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北苍术人工驯化栽培已成为北苍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通过试验探索,从苗床选择、整地施肥、种子处理、播种、苗床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挖与移栽等方面总结了北苍术育苗移栽技术.  相似文献   

2.
探索沙地春玉米(Zea mays L.)最适滴灌施肥方案是提高其产量和生物量积累的有效途径。采用三因素D饱和最优设计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磷钾配方施肥对玉米产量及拔节期、抽雄期和收获期玉米干物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氮磷钾不同配施可提高产量32.60%~52.90%;产量方程和两因子互作效应分析表明,氮磷钾配施有效提高产量,氮肥增产效果最明显,钾肥其次,磷肥最小,产量随肥料施用量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氮磷钾配施对干物质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显著,3个生育期干物质量最大的处理、收获指数最高的处理均为氮磷钾配施处理。(3)在覆膜滴灌条件下,根据对玉米产量及各生育期干物质量分析表明:沙地玉米最佳施肥方案为氮肥240 kg·hm-2、磷肥80 kg·hm-2、钾肥225 kg·hm-2。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北苍术响应干旱胁迫的生理和分子机制,本试验采用穴盘育苗法,分析持续自然干旱3~18 d北苍术响应干旱胁迫的生理特征;利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干旱胁迫下北苍术的分子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持续干旱6 d起,北苍术植株相对含水量极显著低于对照,可溶性糖、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复水15 d时,北苍术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植株相对含水量恢复到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其他指标均仍极显著高于对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和总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CAT活性可较好地反应北苍术的抗旱能力,干旱胁迫下北苍术隶属函数综合评价D值为0.765~0.865。转录组分析共获得14 538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GO功能注释最多的Unigene与细胞组分相关,KEGG分类中注释最多的Unigene是糖代谢;注释到萜类与聚酮类代谢途径的Unigene共71条,其中12条编码倍半萜和三萜类生物合成途径中的7个关键酶。综合分析可知,干旱胁迫影响北苍术相关功能基因表达,进而影响其生理特征。本试验为北苍术的抗旱机理和主要活性成分生物合成途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附子是我国传统大宗药材之一。近年来,施用氮磷钾复合肥已成为提高种植附子产量的常规手段。但不同施肥模式下产出的附子及加工产品黑顺片的质量是否符合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的规定尚不清楚,因此筛选科学的氮磷钾配施方案对附子产业的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陕西省城固县开展大田试验,通过对13种不同施肥处理下附子产量、加工产品黑顺片的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以及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分析,筛选科学的氮磷钾配施方案。结果表明,不同比例氮磷钾复合肥可以对附子产量及质量、黑顺片质量等影响不同,处理13(施用量N 450 kg/hm2、P2O5 84.375 kg/hm2、K2O 56.25 kg/hm2)的附子双酯型生物碱和总生物碱含量较高,但是加工产品黑顺片的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浸出物的含量均不符合新《中国药典》要求,处理5(施用量N 450 kg/hm2、P2O5 168.750 kg...  相似文献   

5.
氮磷钾配施及有机肥对瓠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磷钾配施及有机肥对瓠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配施能够提高瓠瓜产量,增产幅度1 500.0~29 166.6 kg/hm2,增产率2.7%~101.7%.各营养元素对瓠瓜产量提升贡献的大小顺序是N>K>P.瓠瓜品质特别是Vc、总糖含量得到提高.在氮磷钾配施的基础上再施有机肥,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经济效益更佳.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配施硫肥对不同氮磷钾施肥水平下春玉米生长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于大田条件下,设置低氮磷钾水平+不施硫(LS0)、低氮磷钾水平+硫肥(LS6)、中氮磷钾水平+不施硫(MS0)、中氮磷钾水平+硫肥(MS6)、高氮磷钾水平+不施硫(HS0)、高氮磷钾水平+硫肥(HS6)6个处理,研究其对土壤碱解氮、玉米氮素积累、籽粒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氮磷钾施肥水平能够显著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在相同氮磷钾施肥水平下施用硫肥对土壤碱解氮含量没有影响。春玉米地上部总氮素积累量和籽粒产量与氮磷钾施肥水平及硫肥施用呈显著正相关。氮磷钾配施硫肥与只施氮磷钾处理相比,地上部总氮素积累量平均增加10.24%,籽粒产量平均增加5.70%,二者提升效果显著。但随着氮磷钾施肥水平的提高,硫肥对氮素积累和籽粒产量的提升效果逐渐降低。相同施硫水平的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和利用率均随着氮磷钾施肥水平的提高逐渐减小。在相同氮磷钾水平下,施硫能够提高春玉米的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和利用率。以上结果表明,随着氮磷钾施肥水平的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春玉米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及籽粒产量逐渐增加,但春玉米的...  相似文献   

7.
