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汉代稻作遗存和稻作农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兴林 《农业考古》2005,(1):197-200
汉代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汉代农业考古资料的出土一直伴随着今天田野考古工作的开展,是田野考古资料中的大宗。单就水稻来说,其种植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社会地位上升等等,都有充分的考占资料来说明。出土材料无疑对深化汉代稻作的研究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仅就汉代稻作考占资料的出土情况作一初步梳理,对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值得注意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以及汉代稻作的专用农具提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试论汉代国家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喆  戚亦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376-4378
在研究史科的基础上,对汉代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措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汉代政府对农业实行轻税政策,除了"三十税一"的田租外,国家积极通过其他措施筹措粮食,使国家粮仓有了充足的粮食储备。  相似文献   

3.
汉代文景之治时期,农业有所发展,社会进步。汉文帝听从晁错的建议,"除民田之租税"13年,为免除农业税开了先河。本文初步澄清当时的每亩单产、劳动力生产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全国粮食总产量等问题。还对汉代与现代的面积、计量作了比对。证明晁错所说的:"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比较切合汉代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研究了农业生产与汉代乡里基层社会治安秩序之间的关系及影响,讨论了汉代乡里基层社会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所采取的各种制度与措施,希望在农业生产与社会治安的问题上做些有益的探讨,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研究了农业生产与汉代乡里基层社会治安秩序之间的关系及影响,讨论了汉代乡里基层社会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所采取的各种制度与措施,希望在农业生产与社会治安的问题上做些有益的探讨,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丙子日记》(Beongjaiki)探究了17世纪前半期的气候危机和农业生产状况。南平曹氏的《丙子日记》具有气候史及农业史方面的意义。《丙子日记》的记录的气候变化和《朝鲜王朝实录》及树轮研究(Tree Ring Research)结果完全一致。从《丙子日记》中可知土地的耕作体系中已经出现了水田种麦法,但移秧法还没有普及,水田直播法是普遍采用的方法。《丙子日记》还集中体现了奴婢生产关系,奴婢们跟随南平曹氏参与了农业赋役劳动,主仆之间的关系甚至发展到相互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7.
汉代出土的铁镰数量较多,种类丰富,遍及全国各地。本文通过考古类型学方法对汉代出土铁镰的形制进行阐释,提出随着冶铁工艺的进步和简化“锻銎技法”的出现,汉代铁镰发展逐渐定型。此外还分析了汉代铁镰的发展阶段性特征、装柄方式、功能的分化及对汉代农业生产的影响,认为铁镰在汉代应不是作为单一的收割工具,其功能可能产生了分化,不同类型的铁镰可能有不同的最佳使用场景,其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促进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8.
史晓雷 《农业考古》2015,(1):193-196
通过分析香港文化博物馆收藏的汉代"绿釉舂米坊模型"以及中国农业博物馆征集的汉代"绿釉陶作坊(模型)",认为这两件明器是我国汉代水碓的考古学证据,表明我国汉代已经出现了较复杂的连机碓。  相似文献   

9.
汉画像石是汉代一种内容丰富的艺术形式,其中我们发现了大量的表现当时汉代社会主流思想——儒家伦理思想的刻画内容。这些汉画像石为我们研究汉代儒家伦理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四川南充市发现20口汉代水井,该处水井遗址北距汉代安汉县县治所在地3公里,此次考古发现为探讨汉代安汉县的历史及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郭浩 《农业考古》2022,(1):89-98
秦汉"大男大女模式"最初并不是专门用来征发赋役的,它是最基本的人身控制模式。直到汉初,"大男大女模式"与赋役制度仍不是直接对应。随着户赋演变为口赋以及杂税的弹性扩张,赋税征缴逐渐向"大男大女模式"靠拢;秦汉"傅籍模式"是朝廷每年八月对男子进行的系统工作,与女性无涉,其目的是统计男子服兵役、更役等常规徭戍的人数。汉代徭役的制度弹性导致服役对象由傅籍男性扩展到大男群体,甚至大女群体,呈现出"大男大女模式"与"傅籍模式"的纠缠不清,形成了汉代赋役身份的外在错位。  相似文献   

12.
清人注释苏诗特别重视辑佚与校勘、训诂与考订 ,诗注与诗评结合 ,针对性强 ,而选评苏诗则多直觉式的感悟 ,侧重于艺术分析 ,尤喜探讨苏诗的艺术渊源 ,清人论评苏诗所涉问题的深度与广度较之前人有较大的发展 ,尤其是对苏轼在用典、和陶诗、以文为诗及其诗史地位的评价颇有精妙之论。形成这种繁荣局面的原因在于 :首先 ,清人标举、学习宋诗 ,风气日渐浓厚 ;其次 ,清代考据学风的兴起与整理旧学的兴盛 ;再次 ,清代研究苏诗的学者学问淹博 ,对苏轼其人其诗推崇有加。  相似文献   

13.
根据传世文献,“九章律”作为汉代的律典是确实存在的,其篇目为九篇,也是无可否认的。与其通过否定“九章律”的存在来解决出土律令名目与“九章律”篇目不相应的问题,还不如另辟蹊径。“律篇二级分类说”虽然还有待完善,但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另一种思路,而且不会与传世文献发生太大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郭浩 《农业考古》2007,48(1):73-78
汉代是中国古代养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汉代实行“以孝治天下”的施政方针,制定和推行了许多养老方面的政策和法令,诸如受鬻法、王杖令等的,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养老制度。当时社会上养老、敬老风气盛行,老年人享有较高的社会地  相似文献   

15.
康熙在清初这个民族冲突、社会失序的特殊时代,从儒家文化的传统中汲取资源,进行了以程朱理学为中心、以佛道思想为支撑的文化软实力构建,将道统、学统、治统、法统联为一体,并通过书籍编刻、书院建设等手段,推动了中华民族形成前期满、汉等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展示了基于传统文化的软实力所产生的巨大凝聚力。  相似文献   

16.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南疆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古先民居住。两汉时期,新疆南疆地区多元民族分布格局就已正式形成,经过魏晋南北朝至辽宋金元时期多元民族的发展与变迁,至明清时期,近代多元民族文化格局已成定型,说明今天新疆南疆统一多民族格局是在古西域不同民族经过长时间演变、发展和融合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李斌 《农业考古》2021,(1):25-33
我国古代先民很早便开始采捕珍珠。先秦以迄西汉中期,出土珍珠的墓葬或规模宏大,或随葬品丰富,反映出这一时期珍珠作为昂贵奢侈品流通的属性。而西汉中晚期以来,尤其是东汉时期,珍珠较多地在中小型墓中出现,表明珍珠的消费群体逐渐扩大。随着岭南珍珠开采和贸易的兴起,合浦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先秦至汉晋时期,珍珠被广泛应用于装饰、丧葬、美容等领域,并被人们赋予一定的文化含义,从而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8.
《论语》是汉代以后儒家集团的经中之经,《论语》在汉代以前并不享有权威地位,《论语》在流传中经过不断修订。  相似文献   

19.
论述朱明王朝西南东北全方位的外交态势 ,分析洪武帝奠定、永乐及其后诸帝继承的明朝外交政策及其思想原则 ,探讨明朝外交事业的要点 (也是特点 ) :一是重视德治外交 ,二是讲究外交方面的大国之礼。  相似文献   

20.
成书于西汉前期的《淮南子》,以其囊括诸子百家的丰富内容及精研时势、人事的深刻思想被称为奇书,前人认为此书为刘安手下文人集团的集体创作。再考见其它相关历史文献,我们认为《淮南子》其实并不是一部集体性著作,而是刘安一个人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