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氮磷减量施肥对琯溪蜜柚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目的】 针对当前福建省平和县琯溪蜜柚施肥过量问题,研究分析了氮磷减量施肥对琯溪蜜柚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对提高琯溪蜜柚果实产量和品质,促进当地琯溪蜜柚产业绿色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 以酸柚砧木白肉琯溪蜜柚为试验材料,以前期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设置氮磷最高施肥量:N 1.60 kg/(plant·a),P2O5 1.30 kg/(plant·a),结合当地土壤养分状况和琯溪蜜柚需肥特性,以30%梯度递减氮肥用量,分别为高氮 (N1)、中氮 (N2) 和低氮 (N3),以35%梯度递减磷肥用量,分别为高磷 (P1)、中磷 (P2) 和低磷 (P3),采用双因素交互设计设置N1P1、N1P2、N1P3、N2P1、N2P2、N2P3、N3P1、N3P2、N3P3共9个处理。分别于促花期 (3月上中旬)、稳果期 (5月中旬)、壮果期 (7月下旬或8月上旬) 和越冬期 (11月中下旬) 将氮磷钾肥以不同配比施入土壤,于3月上中旬在树冠滴水线范围内撒施钙镁肥。 【结果】 减少氮磷肥用量不仅没有引起琯溪蜜柚产量的显著降低,反而使其有不同程度的增产,且氮肥减量的增产幅度大于磷肥减量。氮磷减量施肥可以提高果实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和维生素C含量,并降低纵横比、单果重、果皮厚和可滴定酸含量,尤其以中氮中磷 (N2P2) 处理的果实品质整体较好。随着施氮水平的降低,果皮厚和可滴定酸含量表现出持续减少趋势,中氮水平 (N2) 的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与高氮水平 (N1) 相比均显著增加;随着施磷水平的降低,中磷水平 (P2) 的果实纵横比和维生素C含量较高磷水平 (P1) 显著减少,低磷水平 (P3) 的可食率较高磷水平 (P1) 显著增加。氮磷交互作用对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有极显著影响,对果皮厚、出汁率、可食率和维生素C含量有显著影响。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中氮中磷 (N2P2) 处理果实主成分综合得分最高,达2.20分,高出第二名中氮低磷 (N2P3) 处理167.06%,其果实内外品质整体较好。 【结论】 在当前的氮磷施肥量下,减少氮磷用量不会导致琯溪蜜柚减产,反而具有增产和明显改善果实品质的效果。其中以氮肥减量30%,磷肥减量35%,即施纯N 1.12 kg/(plant·a),P2O5 0.85 kg/(plant·a) 时产量、品质俱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设施蔬菜生产中过量施肥现象普遍存在,本研究针对设施番茄磷肥过量施用问题,定位研究减施磷肥对番茄产量、干物质量、养分吸收、分配及土壤速效磷状况的影响,旨在为设施栽培磷肥减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习惯施肥为对照 (CK),2015年设磷肥减量50% (P1)、磷肥减量70% (P2) 2个减磷处理,2016年增设不施磷 (P0) 处理,共3个减磷处理。2016年在膨果期、盛果期采集植株样品,测定根、茎、叶、果干重,及各器官氮、磷、钾养分含量;在定植前、盛果期和拉秧期采集0—6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速效磷含量。【结果】在基础速效磷含量较高 (约220 mg/kg) 的土壤,连续两年减磷70%或一年不施磷肥不影响番茄产量,2015年和2016年番茄产量分别为53.9~55.1 t/hm2和50.2~52.7 t/hm2。各减磷施肥处理与CK相比,均显著提高盛果期果实干物质量和N、P、K养分分配率,降低叶片干物质量、干物质分配率和N、P、K养分分配率。膨果期番茄植株62.8%~65.7%干物质分配于叶片,植株氮、磷、钾携出量分别为83.2~89.9 kg/hm2、10.3~11.1 kg/hm2、75.0~85.9 kg/hm2,此时番茄叶片和茎杆是养分的主要累积部位,茎叶氮、磷、钾分配率之和分别为84.4%~86.4%、79.4%~83.4%、76.9%~82.3%,番茄氮、磷、钾吸收比例为1∶0.12∶0.84~0.96。盛果期43.0%~44.6%和37.0%~44.6%的干物质分配于果实和叶片,此时番茄果实和叶片为养分主要累积部位,果实和叶片氮、磷、钾分配率之和分别为84.6%~86.7%、78.5%~82.7%、81.4%~83.9%,植株氮、磷、钾携出量分别为197~226 kg/hm2、33~37 kg/hm2、200~247 kg/hm2。CK处理番茄叶片、果实全钾含量及钾吸收量显著高于减磷处理,可见减施磷肥可降低番茄对钾素的奢侈吸收。经过两年的减磷处理,表层土壤速效磷累积量显著降低,但各处理土壤剖面出现磷素向下迁移,膨果期0—2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较种植前减少27.0~60.9 mg/kg,20—60 cm土壤速效磷增量在11.8~50.1 mg/kg,减磷处理显著降低20—60 cm土壤速效磷增加量。【结论】在基础磷素含量较高的土壤上,较农民习惯施磷连续两年减少70%的磷肥用量没有影响番茄产量,降低番茄对钾素的奢侈吸收,减缓土壤速效磷累积。两年连续减施磷肥的土壤速效磷含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可见该研究区域设施蔬菜生产减磷潜力仍较大。  相似文献   

3.