探究锌、钼、氮磷钾和有机肥对丹参产量以及丹酚酸和丹参酮含量的影响,找出适合四川省中江县丹参种植的最佳有机无机肥配施方案。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各因素与目标函数的函数模型,在单因素效应、互作效应分析的基础上,应用频数选优法,得到丹参优质高产的施肥方案。低锌、低氮磷钾、高钼肥水平有利于产量提高,有机肥对丹参产量的影响不显著;低氮磷钾、高有机肥有利于丹酚酸积累,锌、钼肥对丹酚酸的积累影响不显著;低锌、低钼、高氮磷钾、高有机肥有利于丹参酮积累。不同肥料的交互作用对产量、丹酚酸、丹参酮含量的影响能力及大小不同。在置信区间内,对丹参产量、丹酚酸含量、丹参酮含量分别达到最高的组合综合取交集,得到优质高产的有机无机肥最佳配施方案。锌、钼、氮磷钾与有机肥的合理配施能够提高丹参产量和丹酚酸、丹参酮的含量,其最佳组合的范围为:锌肥41.96~48.04 kg/hm2;钼肥0.84~  相似文献   

8.
【目的】不同氮磷钾配施对棉花生长、养分积累量、产量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实现沙雅县棉田减肥增效和丰产增收。【方法】以棉花为供试材料,在施肥处理氮、磷、钾肥用量一定的情况下,设置对照(CK)、氮磷(NP)、氮钾(NK)、磷钾(PK)和氮磷钾配施(NPK)5个处理,系统分析不同氮磷钾肥配施棉花各个生育期的单株干物质量和养分积累量的变化响应特征,探究氮磷钾配施对棉花养分吸收、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随着棉花生育期的递进,不同氮磷钾配施处理的整株干物质量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花铃期-吐絮期;在棉花蕾期,氮、磷肥与植株干物质量呈显著相关;NPK施肥处理下的根、生殖器官和整株的氮素养分积累量呈递增趋势,而茎和叶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棉花吐絮期时,氮、磷、钾养分积累量达最大值;NPK施肥处理棉花籽棉产量最高达4583kg hm-2,较NP、NK和PK处理分别增产5.92%、9.93%和11.10%;棉田氮、磷、钾素肥料利用率分别为41.59%、14.52%和69.29%。【结论】当施氮量为300 kg hm-2,施磷量为150 kg h...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寻氮磷钾配施最佳方案,为茉莉花科学施肥提供参考,选择立地条件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地块为试验地,以试验地原有种植的树龄15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州市主栽品种横州市双瓣茉莉为供试材料,采用“3414”试验设计开展施肥效应试验,研究氮磷钾配施对横州市茉莉花产量及花汛的影响,以明晰横州市茉莉花种植区域环境条件下鲜花产量对氮磷钾的需求差异,为茉莉花科学施肥及鲜花增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广西横州市茉莉花种植试验地的土壤养分对横县双瓣茉莉生产而言,速效氮含量过剩,而有效磷和速效钾处于中等偏低水平;(2)在氮磷钾3种肥料的互作效应中,磷肥和钾肥的互作效应最高,其次为氮磷钾肥和氮钾肥的互作效应;(3)不同的施肥处理的茉莉花日产量消长同步,不同氮磷钾配施对茉莉花花汛期的影响不显著;(4)在茉莉花的稳定花期(6—9月)中,各月均有花汛期出现,其中,7月平均日产量最高,8月平均日产量最稳定;(5)氮磷钾配施对茉莉花产量有显著影响,影响由大到小为磷肥>钾肥>氮肥;(6)本研究中,三元二次方程拟合不成功,一元二次方程方面仅有N的效应方程拟合成功,P、K的效应方程均拟合失败,而在二元二次方程中,NP、NK、PK的3个效应方程均拟合成功;对拟合成功的方程进行求解,排除实际操作中无法达到的施肥量,综合考虑试验地土壤速效氮含量过剩及减少种植户的投资成本等因素,推荐施肥方式及施肥量为磷肥393.64kg/hm2,钾肥381.59kg/hm2。  相似文献   

10.
