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市定地养蜂多数是老式养蜂,用木桶或挖墙洞饲养,以饲养中蜂为主,少数用活框蜂箱饲养。但总的来说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不高,蜂群发生病虫害后,90%以上的蜂农不知道怎么办,也不清楚是什么病,更不知道用什么药物治疗,最终导致蜂群死亡或整群飞逃,造成严重损失。危害中蜂严重的病害,主要有中蜂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其次是下痢病,还有敌害。现就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1病害1.1中蜂囊状幼虫病(以下简称中囊病)经试验查明,中囊病病毒,可使1~2日龄幼虫感染,潜伏期5~6天,感病幼虫在5~6日龄时大量死亡。有的子脾,挑开刚封盖的巢房,可以看…  相似文献   

2.
中蜂囊状幼虫病,七三年在我省部分地区发生,七四年暴发流行,传染迅速,危害性大,严重影响养蜂生产。七四年冬由省、地、县主管部门及本院养蜂研究室组成防治小组,在南靖县南坑建立试验场,取得一定效果。几年来我院继续进行抗囊状幼虫病品系的选育及防治工作。现介绍实践的体会,供参考。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蜜蜂幼虫传染病。发病大多在6日龄幼虫、多数死于封盖前,有的死于封盖后。病虫尖头翘起,俗称“尖头病”。子脾初期呈现“花子”现象,后期大片幼虫死亡。严重的病  相似文献   

3.
十四、中蜂主要病虫害的防治1.中蜂囊状幼虫病蜂群传染该病后,5~6日龄幼虫死亡,少部分死于封盖前,大部分死于封盖后。死亡幼虫无臭味,表体无光泽,夹出时略显囊状。发病原因与气温和幼虫期的营养有关,春季昼夜温差越大发病愈重,春季南方较北方发病早。防治方法:(1)早春开繁后适度给蜂群保温,蜂大于脾,工蜂密集,加强幼虫营养,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  相似文献   

4.
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由病毒引起,传染力强,1只刚死亡的幼虫尸体内所含的病毒,可使3000只以上的健康幼虫致病。成年蜂也会被病毒感染,症状表现为不护脾,工蜂在脾面上成堆状;多数被感染的工蜂不采集花粉,甚至丧失采集能力,低温条件下比健康蜂群早结团。中蜂囊状幼虫病一般6日龄大幼虫死亡,30%死于封盖前,70%死于封盖后,发病初期出现“花子”,接着在脾面上出现“尖头”,挑出后可见不明显的囊状物。  相似文献   

5.
1闯三关饲养中蜂,必须闯过3道难关:囊幼病关、巢虫关、西方蜜蜂作盗关。否则,蜂群将有可能毁于一旦。1.1囊幼病关中蜂囊状幼虫病(简称:囊幼病)是中蜂的头号敌人,病原为囊状幼虫病毒[1]。患囊幼病的蜂群:工蜂黝黑,劳力下降,寿命缩短;封盖大幼虫及初期蛹死亡,房盖下陷,有穿孔;挑开房盖,可以看到死幼虫头部上翘,像龙舟,故又名“龙船病”。用镊子挑起幼虫尸体,呈“水滴”状。老蜂不断死亡,无新蜂补充,群势迅速下降;幼虫大量死亡,工蜂无力清除尸体,在巢内腐烂发臭。一群蜂患病后,会迅速向四周传染,若不及时抢救,有可能导致整个蜂场毁灭。1976年,…  相似文献   

6.
中蜂囊状幼虫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对中蜂生产危害极大,我站根据广西中蜂囊状幼虫病病原、传播途径及发病规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  相似文献   

7.
<正>1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病原及症状1.1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由囊状幼虫病毒所引起,主要感染2~3日龄小幼虫,该病具有很强的传染力,是目前危害我国中蜂饲养较为严重的一种病害,常造成大量蜜蜂幼虫发病死亡,导致蜂群断子、飞逃,严重时造成全场毁灭。1.2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症状是幼虫封盖后3~4d仍不能化蛹,虫体伸直,头部朝向巢房盖,呈翘起的船头状,患病幼虫体表完整,表皮内充满乳状液体,整个虫体像一只充满液体  相似文献   