果实膨大期不同施氮量对油桃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桃园施肥过量不仅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还会影响桃树的正常生长。在果实膨大期,果实体积和重量迅速增大,果实重量的增加占总果重的50%~70%,果实膨大期是影响果实着色和内在品质形成的关键期,探究此阶段适宜的施氮量,对降低氮肥施用量、提高果实产量和品质有重要意义。  【方法】  田间试验在北京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院果树生长良好的果园进行,试材为早熟油桃品种‘夏至早红’。设置0、100、200、400 kg/hm2 4个氮 (N) 水平,即N0、N1、N2和N3处理。2016年供试氮肥1/2为普通尿素,1/2为15N丰度为5.18%的尿素;2017年供试氮肥均为普通尿素。氮肥在果实膨大期于桃树两侧沟施。在果实成熟期取样,调查桃单株果实产量、单果重、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果实还原糖和总酸、叶片SPAD值、新梢长度、各器官Ndff值。  【结果】  桃单株果实产量和单果重在施氮量200 kg/hm2(N2) 处理下最高,与N3处理没有显著差异,二者单果重均显著高于N0和N1处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先上升后下降。果实还原糖和总酸含量与果实膨大期施氮量呈正相关。2016年6月8日之后,N2和N3处理叶片SPAD值显著高于N0和N1处理 (除6月15日,N1与N2、N3处理无显著差异外)。2016年新梢长度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长,N3处理新梢长度显著高于其它3个处理;2017年N2和N3处理新梢长度显著高于N0和N1处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片、枝条、果实的Ndff值均增加。  【结论】  适量施氮 (N 200 kg/hm2) 能够提高果实产量,在此基础上再增加氮肥用量 (N 400 kg/hm2),增产效果不明显。果实膨大期施氮可促进于新生器官 (新梢) 的建成,高施氮量能够加快新梢生长。  相似文献   

4.