《土壤通报》2015,(6):1453-1458
研究相同小麦品种不同施肥措施下小麦(Triticum aestivum)产量构成的年际间变化情况,为制定合理的高效的栽培与施肥技术,提高养分利用效率提供借鉴。研究了长期不施肥(CK)、氮磷钾配施(NPK)、氮磷钾配施有机肥(NPKM、NPK1.5M)或秸秆(NPKS)5种施肥措施对小麦产量构成年际间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不施肥)比,NPK配施以及与有机肥或秸秆还田配施能够首先维持群体穗数的稳定性,其次是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同时有助于群体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增加以及降低其总变异,获得较高的产量。CK、NPK1.5M产量构成的总变异顺序为:穗粒数>群体穗数>千粒质量;NPK处理为:穗粒数>群体穗数=千粒质量;NPKM、NPKS处理为:群体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NPKS施肥措施下群体穗数的稳定性较差,而NPK1.5M施肥措施下穗粒数的稳定则较差,4种施肥措施下千粒质量的稳定性基本一致。群体穗数的总变异系数(CV,%)依次为:NPK(11.3)相似文献   

11.
  【目的】  明确川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 (Linn. f.) Ker-Gawl]生产中氮 (N)、磷 (P)、钾 (K) 和生物有机肥 (BF) 最佳配施量,为大田川麦冬的科学种植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L9 (34) 正交设计,分析9个不同N、P、K与BF组合处理下,川麦冬品质活性成分、代表性活性成分与重金属含量,并基于DTOPSIS法进行了综合选优。  【结果】  合理的N、P、K和BF配施可显著提高川麦冬水溶性浸出物、总皂苷、可溶性多糖、麦冬皂苷D与麦冬皂苷D'的含量,降低Cu、Gd、As、Pb、Hg的含量。其中,以N1P3K3BF3处理的水溶性浸出物、总皂苷、麦冬皂苷D与麦冬皂苷D'的含量最高,分别为74.52%、0.38%、112.208 μg/mL与56.293 μg/mL;可溶性多糖含量最高的为N3P3K2BF1处理(42.47%);Cu和Pb含量最低的为N1P2K2BF2处理,As含量最低的为N3P2K1BF3处理,Gd含量最低的为N2P1K2BF3处理,Hg含量最低的为N2P2K3BF1处理。  【结论】  通过DTOPSIS法进行了综合选优,活性成分高、重金属含量低的最佳施肥组合为N1P3K3BF3,即N、P2O5、K2O和生物有机肥分别为598、240、595.80和2700 kg/hm2。  相似文献   

12.
吉林春玉米氮磷钾养分需求与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明确吉林春玉米的氮、磷、钾养分需求和利用效率,为区域春玉米的高效合理施肥提供技术参数。 【方法】 整理2005—2013年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吉林省开展的680个 “3414”田间试验,选取N0P0K0、N0P2K2、N2P0K2、N2P2K2和N2P2K0 5个处理,研究氮、磷、钾肥对春玉米籽粒产量、植株养分吸收量的影响,明确产量、养分吸收量与土壤基础养分供应能力的关系,评估春玉米的氮、磷、钾养分需求量和利用效率。 【结果】 吉林春玉米在氮磷钾配施处理 (N2P2K2) 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和植株养分吸收量,平均产量达9.6 t/hm2,玉米氮、磷、钾养分平均吸收量分别为N 190.8 kg/hm2、P2O5 87.0 kg/hm2和K2O 215.1 kg/hm2。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氮磷钾配施处理平均增产42.5%,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平均分别提高57.5%、64.2%和49.5%。在其他养分充分供应基础上,增施氮、磷、钾肥平均分别增加吸收N 57.2 kg/hm2 (42.9%)、P2O5 19.2 kg/hm2 (28.4%) 和K2O 32.1 kg/hm2 (17.5%)。以缺素处理植株养分吸收量表征土壤养分基础供应能力,发现氮磷钾配施处理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量均随土壤基础养分供应能力的提高而逐渐上升,变化趋势均符合显著的对数关系。经测算,吉林春玉米氮磷钾配施处理生产百公斤籽粒平均需吸收N 1.98 kg、P2O5 0.90 kg和K2O 2.24 kg,比例为1∶0.45∶1.13。减氮、减磷和减钾处理的百公斤籽粒氮、磷、钾素需求量平均分别为N 1.69 kg、P2O5 0.79 kg和K2O 2.11 kg,与氮磷钾配施处理相比均显著下降,而且试验点间变异也明显增大。目前,吉林春玉米生产中氮、磷、钾肥的平均养分回收利用效率分别为33.7%、27.5%和45.3%,而平均生理利用效率分别为28.8、52.8和28.3 kg/kg。 【结论】 吉林春玉米对肥料养分的依存度较高,合理施肥是保持高产高效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3.
