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利用1961—2010年哈密地区50年雷暴天气资料,统计分析了雷暴日数的变化特征及时空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哈密地区雷暴日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近10年下跌趋势很大,在过去的50年中各测站雷暴日数变化速率-0.32~-2.00d/10年。1年中雷暴的活动期在3~10月,活跃期5~8月的平均雷暴日数占全年的90.0%以上。1日中雷暴多发生在正午到前半夜。年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南部明显少于北部,且雷暴日数随海拔升高而递增。  相似文献   

2.
利用1964 ~2013年天水市7个测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对天水雷暴天气的分布情况、年际变化及雷暴地域变化特征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天水市各站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3.7 ~26.6 d;主汛期(4~9月)雷暴出现日数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96%,雷暴日数的月变化呈单峰型,其中主峰集中在5~8月,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81%,冬季几乎不出现;平均雷暴初日、终日分别出现在4月下旬和9月下旬,平均雷暴初终间日数为157 d;天水各站雷暴日数逐年总体呈减少趋势,且与海拔高度呈明显的正相关,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3.
葛意活  邹康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590-17592,17601
根据1960~2009年贺州市4个气象站(其中富川为1965~2009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贺州雷暴发生的气候特征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的可能影响因素、初终雷暴日地域差异和变化趋势、雷暴与降水及温度的关系。结果显示,贺州市属于多雷区,南部多于北部,且年际变化非常大,50年来累计雷暴日数线性减少趋势明显;初终雷暴日及初终间日数年际间变幅较大;雷暴季分布夏季多冬季少,月分布呈单峰型,多集中在2—9月,以8月最多,12月最少;多年平均月雷暴日数序列与降水及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不稳定因子及单站气象要素的变化等对贺州雷暴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金平 《农业与技术》2013,(11):187-189
利用1972~2007年石家庄17个测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线性倾向估计、滑动t检验法等方法,对石家庄雷暴天气的分布情况、年际变化及雷暴发生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石家庄各地年雷暴日数差异明显,雷暴天气西部,西南部山区居多,东部平原偏少;从年际变化看,石家庄平均年雷暴日数整体呈缓慢减少趋势;雷暴的出现有着明显的~r季节性变化,全年除1月、2月外均有雷暴出现,但各地雷暴天气主要出现在每年的6~8月,其中7月最多,8月次之,6~8月雷暴日数约占全年雷暴日数的74.1%;17个观测站平均雷暴日数在1972~2007年中没有出现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5.
丹东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丹东地区4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9年月雷暴日数资料,统计分析了近50年丹东地区的雷暴特征,并对产生雷暴的天气进行日、月和年的统计分析和演变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雷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十分明显,季节变化特征和年际变化规律都比较特殊。雷暴次数在空间分布上可分为3个区域:北部山区(宽甸县、凤城市北部),中部丘陵(凤城南部、浪头站),南部沿海(东港市);其中北部山区雷电密度最大,自南向北雷暴频数明显增多,南部沿海发生雷暴的几率比较稳定,接近平均值。  相似文献   

6.
利用1959—2010年济宁市的雷暴观测资料,分析济宁市雷暴气候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济宁市年雷暴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3.9 d;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较大,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为雷暴多发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雷暴日数明显减少,90年代初至2010年雷暴日数呈波动变化;雷暴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发生在夏季;月际分布呈单峰型,主峰出现在7月,次峰出现在8月;雷暴天气的日变化特征明显,以夜间和午后最多;雷暴初日多出现在4月中旬初,终日多出现在9月下旬,最早初(终)雷暴日与最晚初(终)雷暴日的年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1960—2007年福建省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福建省雷暴活动特点和气候规律。[方法]利用1960~2007年福建省67个气象站的逐日雷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趋势系数等方法,分析了福建省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1960~2007年福建省的雷暴日数分布呈东北—西南走向,并从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增。高值区在龙岩地区,沿海岛屿最少。48年福建省雷暴日数有明显减少的趋势,中部沿海地区减少速率为3.5d/10a,内陆山区大部分为4.5d/10a,宁德北部、三明东部及南平部分地区为5.5d/10a。雷暴日趋势系数变化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特别是内陆山区比沿海减少的趋势更加明显;减少最多的地方是南平地区的北部,趋势系数达-0.65;而中部沿海地区减少趋势不太明显,系数仅为-0.15。雷暴日有明显的季节变化,3~9月是雷暴的多发期,8月达最高值,9月开始迅速减少,从10月开始一直到次年2月都较少雷暴发生。平均初雷日西北部地区早于东南部地区,平均终雷日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差异不大。由于福建省北部和西部地区初雷日出现早,终雷日出现晚,造成全年雷暴活动时间比沿海长,两者相差近一个月。[结论]该研究为重大工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提供科学依据,为防雷减灾提供天气气候方面的理论依据,也对进一步研究福建雷暴的形成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济南市近50年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0~2009年济南6测站雷暴观测资料,从雷暴日数年月分布和雷暴初终日变化趋势及初终日的绝对变率、相对变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深入了解济南市雷暴发生的气候规律以及演变趋势。从年际变化来看,济南市雷暴日数整体呈减少趋势,济南站年平均雷暴日数在均值附近波动,其余各站年平均雷暴日数线性倾向率为-2.5~-3.9d/10a。雷暴只发生在3~11月,6~8月是雷暴多发期,7月雷暴最多,8月次之。中部山前平原较北部冲击平原和南部丘陵山区雷暴初日出现偏早,而雷暴终日结束偏晚,初终间日数延长;南部丘陵雷暴初日、终日均较平原区稳定。  相似文献   