洋葱是四川省攀西高原的一种主要蔬菜,但鲜有其营养特性及施肥技术的报道,以当地主栽洋葱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试验设置PK、农户习惯(630-300-420)、氮磷钾优化减量(540-270-330)(NPK)、NPK+中微肥、有机肥替代30%化肥(70%CN+30%ON)、控释掺混肥(40%控释N+60%常规N)共6个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洋葱产量及氮、磷、钾养分吸收及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期洋葱养分需求量顺序为氮>钾>磷,收获时洋葱氮、磷和钾比例为8.4∶1∶7.8;每生产1000 kg洋葱吸收氮2.30~2.52 kg、磷(P2O5)0.57~0.69 kg,钾(K2O)2.45~2.84 kg。NPK+中微肥施肥模式的洋葱产量、氮表观回收率、氮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均最高,较农户习惯施肥分别增加8685 kg/hm2、17.06%、47.89 kg/kg和24.96 kg/kg。氮磷钾优化减量、有机肥替代30%化肥和控释掺混肥3种模式的洋葱产量、氮表观回收率、氮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较农户习惯施肥处理平均增加7230 kg/hm2、10.1%、45.20 kg/kg、22.27 kg/kg。因此,在攀西高原洋葱高产高效生产中,建议在适量的氮、磷、钾用量(分别为510~540、240~270、300~330 kg/hm2)的基础上优先配施中微量元素肥料,并结合有机肥替代化肥和缓控释肥施用,可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有机肥替代20%化肥提高黑钙土养分有效性及玉米产量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化肥减量并配施有机肥是减少肥料损失、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研究在秸秆条带还田下化肥减量配施不同有机肥对东北地区黑钙土速效养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以实现玉米高效和可持续生产。  【方法】  于2018和2019年,连续两年在农安试验基地黑钙土上进行玉米田间试验。本试验在秸秆条状还田下,共设置4个处理,即当地常量施肥 (T1)、化肥减量20% (T2)、化肥减量20%配施鸡粪2988 kg/hm2 (T3) 和化肥减量20%配施牛粪5098 kg/hm2 (T4),T1、T3和T4处理的总氮投入量相同。在玉米拔节期和收获期,分别测定土壤pH、有机碳和速效氮磷钾含量,在收获期测产。  【结果】  与T1处理相比,T2处理连续两年玉米产量均未显著降低,土壤有机碳和速效氮磷钾含量与常量施肥处理大体接近;T3和T4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和速效养分含量。其中,T3处理2018年土壤有机碳、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较T1增加了15.20%、12.20%、16.70%、7.75%,2019年分别增加了13.0%、18.5%、34.2%、18.5%。玉米产量连续两年均以T4处理效果最优,2018和2019年分别较T1增产5.6%和20.8%,T3处理的增产幅度分别为3.75%和15.40%。  【结论】  在秸秆条状还田下,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中有机碳和速效氮、磷、钾含量,可实现玉米增产增收。在黑钙土上配施鸡粪的效果优于牛粪。  相似文献   

6.
绿肥间作和滴灌对苹果园土壤肥力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绿肥间作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对苹果园土壤肥力和果树生产的影响。   方法  于2018 ~ 2020年设常规施肥 + 自然生草(CF)、滴灌 + 常规施肥 + 自然生草(SF)、常规施肥 + 绿肥(GF)、滴灌 + 常规施肥 + 绿肥(SGF)和滴灌 + 追肥氮磷钾用量较常规施肥减少20% + 绿肥(80%SGF)5个处理,在苹果园进行小区水肥试验,研究毛叶苕子与果树间作、滴灌施肥对果园土壤肥力及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  结果  两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处理中,以SGF处理土壤的微生物数量最多,土壤养分含量最高,苹果的果实品质最好。与CF处理相比,SF处理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平均增加了8.46%和10.06%,苹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平均增加了11.01%和4.37%,土壤放线菌数量、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加,GF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平均增加了8.09%,苹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平均增加了14.86%和9.25%,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和土壤的脲酶、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加;与SF处理相比,SGF处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显著增加,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平均增加了7.74%和8.80%,可滴定酸含量降低了11.12%;与GF处理相比,SGF处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显著增加。  结论  绿肥间作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于果树生产,能够显著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果实品质,其中以滴灌 + 常规施肥 + 绿肥间作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结构普遍受到碳 (C),氮 (N)、磷 (P)等养分有效性的影响,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东北黑土区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深入了解土壤微生物养分资源限制状况及其变化规律,为提高土壤生物肥力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试验设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土壤类型为黑土,种植制度为玉米单作。试验开始于2019年,共设9个处理:不施肥 (CK)、习惯施肥 (FP)、推荐施肥 (OPT)、推荐施肥不施氮 (–N);有机氮替代推荐施氮量的10% (M1)、20% (M2)、30% (M3)、40% (M4) 和50% (M5)。玉米收获后,采集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含水量、pH、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氮、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4种土壤酶 (酸性磷酸酶、β-D-葡萄糖苷酶、L-亮氨酸氨基肽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 活性。  【结果】  与OPT处理相比,有机氮替代化肥氮处理提高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 (可溶性有机碳、有效磷、速效钾) 和微生物量 (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其中可溶性有机碳、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随替代比例的增加分别增加了15.5%~46.6%、1.4%~18.5%和2.4%~18.8%;MBC和MBN的含量随有机替代比例的增加分别增加了1.4%~19.9%和0.04%~22.7%。PCA分析显示出CK、化肥处理 (FP、OPT、–N) 和有机氮替代化肥氮处理 (M1、M2、M3、M4、M5) 下的土壤酶活性具有显著差异;RDA分析进一步表明有效磷 (F = 14.1,P = 0.002) 是影响酶活性变化的主要理化因子,解释了不同处理间酶活性差异的36.1%。酶化学计量散点图显示出试验点的土壤微生物均受到磷的限制,FP处理下的土壤微生物还受到碳的限制。此外,与CK相比,有机氮替代化肥氮显著提高了β-D-葡萄糖苷酶与酸性磷酸酶的比值,但是矢量角度在不同有机替代处理间并无显著差异。  【结论】  在本试验区中,未施肥处理下土壤微生物受到碳和磷的共同限制,习惯施肥和优化施肥均会加剧微生物的碳限制。有机氮替代化肥氮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与生物肥力,解除土壤微生物的碳限制,并显著减轻土壤微生物的磷限制。但是磷限制的减轻效果并未随有机氮替代化肥氮比例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考虑到有机肥养分释放较为缓慢,具体的有机替代比例还需开展长期试验。  相似文献   

8.