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提高水稻施肥推荐的可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三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的设定偏误和多重共线性危害导致建模成功率低的问题,研发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扩大模型适用性。【方法】在福建省平和县和仙游县选择了13个水稻氮磷钾田间肥效试验结果作为研究案例。田间试验均采用"3414"设计方案,即:1) N_0P_0K_0;2) N_0P_2K_2;3) N_1P_2K_2;4) N_2P_0K_2;5)N_2P_1K_2;6) N_2P_2K_2;7) N_2P_3K_2;8) N_2P_2K_0;9) N_2P_2K_1;10) N_2P_2K_3;11) N_3P_2K_2;12) N_1P_1K_2;13) N_1P_2K_1;14)N_2P_1K_1。其中,"2"水平为试验前当地氮磷钾推荐施肥量,"0"水平表示不施肥,"1"水平和"3"水平的施肥量分别为"2"水平的50%和150%。在一元非结构肥效模型基础上,利用氮磷钾田间肥效试验结果,在每个试验点分别构建了三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和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利用已有的668个水稻"3414"田间试验结果,比较验证了两种模型的拟合效果和推荐施肥量的可靠性。【结果】在构建的13个三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中,有2个模型的结果未达到统计显著水平,3个肥效模型属于非典型式,而构建的13个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均得到了典型式。通过668个水稻氮磷钾田间肥效试验结果验证表明,三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的比例达到30.1%,而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未能通过的比例下降到23.4%。在推荐施肥量外推的非典型式中,三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的比例为4.0%,而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则提高到30.7%。在系数符号不合理和无最高产量点的两种非典型式类型中,三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的比例分别达到32.3%和14.4%,而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则分别降低到6.9%和0。三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的典型式比例仅为19.5%,而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典型式比例则提高到39.1%,是前者的2.0倍,明显提高了田间试验结果的建模成功率。【结论】大样本田间试验充分证明,相比三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采用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进行早、中、晚稻推荐施肥,提高了建模的成功效率和模型的实用性,是可靠性更高的模型。  相似文献   

14.