8.
据我了解 ,中蜂囊状幼虫病又开始发生 ,务请重视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蜜蜂幼虫传染病 ,我地农民称之为“勾勾病”“倒驱病”“蜂瘟”等。自 1 973年在我县发生以来 ,90 %的中蜂发病死亡 ,蜂农损失惨重 ,这是极为沉痛的教训。当时 ,由于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加强检疫 ,控制中蜂场的转移流动 ,加强饲养管理 ,清巢消毒 ,控制蜂王产卵 ,中断传染源 ,选育抗病蜂群育王繁殖 ,结合药物防治 ,控制了该病的发生和蔓延 ,使我县中蜂资源得以保存、恢复和发展。现将防治方法介绍于后 ,供参考。1 中蜂治囊散当时由富顺县养蜂协会配制供应 ,…  相似文献   

9.
中蜂是我国的优良蜂种,1972年中蜂发生了囊状幼虫病,首先由广东暴发,猖獗成灾。1974年作者在福建省农业厅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南靖中蜂试验场,开展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试验研究。通过选育抗病种群,结合筛选“半枝莲”(草药)防治,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囊病中蜂对囊状幼虫病的抵抗力较弱,在饲养管理中,从预防为主。中蜂的主要病害是囊状幼虫病。中蜂囊状幼虫病(简称中囊病)在峰群繁殖期均有可能发生,尤以春秋季节发病严重。此病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是严重危害中蜂的病毒性传染病。感染此病主要是1~2日龄幼虫,发病后5~6日龄(封盖前后)死亡。  相似文献   

11.
张建国 《蜜蜂杂志》2006,26(9):25-26
上世纪70年代首先暴发于我国广东,继而在南方大面积流行,导致上百万群中蜂毁灭的一种传染疾病——中蜂囊状幼虫病(以下简称中囊病),本世纪初又在我国北方流行蔓延,患病蜂场几乎垮场,中囊病直接危害着我国及东南亚广大地区饲养的中蜂。由于没有特效药,中囊病对中蜂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意蜂等外来西方蜂种轻染囊状幼虫病并能自愈,表现出对囊状幼虫病毒的较强抗性。中囊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发病快,易感染。囊状幼虫病病毒在幼龄中蜂成蜂体内增殖而不表现明显症状,但工蜂的泌浆能力降低并携带病毒,诱使6日龄幼虫发病。患病幼虫封盖前呈尖头…  相似文献   

12.
施根吉 《蜜蜂杂志》2000,(11):17-18
可以说,如果不是70年代全国暴发中蜂囊状幼虫病(以下简称中囊病),并蔓延至今,说不定中蜂产业大军已驰骋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与意蜂一道逐蜜中原了。我从1972年至1979年专门饲养中蜂的这8年中,受到3次中囊病的摧残。1980年后,我改养意蜂,也饲养少量中蜂做试验。从1972年到现在近30年来,已记不清遭受中囊病袭击的次数了,下面谈谈与中囊病无数次遭遇中的一点体会。1急性中囊病和慢性中囊病1.1急性中囊病的发生,几乎是全场蜂群同时染病,整脾封盖前的大幼虫全部死亡,很像意蜂茶花期蜜蜂严重中毒时大面积…  相似文献   

