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沟垄覆膜连作种植对马铃薯田土壤速效养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明不同沟垄覆膜连作种植对马铃薯田土壤养分及产量影响的差异,以当地主栽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平畦不覆膜(CK)、平畦覆膜(T1)、全膜双垄垄播(T2)、全膜双垄沟播(T3)、半膜沟垄垄播(T4)、半膜沟垄沟播(T5)6种栽培模式连作种植对马铃薯田土壤速效养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全生育期内,土壤铵态氮、速效钾含量下降,而速效磷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沟垄和覆膜处理土壤铵态氮和速效磷含量均高于CK,而速效钾含量在前期与后期低于CK;沟垄覆膜种植均能提高马铃薯产量,增产幅度为1.5%~29.8%,其中T2处理产量最高且与CK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另外,与CK相比,沟垄和覆膜处理马铃薯单株结薯数提高了70.8%~87.5%,且以T2和T5处理最高;而单株薯质量提高了37.1%~68.6%,且T3处理与CK间差异显著.沟垄和覆膜处理通过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而提高了马铃薯产量.  相似文献   

2.
垄上微沟覆膜种植作为一种新型的种植技术在干旱区半干旱区马铃薯种植上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对于探索干旱半干旱地区马铃薯增产栽培方式,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就推动干旱半干旱地区马铃薯垄上微沟覆膜种植模式的种植优势进行分析,提出了推进马铃薯秋覆膜垄上微沟种植的对策建议,为提高马铃薯高效种植模式的规范化程度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定西旱作区富锌马铃薯引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适宜定西旱作区推广的富锌马铃薯品种,以陇薯7号为对照品种,在垄上微沟栽培模式下对不同富锌马铃薯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陇薯14号折合产量最高,为28 838.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薯7号增产2.2%,陇薯12号、定薯3号、陇薯11号分别较对照品种陇薯7号减产1.5%、9.9%、10.0%。陇薯14号生育期田间长势强,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商品薯率等综合性状优良,适应性好,薯块含锌量高,是定西旱作区适宜推广种植的富锌马铃薯品种。  相似文献   

4.
以陇薯3号为指示品种,在甘肃马铃薯主产区定西高寒阴湿区试验观察了不同种植方式对马铃薯农艺性状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种植方式在不同生育期对马铃薯形态建成的影响不同。小垄种植方式下覆膜对不同生育时期株高、茎粗影响显著,但对叶片SPAD值影响不明显。无论采取大垄覆膜双行还是小垄覆膜单行,均能实现马铃薯增产增收。小垄覆膜单行种植块茎折合产量最高,较对照露地平作种植增产27.74%;大垄覆膜双行种植次之,块茎折合产量较对照露地平作种植增产23.64%;小垄液体地膜单行种植居第3,较对照露地平作种植增产11.49%。大垄覆膜双行种植、小垄覆膜单行种植、小垄液体地膜单行种植分别较对照露地平作种植增收5 470.5、6 352.5、1 291.5元/hm~2。综合分析,小垄覆膜单行种植方式更适宜在高寒阴湿旱作区乃至同类型地区小型农业合作社或者家庭种植户马铃薯轻简化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开展大垄无微沟覆膜种植等5个种植模式和无垄平作种植(CK)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采用大垄无微沟覆膜栽培增产率为67.1%;采用大垄微沟覆膜栽培增产率为28.5%,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大薯率相对较高。双垄沟覆膜、垄上短秸秆覆盖和大垄微沟露地栽培均减产,主要原因是单株结薯粒数、单株薯块重、大薯率等参数都比较低,影响了产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沟垄覆膜连作种植对马铃薯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当地主栽马铃薯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研究平畦不覆膜(CK)、平畦覆膜(T1)、全膜双垄垄播(T2)、全膜双垄沟播(T3)、半膜沟垄垄播(T4)、半膜沟垄沟播(T5)6种栽培模式连作种植,对马铃薯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处理T2、T3、T4和T5显著提高连作马铃薯根区地温;在连作马铃薯全生育期内,各处理土壤电导率总体呈下降趋势,pH呈上升趋势;与CK相比,沟垄覆膜处理土壤电导率提高,pH降低,但差异不显著;除T5外,其他沟垄覆膜处理均能提高连作马铃薯出苗率,T4最高且与CK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沟垄覆膜处理明显提高连作马铃薯产量,增产幅度为1.5%~29.8%,其中T2处理产量最高且与CK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沟垄覆膜种植模式是克服马铃薯连作障碍、提高降水利用效率和农田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在半干旱区必须选择最佳的沟垄覆膜模式.