长期施肥褐土不同磷组分对磷素盈余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褐土区玉米田长期不同磷源投入对土壤磷素形态和磷素累积的影响,通过对不同磷组分与磷素盈余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磷素形态转化的影响,为探索合理的磷肥调控措施,促进土壤中磷素向作物易于吸收的水溶态和碳酸氢钠溶解态转化,提高磷素利用效率提供依据。  【方法】  试验依托始于1992年位于山西省寿阳县北坪旱塬上的长期定位试验。9个施肥处理包括:无肥对照 (CK)、N1P1、N2P2、N3P3、N4P4、N2P1M1、N3P2M3、N4P2M2、N0P0M6,其中N1、N2、N3、N4分别为尿素N 60、120、180、240 kg/hm2,P1、P2、P3、P4分别为过磷酸钙P 16、33、49、66 kg/hm2,M为腐熟厩肥,M1、M2、M3、M6分别折合为施P量14、28、42和83 kg/hm2。1992—2016年,收获后取0—20 cm耕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磷素形态及盈余量,并计算不同形态磷素与磷盈余量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连续施肥25年后,土壤磷组分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不施肥处理除H2O-Pi、Residual-P外,各形态磷较试验初均有降低。施用无机肥各处理主要增加了土壤中HCl-P含量,以N4P4处理提高幅度最大,比试验初提高了127.7%。有机肥投入可以显著提高土壤中的活性磷含量,高量施用有机肥后,H2O-P总含量较试验初提高了8倍之多,NaHCO3-Pi年增加速率为11.50 mg/(kg·a)。不同施肥各处理土壤磷素盈余量为N0P0M6 > N3P2M3 > N4P4 > N4P2M2 > N3P3 > N2P2 > N2P1M1 > N1P1 > CK。磷素盈余是土壤磷组分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各形态磷组分对磷素累积量响应大小为NaHCO3-Pi > NaOH-Pi > HCl-P > NaHCO3-Po > Residual-P > H2O-Po > NaOH-Po > H2O-Pi。  【结论】  长期施肥使土壤各组分磷素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土壤中活性磷的转化,过量施磷导致磷素在土壤中大量盈余,高量施用有机肥磷素盈余量最大。当以无机肥投入时,施用过磷酸钙P 33 kg/(hm2·a)基本可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要求。当有机无机肥配施时,施用过磷酸钙P 16 kg/(hm2·a),配施厩肥P 14 kg/(hm2·a) 时,土壤磷素盈余量最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西北地区干旱少雨,保持土壤水分对植物的生长十分必要。本文研究了保水剂、氮肥与磷肥对多年生牧草西北羊茅种子产量及其性状的影响,为西北羊茅合理施用肥料和保水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在青海省海北州多年生牧草种质资源圃进行,供试材料为建植三年的西北羊茅。试验采用三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包括2个保水剂用量 (0 和30 kg/hm2,表示为PM0、PM30);2个施氮量 (N 0和60 kg/hm2,表示为N0、N60);4个施磷量 (P 0、60、75 和90 kg/hm2,表示为P0、P60、P75和P90),共16个处理。测定了种子产量及产量性状 (单序籽粒数、单序籽粒重、千粒重、生殖枝数和单位面积籽粒数等)。【结果】1) 单独添加保水剂对西北羊茅种子产量无明显影响,但与氮肥、氮磷肥互作显著影响种子产量。不论单独施用还是与磷肥和保水剂配合,施氮处理西北羊茅种子的产量降低16%~48%。施磷显著增加西北羊茅种子产量,提高幅度28%~49%。N0PM30P90组合处理种子产量最高,达560 kg/hm2,N60PM0P0组合最低,仅260 kg/hm2。P75与P90处理种子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P60和P0处理。2) 保水剂主要增加了单序籽粒重,最大增幅达29%。N60处理羊茅单序籽粒数、单序籽粒重、千粒重、生殖枝数降低幅度为12%~18%,单位面积籽粒数最大降幅为50%。氮肥与保水剂互作降低生殖枝数和单位面积籽粒数的幅度分别为24%和34%。随施磷量增加,单序籽粒重增加幅度最大,其次为单序籽粒数和单位面积籽粒数;各产量性状均在施磷量75~90 kg/hm2时有较大值。3) 与种子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单位面积籽粒数 (0.847)、生殖枝数 (0.822) 和单序籽粒重 (0.767)。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生殖枝数 (0.637) 和单序籽粒重 (0.518) 两个性状的直接作用最大。4) 磷肥偏生产力随施磷量增加显著降低,而磷肥农学效率差异不显著;N60显著降低磷肥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结论】多年生西北羊茅种子产量受氮、磷影响较大,受保水剂的影响相对较小。