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我国社区生态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培养社区居民自觉维系自然界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和持续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的一种新型社区建设活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要坚持科学性、整体发展、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大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发挥社区自身优势,在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实践上下功夫,引导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生态文化观,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和社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着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不强,参与度不高,社区文化的功能弱化,社区文化建设中缺乏专业人才队伍,社区文...  相似文献   

3.
生态城市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理想模式,生态城市建设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现阶段公认的城市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不仅是城市物质环境的建设,还涉及到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化等多个方面,笔者认为文化建设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使文化适应生态城市建设的需要,现试论如下。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化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同发展的文化。生态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总体性和重点性相结合、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传统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针对目前我国生态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从组织、法制、政策、社会、科技、人才等多个路径入手,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农村社区是社会的基础。大力推进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对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但当前农民生态意识淡薄、生态文化教育缺失、体制机制存在缺陷的问题亟待解决。要针对农村社区的具体实际,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和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生态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村社区生态文化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推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也是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杭州市L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在总结L社区文化建设常规性实战策略的基础上,围绕特色文化品牌"社区墙门邻居节"诞生、成长、发展的创建过程,提炼出L社区"三位一体""萃"文化建设经验,进而探索出推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目标,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其理论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对西方生态思想的批判与借鉴,历史逻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现实逻辑是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逻辑既丰富了我国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也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化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生态文化就是倡导"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大自然为友"的理念,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也逐渐形成了一套理论形态,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最为先进的理论形态之一,对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对整个生态的关注的社会意识为核心的社会状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可以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这几方面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良好的生态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生态文明健康永续的发展,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文明.影响着人们的生存质量.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进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是实现我国自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保障.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文明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对自然的顺从、依附到人类对自然的主宰。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人类把自然看成是掠夺的对象,致使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态文明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它承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它以生态科技作为物质基础,实行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现代化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现实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解读,回答其道路优势的三大问题,助力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对国际、对实现"双碳"目标的承诺。从理论维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本质联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从实践维度来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根本保证在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降碳为重点,打造不负人民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推动地球生态命运共同体构建,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快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生态学成因,总结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概念提出30年来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生态整合的内涵、方法和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的科学基础、系统方法和整合技术,指出新时期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正从组分到关系、从物质到信息、从结构到功能、从学苑到社会转型;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正从测量向测序、寻优向寻适的方向演化.提出社会小康、生态中和、科学大智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美丽中国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具有中国文化气派、文化风度、文化内涵,同时本质上是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新时代表达,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创新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兼具问题导向的理论品质,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大国情怀,生动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融合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加强湿地保护,扩大湿地面积,提升湿地功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人居环境,满足人民生态需求的迫切需要.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分析,我国在生态伦理道德、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行为、生态责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培育保护湿地的生态文明道德观,增强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和自律行为;二是加快建立湿地生态文明制度,强化湿地保护的制度安排;三是加强湿地保护的科学研究,提升湿地保护的科技支撑能力;四是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湿地保护事业共同发展;五是加强湿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提升湿地保护的文明意识.  相似文献   

16.
生态与健康都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马王堆医书作为重要的医学文献,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医书不仅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阐释,还饱含了人类需要主动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尊重自然界一切其他生物,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相和谐的生态理念。研究医书的生态思想对于我们形成中医养生理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同时,还能够为生态医学的理论架构提供基础认识。  相似文献   

17.
试论生态文明、生态经济与绿色营销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生态文明、生态经济与绿色营销三者的相互关系,也就是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与方法。通过分析提出,它们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互动的系统。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绿色营销为生态经济的实现提供市场动力和市场保障,是生态经济发展的市场经营模式;绿色营销能否得到广泛实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市场检验。  相似文献   

18.
强调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责任,既是服务型政府本质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体现,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回归,更是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的客观要求.积极履行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责任,要从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健全农业法律法规体系、提升农业技术水平等方面着手和努力.  相似文献   

19.
构建农村生态文明体系路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杨伟坤  崔海霞  卢秀茹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191-18192
构建农村生态文明体系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农村生态文明体系的界定入手,对农村生态文明体系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对农村生态文明体系的构建途径以及需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农村生态文明体系的建设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论应该包括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和自然-人-社会相互作用的物质变换理论以及从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论到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继承者的理论成果。构建区域生态文明的过程既需要上述理论助力顶层设计宏观决策,又离不开它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攻坚克难。具体而言就是,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论的指导下,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实际出发,注重区域空间的平衡稳定、区域主体的和谐共生、区域资源的科学配置,从而创造出自然-人-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新的生态文明主体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