施肥对云南洱海流域蒜田土壤氨挥发和大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究不同施肥措施及施氮量对大蒜产量的影响以及蒜田的氨挥发排放特点,实现在保证效益的前提下的最小环境代价。  【方法】  田间试验在云南省大理市进行,试验设不施肥 (CK);常规施肥 (N、P2O5、K2O分别为675、180、150 kg/hm2,CF);减少20%的CF处理化肥用量 (N、P2O5、K2O分别为540、144、120 kg/hm2,T1);T2处理是将 T1 处理中的氮以有机肥替代;T3处理是将T1 处理中的磷以有机肥替代;T4处理是按有机肥当季矿化率 25% 折算,以有机肥替代 T1 处理中的氮投入; T5处理是按有机肥当季矿化率 25% 折算,以有机肥替代 T1 处理中的磷投入;T6处理是以控释肥替代 T1 处理中的化肥氮,共8个处理。T2和T4处理为单施有机肥,总氮投入量分别为540和2160 kg/hm2;T3和T5处理为有机无机肥配合,总氮投入量分别为540和1224 kg/hm2。每季大蒜施肥4次,每次施肥后,采用密闭室间歇通气法吸收、分析田间氨挥发排放量,在收获期对大蒜进行测产。  【结果】  CF处理的大蒜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所有处理,除对照外,其他6个处理的大蒜产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蒜田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每次施肥后的7 天内,整个生育期氨挥发速率峰值变化范围为2.21~9.83 kg/(hm2·d)。不同时期氨挥发累积排放量也存在差异,基肥期氨挥发损失量为4.93~27.77 kg/hm2,第1次追肥损失量为3.24~19.55 kg/hm2,第2次追肥损失量为2.80~18.57 kg/hm2,第3次追肥损失量为3.60~15.29 kg/hm2。CF、T1、T2、T3、T4、T5和T6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分别为71.76、52.30、30.56、53.65、44.67、59.95和40.22 kg/hm2,氨挥发损失分别占施氮量的10.63%、9.48%、5.50%、9.72%、2.02%、4.80% 和7.30%。CF处理的氨挥发量和氨挥发损失比例明显高于其他6个处理;在其他6个处理中,氨挥发量的顺序为T2 < T4 ≈ T6 < T1 ≈ T3 < T5 (P < 0.05)。  【结论】  洱海地区常规施肥获得的大蒜产量显著高于减量和有机肥替代施肥模式,但其氨挥发量和损失率也明显高于其他模式。T1~T6处理中,大蒜产量没有显著差异,但是氨挥发量和损失率却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大也会显著增加氨挥发量和氮损失率,在高量有机肥中配合尿素显著增加了氨挥发量和氮素损失率。因此,氮素施用量决定着氨挥发损失量。综合考虑农学和环境效益,在洱海流域,减少常规氮肥用量的20%,并以有机肥氮替代全部化肥氮为适宜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盐碱地棉花种植最佳施肥模式,在山东省东营市中度滨海盐碱地设置了6种施肥模式(包括不施肥对照、习惯施肥、优化施肥、一次性施肥、减量化肥以及减量化肥+有机肥),通过对棉花关键生育时期植株调查取样和测定分析,探讨了不同施肥模式对棉花养分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性施肥处理(非控释氮和控释氮1∶2配合)与同等养分水平的优化施肥处理相比,棉花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各器官氮磷含量均有显著提高,前者花铃期氮磷养分总积累量分别比优化施肥处理高23.39%和13.97%,比不施肥处理高50.98%和46.94%。减量化肥(N、P_2O_5、K_2O减量20%)+有机肥处理棉花产量最高,比不施肥处理高31.14%,比习惯施肥处理高13.37%,经济效益增长1 925元/hm~2;一次性施肥处理棉花产量与习惯施肥相近,经济效益比习惯施肥增长了279元/hm~2。籽棉产量与吐絮期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在中度滨海盐碱地采用减量化肥(N、P_2O_5、K_2O减量20%)+有机肥和一次性施肥处理措施节本增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水肥一体化和覆盖地布等对木薯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试验设置地膜/地布,4个施肥量,3种灌溉量等13个处理。结果表明,水肥一体化能显著提高木薯产量(40.18%~51.85%),最高为处理12 (地膜+减量施肥2+滴灌2)和处理13 (地布+减量施肥2+滴灌2)。在无滴灌条件下,覆盖地布或者地膜也能显著提高木薯产量,但水肥一体化各处理间增产不明显;处理3 (减量施肥1)和处理5 (地布+减量施肥1)的氮肥、钾肥利用率比处理2 (常规施肥)提高了4.18%~10.32%和12.65%~22.66%,而处理11 (减量施肥2+滴灌2)和处理13则比处理2提高了23.32%~36.58%和37.48%~45.72%;处理8~13比处理2的速效磷增加了11.67 mg/kg~33.79 mg/kg,速效钾含量增加了24.9 mg/kg~70.2 mg/kg。