【方法】依托4a大田定位试验,测定平畦覆膜(T1)、全膜垄播(T2)、全膜沟播(T3)、半膜垄播(T4)、半膜沟播(T5),平畦不覆膜(CK)6种模式下连作马铃薯植株SPADR、相对含水量、酶活性、光合特性和荧光参数,明确马铃薯产量.【结果】连作条件下,沟垄覆膜种植马铃薯叶片SPADR、相对含水量、SOD和CAT活性均高于CK,其中T3处理显著高于CK,盛花期增幅分别为9.37%,9.31%,166.74%和230.77%,薯块膨大期增幅分别为26.56%,15.56%,203.21%和207.54%;薯块膨大期Pn,Gs,Tr,Fv/Fm,ΦPSII和qP均高于CK,T3处理增幅最大,分别为50.21%,150.00%,58.43%,17.47%,54.86%和7.79%;各处理游离Pro,Ci,F0和MDA均低于CK,其中T3处理显著低于CK,分别为46.88%,20.92%,4.54%和63.72%;另外,沟垄和覆膜处理均能提高马铃薯产量,增产幅度为32.43%~42.98%,其中T3处理产量最高并且与CK差异显著.【结论】沟垄覆膜种植模式均可提高连作马铃薯光合能力和产量,其中全膜双垄沟播模式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在安定区不同地域,通过比较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黑色全膜双垄垄侧栽培及露地种植3种马铃薯栽培模式,分析研究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技术的优势和可行性。结果表明,3种栽培模式以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为最好,其保水性、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大薯率和产量均优于其他2种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9.
起垄覆膜方式对土壤水分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定西旱川地进行了马铃薯不同覆膜方式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保墒效果以单垄双行全膜覆土微沟垄侧栽培最好,苗期、现蕾期、薯块膨大期0~30 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为106.8、97.5、87.9 g/kg,比对照露地垄侧栽培分别增加18.5、14.3、23.0 g/kg。折合产量以全膜双垄垄侧栽培最高,折合产量为32 366.67 kg/hm2,比对照露地垄侧栽培增产140.74%。综合考虑,全膜双垄垄侧栽培方式适宜在定西市安定区旱川地及同类地区马铃薯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和秸秆还田措施下玉米农田土壤保水改土效果及增产效应,在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区对比分析了全覆膜垄膜沟播结合秸秆还田(S+M)、秸秆还田(S)、全覆膜垄膜沟播(M)、秸秆不还田不覆膜(CK)4种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酶活性变化规律及玉米产量形成特性。结果表明: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和秸秆还田均能提高玉米各生育阶段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尤以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差异最为显著,且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提升效果优于秸秆还田,两者耦合后土壤含水量表现为最大;垄膜沟播和秸秆还田均可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且随玉米生育期推移,土壤酶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大喇叭口期达到峰值;同时,垄膜沟播和秸秆还田均能提高玉米干物质量和产量,由高到低次序为S+M>M>S>CK,与CK相比,S、M、S+M处理玉米产量分别提高11.84%、37.83%、45.13%,全覆膜垄膜沟播结合秸秆还田明显优于其他处理,可作为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区玉米节水增效增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