处理时间,探讨EMS诱变对不同基因型胡麻品种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在不同品种间,尤其在不同颜色籽粒的品种间,EMS诱变对种子发芽率、田间相对出苗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EMS诱变对M3农艺和品质性状的诱变效应有正有负,不同品种和不同处理间存在差异。利用线性回归方程计算最佳EMS诱变条件,统计M3代不同处理品质性状高于对照的突变株数的比例,综合得到不同籽粒颜色胡麻品种的最佳诱变条件:褐色籽粒胡麻品种为(0.6%,4 h或2 h),浅黄色籽粒品种为(0.3%,4 h)。通过EMS诱变创制高粗脂肪材料155份、高木酚素含量材料45份、高亚麻酸含量的材料26份,为胡麻品种品质改良提供了新的优异资源。  相似文献   

9.
EMS具备的较高突变频率在作物育种上被广泛使用。目前栽培种花生遗传背景相同或相似,遗传变异率低,很难产生优异性状。育种家利用EMS对花生进行化学诱变,从后代中筛选、鉴定出一些优异突变体或目的基因。综述了EMS诱变原理与特点、诱变方法和材料的选择、后代突变体的筛选方法和EMS诱变在构建花生突变体库中的应用前景等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EMS诱导水稻中花11突变体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化学诱变剂甲基黄酸乙脂(Ethyl metbane sulphonate简称。EMS)对粳稻品种“中花11”进行诱变处理,以构建突变体库。结果表明:0.5%EMS溶液处理的水稻种子,再经0.5%和0.7%EMS溶液复合处理,发生突变的频率为12.4%,复合处理的诱变效果优于一次性处理。EMS诱变产生的突变体,后代发生分离的基因数量少,稳定性较好,但不同的株系所产生的突变类型丰富。EMS诱变产生的主要突变类型有:穗部形态突变、籽粒形态突变、茎秆形态突变、叶片性状突变、育性突变及熟期突变等。通过近四年的诱变、筛选,已鉴定EMS诱变产生的突变体861份;同时对部分突变性状如簇生穗、树稻等进行了遗传分析试验;另外在M3筛选到一个生产上能推广使用的水稻突变新品系。  相似文献   

11.
γ射线与EMS单一及复合处理对烤烟种子活力的诱变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γ射线与EMS对烤烟诱变的适宜剂量,以K346、NC82和云85等3个品种的风干种子为材料,设置10个~(60)Co-γ射线剂量梯度和11个EMS浓度梯度及其组合共计330个处理,研究了γ射线与EMS单一及复合处理对烤烟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γ射线、EMS、品种及其两两互作等因素均对种子活力指数有极显著影响.3个品种对γ射线的辐射敏感性顺序为云85>K346>NC82,烟草γ射线诱变适宜剂量为300~350 Gy;3个品种对EMS的诱变敏感性顺序为云85>K346≈NC82;烟草EMS诱变适宜浓度为0.35%;γ射线与EMS复合诱变敏感性顺序为云85>K346≈NC82,复合处理中γ射线对活力指数的损伤效应大于EMS.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EMS诱变进行茄子种质资源创新,为茄子新品种选育及其相关基因功能研究提供良好材料.[方法]在25℃下利用不同浓度(0、0.5%、1.0%、1.5%和2.0%)的EMS溶液诱变处理茄子种子,筛选出适宜的EMS诱变浓度;然后以适宜浓度的EMS诱变液处理茄子种子,经过催芽后播种、定植,在植株的整个生育期进行相关性状调查.[结果]以1.0% EMS诱变处理18h后,茄子种子的发芽率可达80%,适宜构建茄子突变体库.209茄子种子经1.0% EMS诱变处理18h后催芽播种,最终获得984份M1代突变材料,且这些突变材料在长势、叶片形状、叶片颜色、分枝数、果实长度、果实颜色及雄性不育等方面表现出丰富的变异.[结论]经EMS诱变处理获得的M1代茄子表现出丰富的变异,可为其新品种选育及基因功能研究提供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13.
以不同浓度的甲基磺酸乙酯(EMS)作为化学诱变剂处理不同基因型海滨锦葵种子,探讨EMS诱变剂对种子发芽率、根长的诱变处理效应。结果表明,EMS对海滨锦葵种子发芽率和根长均有抑制作用,EMS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烈,并且不同基因型对EMS的敏感程度不同;以半致死浓度为选择标准,确定了不同海滨锦葵种质间EMS诱变处理种子的适宜质量浓度为1.32%~1.67%。  相似文献   