在覆盖地布/地膜条件下,减量施肥+滴灌能明显提高氮、磷、钾肥料利用率;整体上滴灌处理的土壤速效磷和土壤速效钾含量有明显增加;综合考虑产量、节水、减肥和环保因素,处理13 (地布+N 75 kg/hm2、P2O537.5 kg/hm2、K2O 75 kg/hm2+333.3 m3/hm2)为本研究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叶片养分含量与产量、品质的关系,并依据该关系确定冀中地区桃树优质高产的叶片氮磷钾临界值范围,及实现该目标所需的化肥投入量与土壤养分保证量.[方法]在冀中地区选取60个小型桃园进行了连续3年的跟踪监测.于盛花期后60天采集桃树叶样,测定氮磷钾含量.收获后,调查果实产量、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将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新疆有丰富的有机肥养分资源,我们研究了不同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对甜瓜氮磷钾养分吸收、积累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方法】  2016和2017年连续进行了两年田间试验,供试甜瓜品种为‘黄皮9818’。试验设置不施氮肥(CK)、单施化肥(CF),和以100%、75%、50%、25%羊粪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素6个处理,对照除不施氮肥外,磷钾肥同其他处理,其他处理的氮磷钾养分投入量相同。在甜瓜主要生育期,取样分析了氮磷钾积累量,成熟期测定了甜瓜产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结果】  与单施化肥相比,施用100%有机肥氮降低了甜瓜各生育期的氮磷钾积累量;施用75%有机肥氮降低了果实膨大期前的氮磷钾阶段积累量,但总积累量没有明显降低;施用25%和50%有机肥氮,除伸蔓期外,氮磷钾阶段积累量没有显著降低,总积累量甚至明显高于单施化肥处理。从阶段氮磷钾吸收量占全生育期的比例看,施25%~50%有机肥氮增加了伸蔓期—花果期磷钾积累量的占比和果实膨大期—成熟期氮素吸收量的占比,比单施化肥处理更能满合甜瓜对氮磷钾养分吸积累的需求。施25%~50%有机肥氮处理甜瓜产量和可溶性糖含量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而施用75%~100%有机肥氮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显著降低了甜瓜产量。  【结论】  在新疆甜瓜生产中,有机肥氮超过总氮量的75%不能满足甜瓜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和积累需求,会不同程度地降低甜瓜产量和品质。施用25%~50%的有机肥氮(羊粪)替代化肥氮,其对养分的供应与甜瓜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积累规律吻合,既可保证甜瓜营养生长期对磷钾的需要,又可促进果实膨大期后对氮素的吸收积累,进而提高甜瓜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施用氯化钾对脐橙叶片营养、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分析土壤和植株中氯元素含量与积累状况。  【方法】  以9年生纽荷尔脐橙为试材,于2018—2019年连续进行了两年田间试验。脐橙果园土壤一个为酸性、一个为碱性。氯化钾年施用量处理为250 g/株 (T1)、500 g/株 (T2)、1000 g/株 (T3),以硫酸钾556 g/株为对照 (CK)。在果实成熟期,测定了春梢和秋梢叶片中的N、P、K、Ca、Mg、Cl元素和相对叶绿素含量,测产并取样测定了果实品质及Cl–含量,在施肥后测定了0—20和20—40 cm土壤中的Cl–含量。  【结果】  1) 施用不同量氯化钾后果皮、果肉中氯元素含量没有显著变化,土壤和叶片中氯元素含量显著增加。T1处理在酸性土中氯元素含量较碱性土中多,与CK相比,T1处理酸性土中氯元素含量平均增加50.20%,而碱性土增加28.02%;T2处理氯元素含量在酸性土与碱性土中相差不大;T3处理氯元素含量在碱性土中大于酸性土中,与CK相比,酸性土增加79.70%,碱性土增加99.36%。2)T1处理下,在酸性土上脐橙春、秋梢叶片氯元素含量较CK分别增加了21.9%和8.0%,在碱性土上分别增加25.5%和12.7%;T2处理下,在酸性土上分别增加51.9%和45.0%,碱性土上分别增加33.3%和19.3%;T3处理下,在碱性土上分别增加109.7%和98.7%,而在酸性土上分别增加63.8%和58.0%。施用氯化钾后叶片中相对叶绿素、氮和钙元素含量没有显著变化,钾和部分磷元素含量随氯化钾施用量的增多呈增加趋势,镁元素含量略有下降。