施氮会降低单位面积籽粒数,进而显著降低种子产量。施磷可以显著增加生殖枝数和单序籽粒重,提高种子产量。因此,在供试区域,羊茅草种子生产不建议施用氮肥或单独施用保水剂,推荐保水剂30 kg/hm2与磷肥75 kg/hm2配施以提高种子产量和磷肥效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催芽肥和促苗肥的合理施用是保障再生稻高产优质的重要途径,明确再生稻氮肥运筹方式及催芽氮肥适宜用量,对提高再生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优化再生稻米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年田间试验,以深两优5814为材料,设置5个再生季氮肥 (N)处理:不施氮肥 (N0-0);催芽肥60 kg/hm2 (N60-0)、促苗肥60 kg/hm2 (N0-60)、催芽肥和促苗肥各60 kg/hm2 (N60-60)、催芽肥和促苗肥分别为120、60 kg/hm2 (N120-60)。  【结果】  3年试验产量存在较大差异,但同一年份的再生稻施氮处理均显示了显著的增产效果,N60-0、N0-60和N60-60处理分别较N0-0平均增产35.8%、40.9%和67.4%。催芽肥和促苗肥配施通过提高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进一步提高再生稻产量。随催芽氮肥用量的增加,产量呈先升高后平台的趋势。适宜的催芽氮肥用量和促苗肥配施促进了再生芽的萌发、形成和生长发育,显著增加了倒2节和倒3节 (尤其是倒3节)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养分吸收积累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再生稻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显著提高。与N0-0处理相比,N60-0、N0-60、N60-60和N120-60处理氮素积累量分别平均增加51.31%、57.70%、91.33%和124.53%,但氮肥利用率则呈下降的趋势。品质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再生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直链淀粉含量先提升后下降,蛋白质含量则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催芽肥和促苗肥配施且用量适宜 (N60-60)时,再生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等较其他处理为最优。与N0-0处理相比,N60-60处理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分别增加2.7%、1.3%和6.7%;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分别降低13.8%和22.6%。而催芽氮肥用量进一步增加 (N120-60)时,稻米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又有所下降,以其整精米率下降、垩白粒率增加最为显著。  【结论】  本试验条件下,施用催芽肥和促苗肥各60 kg/hm2与不施氮相比显著提高了再生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其氮肥利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角果皮作为典型的非叶器官,其光合作用不仅是油菜(Brassica napus L.)光合作用的重要补充,更是生育后期产量建成的重要碳源。我们研究了氮、钾营养及氮钾配施对冬油菜角果形态、角果皮光合特性、光合器官氮分配的影响及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差异机制。  【方法】  采用双因素田间试验,设4个施氮量(N 0、90、180、270 kg/hm2,分别以 N0、N90、N180、N270表示),两个钾用量(K2O 0、120 kg/hm2,分别以K0、K120表示),试验共计8个处理:N0K0、N0K120、N90K0、N90K120、N180K0、N180K120、N270K0、N270K120,每个处理3次重复。在角果期测定角果形态参数、净光合速率(An)、角果皮氮钾养分含量、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以及最大羧化速率(Vcmax)等相关光合、生理参数,并计算角果皮氮素在光合器官(羧化系统、电子传递系统和捕光系统)的分配比例。  【结果】  与N0K0处理相比,氮钾配施处理单株角果数增加了1.7~3.0倍,角果长和角果面积分别提高了12.1%~30.2%和9.9%~43.8%。在不同氮肥施用量下,施钾后角果皮氮含量平均降低了19.5%;在不同施钾量下,氮肥施用后角果皮钾含量平均降低了20.9%。氮钾配施处理角果皮气孔导度(gs)、叶肉导度(gm)、Vcmax及An较N0K0处理平均提高了11.1%、158.8%、88.2%和115.0%。与N0处理相比,施氮后角果皮光合系统氮库平均增加了51.1%,但羧化系统(Ncb)和电子传递系统(Net)中氮分配比例分别下降了8.4和2.5个百分点,PNUE降低了21.1%;相反,施钾后角果皮光合氮库和分配比例分别较K0处理提高了28.7%和15.6个百分点,其中Ncb和Net氮库分别提高了35.9%和31.4%,PNUE增幅高达65.7%。