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昆虫性信息素是由性成熟的个体产生和释放,能引诱或激起同种异性个体进行交尾的微量化学物质。由于昆虫性信息素具有微量、高效、灵敏度高、对天敌无害、对环境友好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虫情监测、干扰交配、害虫检疫及大量诱杀等方面。近年来,随着性信息素分析技术的改进,检测仪器的多样及灵敏度的提高,针对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化。本文在广泛调研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昆虫性信息素的生物学研究概况、性信息素的结构特点、提取方法、鉴定方法、化学合成以及其在调控害虫行为方面的应用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昆虫性信息素的研发与应用提供技术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昆虫雌性信息素在害虫种群监测和大量诱捕中的应用与讨论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分析了早期应用昆虫性信息素效果不佳的原因、现代性信息素技术的优点;综述了应用性信息素技术监测昆虫种群和应用性信息素技术诱捕防治害虫的效果、局限性及其未来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缓释技术在性信息素防治害虫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缓释技术在昆虫性信息素稳定均匀释放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了缓释技术在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进行害虫防治过程中的应用现状、优缺点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螟蛾总科昆虫性信息素分泌腺体及分泌节律、性信息素受体及结合蛋白、性信息素的结构及组成特点、近缘种相似性及种内变异等方面综述了螟蛾总科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进展。最后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信息素是昆虫信息交流和信号传递的“化学语言”,能调节和控制昆虫的行为和生理变化。从本质上来讲,昆虫信息素就是有机化合物,不同昆虫的信息素在结构和成分配比等方面存在差异。昆虫信息素种类众多,根据作用机制可分为释放信息素和启动信息素;根据发挥的功能可分为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报警信息素和标记信息素等。它们通过接收者的化学感受系统被识别和接收,过程十分复杂。目前,昆虫信息素在害虫防治、生物监控和保护以及促进昆虫授粉等多个领域被广泛应用。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昆虫信息素,该文从昆虫信息素结构差异和演化过程、分类和功能、传播和感知方式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和综述,并对昆虫信息素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昆虫性信息素是昆虫性成熟后求偶时所分泌的能引诱同种异性个体以进行交尾的微量挥发性化学物质,具有种的特异性,因此广泛应用于害虫的监测与防治。近年来,我国在昆虫性信息素的工业化合成、纯化、稳定,缓释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完善,各种干式诱捕器的开发研制,智能化性诱测报技术研发,以及多种害虫田间性诱实用技术试验示范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极大地促进了重大害虫的监测预报和绿色防控。本文详细介绍和比较了群集诱杀技术的诱芯、诱捕器种类及其应用特点,交配干扰技术的释放器及其智能化的原理、种类和应用特点;系统总结了求偶与交配之间的关系、性信息素引诱力和专一性,以及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群集诱杀和交配干扰效果的影响;总结了群集诱杀和交配干扰技术在水稻、玉米、蔬菜、果树、棉花等作物重要害虫中的应用进展。最后,分析了当前性信息素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中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昆虫类信息素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昆虫信息素具有微量、高效、无毒、不伤害天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在害虫综合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天然信息素的高挥发性和在空气快速氧化以及合成成本高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实际应用。与天然信息素相比,昆虫类信息素具有更好的物理、化学和毒理性等优点,可以弥补天然信息素的不足,现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焦点。本研究对昆虫类信息素的概念与类型、研发与合成、特性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阐述了利用昆虫类信息素在害虫综合治理上的研究状况,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昆虫性信息素及其类似物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可以对目标昆虫进行监测、诱捕和迷向等。干扰昆虫行为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植物保护策略,近年来已在害虫防治领域广泛使用。干扰昆虫行为的机理一直是科学家研究的主要方向,明确其机理能使之得到更有效合理的应用。本文主要对昆虫性信息素及其类似物干扰昆虫行为的机理,以及缓释材料、施用剂量及密度、与其他挥发性物质在田间混合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桃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是果实中为害最大、发生面积最普遍的食心虫类害虫之一。应用昆虫信息素防治害虫作为一种生物防治技术,具有专一性强、无公害、不伤天敌等优点,国内外对其研究和利用日益受到重视,并在多种农林害虫的治理中得到了成功应用。本文就桃小食心虫分布、寄主、成虫行为的昼夜节律、性信息素的分离和鉴定、性信息素的人工合成及田间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目前该领域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昆虫信息素的基础及应用技术研究已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信息素的应用范围、效果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对信息素生态学缺乏深入了解。本文以蛾类昆虫为例着重介绍了影响性信息素释放和接收的10大生态因子,即:蛾龄、同种信息素、交配、寄主植物、病原微生物、温度、日照长度、光强、相对湿度及风速。  相似文献   