13.
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由囊状幼虫病病毒引起的蜜蜂幼虫传染病,俗称"勾勾病"、"倒驱病"、"蜂瘟"、"烂子病"等,严重的可致规模化中蜂场的中蜂全部死亡,该病发病快,涉及面广,给蜂农造成极大损失。2014年3-4月,正安县境内安场镇、碧峰乡发生中蜂囊状幼虫病,据抽查几个蜂场统计显示,发病蜂群占饲养蜂群总数的81。5%。笔者采取控制中蜂场转移流动,加强饲养管理,清巢消毒,控制蜂王产卵,清除传染源,选育抗病蜂王繁育,结合中草药防治等方法,有效控制了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生和蔓延,使中蜂资源得以保存、恢复和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我地意蜂、中蜂混杂饲养,不仅因盗蜜毁掉中蜂群,而且蜂病交叉感染致使中蜂患病率提高。中蜂欧洲幼虫腐臭病来势较猛,虽比中蜂囊状幼虫病致死率低,稍不注意损失也不轻。一、观察诊断欧洲幼虫腐臭病是蜜蜂幼虫在封盖前被细菌感染死在巢房中。发病蜂群数量多,走近蜂场会闻到一股怪味,老式桶养中蜂如果群势下降许多,见不到死蜂死幼  相似文献   

15.
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良方针对中蜂囊状幼虫病(俗称烂子病)流行严重挫伤养蜂户积极性的实际情况,四川都江堰市养蜂协会的郭世崇同志经过多年探索,终于配成“紫半灵合剂”,后定名为“都江治囊灵”,施药第2天就脱完巢内烂子,10天内封盖痊愈。我地引进推广几年来反映...  相似文献   

16.
正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传染性强,可造成大量蜜蜂幼虫死亡,导致蜂群断子、飞逃,严重时全场毁灭。中蜂囊状幼虫病主要感染2~3日龄小幼虫,典型症状是幼虫封盖后3~4天不能化蛹,封盖前被感染的幼虫失去光泽,贴于巢房下半部,无臭味。患病幼虫体表完整,表皮内充满乳状液体,用镊子将病虫夹起,虫体为一个充满液体的囊袋状。2008年抚顺市发生中蜂囊状  相似文献   

17.
中蜂囊状幼虫病又叫尖头病、囊雏病,是中蜂肠道病毒引起的幼虫传染病,它危害大,传染快。该病多流行于夏秋高温季节 ,当蜂群患病后 ,轻者影响蜂群的繁殖和采集 ;重者会造成全场蜂群覆灭。1症状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病毒最容易感染2~3日龄的幼虫。病毒在中肠细胞、脂肪细胞、王浆腺细胞和气管等组织中大量增殖,潜伏期4~6天,幼虫一般都死于封盖以后。死亡的幼虫呈尖头子,头部上翘,白色无臭味,体表失去光泽,表皮增厚。初发期,少数死虫被工蜂清理拖出,蜂王又重新产卵。因此,在同一巢脾面上出现卵、虫、蛹错杂的“花子”现象。2防…  相似文献   

18.
70年代中蜂囊状幼虫病大暴发,我国中蜂损失惨重,老养蜂工作者记忆犹新。一般认为意蜂对该病的抵抗力强,轻者可自愈,所以至今未造成流行。1998年春季笔者接到不少蜂友打来电话,询问如何防治意蜂囊状幼虫病。来江苏溧水采油菜的浙江嵊州一蜂场,1个5吨车装的蜂...  相似文献   

19.
<正>中蜂囊状幼虫病可防难治,主要症状是患病幼虫在封盖后死亡,房盖咬开,幼虫头部上翘、苍白或端部有小黑点。一旦发病,来势凶猛,传播快,危害严重,是一种顽固性、危害性极大的中蜂病害。许多蜂场常遭毁灭性的打击,损失巨大。一旦中招,可选定方圆半径5 km范围内没有发现  相似文献   

20.
自1973年,中蜂囊状幼虫病暴发,规模化中蜂场几乎全部垮掉,损失惨重,而改养西蜂。农民散养的中蜂桶桶发病,户户受损,死亡90%以上,真是毁灭性灾难。当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检疫,控制中蜂场的转移流动,加强蜂群管理,清巢消毒,控制蜂王产卵,中断传染源,选抗病蜂群育王,并结合药物防治,控制了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蔓延,使我县中蜂资源得以保存、恢复和发展。现将防治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介绍如下,供蜂友防治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