3) 施用氯化钾对果实产量、单果重、亮度、黄色度、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部分果实红色度在施用氯化钾代替硫酸钾后显著提高,维生素C含量随氯化钾浓度的增高有增加趋势。  【结论】  短期施用氯化钾对果实中氯元素含量无显著影响,土壤和叶片中氯元素含量则显著增加,但均处在安全阈值以内。短期施用氯化钾对柑橘果实产量及品质无显著不良影响,叶片营养受影响较小,因此,酸、碱性土壤脐橙园短期内施用适量的氯化钾代替硫酸钾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氮素形态对强筋和中筋小麦植株生长、籽粒蛋白质含量及产量的影响,为选择适宜氮肥种类、提高氮素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强筋小麦'藁优2018'和中筋小麦'济麦22'在河北邢台进行田间试验.在相同施氮量下,设置5个氮源处理:不施氮肥(CK)、酰胺态氮肥(Urea)、铵态氮肥(NH4+-N)、硝态氮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有机肥氮替代不同比例化肥氮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豫北冬小麦筛选适宜有机肥替代比例、提高氮素利用率以及小麦产量提升提供参考。  【方法】  在2018和2019年以小麦新品种百农207为供试材料进行大田试验,试验设置不施氮肥处理 (T1)、常规施氮肥处理 (T2) 和3种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比例 (20%、30%和40%,依次表示为T3、T4、T5)。分析比较成熟期不同处理下小麦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各器官的氮素积累量与分配比例、氮肥利用率以及土壤肥力指标的变化。  【结果】  2018和2019年的产量结果表明,相比T2处理,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比例为20% (T3) 处理能实现小麦产量的稳产增产。2019年T3处理比T2处理小麦产量显著增加16.59%,随着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比例增加,小麦增产效应降低。2019年在T3处理下,植株氮素总积累量比T2处理显著提高25.71%,T3处理相比T2处理籽粒的氮素积累量两年分别显著提高14.45%和22.20%。2019年T3处理氮素偏生产力、氮素回收率和氮肥农学效率都显著高于T2处理。连续两年施用有机肥处理对土壤中全氮含量影响不大,但相比T1和T2处理,2018和2019年在T3处理下土壤有效磷、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显著提高。通过产量与其他因素的相关分析可知,小麦产量与植株氮素总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小麦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穗数与土壤养分中的NH4+-N含量和NO3–-N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结论】  在氮施用量为300 kg/hm2时,通过连续两年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改善土壤肥力水平。本试验条件下,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的比例为总施氮量 20%时,能显著增加籽粒氮素积累量,提高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实现豫北冬小麦稳产和高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长期秸秆和有机肥配合替代部分化肥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农田生产力及氮肥残留的影响,为改善旱地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降低环境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始于2007年的长期定位培肥试验,选取不施肥对照 (CK)、常规氮磷钾化肥 (NPK)、秸秆和有机肥配合替代1/3的氮磷钾养分 (SOR) 3个处理。调查了2015—2020年度夏玉米、冬小麦及周年产量、生育期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分析了2020年冬小麦收获期0—6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以及硝态氮在0—380 cm土层剖面的分布积累量。  【结果】  与2007年试验开始时相比,2020年CK处理0—20 cm土层土壤养分(除速效钾外)含量显著下降,而NPK和SOR处理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与NPK处理相比,SOR处理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了10.4%~16.4%,0—40 cm土层全氮含量显著提高了16.7%~20.0%,0—2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2.9%和15.4%。