9.
强玉柱  刘扬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752-4754
为了研究天水市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周期性规律和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天水市7个观测站1971~2010年雷暴日资料,通过数理统计、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和EOF分析等方法分析近40年天水市雷暴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天水市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9.2 d,一年中雷暴发生在4~10月,7、8月份最多,雷暴主要发生在夏季;过去的40年,雷暴日数呈波动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152d/10a;Mann-Kendall检验得出,在1995年天水雷暴日数开始明显减少,突变点出现在2008年,2008年后雷暴日数显著减少;Morlet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天水市雷暴日数同时存在3、6、12及22年的准周期变化;根据EOF分析,天水雷暴异常空间分布可划分为全市一致型和经向型,其中关山区雷暴日数最多,其次是渭北区,河谷区最少。  相似文献   

10.
桂林雷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57-2010年桂林所辖13个站点的逐日地面雷暴观测资料,对近50年桂林地区初雷日、终雷日,以及雷暴的年、季、月、日、时变化特征,雷暴的空间分布等进行气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桂林市年平均雷暴日数为59.4d,属高雷区;全市南部县年雷暴日比北部县多,北部地区初雷日最早都在1月7日,南部都是1月4日,初雷日最晚为4月11日,各地最晚终雷日基本都在12月30日;每月均有发生雷暴的可能,6月为高峰月,最少的是12月;一天中雷暴出现的时间变化也呈现单峰型特点,主峰区在14:00-17:00,深夜和凌晨是雷暴活动的低谷;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雷暴日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59—2011年马鞍山市、含山县、当涂县、和县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雷暴资料、2005—2010年安徽省闪电定位监测资料,运用surfer、ArcGIS软件以及本地GIS信息分析了马鞍山地区雷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上马鞍山多雷区主要集中在含山县中东部、和县北部、市区北部;时间分布上雷暴日数呈下降趋势;季节性分布上主要集中夏季;日变化明显,主要发生在午后13:00至夜间;年际变化呈明显的波动下降的特点,并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雷暴日数下降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12.
喀左县雷暴日数的变化特征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久才 《农学学报》2015,5(10):113-117
为了给雷电预测及防雷减灾提供有利科学依据,加强做好对雷电的监测,使人工防雹站点布局更加合理,增强防雹增雨效果。利用1959—2014 年喀左县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喀左县雷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喀左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8.1 天。20 世纪90 年代至2014 年雷暴日数呈逐渐下降趋势,并有明显的季、月变化;4—6 月迅速增多,7—9 月变化逐渐减少,10—11 月迅速减少。雷暴13:00—20:00 时发生频率最高。雷暴日出现最多的年份在1991 年(41 天),最少的年份为1961 年(12 天);喀左 县雷暴日数月变化呈单峰型,其峰值位于6 月;平均雷暴初日为4 月23 日,平均雷暴终日为10 月6 日;平均雷暴持续期为165.8 天;因此,研究喀左县雷电的特征变化及活动规律,开展防雷减灾、加强雷电灾害防御、防雹增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拉萨市历年人工地面观测资料、闪电定位仪等资料,采用ArkGIS等软件和层次分析法,研究拉萨市城区历史雷击及雷灾情况、爆炸危险场所分布,最终划分出拉萨市城区雷灾易发区,并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结果表明,拉萨市城区年均雷暴日数为70.5 d,月雷暴日数主要在5—9月,11月—次年3月几乎无雷暴出现,月雷暴日分布呈单峰型;雷电活动存在明显的日变化,主要出现在14∶00—次日02∶00。拉萨市城区闪电分布较为均匀,负闪电占绝大多数。雷电灾害具有发生频次多、范围广、雷暴活动期长等特点。城中、城东、城南区域为雷电灾害易发区域;城北、城西/开发区雷灾易发等级中等,柳梧新区雷灾易发等级最低。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1~2011年镇江市雷暴日监测资料,采用线性拟合、小波分析和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雷暴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1年来镇江市年雷暴日数总体上呈现递减趋势;季节变化明显,夏季雷暴日最多、冬季最少;各县市月平均雷暴日均呈单峰型,7月雷暴日数最多;镇江市雷暴日存在6年左右周期的年际变化;镇江市雷暴日突变年为1966年。  相似文献   

15.
根据新田县1971—2010年的雷暴日和气温资料,利用线性拟合和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雷暴日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1971—20lO年新田县的雷暴日数呈现波动下降的变化趋势,降幅为7.3d/10年。季节变化分析表明,雷暴活动1月和12月最少,8月最频繁。春、夏、秋、冬季的雷电活动分别占全年的35%、50%、10%和5%。1971—2010年新田县的平均气温呈现波动增加的变化趋势,增幅为0.23℃/10年。平均气温升高意味着雷暴提早来临和雷暴季节的滞后结束。雷暴日,20世纪70年代开始得早、结束得早,20世纪80年代为过渡期,20世纪90年代开始得早、结束得晚,21世纪初开始得晚、结束得晚。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临汾市气象观测站1954—2018年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MannKendall检验等统计方法,对临汾市6种主要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暴雨、高温、雷暴主要发生在夏季,高发期均为7月,年平均发生日数分别为1.9、19.6、26.8 d;干旱、大风、雾在全年时段都有发生,干旱的高发期为秋冬季,春季为大风多发期,4月最多,雾多发生在秋冬季,11月为高发期,年平均日数分别为137.7、5.5、17.5 d。从气象灾害发生的年平均日数来看,依次为干旱>雷暴>高温>雾>大风>暴雨。近65年来,临汾市暴雨、干旱、雷暴、大风这4种气象灾害有减少趋势,其中雷暴、大风减少趋势明显,而高温、雾则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