11.
Pheromones of nocturnal moths are derived from fatty acids produced as a result of the activity of acetyl-CoA carboxylase. This timely production is initiated in nocturnal moths by a tropic peptide, pheromone biosynthesis activating neuropeptide released into the hemolymph. In monocotyledonous plants, specific plastid acetyl-CoA carboxylase is inhibited by herbicides that target the eukaryotic form of the enzyme. We report evidence that these herbicides can also target pheromone biosynthesis by a moth, thereby implicating the acetyl-CoA carboxylase as a key regulatory enzyme in the pheromone biosynthetic pathway. These findings, whilst indicating the possible action of such herbicides on non-target organisms, also suggest a novel alternative method of insect pest management, which precludes sex-pheromone production and mating success, thereby reducing insect population growth.  相似文献   

12.
信息化合物对昆虫行为的影响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植物挥发性信息化合物,昆虫信息化合物以及二者协同作用的复合体等层次上综述了这些信息化合物在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昆虫生命周期中的作用功能,分析了这些信息化合物对天敌昆虫识别、搜索以及定位其寄主昆虫中的作用,为更好地研究昆虫三级营养关系,利用这些信息化合物防治害虫以及通过调控天敌进行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有机苹果园和常规苹果园的系统调查,调查分析了果园释放性诱剂对园内目标害虫、天敌及中性昆虫的诱集作用。结果表明:无论在有机苹果园还是常规苹果园,性诱剂均对天敌昆虫和中性昆虫具有一定的诱杀作用,且益害比在有机园中为2:1和2:3之间,在常规园中则在3:1和1:10范围内。水盆式性诱剂诱捕器的使用对自然天敌在果园中的控害作用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Attraction of California red scale males, Aonidiella aurantii (Maskell), to different release rates of the sex pheromone compound 3-methyl-6-isopropenyl-9-decen-1-yl acetate was evaluated in field trials.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study pheromone emission-response correlations and the existence of an optimum release rate that maximizes trapping efficacy. Release profiles of the pheromone dispensers deployed were determin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to estimate the various emission rates tested.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mean number of A. aurantii males caught correlates with the daily pheromone release rates by means of a quadratic model. The obtained model indicates the existence of a relative maximum of the captures corresponding to an optimum release rate of ca. 300 μg/day. Higher emission rates (up to 1 g/day) resulted in lower captures. Implications for the mating disruption techniqu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生防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肿病严重危害油菜、白菜、甘蓝、芥菜在内的十字花科作物,因此研究一种有效的防治方法以降低该病害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的病原菌—根肿菌能以休眠孢子的形式长期存在于土壤中,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即可萌发并迅速传播。生防菌是从拮抗病原菌和诱导植物抗性的角度寻求防治病害的一种方法。作者首先对获得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生防菌的方法进行阐述,重点总结了生防菌的来源和筛选的方法。为了更好地利用生防菌,又简要综述了生防菌菌株的分类鉴定、发酵及拮抗物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施用生防菌的方式和时间。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The evaluation of two methods of plant protection in tomato crops cultivated in greenhouses against Tuta absoluta (Meyrick) in the region of Teboulba in Tunisia was performed.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use of insect‐proof screens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one sex pheromone water trap compared to a control greenhouse not equipped with either. The study confirms that the use of one sex pheromone water trap combined with insect‐proof covering of doors and aeration openings is sufficient to guarantee good crop protection. This combined control system allowed a low density of the pest (less than 2 individuals per leaf) to be maintained and a mean number of mines below 1 mine per leaf.  相似文献   

17.
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的化学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进行害虫防控,是极具前景的环境友好型防治技术。本文首先从化学角度简述了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的分离、结构鉴定与应用研究进展,指出其化学成分包括单烯酯与二烯酯;然后重点总结了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的化学合成方法,其中构建Z-型双键的方法主要有炔烃催化氢化法、Z型烯烃复分解反应法、Wittig偶联法、Z型烯烃原料法、烯基硼烷法与环辛二烯开环法,构建E-型双键的方法为格氏试剂偶联法、环丙基乙醇开环法与反式烯酸酯法;最后分析了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研究存在的问题并预测了其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