与N0K0处理相比,尽管氮钾配施对角果皮光合系统氮分配比例的提升作用较小,但光合系统氮库容量增加了90.7%,远高于单施氮肥或钾肥对角果皮光合氮库的提升幅度。PNUE与角果皮钾含量和光合系统中各组分氮分配比例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角果皮氮含量及氮钾比呈显著负相关。  【结论】  氮钾配施一方面提高了角果皮光合面积、协调氮钾营养平衡、降低CO2传输阻力,另一方面增加了角果皮光合氮库、改善了光合系统中氮分配比例,从而提高了角果光合能力、优化了PNUE。因此,在实际生产中氮钾肥要合理配施,最大化个体光合潜能,进而提高群体生产力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氮、磷肥对蓖麻吸收积累矿区土壤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蓖麻是在铜矿区发现的耐性植物,其吸收积累铜的能力较强,但铜矿区土壤异常贫瘠,营养元素极度缺乏,蓖麻生长受限,为提高蓖麻生物量,实现其对铜的高吸收积累,本试验研究施用氮、磷肥对铜矿区蓖麻生长及其吸收积累铜的影响。 【方法】 盆栽试验的蓖麻种子和土壤采自湖北省大冶市铜绿山镇铜矿坑周边,氮肥选用NH4NO3,磷肥选用NaH2PO4,氮磷肥各设置4个水平 (氮肥0、75、150、300 mg/kg,磷肥0、20、80、200 mg/kg),进行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试验,共16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在云母基质中育苗,待蓖麻长出2片真叶后移栽,于矿区土壤中培育2个月后收获,测定蓖麻叶片SPAD值、干重、铜含量和土壤pH值、不同形态铜含量,计算蓖麻铜积累量和转运系数。 【结果】 氮肥单施时,蓖麻叶片SPAD值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蓖麻干重、铜积累量以N75 P0处理最高,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磷肥单施时,蓖麻干重以N0P20处理最高,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体内铜含量随磷肥用量增加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又增加,在N0P200处理时最大。氮、磷肥同时施用对蓖麻叶片SPAD值、干重、铜含量、铜积累量、转运系数有显著交互作用。低量氮肥、低量磷肥配施可增加蓖麻干重,显著降低蓖麻铜积累量;高量氮肥、低量磷肥配施对蓖麻生长有抑制作用,蓖麻干重低于不施肥处理 (N0P0);低量氮肥、高量磷肥配施对蓖麻干重的增加作用最显著,同时蓖麻体内铜积累量达到最大,铜的转运系数降到最低;高量氮肥、高量磷肥配施可显著增加蓖麻叶片SPAD值。N75P200处理蓖麻总干重最大,比N0P0增加133%;N300P20处理蓖麻根部铜浓度最高,是N0P0处理的2.88倍;N75P200处理蓖麻吸收的铜总量最高,达到34.93 μg/株。施肥时土壤pH值降低不到0.1个单位,种植蓖麻后土壤pH值降低0.2~0.4个单位。施肥对土壤中铜形态的变化无显著影响,种植蓖麻后土壤中弱酸提取态铜和可还原态铜含量增加。 【结论】 施加适宜的氮肥会增加蓖麻叶片SPAD值、生物量,但施氮量过高会使蓖麻叶片SPAD值、生物量减少;施用磷肥可增加蓖麻对铜的吸收,蓖麻铜积累量在施磷量最高时最大。总体来看氮磷肥配施效果优于单施,N75P200是最佳组合,铜积累量是N0P0的2.33倍。   相似文献   

19.
长期不同施肥下褐土养分及酶活性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褐土养分含量和与土壤有机质水解、碳氮磷有效性相关的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变化特征,以深刻认识农田土壤元素循环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方法】  依托1992年开始的山西寿阳旱地农田生态系统野外长期定位试验,选取其中不施肥对照(CK),4个单施无机肥处理(N1P1、N2P2、N3P3、N4P4),3个无机肥和有机肥配施处理 (N2P1M1、N3P2M3、N4P2M2) 和1个单施有机肥处理 (M6) 进行研究。于1992、2001、2006和2016年,分析了表层土壤 (0—20 cm) 中有机碳(C)、全氮(TN)、全磷(TP)、有效氮 (AN) 和有效磷 (AP) 含量及与碳氮磷循环相关的β-1,4-葡萄糖苷酶 (β-1,4-glucosidase, BG)、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β-1,4-N-acetylglucosidase, NAG)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活性。计算土壤养分之间和酶之间的化学计量比 (C∶TN、C∶TP、TN∶TP和lnBG/lnNAG、lnBG/lnALP、lnNAG/lnALP)。计算酶向量角度 (vector angle) 和向量长度(vector length)。以向量角>45°或者<45°的多少来评价微生物受磷、氮限制的程度,向量角>45°越多表示微生物受磷限制越强,向量角<45°越多表示微生物受氮限制越强。