14.
焦杨  陈志斌  刁钰婵  彭勃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143-8144
[目的]为了研究玉米EMS诱变后代的变化趋势,以期得到有益变异和创造新的玉米种质。[方法]选取5种玉米自交系(340、2345、K12、136、9010)为供试诱变亲本,以EMS-石蜡油溶液为诱变剂,直接对花粉诱变得到诱变后代,研究M1、M2代的农艺性状与M3代种子的品质性状,分析诱变后代的变化趋势。[结果]各品种畸变率随EMS浓度增加而变大。M1代的出苗率和成株率明显低于对照,M2代百粒重明显低于对照,出苗率和成株率比M1代高,但比对照低。EMS对M3代种子营养含量的影响是非定向的,对各品种的影响不同。[结论]用EMS诱变玉米花粉效果显著,对于诱变后代的生理损伤和遗传性状的改变很大,但是不同材料对于EMS的敏感程度不同,故对于每种材料应选择合适的EMS浓度。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绿萝离体再生的最适条件和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phonate,简称EMS)诱变绿萝的合适剂量,首先以绿萝叶柄为材料进行离体培养.结果表明,用叶柄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为MS+0.5 mg/L噻苯隆(TDZ)+0.3 mg/L萘乙酸(NAA),不定芽分化最适培养基为MS+3.0 mg/L 6-苄氨基嘌呤(6-BA)+0.5 mg/L NAA,生根最适培养基为1/2MS+0.05 mg/L NAA.然后设置不同剂量的EMS诱变绿萝叶柄愈伤组织,并对其存活率、致死率进行统计,初步获得EMS诱变绿萝愈伤组织的半致死条件:0.6%EMS诱变处理4 h或0.8%EMS诱变处理2 h.研究结果对于今后利用EMS诱变绿萝愈伤组织、筛选性状优良的突变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EMS处理对橡胶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确定EMS诱变橡胶草种子的最适宜条件。本研究以橡胶草品系CXCH为材料,EMS为诱变剂,采用4个EMS处理浓度(0.10%、0.20%、0.30%和0.40%),3个处理时间(4、8和12 h),分别对诱变后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成苗率和相对成苗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EMS诱变处理不能显著抑制橡胶草种子发芽率,却能显著降低橡胶草种子的发芽活力(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和成苗情况(成苗率和相对成苗率),且EMS处理浓度对橡胶草种子的影响要大于处理时间的影响,并最终确定EMS处理浓度为0.30%、诱导时间为12 h时为橡胶草种子最适宜诱变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为了比较研究不同诱变处理方式对紫花苜蓿诱变效果的影响。试验通过60Co-γ射线、紫外线、甲基磺酸乙酯(EMS) 3 种诱变处理对供试4 种紫花苜蓿干种子进行诱变,以当代材料为研究对象,探讨诱变处理对苜蓿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诱变处理后,3 种抗氧化酶活性以增加趋势为主。其中对SOD的影响,60Co-γ表现为促进作用,紫外线处理降低了SOD活性,EMS处理表现为低促髙抑作用;3 种诱变处理对POD和CAT的影响为60Co-γ辐射随处理剂量增加酶活性下降,紫外线处理则随着剂量增加酶活性增加,EMS处理则因品种不同而不同。诱变处理对苜蓿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随剂量及品种变化而不同,对MDA含量影响不显著。不同诱变处理显著提高了苜蓿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其中150 Gy 60Co-γ、90 min紫外线和0.4% EMS处理对苜蓿生理活性具有明显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绿豆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试验,为构建绿豆EMS诱变突变体群体提供参考,在拓宽绿豆的遗传基础、创造和利用新种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选用苏绿1号绿豆种子为试验材料,利用0、0.4%、0.8%、1.2%、1.6%不同浓度的EMS对绿豆种子进行12 h的诱变,研究不同浓度处理条件下绿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EMS浓度为0.4%处理12 h绿豆种子基本都具有萌发力,而EMS浓度为0.8%处理12 h已经使绝大多数绿豆种子丧失了萌发力;当浓度为0.6%的EMS溶液处理10 h,其萌发率为47.32%,符合半致死剂量,此时绿豆幼苗的株高、根长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42.3%、44.8%。诱变处理后移栽20 d,出现叶片缺失、增加、卷曲皱缩、掌状、叶缘不规则状等表型。由此可见,绿豆的最佳诱变条件为:EMS浓度0.6%,处理时间10 d。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谷子突变体库,以便在谷子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应用。[方法]以生产上主要推广种植的谷子品种‘长农35号’干种子为实验材料,采用0.8%和1.0%甲磺酸乙酯(EMS)进行了诱变处理,并对所得突变体成熟期株型的7个表型形状进行考察,并据此对突变体进行分类。[结果]试验共收获株型相关的M1代突变体材料共282份,其中,0.8%EMS诱变‘长农35号’获得株型突变体材料100个单株,可分为10个组;1.0%EMS诱变‘长农35号’获得株型突变体材料182个单株,可分为17个组。M1代成熟期株型相关性状突变体分析结果表明:1.0%EMS处理‘长农35号’所获突变体,在株高、穗下节粗、穗下第一节间粗和茎节数4个性状与对照有显著差异,而0.8%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结论]对于‘长农35号’来讲,采用1.0%EMS进行诱变处理更有利于多类型大量突变单株的获得。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创制谷子抗除草剂新种质,本研究以吨谷为试验材料,利用EMS诱变育种技术,构建了突变体库,通过定向选择,得到33份各农艺性状稳定的吨谷抗拿捕净新品系,并在2021年将其种于试验田,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调查谷子抽穗期、成熟期、株高、穗长、穗粗、单穗重、单穗粒重、千粒重、小区产量9个农艺性状,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对33份材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通过EMS诱变得到的33份抗除草剂材料的9个农艺性状存在较大的差异,变异系数为5.97%~19.34%,其中单穗重变异系数最大,成熟期的变异系数最小。产量与其他8个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依次为穗长>株高>成熟期>单穗重>抽穗期>单穗粒重>千粒重>穗粗。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大于77%,且特征值大于1,所以提取前3个主成分对33份抗除草剂材料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