与NPK处理相比,SOR处理夏玉米产量在干旱年 (2015和2017年) 及5年平均分别显著提高了35.3%和10.1%,水分利用效率在干旱年、平水年 (2016年) 及5年均值分别显著提高了42.7%、12.3%和18.5%,周年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干旱年分别显著提高了20.5%和23.5%;冬小麦产量在不同降水年型下均未显著降低,但水分利用效率在平水年 (2015—2016、2016—2017、2019—2020) 及5年均值较NPK处理分别显著降低了9.8%和7.9%。NPK处理的硝态氮总累积量为732 kg/hm2,其中68.2%积累在100—230 cm土层;SOR处理的硝态氮总累积量为833 kg/hm2,其中74.8%积累在80—200 cm土层。与NPK处理相比,SOR处理显著降低了200—38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积累量,在200—230、260—290、320—350和350—380 cm土层分别显著降低了54.9%、21.1%、25.0%、57.9%。  【结论】  无论降雨多寡,秸秆和有机肥配合替代1/3氮磷钾肥均未降低冬小麦产量,但显著提高了干旱年夏玉米及周年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并提高了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提高了0—2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同时较常规氮磷钾处理显著降低了200—38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积累量,是旱作麦玉两熟区兼顾产量、效率和环境的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合理的水分和养分供给是保障人工草地高效可持续生产的有效措施.探究不同灌溉量和施氮量及其交互作用对牧草产量及养分含量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牧草生长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响应.[方法]以人工种植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为研究对象进行田间试验.采用喷灌方法,在无芒雀麦拔节期按照田间持水量(θf)范围设置4个...  相似文献   

18.
基于旱地小麦高产优质的氮肥用量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长期定位施氮条件下小麦产量与籽粒养分含量的变化,及土壤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变化,为旱地小麦合理施用氮肥,保持土壤肥力,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本研究基于2004年在黄土高原开始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2015—2017连续3年取样,研究了施氮量对土壤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小麦氮磷钾素吸收利用,籽粒氮、磷、钾含量,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结果】  与不施氮相比,长期施氮小麦平均增产67.1%,生物量提高52.0%,收获指数提高9.5%;穗数和穗粒数平均分别提高32.5%和40.0%,千粒重下降7.1%。施氮量与产量、生物量呈抛物线关系,获得最高产量6587 kg/hm2的施氮量为N 215 kg/hm2。籽粒氮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磷含量降低,钾含量变化较小。土壤硝态氮含量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小麦获得最高产量时播前和成熟期硝态氮含量分别为7.2和10.3 mg/kg;有效磷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速效钾含量变化较小。氮收获指数、生理效率、偏生产力、农学效率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  【结论】  综合考虑小麦的籽粒产量和籽粒关键养分含量,研究区域旱地冬小麦产量目标应为6300 kg/hm2,施氮量为N 150 kg/hm2、施磷量为P2O5 100 kg/hm2,播前或收获期表层 (0—20 cm) 土壤硝态氮保持在6.0~8.0 mg/kg、土壤有效磷12.0~15.0 mg/kg、土壤速效钾139~140 mg/kg。