以向量长度评价微生物受碳限制的程度,向量长度越长表示微生物受碳限制越强。  【结果】  1) 除N4P4处理土壤C : TN显著高于M6处理外,其他化肥和有机肥处理之间C : TN和C : TP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土壤TN : TP在各施肥处理下显著低于M6处理 (P<0.05)。与CK相比,M6处理C∶TN显著降低了30.2% ,TN∶TP显著升高了41.0%;N4P4处理C∶TP显著降低了23.3%,TN∶TP降低了17.6% (P>0.05)。土壤C∶AN平均为2.11~2.29,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土壤C∶AP和AN∶AP随化肥和有机肥投入量增加而降低,4个有机肥处理的土壤C∶AP和AN∶AP降幅大于4个化肥处理。2)长期N2P2、N3P3和N4P4处理下,土壤lnBG/lnNAG、酶向量角度和酶向量长度略高于各有机肥处理(P>0.05),而lnNAG/lnALP略低于各有机肥处理(P>0.05);与1992年 (试验开始年)相比,施肥处理后土壤lnBG/lnNAG均升高,lnNAG/lnALP均降低,向量角整体>45°,向量长度增加了11.1%~52.4%。3)相关性分析表明, AN与BG、NAG、ALP活性、lnBG/lnNAG及lnNAG/lnALP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土壤C∶TN、C∶AN与酶活性lnBG/lnNAG、土壤TN∶TP与lnNAG/lnALP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lnBG/lnALP与任何环境因子间都不存显著相关性。  【结论】  长期单施化肥易增加作物对有机碳的消耗和土壤稳定态磷素固持,微生物面临的碳、磷限制加剧;有机肥带入土壤的有机氮,加速了有机质分解,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含量,有效缓解资源限制,促进褐土元素周转。综上,长期施肥显著改变了褐土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引起酶化学计量非稳态变化,土壤酶活性表现出强烈的资源依赖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不同有机肥与不同量氮、磷化肥配施对旱地小麦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确定适用于山西南部丘陵雨养旱地小麦不同降水年型的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方案。  【方法】  2013—2016年在山西临汾开展田间试验,共设5个处理:羊粪 22.5 t/hm2 + N 150 kg/hm2 + P2O5 105 kg/hm2 (MsN150P105)、猪粪 22.5 t/hm2 + N 150 kg/hm2 + P2O5 105 kg/hm2 (MPN150P105)、羊粪 22.5 t/hm2 + N 105 kg/hm2 + P2O5 75 kg/hm2(MsN105P75)、猪粪22.5 t/hm2 + N105 kg/hm2 + P2O5 75 kg/hm2 (MPN105P75),以不施肥为对照 (CK),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其中,2013—2014年、2014—2015年为丰水年份,2015—2016年为干旱年份。以强筋小麦‘晋麦92号’为供试品种。在收获后,测定各处理小麦产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面团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并根据播种前和收获后土壤200 cm土层蓄水量和年降水量,计算水分利用效率(WUE)。  【结果】  降水年型、有机肥与氮磷配施及二者交互作用均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具有极显著的影响。丰水年羊粪、猪粪与氮磷配施增产显著,增产幅度为6.14%~18.45%,其中MsN150P105、MpN105P75处理增产幅度较大;干旱年猪粪与氮磷配施增产效果显著,增产幅度达14.18%~19.15%,羊粪与氮磷配施增产效果不明显;猪粪与氮磷配施增产效应表现为干旱年大于丰水年。干旱年水分利用效率低于丰水年,猪粪与氮磷配施在丰水年、干旱年的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提高7.68%~15.76%。与对照相比,两种降水年型下猪粪、羊粪与氮磷配施处理小麦的湿面筋含量、沉降值、面团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均提高或延长。  【结论】  山西南部丘陵雨养旱地小麦,丰水年施用羊粪 22.5 t/hm2,配施N 150 kg/hm2 和 P2O5 105 kg/hm2 增产提质效应最好;丰水年或干旱年施用猪粪 22.5 t/hm2,配施 N 105 kg/hm2和P2O5 75 kg/hm2 均表现出显著的增产提质效果,且干旱年效果更好。因此,从增产提质与化肥减施综合分析,山西南部丘陵雨养旱地小麦施用猪粪22.5 t/hm2,配施 N 105 kg/hm2和 P2O5 75 kg/hm2是高产稳产提质增效的最佳有机无机肥配施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