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猕猴桃为喜氯作物,充足的含氯肥料能提高猕猴桃产量。研究猕猴桃的适宜含氯肥料用量,及过量施用含氯肥料是否会影响猕猴桃的产量及其后效,为猕猴桃园合理施用含氯肥料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猕猴桃 (Actinidia deliciosa) 园设置不同用量含氯化肥试验,共设5个施氯水平0 (Cl-0)、170 (Cl-170)、340 (Cl-340)、910 (Cl-910)、1480 (Cl-1480) kg/hm2,2014—2017年连续施用3年后,停止施用含氯肥料两年后 (2018和2019年),取样分析猕猴桃产量、品质、植株和土壤氯离子含量。  【结果】  停用含氯肥料两年后,Cl-170、Cl-340、Cl-910处理比Cl-0处理的猕猴桃产量分别增加7.5%、11.9%、18.0%,Cl-1480处理的产量与CK持平;Cl-910、Cl-1480处理的猕猴桃果实Vc含量与Cl-0处理无显著差异。在2017年,除Cl-170处理的叶片外,施氯处理的猕猴桃叶片、枝条、果实中的氯离子含量均显著高于Cl-0处理,叶片、枝条和果实中的氯离子含量随着施氯量的增加而增加;2019年,除Cl-1480处理的枝条和果实外,其余处理枝、叶、果实中氯离子含量与Cl-0处理没有显著差异。2017年,Cl-170、Cl-340、Cl-910、Cl-1480处理Cl–在0—100 cm 土层没有累积,100 cm以下土层土壤Cl–含量随施氯量的增加而增加;2019年,0—300 cm土层未见氯离子积累。  【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施用含氯肥料不会引起0—100 cm土层中氯离子的积累。施用适量含氯肥料 (170 kg/hm2) 可显著提高当年猕猴桃产量和品质。连续3年过量施用含氯肥料 (910和1480 kg/hm2) 显著提高了植株叶片、枝条和果实中的Cl–含量,降低了猕猴桃产量和果实Vc含量,停止施用含氯肥料后,该不利影响随即消失,且施用含氯肥料 910 kg/hm2较不施含氯肥料仍有显著增产效果。因此,建议在猕猴桃果园施用适量含氯肥料;当含氯肥料施用严重过量时,可停止施用含氯肥料两年,可在维持较高的猕猴桃产量的同时,恢复猕猴桃的品质。  相似文献   

20.
滴灌水肥一体化对枸杞产量、水氮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本研究针对当前柴达木盆地枸杞(Lycium barbarum L.)生产中水肥过量施用的现象,通过分析水氮互作对枸杞水氮利用效率、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当地枸杞种植节水减肥及增产增效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试验于2018—2019年在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怀头他拉灌区进行,以2年生‘宁杞7号’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氮两因素三水平设计,水分处理水平为W1 (198 m3/hm2)、W2 (158 m3/hm2)和W3 (119 m3/hm2),氮肥水平为N1 (345 kg/hm2)、N2 (276 kg/hm2)和N3 (207 kg/hm2)。分析不同水氮条件对0—1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耗水量、水氮利用效率、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结果】  水氮互作对土壤蓄水量存在显著影响,其中W2N2处理两年内蓄水量最高。不同灌水处理间的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W2>W3>W1,与W1相比,W2和W3分别提高79.4%和59.3%。W2N3处理下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两年平均为17.26 kg/(hm2·mm)。两年平均氮肥偏生产力表现为W2>W3>W1。在相同灌溉水平下,氮肥偏生产力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降低。所有处理中以W2N3的平均氮肥偏生产力最高,为15.71 kg/kg。灌水和施氮均可增加枸杞产量和经济效益,不同灌水处理间产量和经济效益整体均表现为W2>W3>W1。与W1相比,W2和W3产量分别提高49.4%和29.1%,净收益分别提高3.36和2.88倍;与W2N1处理相比,W2N2和W2N3产量分别提高10.6%和16.7%,净收益分别提高29.1%和41.6%。  【结论】  只有适量灌水才可以提高0—100 cm土层含水量,提高枸杞水分利用效率。在适量灌溉条件下,降低氮肥投入有利于提高枸杞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灌水量150~160 m3/hm2,施氮200~220 kg/hm2为柴达木盆地枸杞种植适宜的水肥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